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掙扎中的群體認同與身份迷失——《暴雪將至》影評

2020-12-11 時報網

虛實掙扎中的群體認同與身份迷失

——評《暴雪將至》

安德烈巴贊說,「電影是生活的漸近線」。它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真實卻總也不能與其相提並論。

《暴雪將至》是導演董越的處女作,一出場就獲得了極大的讚譽。這是為九十年代末遭受時代打擊的工人們譜寫的一曲輓歌。雪覆蓋了一切罪惡,也掩蓋了事實真相。集體無意識和非理智的群體認同令人喪失了自主性,對很多現象麻木不仁,甚至癲狂不已。披著現實主義外衣的故事也不免顯露其荒誕色彩,像是一篇黑色寓言,看到在虛虛實實的世界中掙扎且迷惘的一代人,「現實中的殘酷遠要比電影更令人譁然」。

一,被假面阻隔的真相

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從老餘出獄開始。他走在熟悉的小路上,聽到摩託車的聲音驀然回首,看見自己年輕時的模樣。些微超現實的處理方法從開篇就帶入觀眾情緒,也帶來了某種不真實感。灰暗的色調讓電影始終處於壓迫之中,由鋼筋水泥支撐起的工廠框架是重工業的氣息,也是真相的撲朔迷離。

1997年的老餘是個「神探」,他工作勤懇,受人尊敬,獲過勞模,有著遠大的理想;可他又是個「體制外的神探」,到了真正的警察面前,只能畢恭畢敬俯首帖耳。這時,兇案發生了,老餘似乎終於找到了能從雞頭攀上鳳尾的方法——抓住兇手。他急需一份來自真正警察的認同,能名正言順的抓捕犯人,同時也為這個信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玻璃是思想的工具,同樣也是植入思想的工具」,[ 《玻璃的世界》艾倫·麥克法蘭 商務印書館 2003-1]

影片多次透過雨中不清晰的玻璃拍攝,他所看到的真相同樣也是摻雜著主觀色彩的。老餘和徒弟在車上看到了形跡可疑的人,追捕的過程中徒弟摔下樓身亡,這是老餘遭受的第一個重挫,也是身份迷失的開始。他一心想破案,拋棄了自己本應履行的職責,帶上了警察身份的「人格面具」,下崗也是成全他完善自身面具的契機。他接近燕子,偶然看到燕子曾經的照片,萌生了利用其當誘餌的想法。當他過分沉溺於自己設立的面具之中,自我認知就發生了偏差,逐漸被虛假的假面所支配。

記得年輕警察輕蔑地告訴他,「要知道自己是誰」,而在老餘的眼裡,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破案,為了獲得集體認同,卻缺乏了對自我的審視和自我認知,因而在扮演的角色中越陷越深。他躲在餐館的玻璃後觀察燕子的理髮屋,企圖釣出兇手,最後卻被燕子識破。

老餘是喜歡燕子的,為了補償自己的愧疚,給燕子買下理髮屋和翡翠耳環。在愛著她的同時又將她往危險裡推,就像苦澀的咖啡配上甜美的冰淇淋,愛情的純粹遭到質疑,這是人性中的悖論,是一種複雜的情感。

或許對燕子愛的沒有這麼深,或許是在失去她之後才後悔,可老餘的夢一直都沒醒。燕子在火車橋自殺,老餘生命中的唯一色彩消失,最後的精神寄託崩塌,另一個陌生的自己開始瘋長。這時他的身份徹底迷失,「我是誰」已經不重要,懲戒自己認定的兇手是他爆發的唯一途徑。

潛意識裡設立的人格面具將其由內而外的撕裂,追捕犯人的過程中自己卻成了犯人,身份的驟變讓他緩不過勁來,在與時代的較量和虛實的掙扎中完敗的他,才有了開篇時的自述,「我姓餘,多餘的餘」。

二,被宿命左右的芸芸

高角度俯拍讓畫面產生了強烈的疏離感。

追兇途中暗示著危險的到來,而徒弟意外身亡後在鋼鐵廠的俯拍則表現了老餘與眾人背道而馳的掙扎,以及在劫難逃的宿命感。可誰又不是呢,徒弟觸電摔下樓身亡,而前幾天卻還在水塘電魚,由不同選擇所構成的不可知的命運在低吟淺唱,荒誕性貫穿於電影始終。影片在現實主義的外殼下暗藏了黑色幽默,當自身背負的宿命來臨,誰也不能將其逆轉。兇手接連被兩輛車撞倒,第二輛車的驟然駛來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也暗含著作者決絕的態度。

而老餘剛好在兇手被捲入車底時趕來,偶然和必然之間的界限被弱化,接下來的追兇與瘋癲都是徒勞。壓迫之下,西西弗斯的石頭無休無止的滾動,小人物的命運似乎永遠沒有翻盤的機會。存在主義的荒誕性昭然若揭,讓老餘在自以為積極的人生途中受到重創。出獄後,他回到老工廠,想看看自己獲得勞模時的舞臺,可沒人記得自己當年的榮耀,甚至曾經廠裡發生了什麼也沒人在乎,個人的渺小在此刻顯露,就像無數次遠景中被偌大畫面逼仄到狹窄空間裡的渺小的人,只有黑壓壓的電線割裂天空,煙囪在無休止的冒著黑煙,火焰一次次的在鋼鐵廠裡被鍋爐擠壓破碎。

有人將《暴雪將至》與韓國的《殺人回憶》作對比,二者雖然都發出了對社會的詰問,但《殺人回憶》注重於在尋兇過程中真相如何被一次次的吞沒,《暴雪將至》則著重刻畫在時代洪流之下小人物的悲哀。榮格說過,「在生活當中人們不得不做出難以原諒的事,這樣生活才得以繼續。」當人們心中的陰影被真正釋放後,人性中包裹著的動物性才能得到解脫。

影片中老餘始終穿著同一套衣服,皮衣裡的紅毛衣時不時地露出來,這是區分老餘和其他人的細節,刻畫的十分生動,令人印象深刻,演員的表演也很自然,表現出一個樸實的工廠工人形象,有強烈的真實感。

三,被浪潮裹挾的一代人

「這個冬天是怎麼了?」,老警察發出哀嘆。在這起兇殺案中穿插了另外一起案件——下崗的丈夫與妻子經常吵架,在最後一次動了手,用菜刀將妻子砍死。家本是抱團取暖的地方,為什麼變得這麼冷冰冰了呢?

暴雪將至,而97年的冬天卻一直在下雨。

寒潮來襲,雨水洗刷著長寧,卻洗刷不清人們茫然失措的心,讓一切似乎都捉摸不定。

在時代背景的壓迫下,出現了殘暴不堪的兇手,精神失常的丈夫,以及被逼瘋了的老餘。十年過去了,兇手的身份依舊不明。那時候人人自危,草木皆兵,沒有人有心情去找一個失蹤的工人。他們代表著無數個體的悲哀,迷失在生活的虛實掙扎中。灰濛濛的居民樓秩序井然,看似規整的制度之下帶來的其實是對人性的漠視。

1997年,香港回歸,成為燕子日思夜想的地方。而對於更多的人來說,由國企改革引發的下崗風潮無疑是最直接的影響。記得鋼鐵廠下班時,廣播裡放著「企業調整,轉換用人機制,加強用人管理,解決減員增效」,隨之無數的工人下崗,無處可去。流放到廠外的人更像是被關在籠子裡的人,隔著大門看像是囚犯,是被拋棄的一批人。

社會動蕩,人心惶惶,個人的命運永遠只能跟時代相勾連。沒了生活來源,社會也就弊病叢生。當物質家園被毀壞之時,人的精神家園也就無枝可棲。可正是這一代被浪潮裹挾掙扎不得的人們,才使推動歷史進步的波瀾更加洶湧。此次風潮過後,國有企業擺脫收入赤字,社會開始高速發展。

「人喜歡回到他得意的地方」。97年老餘領勞模獎時,下了一場不真實的雪。這是老餘最光榮的時刻,超現實的手法為影片增加了神秘感,也是他內心狀態的外化。

而最後,老張得了痴呆症,老餘看著警車從身邊駛過,表情複雜,也看清這些東西終究不屬於自己。西西弗斯最終找到了生命的出口,直面其荒誕本質,成為了終極英雄,老餘也在離別的車上向著不可知但真實的遠方前進。延遲了十年的雪花飄然而至,他終於擺脫了束縛自己的虛假面具,與苦澀的過去告別,微笑面對未來。人們站在遠處,見證著工廠在倒數聲中變成了濃煙裡的廢墟。

煙囪轟然倒塌,一個時代結束了。

(魏雨桐)

相關焦點

  • 《暴雪將至》|消散在大雪裡的那個「多餘的人」
    2017年的犯罪懸疑片《暴雪將至》,在一個破案的主體事件中鋪設一條小人物身份認同的暗線,用高抽象化的鏡頭語言、冷峻至極的敘事手法表現小人物的生命樣態。電影從片名就傳遞出了這是一個離不開「雪」的故事。以「暴雪」為題,似乎已經暗示著酷寒而冷漠的冬天即將來臨。滂沱大雨與寂寥的荒野、蕭瑟的冬天,三者在時空上融為一體,從開篇就奠定了《暴雪將至》壓抑的基調。
  • 電影《暴雪將至》校園點映暨主創見面會
    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最佳男演員獎而在《暴雪將至》中,由演技老辣的段奕宏飾演餘國偉獲得了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褒獎;不僅如此,本片還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的好評!
  • 電影《暴雪將至》:大雪、小人物與命運
    烈日灼心》裡冷靜幹練的刑警伊谷春和《記憶大師》裡性格陰柔以警官身份作掩飾的殺人犯沈漢強,在《暴雪將至》裡他飾演的餘國偉是一名「假」刑警,真正職業其實是國有鋼鐵工廠裡的保安,如此有趣的角色設定,是因為它要同時服務於電影中「大雪」、「小人物」和「命運」的故事核心線索的需要,導演也藉助這些核心線索反映出九十年代改革大浪潮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劇
  • 電影《暴雪將至》今日首映
    昨晚11時,《暴雪將至》衡陽首映典禮在華新步步高廣場金逸影城舉行,衡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酈君蒞臨現場,與兩百位嘉賓和影迷們共同為影片「打call」。《暴雪將至》從籌備拍攝到最終上映的兩年間,肖乾操和執行製片人羅豔在內的多位衡陽籍電影人、全體演職人員都付出了無數的心血。
  • 小人物在大時代裡的掙扎,《暴雪將至》裡昏暗破舊的筒子樓
    01《暴雪將至》是2017年上映的國產懸疑電影,主演段奕宏、杜源、江一燕等,其中段奕宏更是憑藉此片獲得了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下,在減員增效的號召下,或是主動或是被動,不管是情願或不情願,大量國企員工下崗潮已經開始湧現。雖然影片名字是《暴雪將至》,但是影片中從頭到尾只出現了兩場雪,其中一場還是臆想的假雪。貫穿始終的卻是更多的雨,大雨,小雨、暴雨,很多場景都是在雨中展開,太多的雨也帶來了太多的泥濘、潮溼,讓影片變得灰暗、沉重和壓抑。
  • 從《白日焰火》到《暴雪將至》:為何犯罪懸疑片鍾愛舊工廠?
    自1950年代,國產犯罪電影就一直與工廠有著某種親緣性,彼時的類型片「反特電影」中,工人在工廠中緝獲侵入的特務是最流行的敘事之一。而近年來從《白日焰火》到《暴雪將至》,破敗的工廠景觀也日漸成為了今天國產懸疑片鍾愛的背景。不過,不同於反特片中永遠清晰的結果,今天工廠中的犯罪敘事,卻總是黑色危險地帶裡的一樁懸案。
  • 《暴雪將至》:當人生擱淺在一樁殺人案裡
    華語電影很久沒在東京電影節上如此豐收,《暴雪將至》得到最佳藝術貢獻獎,段奕宏也憑餘國偉這個角色拿到東京電影節影帝。在《暴雪將至》裡,導演、編劇董越塑造了一個華語電影中很少被關照的小人物——保衛科科長餘國偉。「餘下的餘,國家的國,偉大的偉。」名字暗示著人物命運,這不是餘國偉一個人的命運,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國企轉制時期一代人的命運。
  • 如果沒有段奕宏,《暴雪將至》算是廢了!
    (後臺回復「日曆」獲取今天的電影日籤)11月初,段奕宏憑藉《暴雪將至》拿到了東京電影節的影帝。可謂實至名歸。除此之外,《暴雪將至》還在東京電影節上拿到了最佳藝術貢獻獎。有人說《暴雪將至》是中國版的《殺人回憶》。同樣都是陰雨天的連環殺人案,同樣都把嫌疑人鎖定錯誤,同樣都有對過去那個時代的回憶。
  • 暴雪將至
    《暴雪將至》是一部電影。我在家裡認真看了前面一部分,被吸引了,然後去看了影片內容和部分影評,最後大概的把所有的看完。心裡堵得慌。這是一部灰色暗色調的電影,下雨,雨下個不停,卻沒有一場暴雪來掩蓋人世間的悲哀苦痛。一開始,主人公想著破案。看到這裡,還以為就是一部普通的破案的電影。
  • 影評|邪不壓正中的身份認同
    父權與身份認同看完本片,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看來就兩個字:爸爸您要是高興,叫「彭于晏找爸爸」也沒什麼毛病。縱觀姜文過去的電影,我認為與本片最為接近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因為二者都是在圍繞著父權的問題討論。那麼問題來了,姜文所討論的父權是個什麼東西呢?
  • 十一月影市:《追捕》《暴雪將至》國產影佳片多
    十一月影市:《追捕》《暴雪將至》國產影佳片多 時間:2017.11.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YY 分享到:
  • 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
    作為一個建構過程,青年身份認同包含「認異」「求同」「聚類」三個環節,內涵自我身份認同、群體身份認同、文化身份認同的邏輯統一。微空間作為當代青年公共表達、日常交往、文化娛樂的重要場域,深刻影響青年的話語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間中多元衝淡主導、動態多於恆常、形式高於內容,使得青年身份認同度明顯低於現實社會,出現方向感弱化、無力感滋生、價值感模糊的身份認同危機。
  • 在衡陽拍攝的首部院線電影《暴雪將至》火爆上映
    昨晚11時,《暴雪將至》衡陽首映典禮在華新步步高廣場金逸影城舉行,200餘位影迷們共同為影片「打call」。昨晚11時,《暴雪將至》衡陽首映典禮在華新步步高廣場金逸影城舉行      《暴雪將至》是在衡陽拍攝的首部院線電影,
  • 程振紅 | 穿越劇《步步驚心》中女主角的身份認同
    但即便是在虛擬的想像中,女主也並不能在「異時空」裡實現持續穩定的身份認同,向現代回歸併重建自身的主體性才是其應然選擇。關於何為「認同」(identity),學界並無統一看法。有論者指出,認同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1]也有人認為,認同就是「一個人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由模仿、內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群體趨於一致的心理歷程」[2]還有人從身份認同的角度,指出:「認同,即認為自我具有從屬於某個群體的身份。無論是對具有情感的個人,還是對作為文化載體的群體來說,正是這種對身份的確認( 認同) 將『我者』與『他者』區別開來。」
  • 暴雪將至:段奕宏就是憑這個角色拿下了影帝
    1997年,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莉誕生;韓國審判前總統全鬥煥、盧泰愚;英國工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終結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東亞運動會在韓國釜山舉行;香港回歸;亞洲金融風暴開始;黛安娜王妃因車禍死於法國巴黎……1997年,還有一件改變很多中國人生活的重大事件——改革開放後的第一輪下崗潮。電影《暴雪將至》的故事就發生在第一輪全國性下崗潮的前後。
  • 拿影帝,得口碑,《暴雪將至》做到了許多人想做的|訪談48期
    《暴雪將至》亦作為唯一和第一次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的華語片,斬獲最佳藝術貢獻獎。董越在兩年前還稱自己是電影這行的局外人,不知道《暴雪將至》這個項目會是什麼境況,「有機會將它拍出來就可以了,有多少錢拍多少錢」。抱著這個心態,董越參加了FIRST青年電影節,他的導演處女作《暴雪將至》才終於有機會「面世」。而段奕宏在眾多新導演裡能看中董越,可謂眼光毒辣。
  • 《暴雪將至》中段奕宏演怪才破案,是為了夢想還是精神分裂
    這就為《暴雪將至》後面的劇情埋下了伏筆:他其實是一個邊緣人物——熱心偵查卻不受警員待見,言必稱「餘偵探」潑冷水、同事表面談笑奉承暗地揶揄偷竊、一心想著事業編最終落下個下崗失業的結局。為了確定他的身份我反覆觀看了電影當中領獎的部分和片尾的重回廠子遭遇對話的部分,最終,細節為我解開了謎題。仔細看,這位臺上的領導前額頭髮稀疏,耳朵形狀寬大且長,耳尖兒略於眉,鼻子為鷹鉤鼻形狀,正面看鼻孔不外露。能在廠領導的位置,可以想見他在廠子工作的時間應該不會太短。
  • 暴雪殺人事件
    ,段奕宏突破性的表演(獲得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懸疑片外衣下回看歷史的現實意義,促使《暴雪將至》在國產片中不由分說地脫穎而出。下崗潮《暴雪將至》中兇手的缺席,並不是一種討巧的留白,或是像《殺人回憶》和《十二宮》那般為觀眾奉上一份悠長的無奈,而是通過敘述他人之事側面引導觀眾填補想像的空白。
  • 《暴雪將至》東京爆紅,85後製片人炮製出「史上最冷犯罪片」
    同為犯罪題材,《暴雪將至》的最終訴求同樣歸結於人性的挖掘,「它不是一部簡單的犯罪劇情片,在商業類型片的視覺呈像下包裹著人性深處的慾念和掙扎,是對時代洪流下人物命運的思考和探討。」肖乾操表示,這也是他選擇深度開發該電影項目的主要考量。影片裡面描繪的1990年代大廠的環境,是肖乾操少年時期的成長背景。
  • 《暴雪將至》:多少人正在以行俠仗義的名義作惡多端
    作者:檢票小哥音樂:DeadForest - Forelsket配圖:《暴雪將至》 -這幾天溫州降溫了,正式入冬。昨晚看的這片子,看完出來,外面風大雨大,也不知是凍的,還是電影給帶的,一個人在電影院門口緩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