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成年後,你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

2020-09-27 郭家心理姐

郭家心理姐,幫你解開心裡的結,做最真實的自己!


囧媽

《囧媽》裡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日常的相愛相殺讓很多人產生了共鳴:徐伊萬拼命逃離和擺脫,盧小花拼命追趕和控制.....

其實,這對母子相處的一幕幕又是多少人和父母相處的日常呢?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並不和諧,只是我們一直不願意承認和面對罷了。

所謂的分離,不單指脫離母親的臍帶,一步步地成長為一個成人,還指在心理上與父母合理分離,不做「巨嬰」,保持自己的真實。

有時候,我們沒辦法在父母面前保持真實

你可能會說,在父母面前保持真實?難道平時,自己都沒有在父母面前保持真實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明星的真實例子。

陳喬恩

陳喬恩作為偶像劇女演員一直很受大家喜歡,在大家面前活潑、開朗的她其實也有自己的苦惱,那就是沒辦法和母親真實相處。

此前的《旋風孝子》節目很真實地再現了她和母親相處的日常,有一個場景是,她和母親同坐在一張沙發上,但一整晚幾乎一句話都不說。

當被問及自己和母親的關係的時候,陳喬恩也承認自己和母親的關係的確比較疏離,因母親從小對她進行棍棒教育,所以在母親面前她總是壓力很大,不知道該說什麼。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關係差是因為,我們想和父母真實相處,但總感覺彼此之間有隔閡。《反脆弱》裡總結了常見的五種和父母關係不和諧情況。

1、依賴型——雖已成年,但依然對父母過度依賴,讓父母幫自己做選擇甚至是承擔責任。

2、冷漠型——與父母關係冷漠,不是無法溝通就是溝通不走心;

3、憤怒型——內心對父母感到憤怒,關係不和諧,經常起衝突;

4、尷尬型——面對父母時,不是沒話說就是無法直視,總之各種尷尬;

5、擔心型——對父母,總是有一種長期的擔心,擔心父母這個,擔心父母那個;

電影裡,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的關係就體現了依賴型和憤怒型:一方面,徐伊萬對母親有依賴,希望母親能夠打點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他對於母親的過度幹預又充滿憤怒。

無論是依賴型、冷漠型、憤怒型、尷尬型還是擔心型,都會讓我們無法真實和父母相處。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影響,關鍵在於如何面對和處理。

成年後,別為了童年的痛苦而繼續懲罰自己

成年之後,很多人一個最常見的狀況就是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會為了童年的痛苦而懲罰自己。

比如,童年被父母拋棄的男人,會在自己成年後步入親密關係之後不斷重複:拋棄——被拋棄——拋棄——被拋棄這種舊的創傷。

比如,童年的時候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女人,會在成年後為了證明自己不斷地更換交往的對象,以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電影裡的伊萬面對母親的強勢介入,痛苦而糾結,他大喊著「我要逃離、我要逃離」然後想盡一切辦法逃離,先是和母親保持十米的安全距離,然後是自己去車尾透氣。

伊萬能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產生了過多的負面影響當然是好的,只是剛開始他處理的方式太過於極端,所以,不僅擺脫舊有模式的目的沒達到,還把自己關在了火車外,經歷臉被凍傷的痛苦。

其實,很多時候,舊有模式之所以會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是因為很多時候它是無意識的,無意識地重複,無意識地上演......

當徐伊萬上了媽媽乘坐的那趟開往莫斯科的列車時,他有意識到母親處處想要控制自己、約束自己嗎?沒有,如果有,怕是他當初不會同意上車。

只是,當徐伊萬發現媽媽處處想要控制和約束自己的時候,並沒有任由依賴型和憤怒型的舊有模式在自己身上重演。

當媽媽仍然把自己當做小孩子不間斷餵食的時候,伊萬先是採取溫和的方式溝通「媽,我求你了,能不能別再我說語音的時候拼命往我嘴裡塞東西啊」,發現不奏效之後,伊萬憤憤地背著媽媽將所有的小番茄全部扔掉,包括裝小番茄那個盆兒;

當媽媽掐時掐點地給自己餵紅豆水、綠豆水、薏米水,連排尿的時間都算好的時候,伊萬提醒媽媽,自己不是媽媽想像中的兒子,也不想被媽媽改造。見跟媽媽溝通不了,伊萬又採取了迂迴策略,想辦法換一個高包,但不湊巧,沒有人願意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成人和父母待在一起有的時候會出現「退行」現象,比如明明在工作場合精明幹練但在父母面前就變得毛毛躁躁......

當意識自己與父母之間有這種「退行」模式的時候,需要時刻警醒:自己也有成熟的狀態,當不成熟情緒出現的時候,需要自己照顧而不是父母。

就像是電影裡的徐伊萬,他也知道自己和媽媽在一起會出現「退行」(雖然事業有成但依然被媽媽看作小孩子對待),只是他一直在對抗。

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缺乏對自己所處的舊模式的評估,所以任由舊模式在自己身上重演而不自知。事實上,當你沒有覺察的時候,舊模式會讓你幾乎難以抗拒。

現在精神分析傑出貢獻者史蒂芬·米歇爾(StephenA.Mitchell)也曾提出:我們必須承認生命早期的困擾或創傷,會在成年後再現和重複。

只是重複之後,你是否有覺察和理解過去的關係如何作用於將來?你是否告別過去,正視童年父母對自己的創傷,自我調節和改正?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和父母相處不快的時候,很可能是彼此之間入侵了對方的界限,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明確彼此的界限,彼此適應。

就像伊萬最後所說的,媽媽是愛自己的,自己也是愛媽媽的,彼此的出發點都是愛,可為什麼兩個人總是在爭吵呢?

因為,母親盧小花希望伊萬活成她想要的樣子,而伊萬呢,則希望母親盧小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當你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時候,彼此之間也就沒有了界限。

在和父母保持界限的時候你不必感到內疚和自責,因為捍衛自己應有的權利並沒有錯,即使那個人是你的父母,你也有權利捍衛自己。

對自己誠實並沒有錯,如果父母不知道我們的界限是什麼,我們可以告訴它然後不斷地進行調試,直到與父母達成平衡的關係。

再親的人,彼此也要有界限感

陳若汐說,界限是結構家庭諮詢(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中的一個概念。所謂的結構家庭諮詢指的是從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來理解和調整家庭內個體成員的行為。

家庭界限的本質是用一種成熟的心態來愛護所愛的人,這裡的界限既包括親密關係中的界限也包括和父母的界限。

那麼,什麼是所謂的合理家庭界限呢?合理的家庭界限指的是尊重彼此對事務的看法、立場和選擇,不過分幹預其他人的職能範圍,也不接受其他人的過分幹預。

事實上,徐伊萬之所以和媽媽盧小花的衝突那麼明顯是因為沒有和媽媽劃清合理的界限,被動地接受了媽媽盧小花的過分幹預:

媽媽盧小花說徐阿姨的女兒辦百日宴好玩的不得了,聽說是試管嬰兒搞出來的,然後慫恿徐伊萬也搞一個,就連兩個人是否住在一起,是否行房,是否有要孩子計劃都過問的一清二楚。

剛開始徐伊萬對於媽媽的過分幹預還勉強接受,但隨著媽媽對自己生活的不斷幹預,徐伊萬也幾次差點瀕臨崩潰。

徐伊萬:你不要再跟我講什麼孩子不孩子,你整天逼著我跟張璐生孩子,在她面前我要維護你,在你面前我要維護她,為了這件事情,我跟她不知道吵了多少次......

就算如此,在生孩子的問題上,媽媽還是步步緊逼,問伊萬到底是他不想要還是張璐不想要,當伊萬說明是張璐不想要,媽媽還要刨根問底地問為什麼。

盧小花:噢,果然是張璐不想要......她為什麼不想要啊!

徐伊萬:她不想要不是說她真的不要,她是覺得我們之間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沒有解決.....

問到最後,伊萬脾氣大爆發讓媽媽不要管,而媽媽呢,則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了,翅膀硬了,連自己說的話都不聽了。

媽媽盧小花見伊萬不聽自己的勸又打電話給張璐進行各種勸說:

千萬不要怪媽媽多嘴啊, 你們兩個互相之間都要有犧牲的,不是不是要互相諒解。你看你們現在都那麼拼命的工作,再這樣下去要出問題的......

剛開始媽媽盧小花並不明白,愛伊萬≠隨心所欲地幹預他的生活,徐伊萬也並不理解,孝順父母≠接受他們的過度幹預。

所以,剛開始,媽媽盧小花對徐伊萬的生活幹預的很辛苦,而徐伊萬呢,對媽媽盧小花的幹預,接受的也很痛苦。

大喊著要逃離的徐伊萬逃到火車車廂結果被關在火車外,被凍了一晚上,當他回來時,媽媽依舊對他各種幹預,罵他不該掛了張璐的電話,最後伊萬忍無可忍,情緒大爆發......

盧小花:我跟她聊了聊,我覺得你們兩個婚姻有問題的......

徐伊萬:誰讓你給她打電話的,我不是跟你說了嗎,不要你管我們倆的事兒!

盧小花:我知道你們兩個有問題了,我能不管嗎?

徐伊萬:這個就是問題。在你眼裡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我婚姻是問題,身材是問題,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

盧小花:你瘋了,你怎麼可以跟媽媽這麼講話啊!

徐伊萬:對,我今天就是要大聲說出我的心裡話「我受夠了,受夠了,受夠了......」

那麼,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到底該如何與原生家庭劃分合理界限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對劃分合理界限有清晰的認識

  • 與父母劃清合理界限並不是要和原生家庭分道揚鑣,而是對父母成熟理智的愛護和孝順;
  • 與原生家庭建立合理的界限,並不意味著背叛和傷害家人;
  • 模糊的家庭界限是一條會讓所有人都很辛苦、痛苦的路;

2、在與父母鬧情緒的時候,能夠平復自己的情緒

電影裡,剛開始,徐伊萬之所以不敢維護自己小家庭合理的家庭界限大概是怕聽到母親盧小花說,「唉,真是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其實,很多時候,在劃分合理界限的時候,男人的確容易被自己母親的情緒化表達所左右。在這時,與其勸說母親放棄情緒化的表達,不如先學會平復自己的情緒。

只是,後來,當徐伊萬因為自己的生活被過度幹預而與母親大吵大鬧之後,他沒有做出情緒化的表達(任由母親亂走)而是先平復自己受傷的情緒,然後尾隨媽媽,更進一步溝通。

3、夫妻兩人分別「管好」自己的原生家庭

與原生家庭建立合理界限的最好方式是夫妻兩人分別「管好」自己的原生家庭,以防自己父母的過度介入和幹預。

還以電影裡徐伊萬被頻繁催生為例,如果現實生活中,你也被頻繁催生,你該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家人你的界限呢?

如果當被頻繁催生的時候,你點頭同意,那麼父母可能會覺得沒必要尊重你的親密關係;可如果被頻繁催生的時候,你表明自己的態度「生孩子是我和××的事,你們別操心了吧......」那麼,會顯示出你對於合理界限的重視,對家人起到示範作用。

所以,為了劃清合理的界限,但凡涉及到夫妻雙方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事),要先和對方商量,商量好了再回復父母。

a、在建立家庭界限的時候,語言和行動要保持一致(合理的家庭界限是執行出來的,不是宣告出來的);

b、不管什麼事兒,都要先和親密關係中的對方通氣再回復父母;

c、在建立合理家庭界限這件事上,你的心態要平和,行為要穩定(界限維護不能情緒化,不要走兩個極端——時而特別隔閡,時而完全沒有界限);

所謂的成人,不過是在接受與父母分離這一現實之後,還能夠在父母面前安心地做自己,和父母保持合理的家庭界限,維持一個和諧的關係。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囧媽》影評:原生家庭裡藏著你的婚姻關係
    看到許多人對徐崢《囧媽》這部電影評論不高,說太多親子關係和婚姻問題只是一帶而過,不夠深刻,並且沒有顯示怎樣處理親子和婚姻關係。但是我想說的是:電影只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揭露社會家庭問題,至於怎樣解決問題,那不是電影的任務!
  • 酗酒型父親加操控型母親,從原生家庭看《囧媽》
    這便是《囧媽》的設定:六天六夜,相對密封的空間,彼此控制權的爭奪,成年兒子與母親的旅行,逃無可逃,頓時有種美夢變「噩夢」的破滅感。,卻在原生家庭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這段關係中,他影響著兒子徐伊萬,也影響著妻子盧小花。
  • 《囧媽》:淺析原生家庭對婚姻家庭的影響,及如何成為健康的父母
    文:霖筱筱 圖:網絡一個段失敗的婚姻背後,是不健康親子關係的痛原以為《囧媽》是徐崢囧系列又一部爆笑喜劇,不曾想偶爾的幾個笑點,根本不足以緩解家庭關係的沉重。害怕孩子離自己而去,把孩子能力不足做為控制的理由。第二類:.酗酒型父母酗酒家庭對於自家人來說擺脫恐懼的方式就是視而不見。而且通常需要對外偽裝成&34;,但孩子並沒有真正體會家庭的愛。
  • 電影《囧媽》:揭示了哪些有毒的原生家庭運行模式?
    原本抱著試試看,快進模式的心理打開了徐崢導演的《囧媽》,但是看著看著,我屏住了呼吸,原生家庭這個詞繃緊了我的神經,影片中的情景總讓人能產生共鳴,我想很多人在影片中也總能彷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這是一部關於當代原生家庭情感碰撞的問題,徐崢導演把它刻畫得深刻,淋漓盡致,原生家庭這些有毒模式或許還在很多人身上正在上演著
  • 《囧媽》:原生家庭矛盾的還原勝過喜劇形式,更值得肯定
    兩部影片都是非常自我而忽略家庭的主角,在一個老是搗亂的驢友的陪伴下,在旅程中實現成長和救贖的故事。雖然兩者在模式上是一樣的,但個人認為兩者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老實說,我覺得《囧媽》要比票房大賣的《泰囧》,要好。
  • 《囧媽》囧媽,彼之蜜糖,吾之毒藥,皆因不懂界限感
    和前兩部「囧」系列的片子相比,《囧媽》少了一些低級趣味,多了一些深刻的寓意。雖然是以「囧」為賣點,但卻引發了對母子關係、夫妻關係的思考。尤其是對於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孩子,身側有伴侶。有類似的經歷,會有更多的共鳴。整部觀影過程,我的腦海中不斷出現的兩個字就是「界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
  •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一般來說,這類型的家庭,都存在角色倒置的現象,換言之,就是父母消失了,孩子變成父母。父母無法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孩子只能被迫過早地成長。當其他孩子還在爸爸媽媽的懷抱裡撒嬌時,他們幾乎沒有什麼童年生活可言,只能像個小大人一樣,去做原本父母應該要做的事情。他們在成年後,往往容易缺乏自我認同感,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可來獲得安全感。
  • 《囧媽》道盡原生家庭中的心酸事,賀歲檔免費看,淚點與笑點齊飛
    老婆:「你就不能抱抱你媽?你還記得你上一次擁抱你媽媽是在什麼時候?」徐伊萬:「這是一句歌詞嗎?我都40多歲的人了,我抱我媽,我媽還以為是我爸活過來了呢。」老婆:「算了。我不可能一直這樣陪著你演戲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出廠模具】原生家庭就像一雙手,而在這個家庭中的你,好像一團橡皮泥。你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全都取決於原生家庭之手。老婆打算帶著暖霸的專利,去美國發展,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 徐崢和《囧媽》說走就走的俄羅斯之旅,走出原生家庭要靠自己
    第一時間看完了《囧媽》之後,我給了四星的好評,故事相對套路,猜到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局,喜劇效果是合格的,而讓人感動的則母子親情的隔閡及最終的和解,可以說兩人都從原生家庭的痛中走出來了,各自的性格不可能一次性改變,不過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之後,一切都能夠克服和解決。
  • 《囧媽》徐崢怒吼惹哭網友:一個懂得放手的媽媽,有多重要?
    其中安全需要屬於低層需要,只有滿足了低層需要,才能繼續往高一層次發展。在綜藝節目《不好說特想聽》裡,有一位叫天天的嘉賓,就是一位安全感匱乏的人,他在自己的臥室、廚房都裝上了監控器,目的只是為了確保那是屬於自己的空間,只有這樣做,他才能感覺到安全與舒心。
  • 《囧媽》:心理拒絕長大的成年人,讓父母都不敢老去
    作為成年人,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需要照顧的孩子,很多時候出於愛,他們意識不到這種愛的傷害,而作為我們想要和父母有正常的親情,就需要像《囧媽》中伊萬一樣,對於父母多餘和不正確的愛說不。 我一個朋友的家庭和伊萬很像,有一個愛嘮叨的母親,朋友已經36歲了,離婚後,現在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我都會勸說她離開父母。 雖然每次她都會吐槽這種情況,卻不做任何實際的行動,原因很簡單,她需要父母的幫扶,她有車貸和房貸,自己經濟能力不足以支撐,她住到父母家可以減少自己的生活開支,吃住不用花錢。
  • 《囧媽》:令人窒息的母愛,長大後的孩子該如何逃離?
    《囧媽》大年初一在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火山版播出,暫且不管這種新的合作方式有什麼爭議,對於大眾來說,卻是難得的福利。這部電影的劇情不必再贅述,值得說的是,結合這部電影的劇情,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啟示。
  • 《囧媽》徐伊萬:你的控制欲是孩子的「災難」
    《囧媽》開播就引來各種熱議話題。很多人認為是個爆笑劇,實際是個充滿淚點的親情故事。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難道你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 孫儷:如何跨過原生家庭的坎?
    頑強的房似錦硬撐著一口氣,她渴望和原生家庭劃清界限,揣著一千塊錢背井離鄉來到上海,指望靠自己拼出個名堂。從房似錦身上,你能看到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如果有,你就走出了和原生家庭和解的第一步。學會劃清界限,不要把父母的錯怪在自己身上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一件事,是與父母分離,在心理上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
  • 《囧媽》:淺析原生家庭關係與現實婚姻的背後,"溝通"很重要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囧媽》主要講述了一位陷入情感危機的中年男人徐伊萬想通過商業手段挽留自己殘存的婚姻,卻陰差陽錯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影片中,故事發生在開往莫斯科的火車。
  • 《囧媽》:你不需要做個完美媽媽,60分,就足夠好了
    電影《囧媽》海報大年初一,《囧媽《囧媽》反映出的親子關係問題,讓我不禁深深反思:父母孩子間該怎樣溝通?如何糾正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不利影響?我作為一個媽媽,怎樣才能讓自己做得足夠好?家庭成員是彼此最親近的人,免不了要經常對話交流。而溝通作為連接人與人的橋梁,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無比重要的作用。溝通得好,相處得宜;溝通無效,像雞同鴨講般,令人無語凝噎。《囧媽》開篇,就見徐伊萬與妻子張璐對話中,兩人的說話思路不在同一頻道上,進而產生爭執。
  • 2位老人坦言:幸福的晚年就是和兒女「劃清界限」
    一天晚上,兒子溫柔的對我說道:「媽,謝謝你一直以來的付出,帶孩子真的不容易,我們終於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辛苦。」 後來,我的生活更豐富了,積極參加社區活動,旅遊、爬山,體味晚年幸福生活,才知道原來兒女也是需要成長的,適當的放手,適當的與兒女「劃清界限」才是晚年幸福生活的根源。
  • 電影《囧媽》:那個控制欲滿滿的「囧媽」,你究竟了解多少?
    前言 《囧媽》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電影。 大年初四和家人一起看了《囧媽》。而這一切,也只有當我們自己也成為父母,體會了養育的艱辛,經過了這一場歷練後才能體會的到。 可是當兒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家庭,母子間的互動就少了很多。黃梅瑩一度感到非常失落。她也會像盧小花一樣,在兒子上班的時候發微信給他,在家的時候,也會餵水果給他吃,電影中的細節,都能在她自己身上找的到。
  • 囧媽什麼時間上映?囧媽演員表陣容豪華定檔大年初一
    11月4日,電影囧媽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囧媽套娃海報,主演徐崢在一堆俄羅斯套娃中牢牢佔據C位,但是戴著大帽子的徐崢似乎完美融入了套娃之中,如果不仔細看的話還發現不了徐崢混在其中。  另外,備受人們關注的囧媽什麼時間上映的問題,在海報中也有了答案:囧媽正式定檔2020年大年初一,屆時將全國同步上映!
  • 《囧媽》,這可能是徐崢最溫暖的一部片子
    《囧媽》算是個意外。在頭條免費公映的第五天晚上,我哄睡了2歲8個月的寶貝,穿過客廳看了看因感冒被隔離在沙發上的孩子爸,兀自朝衛生間走去,在衛生間馬桶墊上和房間被窩裡,我看完了這部倍感溫暖的《囧媽》,內心不禁發出:「這次timing好像對上了,人和電影也講究緣分」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