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原定上電影院2020年春節檔,最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變成了網絡大電影,從嚴格上說,它符合春節檔的特點,卻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搞笑又圓滿的春節檔
春節檔的電影幾場大浪淘沙下來,都有一個特質,要搞笑,大結局必須圓滿,映襯節日氣氛。
還記得2017年舒淇的《健忘村》嗎?從宣傳片到影片色調,都不像是春節檔的作品。33.4億的盤子裡面,收1600萬,片方可笑不出來。
看看縱橫春節檔的大佬們交出來的答卷:周星馳《行運一條龍》(1998),茶餐廳開篇,要的就是春節熱鬧、有人氣的感覺。
成龍《飛鷹計劃》(1991),中國本土化的奪寶奇兵,擁有奇幻冒險搞笑打鬥多種元素,就像帶著觀眾坐過山車,新鮮又盡在掌握。
導演王晶抓住了人多熱鬧這個特質,拍了《澳門風雲》三部曲。
第三部眾星雲集,集齊了周潤發、劉德華、張學友、劉嘉玲,本以為能攢出一部類似《東成西就》(1993)的喜劇。沒想到,劇本拖了後腿,演員之間毫無火花,像年夜飯時圍桌坐下沒有話說的不熟親戚。
搞笑片的確容易在春節檔拿分,「囧系列」代表作《人在囧途》(2010),說的就是過年回家的倒黴事,切入點小而美,容易引起觀眾共鳴。
《羞羞的鐵拳》(2017)演員馬麗,在桑拿房洗澡配曲《Y.M.C.A》的片段,搞怪逗笑卻真誠。全場MVP,讓我看到了中國女性喜劇演員的可塑性。(看我真誠的臉,馬麗真的能扛票房,不信你們試試)
在春節檔成功不是難事,批量複製成功才是,前者是偶然性事件,後者是必然性的總結。
春節檔制勝法寶?
《急先鋒》也排期2020年春節檔,預售墊底。成龍尚且在不斷超越自己的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仍執著地羅列爆破、驚險打鬥、高難度動作等,再與《紅番區》導演唐季禮合作,為什麼觀眾不愛看了呢?
模式化的影片並不能帶來驚喜,2015年成龍的《天降雄獅》仍沉迷於表現場面宏大的時候,《唐人街探案》異軍突起,以怪異恐怖的兇殺案為切入點,整部影片最具有春節氣氛的,恐怕只有演員王寶強了。
《囧媽》如果按照原計劃上映的話,口碑恐怕不會好,對於拍電影來說,最可怕的就是以為成功可以複製。
觀眾喜歡風景?多轉場幾個地方,全球幾大城市,東京、義大利、杜拜、莫斯科、紐約、香港遠景拍出來。若是2000年左右,真的可以達到奇幻西洋鏡的效果。但是,現在是什麼年代?沒有中國遊客就沒有營業額的年代,高大上的影視語言被打了折扣。
觀眾喜歡喜劇?周潤發給你表演在線無釐頭好不好,就像脫離了生活的單口相聲,觀眾想笑卻不知道從何而來。喜劇出身的威爾·史密斯冷著臉當殺手,酷勁壓倒搞笑勁的時候,《雙子殺手》有李安作保,美國觀眾也不買帳。
觀眾喜歡驚險刺激?《囧媽》裡面保守性格母親行李一拋,徑直走到森林裡面,與熊來了一場奪命纏鬥,恐怕是本片最割裂觀感的地方,人物行為與動機不符合人物性格,讓觀眾難以理解。
誅心的說一句,強硬突出某種元素都是尬拍,還想在春節檔讓觀眾掏錢進入影院?大家只是過個春節而已,沒有變傻。
突出溫情元素的《囧媽》,衝突也很溫和
首先,《囧媽》裡面的母親真的是控制狂嗎?
在心理學上,控制狂指的是試圖支配周圍一切事情的人,在控制狂看來,周圍的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做決定,他同時會千方百計地避免周圍的情況「失控」。
恐怕真不是,她只是愛嘮叨,執行能力強,說話大聲。
現實控制狂什麼樣?
控制狂會想控制一切能控制的事物,當發現對方要擺脫控制的時候,正面硬剛是下策;籠絡對方好友,收集信息,春風化雨般做朋友,潛移默化是上策;掌控人財物,趕狗入窮巷,逼迫對方就範是中策。
為什麼?你一定要按她說的做才是重點,通過什麼方式實現?不重要。
按照這個標準,《囧媽》的伊萬娘,實現了幾條?
給伊萬餵小番茄,持續補充維C?失敗,小番茄被伊萬扔掉,媽媽得知後引發爭吵,餵小番茄不可持續。
想要伊萬傳宗接代,失敗。經多方詢問,引發與伊萬爭吵,最後得知離婚真相,結果:不可能有小孩。
想要演出,成功,但是本人已經說「趕不上了」,實為伊萬圓媽媽夢想不放棄的結果,媽媽已經放棄控制。
如果伊萬娘是個資深控制狂,那她太蠢了,每次都是正面硬剛,導致控制狂最在乎的成功率很低。
最實錘的就是,伊萬娘對伊萬妻子的態度,觀眾有發現羨慕嫉妒恨的情緒在裡面嗎?沒有。
一般來說,控制狂很難向別人敞開心扉,他們不願向別人暴露自己內心脆弱的一面,他們也不願承認自己需要對方,同時,控制狂的佔有欲和嫉妒心特別重。
伊萬娘與伊萬妻子的交集,是通話兩次,兩人態度溫和,交談過程始終保持感動與愉快,伊萬娘對伊萬婚姻的態度是支持勸和的。
如果她是個控制狂,必然會對獨自帶大的兒子佔有欲倍增,對兒媳婦的態度是敵對與反感,得知離婚,會是喜從中來,而不是影片中的苦苦挽留。
如果給《囧媽》的伊萬娘戴上控制狂的帽子,會導致形象脫離生活,她的行為僅是老年人固執、輕信、情緒化的表現。
恰巧這部主打溫情的電影,衝突也是溫和的,伊萬娘必然不是個面目醜陋的控制狂。
《囧媽》主題是「父母皆禍害」?
近年原生家庭話題火爆,「父母皆禍害」言論甚囂塵上,看到母子二人吵架,氣氛烘託到這個份上,觀眾腦中的接收到以為要說原生家庭傷害主題了,結果不是。
只有肉體、精神傷害、人格貶低、控制狂才能配上「父母皆禍害」主題。看看深受原生家庭困擾的人是如何自訴的:
> 最應該保護和疼愛我的父母,在我最脆弱、最無助的時候狠狠地傷害了我
伊萬媽做了什麼狠狠傷害孩子事嗎?不僅沒有,還震驚全場的對熊大喊「吃我,別吃我兒子」。這樣要硬凸「父母皆禍害」,恐怕沒人答應。
但是真的沒有禍害嗎?從母子倆限的溝通裡面,我們可以發現伊萬爹酗酒打老婆,「禍害」是有,但是被一筆帶過,忽略了。
如果真的往這位家暴爹開發一下,這個主題才叫笑中有淚,深刻又隱忍,偏偏下面緊接著的是與熊搏鬥。
直到全片結束,伊萬婚姻為什麼破裂?這句漂浮的「你只是預想了有這樣一個妻子」能解釋清楚為什麼?事情沒這麼簡單吧?
要是有人跟你吵架,最後用這句堵你的嘴,不說真正的原因,你會不會氣死?
《囧媽》這種借殼上市的行為,不免讓觀眾產生,「褲子都脫了,給我看這個?」這就是大眾評價觀影感受尷尬的根本原因。
遇熊之後就走入魔幻,搞笑片脫離現實很單薄
《囧媽》前半段緊貼控制狂、原生家庭話題,看上去很生活,其實不然。
一部電影必然要說點什麼主題,縱觀全片,我只看到:伊萬這個倒黴孩子,忽視母親,等到老媽70歲了,才想起感恩母親。
那麼伊萬經受批判了?沒有,不聽話扒火車的下場,輕率沒有現實意義。
美國電影理論家悉德·菲爾德則認為:
當我們談論電影劇本的主題時,我們實際談的是劇本中的動作和人物。動作就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這件事情的人。
後半段遇熊之後,就連現實主義的精神都一起丟了,徹底魔幻起來。
《囧媽》這部劇的人物事件,是否讓觀眾覺得顧左右而言他?是否瘋狂模糊?是否四不像?
都想沾一點,最後只留下感恩母親這個單薄的主題。
遇到熱氣球比賽的人,我仔細看了那個球是不帶動力的。這種球,完全只能靠風力決定方向。
熱氣球航行者研究出了唯一的辦法,通過升高或降低來找到不同的風層。看似風在吹著氣球跑,實際上熱氣球還是被人掌控。
定點空投紅星大劇院?運氣得有多好?
電影不是拍小品,碎片化片段化,觀影感受會很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