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心理姐,幫你解開心裡的結,做最真實的自己!
囧媽
《囧媽》裡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日常的相愛相殺讓很多人產生了共鳴:徐伊萬拼命逃離和擺脫,盧小花拼命追趕和控制.....
其實,這對母子相處的一幕幕又是多少人和父母相處的日常呢?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並不和諧,只是我們一直不願意承認和面對罷了。
所謂的分離,不單指脫離母親的臍帶,一步步地成長為一個成人,還指在心理上與父母合理分離,不做「巨嬰」,保持自己的真實。
你可能會說,在父母面前保持真實?難道平時,自己都沒有在父母面前保持真實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明星的真實例子。
陳喬恩
陳喬恩作為偶像劇女演員一直很受大家喜歡,在大家面前活潑、開朗的她其實也有自己的苦惱,那就是沒辦法和母親真實相處。
此前的《旋風孝子》節目很真實地再現了她和母親相處的日常,有一個場景是,她和母親同坐在一張沙發上,但一整晚幾乎一句話都不說。
當被問及自己和母親的關係的時候,陳喬恩也承認自己和母親的關係的確比較疏離,因母親從小對她進行棍棒教育,所以在母親面前她總是壓力很大,不知道該說什麼。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關係差是因為,我們想和父母真實相處,但總感覺彼此之間有隔閡。《反脆弱》裡總結了常見的五種和父母關係不和諧情況。
1、依賴型——雖已成年,但依然對父母過度依賴,讓父母幫自己做選擇甚至是承擔責任。
2、冷漠型——與父母關係冷漠,不是無法溝通就是溝通不走心;
3、憤怒型——內心對父母感到憤怒,關係不和諧,經常起衝突;
4、尷尬型——面對父母時,不是沒話說就是無法直視,總之各種尷尬;
5、擔心型——對父母,總是有一種長期的擔心,擔心父母這個,擔心父母那個;
電影裡,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的關係就體現了依賴型和憤怒型:一方面,徐伊萬對母親有依賴,希望母親能夠打點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他對於母親的過度幹預又充滿憤怒。
無論是依賴型、冷漠型、憤怒型、尷尬型還是擔心型,都會讓我們無法真實和父母相處。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影響,關鍵在於如何面對和處理。
成年之後,很多人一個最常見的狀況就是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會為了童年的痛苦而懲罰自己。
比如,童年被父母拋棄的男人,會在自己成年後步入親密關係之後不斷重複:拋棄——被拋棄——拋棄——被拋棄這種舊的創傷。
比如,童年的時候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女人,會在成年後為了證明自己不斷地更換交往的對象,以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電影裡的伊萬面對母親的強勢介入,痛苦而糾結,他大喊著「我要逃離、我要逃離」然後想盡一切辦法逃離,先是和母親保持十米的安全距離,然後是自己去車尾透氣。
伊萬能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產生了過多的負面影響當然是好的,只是剛開始他處理的方式太過於極端,所以,不僅擺脫舊有模式的目的沒達到,還把自己關在了火車外,經歷臉被凍傷的痛苦。
其實,很多時候,舊有模式之所以會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是因為很多時候它是無意識的,無意識地重複,無意識地上演......
當徐伊萬上了媽媽乘坐的那趟開往莫斯科的列車時,他有意識到母親處處想要控制自己、約束自己嗎?沒有,如果有,怕是他當初不會同意上車。
只是,當徐伊萬發現媽媽處處想要控制和約束自己的時候,並沒有任由依賴型和憤怒型的舊有模式在自己身上重演。
當媽媽仍然把自己當做小孩子不間斷餵食的時候,伊萬先是採取溫和的方式溝通「媽,我求你了,能不能別再我說語音的時候拼命往我嘴裡塞東西啊」,發現不奏效之後,伊萬憤憤地背著媽媽將所有的小番茄全部扔掉,包括裝小番茄那個盆兒;
當媽媽掐時掐點地給自己餵紅豆水、綠豆水、薏米水,連排尿的時間都算好的時候,伊萬提醒媽媽,自己不是媽媽想像中的兒子,也不想被媽媽改造。見跟媽媽溝通不了,伊萬又採取了迂迴策略,想辦法換一個高包,但不湊巧,沒有人願意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成人和父母待在一起有的時候會出現「退行」現象,比如明明在工作場合精明幹練但在父母面前就變得毛毛躁躁......
當意識自己與父母之間有這種「退行」模式的時候,需要時刻警醒:自己也有成熟的狀態,當不成熟情緒出現的時候,需要自己照顧而不是父母。
就像是電影裡的徐伊萬,他也知道自己和媽媽在一起會出現「退行」(雖然事業有成但依然被媽媽看作小孩子對待),只是他一直在對抗。
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缺乏對自己所處的舊模式的評估,所以任由舊模式在自己身上重演而不自知。事實上,當你沒有覺察的時候,舊模式會讓你幾乎難以抗拒。
現在精神分析傑出貢獻者史蒂芬·米歇爾(StephenA.Mitchell)也曾提出:我們必須承認生命早期的困擾或創傷,會在成年後再現和重複。
只是重複之後,你是否有覺察和理解過去的關係如何作用於將來?你是否告別過去,正視童年父母對自己的創傷,自我調節和改正?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和父母相處不快的時候,很可能是彼此之間入侵了對方的界限,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明確彼此的界限,彼此適應。
就像伊萬最後所說的,媽媽是愛自己的,自己也是愛媽媽的,彼此的出發點都是愛,可為什麼兩個人總是在爭吵呢?
因為,母親盧小花希望伊萬活成她想要的樣子,而伊萬呢,則希望母親盧小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當你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時候,彼此之間也就沒有了界限。
在和父母保持界限的時候你不必感到內疚和自責,因為捍衛自己應有的權利並沒有錯,即使那個人是你的父母,你也有權利捍衛自己。
對自己誠實並沒有錯,如果父母不知道我們的界限是什麼,我們可以告訴它然後不斷地進行調試,直到與父母達成平衡的關係。
陳若汐說,界限是結構家庭諮詢(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中的一個概念。所謂的結構家庭諮詢指的是從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來理解和調整家庭內個體成員的行為。
家庭界限的本質是用一種成熟的心態來愛護所愛的人,這裡的界限既包括親密關係中的界限也包括和父母的界限。
那麼,什麼是所謂的合理家庭界限呢?合理的家庭界限指的是尊重彼此對事務的看法、立場和選擇,不過分幹預其他人的職能範圍,也不接受其他人的過分幹預。
事實上,徐伊萬之所以和媽媽盧小花的衝突那麼明顯是因為沒有和媽媽劃清合理的界限,被動地接受了媽媽盧小花的過分幹預:
媽媽盧小花說徐阿姨的女兒辦百日宴好玩的不得了,聽說是試管嬰兒搞出來的,然後慫恿徐伊萬也搞一個,就連兩個人是否住在一起,是否行房,是否有要孩子計劃都過問的一清二楚。
剛開始徐伊萬對於媽媽的過分幹預還勉強接受,但隨著媽媽對自己生活的不斷幹預,徐伊萬也幾次差點瀕臨崩潰。
徐伊萬:你不要再跟我講什麼孩子不孩子,你整天逼著我跟張璐生孩子,在她面前我要維護你,在你面前我要維護她,為了這件事情,我跟她不知道吵了多少次......
就算如此,在生孩子的問題上,媽媽還是步步緊逼,問伊萬到底是他不想要還是張璐不想要,當伊萬說明是張璐不想要,媽媽還要刨根問底地問為什麼。
盧小花:噢,果然是張璐不想要......她為什麼不想要啊!
徐伊萬:她不想要不是說她真的不要,她是覺得我們之間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沒有解決.....
問到最後,伊萬脾氣大爆發讓媽媽不要管,而媽媽呢,則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了,翅膀硬了,連自己說的話都不聽了。
媽媽盧小花見伊萬不聽自己的勸又打電話給張璐進行各種勸說:
千萬不要怪媽媽多嘴啊, 你們兩個互相之間都要有犧牲的,不是不是要互相諒解。你看你們現在都那麼拼命的工作,再這樣下去要出問題的......
剛開始媽媽盧小花並不明白,愛伊萬≠隨心所欲地幹預他的生活,徐伊萬也並不理解,孝順父母≠接受他們的過度幹預。
所以,剛開始,媽媽盧小花對徐伊萬的生活幹預的很辛苦,而徐伊萬呢,對媽媽盧小花的幹預,接受的也很痛苦。
大喊著要逃離的徐伊萬逃到火車車廂結果被關在火車外,被凍了一晚上,當他回來時,媽媽依舊對他各種幹預,罵他不該掛了張璐的電話,最後伊萬忍無可忍,情緒大爆發......
盧小花:我跟她聊了聊,我覺得你們兩個婚姻有問題的......
徐伊萬:誰讓你給她打電話的,我不是跟你說了嗎,不要你管我們倆的事兒!
盧小花:我知道你們兩個有問題了,我能不管嗎?
徐伊萬:這個就是問題。在你眼裡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我婚姻是問題,身材是問題,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
盧小花:你瘋了,你怎麼可以跟媽媽這麼講話啊!
徐伊萬:對,我今天就是要大聲說出我的心裡話「我受夠了,受夠了,受夠了......」
那麼,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到底該如何與原生家庭劃分合理界限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對劃分合理界限有清晰的認識
2、在與父母鬧情緒的時候,能夠平復自己的情緒
電影裡,剛開始,徐伊萬之所以不敢維護自己小家庭合理的家庭界限大概是怕聽到母親盧小花說,「唉,真是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其實,很多時候,在劃分合理界限的時候,男人的確容易被自己母親的情緒化表達所左右。在這時,與其勸說母親放棄情緒化的表達,不如先學會平復自己的情緒。
只是,後來,當徐伊萬因為自己的生活被過度幹預而與母親大吵大鬧之後,他沒有做出情緒化的表達(任由母親亂走)而是先平復自己受傷的情緒,然後尾隨媽媽,更進一步溝通。
3、夫妻兩人分別「管好」自己的原生家庭
與原生家庭建立合理界限的最好方式是夫妻兩人分別「管好」自己的原生家庭,以防自己父母的過度介入和幹預。
還以電影裡徐伊萬被頻繁催生為例,如果現實生活中,你也被頻繁催生,你該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家人你的界限呢?
如果當被頻繁催生的時候,你點頭同意,那麼父母可能會覺得沒必要尊重你的親密關係;可如果被頻繁催生的時候,你表明自己的態度「生孩子是我和××的事,你們別操心了吧......」那麼,會顯示出你對於合理界限的重視,對家人起到示範作用。
所以,為了劃清合理的界限,但凡涉及到夫妻雙方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事),要先和對方商量,商量好了再回復父母。
a、在建立家庭界限的時候,語言和行動要保持一致(合理的家庭界限是執行出來的,不是宣告出來的);
b、不管什麼事兒,都要先和親密關係中的對方通氣再回復父母;
c、在建立合理家庭界限這件事上,你的心態要平和,行為要穩定(界限維護不能情緒化,不要走兩個極端——時而特別隔閡,時而完全沒有界限);
所謂的成人,不過是在接受與父母分離這一現實之後,還能夠在父母面前安心地做自己,和父母保持合理的家庭界限,維持一個和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