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扶風微傳媒"免費訂閱
獨劈蹊徑深化臊子麵
一一讀陳天林之《扶風臊子麵的一次盛宴》
文/成喜良
自"扶風一口香臊子麵"徵文發出以來,湧顯了不少好文章,講歷史源遠流長,敘特點精彩紛呈,話蒼桑慨當以慷,插軼事回味悠長,又是一次的文化大餐盛舉。陳天林先生的《公秉藩葬父待天下,七裡橋設宴臊子麵》的散文,真是獨劈蹊徑,用心良苦。公秉藩先生:當然是我縣一位歷史人物,曾是國民革命軍的師長將軍,當年也許是"毀譽參半",既有圍剿井崗山之業,亦有南京保衛戰之功。毛澤東在毛選二卷中,關於井崗山鬥爭中提到過其人其事,更是其名播九州。也許,還有他曾經貢獻給紅軍的一部大功率電臺而又名聲大嘈於紅軍。他也曾生活於解放後的七十年代,給農業社看護莊稼,一副軍人氣魄,站姿畢直,邁步剛健有力,七裡橋古會,餘曾見過此君,也聽到過許多關於他的奇聞軼事,真令人唏噓不已…陳天林卻選材其臊子麵葬父之盛大場景的描寫,道也用心良苦,意味深長,我冒昧揣想其意不外有三,一,大人物葬父,揚名彰孝,臊子麵成了孝文化的載體,據傳臊子麵起於周代,周文化簡而言之;即為德與和,要跳文出叢林法則以求仁和世立,非德莫可,陳天林選擇此點,寄予作者樹德的文化追求,並要弘揚其理想之境界,既有歷史的回顧,又有現實寄託,更是對當今為富不仁者的暗諷和批判,也是對樹德立仁者的稱頌和推崇,足見作者用心之深涵。二,作者濃墨重彩描寫宴天下的場面,匯扶風臊子麵大家於一體,聚天下之味於一爐,也是對孝文化的倡導與檢閱,它和奢侈糜費毫不相干,請注意:他是貴賤同席,尊卑共食,來者均等,並不厚此薄彼,頗有"共產主義「的味道,一個民國高級將領能有此識,也是頗不尋常的。孝文化的一個核心怕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恐怕是本文作者陳天林寫作此文的又一圖謀吧!三,請注意:公秉藩葬父宴天下,其間更有豫地難民,晥地流亡者,時值抗日戰爭之初,救亡圖存。一九三八年蔣介石下令掘黃河以衝倭寇,焉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饑渴頓踣的豫皖黔首難民們,是何等境地,而吃臊子麵的這等逃難之民,涉客其中,七日綿延,絡釋不盡…明眼人一看即見:豫陝親和,晥秦一家,國難同赴,是災共救,更為作者所追求的仁和天下的又一崇高理想所在!故而,臊子麵不僅僅是一種扶岐美食,甚至是關中大餐的一種,而她儼然成了周文化的核心一一"德和"思想之載體,豫陝,晥秦,天下親和的文化傳承,也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文化媒介和紐帶。也是植根周原大地上,地靈人傑,物華天寶,厚德載物的文化圖騰。李白之:"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怕不單單是拔劍而起,以彰俠義那麼簡單吧,卻也有扶風高天厚土,誠待天下,兼收並蓄,誠納海內之意吧!而扶風臊子麵正是這豐腴富厚,甘之無比,卻也難以盡名其妙,盡道其深的文化深涵呀?故而,餘以為陳天林先生的《…扶風臊子麵的盛宴》的文化散文,就是為豐富了他的文化追求,寄寓了他的:德和致祥,仁涵潤世,兼收並納,誠安天下的文化理想。這就是餘之讀文一啟,誠望方家同仁雅斧以濃"扶風一口香臊子麵"徵文之濃烈之深寄也!作者簡介
成喜良,1949年生,扶風南陽人,退休教師。酷愛詩詞,有數篇作品發表。往期部分作品回顧
◆成喜良作品選(8)◆讀史雜議 ◆ 再登飛鳳山 ◆悼念孫正民先生 ◆情遊野河山,找尋心中的路 ◆蘋果賦 ◆ 荊楚長歌 ◆緬懷王公育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