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滄瀾觀海
看完徐崢的《囧媽》之後,最讓人動容的,是母親最後在梳妝檯前,摘下頭套,露出稀疏而緊貼頭皮的白髮。之前所有狂歡似的的笑料,以及母子之間的和解,此刻,全部化成一種複雜的情緒,這其中,有受蘇聯文化影響的一代人的逝去,也有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喟嘆,更有夢想終於實現,但現實已是夕陽的唏噓。
所以,在我看來,《囧媽》一片最為核心的部分,不是徐崢賣囧搞笑的噱頭,也不是俄羅斯獨具一格的地域特色與人文景觀,而是盧小花這個含義複雜的母親形象。這其中,包括她對過往的追憶,也包括她與兒子、丈夫之間的複雜情感。
按照盧小花的年紀來看,她屬於建國後的第一代生人,但她絕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是家世相當不錯的軍政工家庭。因為,據她所說,自己曾經在48年前,就代表過中國大使館在莫斯科演出,而且還是合唱團的獨唱。儘管最終因為遲到,沒趕上演出,但這件事一直是她心中過不去的坎兒。
這是一個有著文藝夢想,可以說出一口流利俄語的女孩,同樣也對自由戀愛充滿嚮往。所以,當她在新疆遇到徐伊萬的父親時,因為春心萌動,她在新疆待了八年。
毫無疑問,不管是選擇一個家庭和文化背景都不同的男孩作為男朋友,還是為了他在新疆住上八年,都將讓盧小花和原生家庭產生巨大的裂隙。一個女人在她最黃金的年紀,放棄了文藝夢想,放棄了不錯的事業,只為和一個工人長相廝守,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絕對是真愛。
然而這份感情值得盧小花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從後來兩人的歲月時光來看,並不遂人願。丈夫經常和工友們喝酒,每天醉醺醺地回來,甚至還有過家暴傾向。這些痛苦的記憶,在盧小花和兒子的莫斯科長途旅行中,猶如抽絲剝繭般地一點點透露出來。
尤其當兒子徐伊萬偏頗地指責於她,控訴是母親的任意妄為,才讓父親顏面盡失,沉湎於杯中物。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母親之所以當年會去父親的工廠大鬧,甚至用廣播來警告其他工友,不準再拖著丈夫酗酒,乃是父親酗酒讓一家瀕臨崩潰所致。
父親為什么喝酒?
我們並不難揣測,還是由於兩人的文化家庭背景有關。一個是出生平民的生產工人,一個是家世上流陶醉文藝的洋氣小姐,即使他們當年一見鍾情,萌生愛意,可此後的婚姻生活,正如盧小花後來的回憶:與她的設想差距巨大。
在夫妻兩人感情不斷撕裂的情況下,儘管盧小花數次想要離婚,可幼小的徐伊萬,讓她遲遲下不了狠心。以至於,她最終將生活的所有希望全部放在徐伊萬的身上:兒子既然說過他會長大保護我,那麼我必定不離不棄。
可事業有成、人到中年的徐伊萬,兌現了盧小花對他的期許嗎?或許徐伊萬認為他做得很好,但是在盧小花看來,她再一次失望了。很少陪伴在身邊,即使在身邊也不忘電話會議,亦或者乾脆請小阿姨照顧母親。這是徐伊萬的兌現,但卻是盧小花精神支柱再一次崩塌的衝擊波。
正因如此,即使自掏兩萬元腰包,坐上六天多的長途火車,她也要奔赴莫斯科,去完成她48年前未竟的夢想——到紅星大劇院唱響《紅莓花兒開》。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個曾經一身洋氣,身居上流的小姐,兜兜轉轉,還是在暮年去實現她黃金年代的榮光。
當徐伊萬最終認可盧小花夢想的時候,他是基於母愛?還是基於恢宏劇院的場面?或是盧小花真實的演唱勢力?亦或者是在其他俄羅斯觀眾表示認可的情況下,才產生認可?究竟哪種原因,影片沒有給予我們答案。只是讓我們想當然地以為,肯定是所有符合倫理正確的原因疊加。
但是對於盧小花來說,不管這份暮年夢想的實現,是基於觀眾對於老年人的惻隱,還是真正的實力,她都用最純粹歌聲,打動了臺下的觀眾,這足以撫慰那久久不能癒合的歲月傷口了。
所以,當我在最後,看到盧小花對鏡梳花黃,摘下頭套,露出年邁的雪絲時,那種一代人在種種不可言說,而實可言說的語境中,散發出的傷痛味道,要比《囧媽》主打的歡樂和溫情令人動容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