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十三五」閃亮2020|五年來,煙臺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

2020-12-22 大小新聞

大小新聞12月20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唐克 攝影報導)初冬時節,黃渤海之濱風起浪湧。雄渾壯闊的波濤,猶如一曲盛世長歌,唱響了經略海洋的時代旋律。

「十三五」以來,依海而生、因海而興的煙臺,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海洋強國戰略思想和「要更加注重經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煙臺海洋優勢和特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轉換海洋經濟新舊動能為抓手,科學規劃發展「藍圖」,搶抓機遇,向海圖強,吹響了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衝鋒號」。

五年來,我市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邁過4000億元大關,穩居全省第二位,年均增速近9%。2019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超過1800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3.6%。海洋經濟,成為煙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牢記囑託

精心謀劃經略海洋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作出「要更加注重經略海洋」重要指示。

總書記的深深牽掛、殷殷囑託,為我市科學經略海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發展海洋經濟,拓展發展空間,煙臺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海岸島岸線綿延1000餘公裡,海域面積兩倍於陸地,這是煙臺未來發展的最大動能、最大優勢、最大潛力所在,也是最大底氣所在。也正因如此,我市將建設海洋經濟大市與製造業強市、宜業宜居宜遊城市、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一起,寫入城市發展目標。

市委書記張術平多次強調,要精心謀劃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強化頂層設計,堅持謀定後動,認真研究制定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堅持以海洋經濟強、海洋環境美、海洋管理優為目標,以加快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以「四新」促「四化」,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科技興海戰略,不斷培育壯大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

先後制定《煙臺海洋強市建設規劃》《關於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的意見》等,明確打造海洋牧場示範之城、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海工裝備製造之城、海洋環境優美之城「四個城」的目標,成為引領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綱領。

圍繞海洋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六大海洋產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謀劃海洋產業發展。

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86億噸,位列全國港口第8位;海洋文化旅遊構建起了中心城區都市休閒核、蓬長生態文化旅遊核、濱海一線文化旅遊帶的新格局;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業快速增長,湧現出東誠藥業、綠葉製藥等一批涉海龍頭企業;海水淡化步入快速發展期,全市已投入運營的海水淡化項目17個,淡水日產能接近8萬噸,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如今,六大海洋產業產值約佔全市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的80%,支柱作用凸顯,初步形成了帶動力強、支撐力強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提質增效

現代漁業向綠色發展轉變

「十三五」期間,我市聚焦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培育優勢主導品種,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現代漁業實現轉型升級。

位於長島大欽島海域的「長鯨一號」海洋牧場平臺,養殖容積6萬立方米,每年能出產1000噸成品魚,按目前行情估算利潤可達5000萬元,效益非常可觀。

「十三五」以來,我市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推進漁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堅持融合發展,推動漁業「接二連三」,將漁業與旅遊、文化、健康等全產業鏈深度融合——

發展思路明,先後出臺《煙臺市海洋牧場發展規劃(2019-2025年)》《關於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的實施意見》《煙臺市現代化海洋牧場試點建設實施方案》;

發展理念新,大力推廣「海工+牧場」聯動模式、「陸海接力」兼容模式、「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等三大模式,打造全國一流海洋牧場示範之城;

支持力度大,近年累積投入海洋牧場專項建設資1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

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縱貫南北、分布東西的海洋牧場產業框架結構,海洋牧場建設總面積達到110萬畝,建設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個,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國家級14個,佔全國的1/8,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達到520億元。

2019年12月,煙臺市海洋牧場產業集群獲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正式批覆,成為全省現代海洋產業三大集群之一。

優勢主導品種,是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全市建成21處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其中,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7處,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全市年產各類苗種3500億單位以上,產值25億元以上,保持全省領先。全市名貴魚年產量達到2.7萬噸、產值12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名貴魚陸海接力養殖基地。

在「產業強海、實現海洋經濟強」的同時,我市還推進「生態護海、實現海洋環境美」,全力打造「海上綠水青山」。「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放流資金近2.5億元,增殖放流魚、蝦、蟹、貝、參等苗種50億水產苗種單位,為漁民增收12億。

現代漁業實現轉型升級,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由946.6億元增至1116.7億元,年均增長5.7%;漁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1%,增長速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產業支撐

海洋產業活力奔湧動能強勁

海洋經濟何以如此興盛?一組鏡頭就能找到答案:

9月26日,中集來福士煙臺廠區1號碼頭,我國首座坐底式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完成交付,實現海珍品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十三五」以來,中集來福士已經輸出「藍鯨」系列深海鑽井平臺以及「長鯨一號」、「長漁一號」、「耕海一號」、「國鮑一號」等一大批代表著國內最高水平的海洋裝備。

強大的產業鏈支撐就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從萊州灣到芝罘灣,從長山列島到黃海之濱,我市持續發展海工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文化旅遊等相關產業,為活躍的海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海工裝備是進軍遠海的重要支撐。我市海工裝備製造業已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市場影響力和佔有率的優勢品牌及產品,現有規模以上海洋工程裝備企業26戶,形成了以中集來福士、傑瑞集團、蓬萊中柏京魯船業、蓬萊巨濤重工等為骨幹的海工製造企業集群。從船體建造到工程總承包,從「購買技術」到自主研發,產業核心優勢更加凸顯:煙臺海工裝備核心部件國產化率已從過去的10%提升到了現在的60%,建造周期和建造工時也大幅縮短,產品自主化、品牌化水平日益提升,煙臺海工在世界舞臺上掌握更多話語權。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崛起,也是我市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2016年底,我市出臺《關於促進醫藥健康產業創新發展建設國際生命科學創新示範區的實施意見》,從研發生產、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平臺建設、重大專項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扶持政策,在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藥品和器械創新、國際國內認證、藥品現代物流、醫藥科技平臺建設、生物科技孵化器補貼等方面,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兌現了創新發展獎勵資金。截至目前,全市建設11個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

海洋旅遊,風景這邊獨好。市委、市政府將文化旅遊列入八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特別是強化地標性文化旅遊大項目的建設,發揮大項目的尖端放電效應,加快培育海洋旅遊發展新動能。33個文旅項目列入全市市級重點項目,佔市級重點項目總數的1/6。芝罘仙境、海上世界、恆大丁字灣文化旅遊城、丘山谷地葡萄酒休閒區、華僑城「山海城」綜合體等15個文旅項目推薦到省發改委列入山東省「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

責任編輯:偉業

相關焦點

  • 煙臺「十三五」成就巡禮: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 打造海洋...
    ,發布「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大市建設情況。  近年來,全市已累積投入海洋牧場專項建設資金1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全市現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佔全國總數1/8,數量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10萬畝,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以海洋牧場為載體,將水產養殖、精深加工與旅遊、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加快海洋漁業由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轉變。
  • 山東五大海洋產業規模全國第一
    2018年5月,召開了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工作會議,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五年來,山東省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繼續穩居全國前列。2019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46萬億元,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同比增長9%,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3%。
  • 「十三五」期間,山東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領跑
    11月30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發布會,介紹 「十三五」以來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取得的主要成就。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科學推進海洋資源開發,加快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到2019年底,我省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鹽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位。五年來,山東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繼續穩居全國前列。2019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46萬億元,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同比增長9%,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3%。
  • 煙臺構建起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新發展格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雯婭2020年12月10日,煙臺市「『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發布會召開,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在會上介紹了「十三五」期間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有關情況。
  •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
    12月2日,深耕海洋牧場、助力藍色經濟---2020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大鼎世紀大酒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四川省水產局、四川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有關協會、有關企業3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成都市與煙臺市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
  • 2020全市生產總值預計達八千億左右!煙臺「十三五」答卷亮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雯婭2020年12月8日,煙臺市「『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召開,重點發布了煙臺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成就 ,發布會採取「場內線下媒體」+「場外線上媒體」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煙臺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
  • 多領域齊發力,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煙臺交出「十三五」經濟民生高分...
    在12月8日上午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煙臺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田序潤介紹,「十三五」規劃即將圓滿收官,煙臺市綜合實力邁上新的臺階,全市生產總值預計今年達到8000億元左右,人均突破10萬元,達到中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在這具有重要意義的五年裡,煙臺的產業結構實現標誌性轉變。
  • 這五年,看「上天、下海、入地、交通、健康」前沿技術領域的煙臺力量
    發布會現場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忠彥發布「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情況膠東在線12月22日訊(記者 王向榮 賈楚航)22日上午,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九場,市科技局等部門發布
  • 煙臺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雯婭2020年12月10日,煙臺市「『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發布會召開,主要發布了「十三五」期間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有關情況。煙臺市科技局二級調研員王培學在會上介紹了煙臺市在十三五期間海洋科技領域的相關情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三五期間,煙臺市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加速推進經略海洋戰略實施。強化項目引領,提升海洋產業技術水平。
  • 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啟動
    水母網12月22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楊春娜 通訊員 王聰 )今天上午,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啟動。這是中國海工北方總部落地煙臺的第一個實體項目。項目實施方——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由中集集團、國豐投資控股集團、煙臺業達經濟發展集團、長島旅遊集團四方合資於2020年4月16日在開發區成立,首期註冊資本8億元。
  • 蘿北:輝煌「十三五」櫛風沐雨秉初心 砥礪前行譜華章
    「十三五」主要目標任務。蘿北縣人民政府縣長孫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過去的五年,蘿北縣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一心一意抓經濟、穩增長,是蘿北破浪前行、成就輝煌的五年。五年來,蘿北縣的經濟總量、發展質量同步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提級進位,挺進了全省十強。
  • 煙臺提前兩年實現「十三五」目標
    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劉振曉,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晨光,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明川出席發布會,通報了全市「十三五」期間農業產業結構改革、農業現代化建設等工作情況。據了解,煙臺市農業農村系統「十三五」規劃的各項任務基本完成,各項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 仙境海岸·鮮美煙臺 煙臺將打造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的「煙臺模式」
    2016年,煙臺成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首批創建單位以來,煙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域旅遊發展,把文旅產業列入八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出臺系列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高點定位、高位推進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成功舉辦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成功舉辦12月2日,深耕海洋牧場、助力藍色經濟---2020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大鼎世紀大酒店舉辦。本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四川省水產局、四川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有關協會、有關企業3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成都市與煙臺市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推介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 挪威海洋牧場項目花落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
    項目一期總投資1.98億美元,包括投資建設孵化廠、生長罐和加工廠等,產能1萬噸成魚/年,產值5.4億元;二期投資約2億美元,建設孵化廠和生長罐,產能增加2萬噸/年,產值增加10.8億元。 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三文魚生產、交易和加工中心。目前,挪威投資方已經編制完成商業計劃書,在挪威融資工作順利。
  • 總局說:「十三五」期末實現音樂產業產值3000億元
    二是堅持產業發展和扶持原創音樂作品相結合。通過大力整合音樂產業鏈,形成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注重音樂的內容生產,多出精品力作。把民族音樂產品的開發創作放在突出位置,著力提高內容生產水平和創意含量。三是堅持基地建設與產業升級相結合。
  • 「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全國媒體聚焦,煙臺海洋牧場佔C位!
    20餘家中央、省級主流媒體爭相報導煙臺海洋牧場建設的經驗做法,刊發稿件40餘篇,網絡點擊量近千萬……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煙臺召開前後的宣傳大數據出爐。亮眼的數據顯示,煙臺海洋經濟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 挪威海洋牧場項目花落煙臺 系國內單體最大陸基循環水養殖項目
    項目一期總投資1.98億美元,包括投資建設孵化廠、生長罐和加工廠等,產能1萬噸成魚/年,產值5.4億元;二期投資約2億美元,建設孵化廠和生長罐,產能增加2萬噸/年,產值增加10.8億元。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三文魚生產、交易和加工中心。目前,挪威投資方已經編制完成商業計劃書,在挪威融資工作順利。
  • 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達110萬畝,海工裝備年產值650億元 「海工+牧場...
    □本報記者 楊秀萍  本報通訊員 付國政  11月29日上午,來自全國海洋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業內人士齊聚煙臺,參加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共商海洋經濟發展大計。這一全國性的海洋經濟大會為何選中煙臺?
  • 挪威海洋牧場項目花落自貿煙臺
    項目一期總投資1.98億美元,包括投資建設孵化廠、生長罐和加工廠等,產能1萬噸成魚/年,產值5.4億元;二期投資約2億美元,建設孵化廠和生長罐,產能增加2萬噸/年,產值增加10.8億元。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三文魚生產、交易和加工中心。目前,挪威投資方已經編制完成商業計劃書,在挪威融資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