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型父親加操控型母親,從原生家庭看《囧媽》

2020-08-28 果凍雙雙

長途火車旅行,尤其是通往莫斯科的K3綠皮火車,在許多人心中都蒙著些許玫瑰色的濾鏡。

行進的火車,一路流動的風景,熱騰騰的泡麵,倚靠窗邊便可感受異途的美好。

獨自一人,神秘、浪漫、異國風情……想想都要醉倒在這畫面裡。

但如果是和控制欲極強的母親一同進行一場列車旅行呢?

忽然間不知哪裡冷風來襲,感覺瑟瑟發抖。

這便是《囧媽》的設定:

六天六夜,相對密封的空間,彼此控制權的爭奪,成年兒子與母親的旅行,逃無可逃,頓時有種美夢變「噩夢」的破滅感。

《囧媽》保持了徐崢囧系列電影一貫的特色,以公路旅行為主打底色,外加奇葩意外遭遇為佐料笑點。

長途旅行這件事情極其考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催化劑也是助燃劑,塑料感情多半在旅途中是要破裂的。

旅行中兩人的個人空間被壓縮,距離被壓縮,自由減少,共有空間大舉入侵個人空間。

母子行動路線合二為一,若不能容忍遷就,細微裂痕將由此而生,原有的裂痕亦將擴大加劇。

酗酒型父親

「酗酒父母留給他們成年子女的是憤怒、沮喪、鬱鬱寡歡、敏感多疑、破裂的關係以及過度的責任感。」

——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徐伊萬的父親徐翔在電影中雖一帶而過,卻在原生家庭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這段關係中,他影響著兒子徐伊萬,也影響著妻子盧小花。

徐翔是一位酗酒型父親,鬱鬱寡歡不得意。與妻子關係惡劣,酒後肆意家暴,對兒子漠不關心,最後因為酗酒而提早結束了一生。

在小孩子的世界裡,父親是神聖的存在,像超人一樣保護家人無所不能。

徐伊萬通過指責母親,為父親的酗酒問題找藉口,潛意識為父親的所作所為進行合理化辯解。

徐伊萬認為父親喝酒是為了緩解生活壓力。父親之所以生活壓抑,都是因為母親造成的,父親不是喝酒喝死的,而是被母親氣死的。

屋子裡的大象就在那裡,酒瓶在,殘渣碎片在,一地雞毛在,而徐伊萬選擇視而不見。

從童年到中年,他都沒有正視父親的酗酒問題,堅持為父親開脫,將矛盾和責任轉移到母親身上。

母親成了父親酗酒的替罪羊。

蘇珊·福沃德博士通過多年心理諮詢得出結論:

酗酒家庭的環境以及家長的性格既不可測、也不穩定,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無不深受其害。

為求自保,他們的成長往往伴隨著一種強烈的需求,希望生活中的所有人、所有事都盡在掌控。

酗酒失控的父親形象扭曲了他心中理想父親的形象,也影響了他日後在親密關係裡的表達方式。

更可悲的是,死亡也不能帶走父親所留下的陰影。

徐伊萬如同無數個酗酒家庭走出的孩子一樣,對世界有一種天真的假設:

認為通過控制日常的點點滴滴,將生活完全掌控在自己手裡,就能避免再次經歷童年痛苦無助的時刻。

這造成了徐伊萬對妻子下意識的操控,他希望通過掌控對方,進而掌控家庭大局,最終能夠掌控不可控的生活。

操控型母親

酗酒型伴侶對另一半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非酗酒伴侶盧小花被稱作關係裡的「共依存者」,通常共依存者會抱怨、反抗、爭吵、責罵,但不會明確制止另一半的酗酒行為。

面對丈夫的酒後家暴,盧小花無能為力,酗酒使兩人感情破裂,她曾一度想要離開。

為了孩子她堅持了下來。

但真的是單純為了孩子嗎?

恐怕更大的原因是盧小花從酗酒的丈夫手中獲得了家庭的主宰權,對方的缺陷滿足了她的全面掌控欲。她操勞忙碌,管吃管喝管交朋友管穿衣,她暗暗管住丈夫的一切。

在丈夫自暴自棄、渾渾噩噩,喝到失去自控時,她反而能夠對家庭裡各個成員加強掌控。

盧小花是典型的操控型母親,丈夫的酗酒不作為加重了這一點,她以自我為中心,將自己的需求強加在兒子身上。

丈夫已不在,她將徐伊萬視為唯一的寄託,不願意同對方分離,不願意承認兒子早已長大,早已是獨立的個體,還是習慣性地抓著不放手。

在生活中,情感的操控經常以關心、以愛的形式出現,讓人難以理直氣壯地站起來反抗。

「都是為了你好」、「媽媽無非就是讓你好」、「我不管你誰管你」、「我這一輩子就是為你而活著」、「都是因為愛你」……許許多多不一而足。

小夥伴們,這些話聽起來是否似曾相識。

愛和控制是有區別的,混淆自我需求與孩子真正的需求,強行將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身上,這不是愛。

盧小花想要個孫子,便一直嘮叨徐伊萬和張璐生個孩子,這是她的需求,而不是張璐和徐伊萬的需求。

如徐伊萬爭吵中所言,在母親眼裡,他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身材是問題,婚姻是問題,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

為什麼是問題呢?

因為這不合母親的心意,不是她所希望的模樣,盧小花有一個標準兒子的框子,她用愛的名義把徐伊萬往裡面硬塞,不管徐伊萬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

愛是溫暖和自由的,這僅僅是情感的綁架和控制。

「有種常見的操縱型父母是『幫手型』父母,他們對成年的子女不會放手不管,相反,他們會經常製造一些狀況讓子女『需要』他們的幫助,他們對子女的操縱常常表現為誠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幫助。」

控制感是安全感的來源,盧小花極其缺乏安全感,故而對他人的操控欲很強,懷疑家裡阿姨偷東西,懷疑娜塔莎是騙子,出門上額外的鐵鎖,帶假髮套遮蓋衰老,可以推知曾經的徐伊萬也是備受控制。


如今白髮已生,40多歲的徐伊萬在母親眼中依然是電影裡的小男孩伊萬,依然是事事需要操心、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子。

一切仿佛回到了被控制、無助的童年。

在操控型父母的強壓之下,孩子只有兩條路,選擇投降或者叛逆。

徐伊萬選擇了叛逆。

蘇珊·福沃德博士表明有的叛逆是「適得其反的叛逆」,實質是另一種形式的屈服和投降。

徐伊萬在旅途伊始最要緊的事情是反抗母親,他對叛逆的需求壓制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他不想再次屈服於母親的控制,而刻意忽略了自己內心的需求。

母親要徐伊萬吃小西紅柿,他偏不要吃,不管愛不愛吃都不要吃。為了徹底反抗母親,他不辭辛苦地將小西紅柿一枚一枚扔往窗外。

當徐伊萬被誤鎖在列車外,他寧願冒生命危險去爬車頂,也不願意掏出手機給母親打電話求助。

這是他下意識的反抗。

為了反抗而反抗,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順從,徐伊萬將自己的生命置於一旁,只顧得反抗母親的意願。


原生家庭造就的控制型愛人

一個人的孩童時代是張空白的紙。

不論好壞全盤接受,孩子在與父母的相處中習得心智模式,形成自己慣有的看待和應對世界的方式。

在童年時接觸的父母相處模式會根深蒂固地駐紮在孩子的頭腦中。

孩子習慣模仿父母的行為,故而通常酗酒家庭裡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酗酒,家暴父母更容易教出家暴的下一代,控制狂家庭更容易走出控制欲強的伴侶。

親密關係裡,人們袒露自我,像只翻肚皮的小狗一樣,卸下盔甲暴露自己的脆弱之處。

人們在愛情裡反覆經歷童年,體驗熟悉的情感模式。

受傷的人們試圖修復曾經的童年傷痕,試圖證明長大的自己這一次能做得更好。

徐伊萬的原生家庭是不健康的,酗酒型父親點燃了操控型母親,進而造就了翻版控制型兒子。

妻子對丈夫哭訴:

「這就是我們倆之間的問題。

你心裏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

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兒子對母親哭訴:

「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

你的心裏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的還是豎著長的,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

我並不是那個你想像中的兒子。」

在婚姻的親密關係裡,徐伊萬與張璐的相處模式正是複製了母親與他的相處模式——處處皆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因為這是徐伊萬從小到大唯一熟悉的情感模式。

我們想要改變,但未知過於陌生恐懼,在親密關係裡,我們更容易回到熟悉的童年模式,不知不覺變成自己憎惡的那種大人。

徐伊萬試圖改變自己的妻子,控制她的行為,這同母親的操作如出一轍,但如此只能增加對方的反抗和不信任、不安全感,使原本相愛親密的倆人漸行漸遠。

掌控自己的人生

「這趟俄羅斯之行,是我從讀大學離開家,二十多年以來跟媽媽相處最久的一次。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像我對你一樣。

這六天的旅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影片最後,徐伊萬對妻子說出了心裡的話,也與母親擁抱和解。

現實中,父母與成年子女的和解遠不像電影中那樣簡單容易。

兒女與父母之間的問題各式各樣,或許有些會以坦誠的擁抱消解多年的隔膜與誤會。

但更多的是,矛盾可能如冰山橫亙在海面那般,日常所見只是冰山微小的一角,而海面之下的巨大冰塊則難以真正融化。

行為有慣性會反覆,縱然出發點是愛,指責、酗酒之類的行為也不會因為承認錯誤、一個擁抱而一下子消失。

那些固守了幾十年的價值觀人生觀更不會一瞬間冰消瓦解。

若身為父母,我們應該警醒自己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和控制子女。

若身為成年子女,一方面,我們應該多關心理解父母。

去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坦誠溝通,不光是與父母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的不合理行為不能被改變,我們不要心存幻想強求父母的改變。

人和人之間需要邊界,父母兒女之間同樣需要。

酗酒、家暴、控制、懶惰、自私等,這些問題行為是父母最熟悉的應對世界的方式,人們很難改變習慣模式,父母同樣也是。

我們應該選擇主動掌控生活,從可以控制的自身做出改變。迴避長輩的情感勒索和控制,儘量少被父母的行為影響,「只有放下才能柳暗花明」。

我們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彼此的選擇,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人生旅途漫漫,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囧媽》:淺析原生家庭對婚姻家庭的影響,及如何成為健康的父母
    文:霖筱筱 圖:網絡一個段失敗的婚姻背後,是不健康親子關係的痛原以為《囧媽》是徐崢囧系列又一部爆笑喜劇,不曾想偶爾的幾個笑點,根本不足以緩解家庭關係的沉重。徐伊萬的父親性格暴躁、酗酒,還會動手打自己的媽媽,同時又被母親&34;得死死的。在徐伊萬眼裡,父母這樣不健康的婚姻關係,是他反感的,他還覺得父親是不幸的,因為長期被母親&34;著,沒有自由可言。正是這樣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才讓徐伊萬形成了這樣的性格:沒有安全感,所以想自己操控一切,想讓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
  • 《囧媽》影評:原生家庭裡藏著你的婚姻關係
    看到許多人對徐崢《囧媽》這部電影評論不高,說太多親子關係和婚姻問題只是一帶而過,不夠深刻,並且沒有顯示怎樣處理親子和婚姻關係。但是我想說的是:電影只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揭露社會家庭問題,至於怎樣解決問題,那不是電影的任務!
  • 徐崢和《囧媽》說走就走的俄羅斯之旅,走出原生家庭要靠自己
    第一時間看完了《囧媽》之後,我給了四星的好評,故事相對套路,猜到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局,喜劇效果是合格的,而讓人感動的則母子親情的隔閡及最終的和解,可以說兩人都從原生家庭的痛中走出來了,各自的性格不可能一次性改變,不過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之後,一切都能夠克服和解決。
  • 《囧媽》道盡原生家庭中的心酸事,賀歲檔免費看,淚點與笑點齊飛
    不過作為普通觀眾,年初一能夠坐在家中看免費的賀歲片,也是很安逸了。那麼這部讓導演徐崢得罪了「全世界」的影片《囧媽》到底好看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還是存在一些內涵梗的。影片開頭男主角徐伊萬(徐崢飾),跟老婆已經處於冷戰鬧離婚的階段。
  • 電影《囧媽》:揭示了哪些有毒的原生家庭運行模式?
    原本抱著試試看,快進模式的心理打開了徐崢導演的《囧媽》,但是看著看著,我屏住了呼吸,原生家庭這個詞繃緊了我的神經,影片中的情景總讓人能產生共鳴,我想很多人在影片中也總能彷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這是一部關於當代原生家庭情感碰撞的問題,徐崢導演把它刻畫得深刻,淋漓盡致,原生家庭這些有毒模式或許還在很多人身上正在上演著
  • 《囧媽》:原生家庭矛盾的還原勝過喜劇形式,更值得肯定
    熬夜看完了《囧媽》,只想說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兩部影片都是非常自我而忽略家庭的主角,在一個老是搗亂的驢友的陪伴下,在旅程中實現成長和救贖的故事。雖然兩者在模式上是一樣的,但個人認為兩者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老實說,我覺得《囧媽》要比票房大賣的《泰囧》,要好。
  • 《囧媽》感恩母親,彆扭之下最後硬要搞笑的賀歲片
    突出溫情元素的《囧媽》,衝突也很溫和首先,《囧媽》裡面的母親真的是控制狂嗎?《囧媽》主題是「父母皆禍害」?近年原生家庭話題火爆,「父母皆禍害」言論甚囂塵上,看到母子二人吵架,氣氛烘託到這個份上,觀眾腦中的接收到以為要說原生家庭傷害主題了,結果不是。
  • 《囧媽》:成年後,你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
    囧媽《囧媽》裡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日常的相愛相殺讓很多人產生了共鳴無論是依賴型、冷漠型、憤怒型、尷尬型還是擔心型,都會讓我們無法真實和父母相處。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影響,關鍵在於如何面對和處理。
  • 看《囧媽》談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不無關係
    》這部影片是徐崢所執導的&34;中的第三部作品,和之前的《泰囧》和《港囧》一樣,《囧媽》被定義為喜劇電影。也許是因為個人身份已不同以往,為人妻為人母的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沒有任何笑意,反而有了很多現實思考。《囧媽》這部影片講述了男主角徐伊萬和身為自己合作夥伴的妻子面臨離婚,但其實他的內心愛著對方,為了阻撓妻子在海外發展事業,他急著前往美國,卻陰差陽錯地和自己的母親同往俄羅斯。一路上,徐伊萬遠程協同表弟郭貼破壞妻子的生意,與此同時,母子倆不斷爭吵,矛盾不斷。
  • 《囧媽》:您與囧媽盧小花做過比較嗎 😂
    這部影片所講的一個個故事存在於許多中國式家庭,盧小花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作為90後孩子的母親,觀影后感觸頗深,從囧媽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1囧媽控制欲極強。我們看到囧媽始終想把兒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兒子,不斷地控制與改造。囧媽一心一意地改造兒子,兒子一直在逃離。
  • 《囧媽》---囧的不是母親,而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說到《囧媽》,我們不得不提徐崢導演之前所拍的「囧」系列電影,從《泰囧》到《港囧》,再到現如今的《囧媽》,每一部電影中都有它獨特的徐氏幽默,讓觀眾在被逗樂之餘還收穫了一份生活道理。同樣,《囧媽》這部電影也沿襲了這樣的一個路線。
  • 《囧媽》最動人的不是徐崢賣萌,而是盧小花真慘
    徐崢的《囧媽》之後,最讓人動容的,是母親最後在梳妝檯前,摘下頭套,露出稀疏而緊貼頭皮的白髮。所以,在我看來,《囧媽》一片最為核心的部分,不是徐崢賣囧搞笑的噱頭,也不是俄羅斯獨具一格的地域特色與人文景觀,而是盧小花這個含義複雜的母親形象。
  •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為別人而活,她就失去了自己,以愛之名操縱兒子的行為,一旦兒子不敢反抗母親,母親勢必壓抑自我內心。戲劇的是,當年母親在和父親結婚後,就對父親表現出很深的控制欲,管他的吃喝,管他穿衣服,管他調工作的事情,卻說這一切都是「為你好」,結果父親為了逃離這種模式,反而更加暴飲暴食,最後因酗酒過度走了。
  • 《囧媽》:淺析原生家庭關係與現實婚姻的背後,"溝通"很重要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囧媽》主要講述了一位陷入情感危機的中年男人徐伊萬想通過商業手段挽留自己殘存的婚姻,卻陰差陽錯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影片中,故事發生在開往莫斯科的火車。
  • 四十乃惑,最囧年華——觀《囧媽》有感
    長期喪偶型育兒與投餵式寵愛,很容易使孩子無法正常成長,淪為巨嬰或是現實版彼得潘。這樣的原生家庭無疑使徐伊萬的個性有點奇葩,逆反性的過激厭母症對衝和掩蓋了原本普遍存在的戀母情意綜。徐崢在角色塑造和情節處理方面算得上是老江湖了,令觀眾淺中見深,小中見大,見微知著。比如,徐伊萬問列車員:「集寧有機場嗎?」在得到沒有的答覆後,竟然又問:「集寧沒機場?為什麼沒有?」
  • 《囧媽》戳痛中國婚姻真相:失敗的親子關係皆因不幸福的夫妻關係
    字節跳動公司以6.3億價格購買徐崢導演的《囧媽》版權,並於大年初一在該平臺的APP免費播放,讓《囧媽》成為2020年春節期間,唯一一部「上映」的賀歲片。《囧媽》是徐崢導演的囧系列電影之一,也是繼《人在囧途》、《泰囧》、《港囧》之後的第四部電影。
  • 《囧媽》搞笑的背後,卻折射出對家庭和愛反思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束縛,道理大家都懂,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少人總會在不知不覺中便逆其道而行之,愣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團糟。正如電影《囧媽》的主人公徐伊萬一樣,他在事業上小有成就,但在感情上卻屢屢受挫。他跟他母親的關係鬧得很僵,兩人一見面就吵架;他跟他妻子的婚姻狀態也貌合心離,由於伊萬遲遲不肯籤署離婚協議書,為此他還捲入一場商業糾紛中。
  • 大鎖、密碼鎖,控制與反叛,解析《囧媽》裡控制型親情關係的解鎖
    ——《囧媽》2020年1月底,徐崢做客一檔訪談節目,宣傳《囧媽》電影時,有談到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他談到自己小時候也非常叛逆。和自己的母親相處時,兩人都試圖控制對方,希望對方用自己認同的方式去處理生活裡的細節。兩人相處的模式,像極了《囧媽》中徐伊萬和自己母親的相處方式。
  • 《囧媽》觀後感:女人要解放自己
    囧媽》,影片中除了媽媽不斷給伊萬餵各種食物等笑料,以及被熊追趕、坐熱氣球等部分稍顯尷尬外,我最大的感受是:女人要解放自己!而什麼事都要管的「囧」媽影片中處處借物折射出夫妻、母親與兒子的矛盾,同時用「幻想中的老婆」—「幻想出來的兒子」映射出原生家庭的影響與延續:母親鍥而不捨地改造兒子,兒子鍥而不捨地改造老婆檯燈:我以為你喜歡,你卻覺得它做作
  • 《囧媽》看後有感
    終於在小小的手機屏上看完了《囧媽》。一開始就為免費,去湊這個熱鬧的。首先,在這個物慾橫流,一切都圍著賺錢的社會,影視圈動輒加VIP,看幾個差不多的影片先付費,本人是有點怨氣,《囧媽》卻要免費觀看。無疑給電影市場帶來一場大浪般的的衝擊,同時給萬民守歲抗擊新冠肺炎的孤悶帶來一點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