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執著的魏敏芝告訴你,讀書是條無限可能的大道

2021-01-10 藍蓮聽雨

「家長怒懟控輟保學的教師:你當20年老師工資三四千,讀書何用?」

這是發布在悟空問答上的一個提問,起因是這樣的:一位鄉村教師去一個學生家做「控輟保學」的工作,結果家長說,「我孩子初中沒畢業出去打工月工資四五千,你當了20年老師了工資才三四千,你告訴我讀書有什麼用?」

相似的場景屢屢發生在「控輟保學」一線的教師身上,特別是在那些比較閉塞落後的地區。「控輟保學」是個利國利民的好政策,然而現實有時充滿了悖論,好的出發點不一定達到好的結果。當「控輟保學」與脫貧摘帽用「一票否決」綁定一起時,在某些人的不作為、某些家長的短視以及現實存在的困境面前,在某些地方,一個好的開端不知不覺地就走向了弊端。

比如,就與本文開頭所引用的事例那樣,「新的讀書無用論」又塵囂甚上,老師的尊嚴被踐踏一地;因遊戲上癮或受社會不良習氣影響的學生,本身成了不愛讀書甚至恨讀書的人,視督促他們讀書的老師為眼中釘,老師的良苦用心被棄之敝履;因家貧、或失去雙親撫養的孩子,或父母長輩等監護人因疾患病痛等喪失了賺錢養家的能力,他們不僅沒錢去讀書,本身還用柔嫩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讀書對他們來說是種奢望,老師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要讓孩子們一個都不能少地回到學校,並且心甘情願地喜歡上讀書,真的不能百分百做到嗎?

田正達村長會說:「娃們都有書讀,這是個好事,能想多少辦法我就想多少辦法,讓娃們讀上書再說!」高恩滿老師用蒼老的聲音一錘定音:「班裡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張慧科帶著劫後重生的喜悅說:「我可不想再要飯了,我要讀書!」執拗的魏敏芝一抬下巴,硬氣地回答:「反正一個都不能少,他們必須得跟我回學校!」老謀子笑得一臉陽光:「問題是用來解決的,只要抱有希望,總有陽光燦爛的一天!」

01、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以紀實手法揭示「控輟保學」的重要性,主人公戲裡戲外的人生經歷極具代表性

二十年前,老謀子張導拍攝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改編自施祥生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影片於1999年上映,榮獲金雞獎、金獅獎等眾多國內外大獎項。大導演張藝謀,慣用大場面,如《黃土地》《英雄》等片子,也善用小場景。不論場景大小,他都能渲染出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在《一個都不能少》裡,他完全顛覆了原著,卻用看似荒誕的劇情、全員非專業演員的陣容以及紀實式的真實拍攝,最好地詮釋了小說家的心聲、老師們的心聲,同時契合了國家的政策,他們所有人的願望都是希望我們國家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受到足夠好的教育,一個都不落下。

小說《天上有個太陽》塑造 了一個民辦教師不畏權勢、不懼貧苦,兢兢業業於教育事業的偉大精神,為保住學生不輟學,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不惜捨棄名利;改編後的《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卻是一個不能完整地唱出一首歌、也管不住學生的年僅13歲的小姑娘,費勁力氣保住學生尋回輟學者,也只是因為一個承諾:班裡一個學生都不能少!憑著她的執著和韌勁,她找回了輟學外出打工卻又迷失在城裡的張慧科。

我想讓電影裡和電影外的魏敏芝來告訴你讀書到底有沒有用?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有什麼區別?張導在電影裡塑造了一個倔強、執著的女孩,她牢記高老師的囑託,不顧艱辛不怕困難,完成了「班裡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同時也完成了自身的質的變化;而在完成電影的拍攝後,她又牢記張導語重心長的囑咐:「孩子,你成功出演了一部電影,只能說你的人生多了一份不同的經歷。你不要聽別人誇你是大明星,我希望你冷靜下來,你不適合進入娛樂圈,我也不希望你進入娛樂圈,關鍵要好好上學讀書,考上大學。」這一次,魏敏芝完成了破繭成蝶的蛻變。

有人評論說,電影最後的大結局有點粉飾太平,是瑕疵,我不這麼認為。張導用紀實的手法,把山村的貧窮和教育資源的匱乏落後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不是為了博取大眾的同情;影片最後的大圓滿結局也不是為了皆大歡喜;他想告訴人們的,正是今天國家落實「控輟保學」的初衷,希望孩子們真真實實地享受到好的教育,同時明白讀書的好處。而魏敏芝獲得的成長才是影片真正的大圓滿結局。

就讓我從魏敏芝的親身經歷來闡釋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後者會給你一條無限可能的陽光大道。

第一次蛻變:電影裡懵懂倔強的少女,經歷磨難的洗禮,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生命獲得了一次質的飛躍

第二次蛻變:電影外一舉成名的謀女郎雖遭遇夢想的挫折,卻能及時認清腳下的路,持之以恆地不懈追求,終於登上了自己的高峰,真正地破繭成蝶

魏敏芝的心聲: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肯努力,人生就有奇蹟。

02、第一次蛻變:電影裡木訥倔強的少女,經歷磨難的洗禮,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生命獲得了一次質的飛躍

影片一開場,出現的是魏敏芝和村長的背影,他們迎著落日餘暉和幾聲「哞哞」的牛叫聲進入村子。背著行李被褥跟在村長後頭的魏敏芝,還是個木訥羞澀的13歲小女生,她是為那代課一個月50元的工資而來;當村長坐著拖拉機接高老師回家後,她拼了命的追趕,還是為了那50元工資;直到高老師鄭重其事地承諾,一定會給她工資,還有獎金,只要她完成他的囑託:「班裡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她有點意外後認真地點頭,接下了這個任務,此時的她,除了為那60元的工資獎金,還多了一份保證;而當問題磨難一個個接踵而至的時候,她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得知張明仙在日記裡為踩碎的粉筆難過時,她強硬地拉著張慧科去道歉;縣裡的體育老師來特招跑步快的明新紅時,她把人藏了起來,不為村長的厲色所懼,也不為張老師的溫情打動,而藏人行動失敗後的她,又奮不顧身地追著汽車跑了很久。

聽到張慧科輟學的消息,馬上去他家裡了解情況,又去要求村長找人;一切無果後,轉而帶著學生們想辦法去磚廠搬磚掙錢;在同學們的齊心協力下好不容易混上了進市裡的車,卻又半途被識破而趕下了車;她依舊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向城裡走去,終於遇到好心人,搭車到了城裡。

兩眼一抹黑的她,又執著地追尋到了帶張慧科進程的同伴那裡;得知張慧科丟失在車站,廣播尋人無果後,她依然沒有放棄,在電視臺的幫助下,她不僅找回了張慧科,還帶了一車滿滿的文具等物資捐款回了村。

此時的她,已經一步步地進入了老師的角色,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學生的守護者,當孩子們圍著她和滿桌子的彩色粉筆,她的一言一行已經是老師了。她從一個木訥倔強的少女,經歷磨難的洗禮,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她的生命獲得了一次質的飛躍。

03、第二次蛻變:電影外一舉成名的謀女郎雖遭遇夢想的破碎,卻能及時認清腳下的路,登上了自己的高峰,真正地破繭成蝶

影片上映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她和其他演員的淳樸自然的表演也感動了觀眾。毫無懸疑地,當影片獲得的獎項越來越多時,又憑著張導的名氣,一位新的「謀女郎」橫空出世,她一舉成名。成名之後的魏敏芝,收到了很多學校伸來的橄欖枝,也收到了許多導演的邀請,在這個新的人生十字路口,她還是選擇了聽從張導的建議,接住了精英中學董事長翟志海伸來的橄欖枝,重返學校念書。

她的確很認真的讀書,但是這次成功的經歷讓她懷揣了一個導演夢,雖然父母及老師同學們勸阻她,她還是決心追隨自己的夢想,去試一試。可惜的是,在參加北京電影學院的考試中落選了,當時,網絡上出現了很多惡毒的言論,這時的她很難過也很迷茫。

她記著張導讓他好好學習的話,安心地回學校繼續學習迎考,終於以超過西安外國語大學傳媒學院錄取分數線100多分的成績,成為編導專業的學生。2006年,又在陳爾崗教授的幫助下,獲得了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留學機會。2008年又在美國邂逅了愛情,與美籍華人劉錦輝喜結連理。

2010年,又毅然帶著丈夫回國。她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和優秀走向了一個個更高的山峰,也用自己的經歷勵志他人。如果說電影給了她成功的機會,而她藉助自身的努力和奮進讓這個成功的機會,幫助她走上了更大的舞臺,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04、魏敏芝的心聲: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肯努力,人生就有奇蹟。

2010年,魏敏芝和丈夫回後國的這一年,她拍了一個真正的紀錄片《奇蹟的女兒》,主要講述她的成長故事,她是製片助理和演員。面對媒體的採訪,她說:

拍完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如果沒有精英中學董事長翟志海先生幫助,我是不可能上中學的,沒有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幫助,我也不可能再繼續進行編導專業的幫助,如果沒有陳爾崗教授的幫助,我也不可能去美國,所以走每一步,都是有人在後面支持這我的。

她發自肺腑地感嘆,張導說得沒錯,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肯努力,人生就有奇蹟。她說自己的命運是被別人改變了,她感謝每一個幫助過她的貴人,她也希望自己能成為改變他人命運的人。

我相信,對於那些抗拒送孩子返回學校的家長們的怒懟,魏敏芝本人的經歷就是最好的反駁,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如魏敏芝所說的,「拍攝《一個都不能少》的閱歷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才有可能機會都大學,出國深造。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我可能會在家養豬、結婚、生孩子,做家庭主婦。」因為拍攝電影的經歷擴展了眼界,讓她認識到了讀書的可貴;而她本人的刻苦學習、努力上進才是她獲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障。

寫在最後

持「讀書無用論」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既有不曾受過什麼教育的文盲,也有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文盲說這話,因為他們的著眼點在於生存。的確,那些搞原子彈的科學家們的個人收入真的及不上賣茶葉蛋的、攤煎餅的,可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能用個人收入去衡量嗎?

也有人扯出比爾蓋茨中途輟學和馬雲高考成績低的例子來說明,或者援引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股神巴菲特的話「上大學根本沒用」等。先不說他們這些人本身就是學霸,至少也是讀過書的大學生,他們眼裡的讀書無用是著眼於不能死讀書,求學者應善於獨立思考問題。而被引用者作為不用讀書的證明,恰好暴露了那些人的不學無術和視野的貧乏;反過來也說明,唯有真正用心讀過書的人,才懂得怎樣利用讀書活學活用。

關於讀書有沒有用,自有許多專家學者給出了更強有力的論證,我想再重申一遍的是,貧窮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懷抱希望、砥礪前行,知識就能幫你真正改變人生,走向更多的可能,更好的未來。同時,我還想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你的一次力所能及的幫助,改變的可能是他人的命運,成就的是他人的美好人生。

說明: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藍蓮聽雨TT)

相關焦點

  • 還記得《一個都不能少》的魏敏芝嗎?
    相信年級稍微大一點的網友都應該看過《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吧,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女主角魏敏芝。在所有謀女郎中,魏敏芝是最特殊的一個,號稱最執著的「謀女郎」和最土的「謀女郎」。
  • 1999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被張藝謀勸退娛樂圈如今當了導演
    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上映,魏敏芝一度成為媒體焦點。成名之後的魏敏芝收到了很多學校伸來的橄欖枝,也有導演邀請她演電影。是該繼續讀書還是出去演戲,年少的魏敏芝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不知道該如何抉擇。
  • 《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因長得醜被張藝謀勸離娛樂圈,如今怎樣
    娛樂圈裡大導演不少,張藝謀絕對算是最頂呱呱的一個。經他培養的「謀女郎」很多都大紅大紫,其中,經典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裡的魏敏芝你還記得嗎?011998年,已經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籌拍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對待電影一絲不苟,因為這是一部貧困題材的電影,張藝謀決定不再選用專業演員,而是找真的山區老師和學生。
  • 魏敏芝的人生被張藝謀改寫,《一個都不能少》令她人生逆襲成導演
    說到謀女郎,大家會想到很多漂亮的女明星,比如鞏俐、章子怡、周冬雨、倪妮等,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到曾經參演《一個都不能少》的魏敏芝呢?她曾被評為「最醜謀女郎」,但也算得上是「最勵志謀女郎」。,她這股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狠勁吸引了張藝謀,便隨即決定由魏敏芝出演《一個都不能少》,而且還用她的原名作為電影女主角的名字。
  • 寒門徵途:一個都不能少
    來源:讀者文摘雜誌1998年,張藝謀籌拍《一個都不能少》,找遍河北中學,找不到女主角。電影講了一個與命運對峙的故事。13歲的小老師,守著村中小學,不許孩子們輟學,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說,給自己的電影打分,《紅高粱》是中,而《一個都不能少》是上。1999年,電影上映,獲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後被日本評為年度世界十大佳片第二名。魏敏芝一夜成名,娛記像烏雲一樣將她包裹其中,有電影公司專門跑到鄉下,給魏敏芝父母開出經紀合約。
  • 魏敏芝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盤點新生代謀女郎現狀
    她就是因主演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而進入大眾視野的農村女孩魏敏芝。未成名前,魏敏芝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山村女孩。然而,謀女郎的頭銜讓她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名後,魏敏芝也感激地表示如果沒有張藝謀的話,自己可能在家養豬呢。雖然走紅之後被光環包圍的魏敏芝擁有起點高的演藝事業,但是她並不出色的容貌遭受了不少外界的吐槽。
  • 《一個也不能少》魏敏芝近況,嫁美籍華人,鄉村丫頭變成胖大媽
    雖然大家都知道他這個人,但是他的作品卻很少有人了解。《紅高粱》、《影》、《大紅燈籠高高照》,這類藝術片在當下快節奏發展下的都市化生活中,仿佛跟不上腳步了。但正是這類影片,才能讓人們放緩速度,停下腳步,用心認真思考影片中所反映的現實問題。另一部在二十世紀末,榮獲國內、國際多項電影大獎的作品《一個也不能少》,也是張藝謀導演的佳作代表。
  • 最醜謀女郎魏敏芝被張藝謀一句話勸退娛樂圈,她現在怎麼樣了?
    魏敏芝的這聲大喊,讓張藝謀確定了她擔任《一個都不能少》的女主角,電影中女主角的名字直接用她的原名。這一年魏敏芝13歲。你不要聽別人誇你是大明星,我希望你冷靜下來,你不適合進入娛樂圈,我也不希望你進入娛樂圈,關鍵要好好上學讀書,考上大學。」魏敏芝聽從了張藝謀的建議,她拒絕了其他導演的邀約。她決定繼續上學,而那時石家莊精英中學董事長翟志海看完《一個都不能少》,知曉了魏敏芝真實的家境,他邀請魏敏芝到精英中學讀書,不收學雜費,還每個月給她補助300元生活費,並且安排她姐姐和父母到精英中學工作。
  • 最醜謀女郎魏敏芝被張藝謀一句話勸退娛樂圈,她現在怎麼樣了?
    魏敏芝的這聲大喊,讓張藝謀確定了她擔任《一個都不能少》的女主角,電影中女主角的名字直接用她的原名。這一年魏敏芝13歲。魏敏芝《一個都不能少》劇照1999年9月7日,《一個都不能少》上映,火爆全國,感動了無數人。
  • 最醜謀女郎魏敏芝被張藝謀一句話勸退娛樂圈,如今怎麼樣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新疆作家施祥生寫的《天上有個太陽》,小說描述了一個臨時代課女孩非常熱愛自己的學生,在留住每一個學生的過程中,這個女孩為他們做了很多的事,張藝謀被這種無私的愛和精神所打動。於是他決定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名字叫做《一個都不能少》。
  • 「最醜」謀女郎魏敏芝被張藝謀勸退娛樂圈,她現在怎麼樣了?
    她不施粉黛,穿著碎花襯衫,扎著短馬尾,淡淡的單眼皮,單薄略顯凌亂的劉海下,有兩片深深的高原紅,說話時帶著濃濃的方言,這就是《一個都不能少》裡魏敏芝的形象。,這是一個貧困、閉塞的山村,四周全是山,連條公路都沒有。
  • 最醜謀女郎魏敏芝被張藝謀一句話勸退娛樂圈,如今活出自己的模樣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新疆作家施祥生寫的《天上有個太陽》,小說描述了一個臨時代課女孩非常熱愛自己的學生,在留住每一個學生的過程中,這個女孩為他們做了很多的事,張藝謀被這種無私的愛和精神所打動。於是他決定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名字叫做《一個都不能少》。
  • 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影片反映的教育問題,如今依然引人反思
    影片中的一個主演,因張藝謀導演的一句話放棄了演員夢。這部電影就是1999年上映的《一個都不能少》,電影中演員全都是實名演出的業餘演員,影片中大部分角色和現實中身份是一致的,基本上是本色演出。於是村長從鄰村找來了一位13歲的女孩魏敏芝作為代課教師,高老師臨走前交給她的任務是看住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為了兌現對高老師的承諾,每天守在教室門口,不準學生到處亂跑。可即便是這樣,班裡還是有一個叫張慧科的學生,因家庭貧困,輟學去縣城打工了。魏敏芝牢記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囑託,踏上了去縣城尋人的曲折又感人的故事。
  • 魏敏芝:被張藝謀勸退的「最醜謀女郎」,憑什麼「羽化成蝶」
    那一年,魏敏芝13歲。 2 《一個都不能少》上映後,頗受好評,魏敏芝的表演真實自然,好多人都以為她就是電影裡的那個代課老師。姜文對魏敏芝的表演也給了很高的評價:「那女孩臉上一點不做作,職業演員演這個人物得準備二三年,而且還得費工夫。」
  • 一個都不能少 NOT ONE LESS
    一個都不能少丨NOT ONE LESS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只上過小學的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的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四歲,不想要。村長說,找這麼一個人也不容易,先讓她湊合一個月吧。
  • 魏敏芝:被張藝謀勸退娛樂圈「最醜謀女郎」,憑什麼「羽化成蝶」
    那一年,魏敏芝13歲。2《一個都不能少》上映後,頗受好評,魏敏芝的表演真實自然,好多人都以為她就是電影裡的那個代課老師。姜文對魏敏芝的表演也給了很高的評價:「那女孩臉上一點不做作,職業演員演這個人物得準備二三年,而且還得費工夫。」
  • 鄉村13歲代課老師用行動詮釋責任,教育事業要《一個都不能少》
    從春秋時期的孔聖人,到近現代的郭沫若、陶行知、葉聖陶,教師作為一個特殊職業,他們是偉大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今天側面瞳影就分享一部與教師有關的影片,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相信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紀實類型的電影。我也是,每次看這部劇,我都會被那位13歲的代課女老師的精神而感染,由衷的對教師表示敬佩!
  • 魏敏芝:如果不是張導勸退我,如今我可能還在家餵豬
    文|野離離01當年《一個都不能少1985年出生在河北赤城縣的一個小山村,家裡三姐妹,父母都是農民,家庭貧困,生活過的很艱難。大家可能都差不多,但就因為她膽兒比較大,被喊去賓館試鏡。這一次是張藝謀親自把關,不過魏敏芝在這個大導演面前也沒怯場,用後來魏敏芝的話來說,在她眼中,張藝謀其實就是一個沉默寡言的農民。
  • 幫張藝謀走出低谷,卻被光速勸退,謀女郎魏敏芝:這改變了我一生
    於是,1998年,1999年,張藝謀連續推出兩部代表作品,《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魏敏芝,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女主,是一個13歲的農村姑娘,在貧困村裡給學生們代課。「魏敏芝」這個角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和她本身的生活,貼得比較近。本色出演,沒有太多的表演痕跡。如果換一些角色,憑藉魏敏芝的見識和表演功力,可能會出很大問題。所以,張藝謀對魏敏芝說,《一個都不能少》只是一部電影,它證明不了什麼。在你的人生經歷這個,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雖然現在你被人叫做大明星,但是你非常不適合娛樂圈這個環境。希望你冷靜下來想一想。
  • 張藝謀最好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播出後徹底改變主角命運
    滿頭白髮的高老師因為母親病重要請一個月的假,臨走時語重心長地對代班的小魏老師說:「我這班學生已經溜走了十多個,現在就剩下這些,你一定要代我管住這些孩子,一個也不能少。」這個時候,我還不能真正明白什麼叫「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