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2020-12-25 國際在線

●當代中國與歷史中國有著內在連續性。要把握中國社會發展方向,必須重視中國歷史。歷史規律存在於歷史過程之中,而不是存在於歷史過程之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應該超越解釋學範疇,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轉化並滲透到我國制度文明建設中。

●在歷史、當代、未來相互銜接的歷史之流中,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哪裡?當然是立足當代,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問題從來就存在於現實之中,問題解決的方案也存在於現實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作者:陳先達(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榮譽一級教授)

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察當代中國,必須有個現實的立足點,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只有立足火熱社會實踐,我們才能在理論上站穩腳跟,才能深刻把握歷史規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

重視歷史,掌握中國歷史發展規律

重視歷史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

當代中國與歷史中國有著內在連續性。要把握中國社會發展方向,必須重視中國歷史。歷史規律存在於歷史過程之中,而不是存在於歷史過程之外。為什麼中國歷經5000多年發展沒有中斷,王朝雖然更替但仍然沿著既有的歷史軌道發展呢?因為中國自秦朝確立起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以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中央始終處於全國政治治理的中樞地位。反觀,漢高祖劉邦分封同姓王和異姓王,為吳楚七國之亂埋下禍根。歷史經驗證明,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符合疆域遼闊、人口數量龐大、少數民族眾多的中國實際。州郡縣的設置名稱和管轄地區可以變,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治理模式不能變。這是中國歷史沒有因王朝更替發生長久分裂的重要制度保證。

歷史智慧也存在於歷史之中。中國歷代王朝成敗興亡,一治一亂的經驗和教訓表明,治國之道在於制和治,治在制,亂亦在制;治在良治,亂在惡治。亂之後出現治,因為亂,人心思變,求穩求治,治,符合人心民意;久安之後出現亂,因為人亡政息,懶政惰政,失人心忤民意,這同樣包含教訓,不能安而忘危。歷史唯物主義者重視歷史規律包括重視歷史治亂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同志提過,善於總結經驗,是我們黨自信的表現,「對歷史經驗進行了總結,對當前的形勢和前途都有明確的認識,因此我們有鞏固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出發,強調「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延續下來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道路自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代文化名人之多,如思想之高峰;文化經典之多,如智慧之大海。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積澱的深厚歷史文化傳統,滋養造福了無窮後代,為整個人類文明也作出了重大貢獻。當然,由於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中國屢次錯失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更是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近代史上,我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落後。實際上,西方工業革命以後,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逐漸加大,社會科學亦是如此。政治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學科多是從西方逐步引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取得新成績,哲學社會科學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朝著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方向前進。這充分證明與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積累相比,近代的落後只是暫時的曲折,這不能成為民族文化自卑的理由。只要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科技落後的狀況完全能快速改變。當然,我們仍然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交流,文明互鑑,是人類進步的規律。

我們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同歷史不可分,是一種歷史性存在。孔孟老莊、魏晉玄學、程朱陸王,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光芒,構成了一部中國思想史或文化史。而要使傳統文化發揮作用,必須使它成為具有連續性的文化傳統,使它的精髓一直能傳到當代,在現實中起作用。傳統文化影響作用大小取決於它在多大程度上變成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而文化傳統則是現實的,它不只是論文或專著,更是真正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重要構成因素。文化傳統使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串聯在一起,真正成為一種血脈關係,成為一種源流關係。如果傳統文化不能成為文化傳統,那就是文化發展的中斷,血脈阻塞,得了文化血栓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如此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因為它是當代文化的孵化器,有利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弘揚。「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固本培元的文化工程。

對當代人而言,優秀的文化傳統是其思想成長的肥土沃壤。文化土壤非常重要,《歌德談話錄》中記載了歌德關於文化土壤重要性的深刻論述。他說,「如果一個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運地發展起來,就需要有一種很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養在他那個民族裡得到普及」「我們都驚讚古希臘的悲劇,不過用正確的觀點來看,我們更應該驚讚的是使它可能產生的那個時代和那個民族,而不是一些個別的作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的文化與文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新時代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綱領性文獻。《決定》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力求使制度優勢轉化為制度文明即實際的制度建設和實際的治理效能。《決定》中總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13個顯著優勢,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一系列制度,都無不包含馬克思主義的制度文化,實際上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制度文明。

文化和文明含義存在交叉,但可以區別。文化屬於上層建築,是觀念,是思想。文化是文明的靈魂,而文明則是一種社會的實踐形態,它不限於上層建築,而是表現整個社會發展的水平。當制度的構建作為一種觀念和理想時則屬於文化;當制度文化對象化為現實的制度,即屬於制度文明。文明不是單純的觀念而是現實社會狀態,是衡量一個社會全方位發展程度的尺度。社會的發展不僅表現為文化的發展,還表現為文明的進步。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主義是政治文化,但中國封建社會沒有真正構建完備的人本主義的制度文明。中國封建社會有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文化,但很少有真正的民本主義制度。孟子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一種飽含政治智慧的民本主義思想或理念,但封建社會的制度並不是按這個理念設計的。封建社會制度的本質是君貴民輕、官貴民賤的等級制度,不僅政治制度,包括禮儀和服飾甚至衣著顏色都是表示等級的,封建社會全部制度最根本的是維護君權。得人心者得天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同樣是一種深刻的民本主義理念,但它也是思想文化理念,在封建社會並沒有形成相應的制度文明。因為封建社會並沒有制定一套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制度保障,雖然也有賑災、救荒、治水等措施,但對總體制度而言並不佔重要地位。

筆者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應該超越解釋學範疇,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轉化並滲透到我國制度文明建設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就包含著這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吸收借鑑了傳統的民本主義思想精華,並通過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構真正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得到貫徹。如果沒有制度保證,以人民為中心就只是一個理念,一種理想,稱不上制度文明;如果沒有由「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創造性地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沒有真正變成環保法和環保制度,就無法達到生態文明。總之,文化是一種觀念,優秀文化是「應該如此」的理念;而文明則是制度化的現實,是文化觀念的社會化、實踐化。無論你到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直接看到文化,文化是內在的思想精神,但你能看到城市的建設布局、建築風格、交通秩序、人民的道德表現,鄉村的風貌、風俗人情和生態環境,這些都構成了文化內化其中的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正因如此,我們不能根據資本主義宣傳的普世價值來判斷資本主義的制度文明,而必須立足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現實。恩格斯曾經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關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理想和資本主義制度文明的現實進行過對比:「同啟蒙學者的華美諾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

立足當代,繼承傳統

在歷史、當代、未來相互銜接的歷史之流中,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哪裡?當然是立足當代,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重視歷史、重視歷史經驗和歷史規律,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並不是所有哲學家、政治家都是如此。歷史的客觀性決不能理解為人們會同樣看待歷史,會同樣看待歷史經驗,會同樣吸取歷史教訓。不同的階級從歷史中看到的東西、吸取的東西並不都是一樣的。各自從自己的窗口往外瞧,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街景。中國共產黨人重視歷史經驗,反覆強調以史為鑑,因為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是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和中國人民的幸福而研究歷史,尊重歷史經驗。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就深入總結了新中國70年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探索出了求「中國之治」的「長治久安」之策。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看法不同之處在於,馬克思主義承認歷史是既成事實,它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就是歷史,是那個時代的人的實踐活動,並非是當代人的實踐活動。但如何看待歷史則不同,它永遠屬於不同時代的人。能改變的不是歷史事實,而是不同時代的人對歷史的評價。也就是說,改變的是歷史觀,而不是歷史事實本身。除非發現新的歷史材料可以糾正前人對事實記載的錯誤。而糾正事實錯誤,也是在表明歷史更接近事實,而不是遠離事實。

對傳統文化的吸取也是一樣。文化土壤再肥沃但結出什麼樣果實,取決於你播下什麼樣的種子,由什麼樣的人來耕耘。並不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必然會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的果實。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沒有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就不可能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果。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發表《兩個中國之命運》,來反對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毛澤東同志說:「在中國人民面前擺著兩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或者是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就是說,光明的中國,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國;或者是另一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就是說,一個老中國。」國民黨人和中國共產黨人當然是同文同種,都是中國人,可以說面對的是同樣的歷史、同樣的文化,可走的路完全不一樣,結的果也完全不一樣,因為他們對待歷史和文化的態度與目的完全不一樣。

我們的立足點是當代現實,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歷史事實是客觀的,傳統文化作為事實具有客觀性,可如何對待歷史和傳統文化則取決於當代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列寧在《我們拒絕什麼遺產?》一文中,反駁俄國的自由主義民粹派攻擊俄國布爾什維克拋棄俄羅斯的文化遺產,斷絕與俄國傳統的關係。列寧的基本觀點是,認定什麼是優秀遺產,如何對待遺產,不同的政黨是不同的。但是,歷史和文化並不因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立場而失去它的客觀性。歷史的規律是客觀的,之所以稱為「鐵的規律」,是因為違背歷史規律必然會受到懲罰;文化也是一樣,優秀的傳統文化總是能給人們以智慧滋養。凡是拋棄歷史和優秀文化的人,最終都會被歷史和文化所拋棄。歷史上曾經風雲一時的人物,與歷史潮流背道而行後,無不變成向隅而泣的可憐蟲。

中國共產黨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尊重我們祖先創造的優秀成果。傳統文化和現實的關係不是「因為」和「所以」的關係,而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與優秀文化遺產在思想上息息相通、一脈相承、交相輝映。事實上,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都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體現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追求的重要理念,從根本上說都是根源於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要求,根源於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使命。正因這樣,中國共產黨能掌握中國歷史發展規律,在實踐中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能反過來說,因為我們的文化中有這些思想,我們才實行這些政策。如果不弄清這個問題就會忽視現實基礎,認為我們現實中的創新都是古已有之。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強調:「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問題的立足點都是立足現實,都是用現實的需要來說明對歷史和傳統的繼承,而不是用歷史和文化傳統來註解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根據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當今世界多極化、反對霸權主義的政治格局提出的重要理念。這個理念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社會主義本質就是和平,就是關注人類利益。社會主義的外交政策是由內政決定的,我們的社會性質決定我們必定主張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然,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天下一家、協和萬邦、大同世界,和我們現在的政策在文化思想上是相通的,但不是相同的。相通是思想聯繫,相同則是翻版。思想相通有助於我們從古人智慧中得到啟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問題從來就存在於現實之中,問題解決的方案也存在於現實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決定》的出臺是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現實需要。歷史傳統和文化傳統因素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重要借鑑作用,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堅持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最根本的是基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確立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歷史因素和傳統文化因素只有在有了這些基礎以後,才能發揮思想相通、一脈相承的作用,才能融入現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之中。

總之,擁有14億人口、960萬平方公裡國土和56個民族的中國,能實現並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社會穩定、秩序井然,當然有歷史傳統和文化傳統的作用,但具有決定作用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駕馭車子前進的舵手是中國共產黨,推動車輪前進是全國各族人民,指導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只有立足當代,繼承傳統,才能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闊步前進!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相關焦點

  • 歷史唯物主義與信仰精神的革命性變革
    在尼採之後,西方現代精神文化越來越自覺地意識到虛無主義的來臨,並嘗試著抵制、消解和反抗現代虛無主義,但虛無主義卻通過各種不同的變異形式浸潤流行於現當代各種社會文化思潮之中,並漸呈加劇之勢。從根本上看,歷史唯物主義的虛無主義批判深層指向的是資本邏輯及其所固化的社會關係。所以,海德格爾對馬克思理解的非政治性意向,恰恰懸擱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和根本力度。
  • 盧森堡和阿倫特對歷史唯物主義政治作用的闡釋
    阿倫特認為,在人類行為多樣性有著一種絕對價值的現代社會,這一趨勢可能會有所增強,但我們當代政治現實的日益複雜抵消了這種趨勢。結果,對本來就存在著的人類行為多樣性的尊重便喪失了。阿倫特總結道,此種尊重的喪失是引發我們當代政治摧毀這種多樣性的最深刻根源。  那麼,應該如何重拾這種尊重呢?
  • 幾部穿越劇,就可以改寫歷史?看穿越劇中的歷史唯物主義
    那麼,歷史豈不是沒有規律可循了?說好的歷史唯物主義呢?歷史當然是有規律的,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就是歷史的根本的客觀規律。那歷史又如何可以因人而改變呢?這裡需要引入一個「歷史規律的表現形式」的概念。歷史規律是不變的,但表現形式可以有無數種變化。所謂歷史規律,不外乎是這樣幾對矛盾的表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 南哲思享丨周嘉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費爾巴哈;需要;歷史唯物主義本文討論的主題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為歷史唯物主義所作的理論準備。眾所周知,《手稿》是馬克思在巴黎時期寫作的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階段的經典著作。然而,圍繞馬克思在這部手稿中為制定歷史唯物主義所作的理論準備,學界仍未形成定論。
  • 薛念文:西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虛無主義
    關鍵詞:西方當代中國研究 歷史虛無主義 意識形態鬥爭 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使命,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西方學者聚焦中國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豐富和發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方學者對當代中國的研究,這些研究中不乏對中國主要領導人、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客觀、公正的研究,但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 郭鐵成:毛澤東對徹底唯物主義的貢獻
    毛澤東出生的時候,古老的中國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舊文化已經完全不中用了。改良的路走不通,農民起義的路走不通,英美資本主義的路走不通。要實現民族獨立、自由、民主、富強,找到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必須破除舊思想,建立新思想。毛澤東創立並實行的徹底唯物主義,實現了中國思想史的哥白尼式革命,改變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把中華民族精神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
  • 閒談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提出他的結論,自然是在大量的歷史事實與現實事實的基礎上,以縝密的邏輯推斷而出的。至於馬克思是怎樣推斷出這一結論,這不是我們這個問題要考慮的內容,反正想也想不明白。那麼勞動是人的本質告訴我們什麼呢?它告訴我們要想創造價值,你就必須勞動,否則人就不是人,即便你是生物學上的人,卻也不可能是社會意義上的人,而勞動所起到的作用,正是建立一個人的社會關係。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馬克思已經初步提出私有制是階級分化的根源,是社會壓迫的結果,消滅私有制是實現正義的根本途徑的觀念,並嘗試闡釋共產主義是人道主義與唯物主義統一的社會,這為馬克思後來在事實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基礎上理解正義奠定了基礎。  「手稿」是馬克思從私有財產的經濟事實出發展開對非正義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批判,把正義批判指向現實的經濟關係的開端。
  • 陸王心學對當代思想的啟迪
    在陸王心學當中,也有不同的分支和門派,但是主要來講都是唯心主義,這些不同的門派的區別,也主要在於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今天就暫且不談,讓我們來講一講陸王心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當代的陸王心學。當然了,這些道理在當代來說,很多人是理解不了,也是操控不了的,因為當代我們提倡的價值觀是唯物主義價值觀。但是陸王心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用神奇來概括。在它的發展路徑當中,很多其中的人物都發現了很多當代才知道的知識,比如說人和宇宙的關係,人和萬物的關係,這種宏觀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可能在當代來說都是不得不信服和不得不信仰的。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20世紀50年代,《學習譯叢》刊發了一系列探討歷史唯物主義及辯證唯物主義的譯文,包括《論抓住歷史事變鏈條中的基本一環》(1952年第9期)、《列寧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1954年第5期)、《規律的屬性和概念》(1956年第7期)、《論歷史的和邏輯的範疇》(1956年第9期)、《關於必然性和偶然性》(1958年第2期)等。
  • 觀點要覽|黨史學篇:關於黨的歷史評價問題成為重要研究主題
    新時代研究和書寫中共黨史,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大歷史觀中看黨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黨史,牢固把握黨的歷史主流與本質,從時代高度和長時段中把握「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三次偉大歷史飛躍,辯證看待和評價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高度評價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現代唯物主義論來看,陽明心學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還是主觀唯心主義。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西方黑格爾說的「存在即合理」,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都是經典的唯心主義名言。同時,由於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此王陽明也被認為是主觀唯心主義。什麼又是主觀唯心主義呢?主觀唯心論或主觀唯心主義是一個哲學理論。
  • 唯物史觀中的歷史認識論
    因此,這實際上是屬於歷史本體論的認識功能,而不是國際學術界所討論的以人們已獲得的歷史認識為研究對象的歷史認識論。在我們以往的歷史唯物主義教材中,後一種歷史認識論是從未寫進去過。趙家祥、李清昆、李士紳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歷史唯物主義教程》(簡稱《教程》),即199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新編本)》的修訂本,第一次把它寫進教材中去,打破了以往的只能講那些人人熟知的東西的習慣作法。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裡,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和歷史方法論是融為一體,而以歷史本體論為主的。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美] 巫鴻著,浙江攝影出版社,2020年1月版,376頁,398.00元另一部關於中國當代攝影的歷史回顧的著作可以讓我們在中國語境中延伸上述思考。藝術史家和策展人巫鴻編著的《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浙江攝影出版社,2020年1月)是2017年三影堂同名展覽的攝影圖冊,該展覽是對中國當代攝影的一次整理與回顧,圖冊收錄近兩百位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近六百幅作品及藝術家個人簡介,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當代攝影歷史。
  • 歷史的天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大難不死後,他繼承了家族的巨額財富,得以在那不勒斯的豪宅中,投入大量的精力來研究歷史和哲學,日以繼夜的寫作,而不必為生計發愁奔波。大約在1908年左右,克羅齊形成了自己的歷史哲學觀點,並在1915年出版了他重要的學術著作《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並在其中提出了至今都被學界認為是最著名的歷史哲學命題:「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 重建對中國歷史的理解—《我想重新解釋歷史》吳思
    而毛澤東的這句話,也是安置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中的,槍桿子只是上層建築改朝換代的工具,只是階級鬥爭的最高級手段,並不那麼具備根本性。訪談者:閱讀 《血酬定律》,我對其中關於民間與底層部分的內容尤為興趣。比如《庶人用暗器》,說的是老百姓自有自己的「利害計算」,這個道理正好解釋了你上面所提到的當時在大寨所遭遇的困惑。
  • 《全能偵探社》:開始懷疑唯物主義的絕對正確
    竟然發現,我們有一個是唯物主義,另一個唯心主義的。我們辯論的焦點在於:「盧克斯算不算死了?」——「盧克斯死了,他的軀體將會腐爛最後消失。」VS「盧克斯沒有死,他有靈魂還在這個世界上有意識。」「人可不可以永生?」——「不可以,生命有限,沒有長生不老。」VS「當然可以,只要讓靈魂有處可依,靈魂存在讓生命永生。」
  •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古代賢明君主、思想家提出民本思想雖然是為當時君主專制統階級服務的,旨在維護專制封建國家安定穩固。但其思想精華對當下仍有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為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了文化淵源。任何思想、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胥有其產生的深刻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淵源。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你有什麼看法?
    心外無物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哲學論述,表達了人——歷史的匆匆過客——對無限時空的敬畏態度。拋開人的主觀意識來談論物質世界既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意義的。從唯物到唯心,從唯心到唯物一切皆正確,倒如:從磚到建築,首先必須經過思維的創造,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唯物)的美,首先得服從思維的形象(唯心)設計而建立。所以唯物論和唯心論沒有對錯。
  • 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張艾慧
    張艾慧,筆名豐心,1960年生於山東濟南,現居北京,198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吳作人先生,後相繼任教於山東藝校副校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國畫系客座教授,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翰林院文化歷史研究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