「家長怒懟控輟保學的教師:你當20年老師工資三四千,讀書何用?」
這是發布在悟空問答上的一個提問,起因是這樣的:一位鄉村教師去一個學生家做「控輟保學」的工作,結果家長說,「我孩子初中沒畢業出去打工月工資四五千,你當了20年老師了工資才三四千,你告訴我讀書有什麼用?」
相似的場景屢屢發生在「控輟保學」一線的教師身上,特別是在那些比較閉塞落後的地區。「控輟保學」是個利國利民的好政策,然而現實有時充滿了悖論,好的出發點不一定達到好的結果。當「控輟保學」與脫貧摘帽用「一票否決」綁定一起時,在某些人的不作為、某些家長的短視以及現實存在的困境面前,在某些地方,一個好的開端不知不覺地就走向了弊端。
比如,就與本文開頭所引用的事例那樣,「新的讀書無用論」又塵囂甚上,老師的尊嚴被踐踏一地;因遊戲上癮或受社會不良習氣影響的學生,本身成了不愛讀書甚至恨讀書的人,視督促他們讀書的老師為眼中釘,老師的良苦用心被棄之敝履;因家貧、或失去雙親撫養的孩子,或父母長輩等監護人因疾患病痛等喪失了賺錢養家的能力,他們不僅沒錢去讀書,本身還用柔嫩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讀書對他們來說是種奢望,老師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要讓孩子們一個都不能少地回到學校,並且心甘情願地喜歡上讀書,真的不能百分百做到嗎?
田正達村長會說:「娃們都有書讀,這是個好事,能想多少辦法我就想多少辦法,讓娃們讀上書再說!」高恩滿老師用蒼老的聲音一錘定音:「班裡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張慧科帶著劫後重生的喜悅說:「我可不想再要飯了,我要讀書!」執拗的魏敏芝一抬下巴,硬氣地回答:「反正一個都不能少,他們必須得跟我回學校!」老謀子笑得一臉陽光:「問題是用來解決的,只要抱有希望,總有陽光燦爛的一天!」
01、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以紀實手法揭示「控輟保學」的重要性,主人公戲裡戲外的人生經歷極具代表性
二十年前,老謀子張導拍攝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改編自施祥生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影片於1999年上映,榮獲金雞獎、金獅獎等眾多國內外大獎項。大導演張藝謀,慣用大場面,如《黃土地》《英雄》等片子,也善用小場景。不論場景大小,他都能渲染出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在《一個都不能少》裡,他完全顛覆了原著,卻用看似荒誕的劇情、全員非專業演員的陣容以及紀實式的真實拍攝,最好地詮釋了小說家的心聲、老師們的心聲,同時契合了國家的政策,他們所有人的願望都是希望我們國家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受到足夠好的教育,一個都不落下。
小說《天上有個太陽》塑造 了一個民辦教師不畏權勢、不懼貧苦,兢兢業業於教育事業的偉大精神,為保住學生不輟學,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不惜捨棄名利;改編後的《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卻是一個不能完整地唱出一首歌、也管不住學生的年僅13歲的小姑娘,費勁力氣保住學生尋回輟學者,也只是因為一個承諾:班裡一個學生都不能少!憑著她的執著和韌勁,她找回了輟學外出打工卻又迷失在城裡的張慧科。
我想讓電影裡和電影外的魏敏芝來告訴你讀書到底有沒有用?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有什麼區別?張導在電影裡塑造了一個倔強、執著的女孩,她牢記高老師的囑託,不顧艱辛不怕困難,完成了「班裡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同時也完成了自身的質的變化;而在完成電影的拍攝後,她又牢記張導語重心長的囑咐:「孩子,你成功出演了一部電影,只能說你的人生多了一份不同的經歷。你不要聽別人誇你是大明星,我希望你冷靜下來,你不適合進入娛樂圈,我也不希望你進入娛樂圈,關鍵要好好上學讀書,考上大學。」這一次,魏敏芝完成了破繭成蝶的蛻變。
有人評論說,電影最後的大結局有點粉飾太平,是瑕疵,我不這麼認為。張導用紀實的手法,把山村的貧窮和教育資源的匱乏落後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不是為了博取大眾的同情;影片最後的大圓滿結局也不是為了皆大歡喜;他想告訴人們的,正是今天國家落實「控輟保學」的初衷,希望孩子們真真實實地享受到好的教育,同時明白讀書的好處。而魏敏芝獲得的成長才是影片真正的大圓滿結局。
就讓我從魏敏芝的親身經歷來闡釋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後者會給你一條無限可能的陽光大道。
第一次蛻變:電影裡懵懂倔強的少女,經歷磨難的洗禮,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生命獲得了一次質的飛躍
第二次蛻變:電影外一舉成名的謀女郎雖遭遇夢想的挫折,卻能及時認清腳下的路,持之以恆地不懈追求,終於登上了自己的高峰,真正地破繭成蝶
魏敏芝的心聲: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肯努力,人生就有奇蹟。
02、第一次蛻變:電影裡木訥倔強的少女,經歷磨難的洗禮,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生命獲得了一次質的飛躍
影片一開場,出現的是魏敏芝和村長的背影,他們迎著落日餘暉和幾聲「哞哞」的牛叫聲進入村子。背著行李被褥跟在村長後頭的魏敏芝,還是個木訥羞澀的13歲小女生,她是為那代課一個月50元的工資而來;當村長坐著拖拉機接高老師回家後,她拼了命的追趕,還是為了那50元工資;直到高老師鄭重其事地承諾,一定會給她工資,還有獎金,只要她完成他的囑託:「班裡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她有點意外後認真地點頭,接下了這個任務,此時的她,除了為那60元的工資獎金,還多了一份保證;而當問題磨難一個個接踵而至的時候,她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得知張明仙在日記裡為踩碎的粉筆難過時,她強硬地拉著張慧科去道歉;縣裡的體育老師來特招跑步快的明新紅時,她把人藏了起來,不為村長的厲色所懼,也不為張老師的溫情打動,而藏人行動失敗後的她,又奮不顧身地追著汽車跑了很久。
聽到張慧科輟學的消息,馬上去他家裡了解情況,又去要求村長找人;一切無果後,轉而帶著學生們想辦法去磚廠搬磚掙錢;在同學們的齊心協力下好不容易混上了進市裡的車,卻又半途被識破而趕下了車;她依舊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向城裡走去,終於遇到好心人,搭車到了城裡。
兩眼一抹黑的她,又執著地追尋到了帶張慧科進程的同伴那裡;得知張慧科丟失在車站,廣播尋人無果後,她依然沒有放棄,在電視臺的幫助下,她不僅找回了張慧科,還帶了一車滿滿的文具等物資捐款回了村。
此時的她,已經一步步地進入了老師的角色,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學生的守護者,當孩子們圍著她和滿桌子的彩色粉筆,她的一言一行已經是老師了。她從一個木訥倔強的少女,經歷磨難的洗禮,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她的生命獲得了一次質的飛躍。
03、第二次蛻變:電影外一舉成名的謀女郎雖遭遇夢想的破碎,卻能及時認清腳下的路,登上了自己的高峰,真正地破繭成蝶
影片上映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她和其他演員的淳樸自然的表演也感動了觀眾。毫無懸疑地,當影片獲得的獎項越來越多時,又憑著張導的名氣,一位新的「謀女郎」橫空出世,她一舉成名。成名之後的魏敏芝,收到了很多學校伸來的橄欖枝,也收到了許多導演的邀請,在這個新的人生十字路口,她還是選擇了聽從張導的建議,接住了精英中學董事長翟志海伸來的橄欖枝,重返學校念書。
她的確很認真的讀書,但是這次成功的經歷讓她懷揣了一個導演夢,雖然父母及老師同學們勸阻她,她還是決心追隨自己的夢想,去試一試。可惜的是,在參加北京電影學院的考試中落選了,當時,網絡上出現了很多惡毒的言論,這時的她很難過也很迷茫。
她記著張導讓他好好學習的話,安心地回學校繼續學習迎考,終於以超過西安外國語大學傳媒學院錄取分數線100多分的成績,成為編導專業的學生。2006年,又在陳爾崗教授的幫助下,獲得了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留學機會。2008年又在美國邂逅了愛情,與美籍華人劉錦輝喜結連理。
2010年,又毅然帶著丈夫回國。她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和優秀走向了一個個更高的山峰,也用自己的經歷勵志他人。如果說電影給了她成功的機會,而她藉助自身的努力和奮進讓這個成功的機會,幫助她走上了更大的舞臺,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04、魏敏芝的心聲: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肯努力,人生就有奇蹟。
2010年,魏敏芝和丈夫回後國的這一年,她拍了一個真正的紀錄片《奇蹟的女兒》,主要講述她的成長故事,她是製片助理和演員。面對媒體的採訪,她說:
拍完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如果沒有精英中學董事長翟志海先生幫助,我是不可能上中學的,沒有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幫助,我也不可能再繼續進行編導專業的幫助,如果沒有陳爾崗教授的幫助,我也不可能去美國,所以走每一步,都是有人在後面支持這我的。
她發自肺腑地感嘆,張導說得沒錯,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肯努力,人生就有奇蹟。她說自己的命運是被別人改變了,她感謝每一個幫助過她的貴人,她也希望自己能成為改變他人命運的人。
我相信,對於那些抗拒送孩子返回學校的家長們的怒懟,魏敏芝本人的經歷就是最好的反駁,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如魏敏芝所說的,「拍攝《一個都不能少》的閱歷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才有可能機會都大學,出國深造。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我可能會在家養豬、結婚、生孩子,做家庭主婦。」因為拍攝電影的經歷擴展了眼界,讓她認識到了讀書的可貴;而她本人的刻苦學習、努力上進才是她獲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障。
寫在最後
持「讀書無用論」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既有不曾受過什麼教育的文盲,也有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文盲說這話,因為他們的著眼點在於生存。的確,那些搞原子彈的科學家們的個人收入真的及不上賣茶葉蛋的、攤煎餅的,可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能用個人收入去衡量嗎?
也有人扯出比爾蓋茨中途輟學和馬雲高考成績低的例子來說明,或者援引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股神巴菲特的話「上大學根本沒用」等。先不說他們這些人本身就是學霸,至少也是讀過書的大學生,他們眼裡的讀書無用是著眼於不能死讀書,求學者應善於獨立思考問題。而被引用者作為不用讀書的證明,恰好暴露了那些人的不學無術和視野的貧乏;反過來也說明,唯有真正用心讀過書的人,才懂得怎樣利用讀書活學活用。
關於讀書有沒有用,自有許多專家學者給出了更強有力的論證,我想再重申一遍的是,貧窮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懷抱希望、砥礪前行,知識就能幫你真正改變人生,走向更多的可能,更好的未來。同時,我還想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你的一次力所能及的幫助,改變的可能是他人的命運,成就的是他人的美好人生。
說明: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藍蓮聽雨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