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政治」在今年美國大選中再次暴露無遺

2020-12-24 光明網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投票已經結束一個月,對於此次選舉的反思已經開始。或許川普始終不能釋懷的是,他比2016年籌得更多的競選捐款,甚至得到更多的普選票支持,但仍然不能成功連任。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大選已經成為燒錢的政治遊戲,而普通民眾在其中的發言權越來越小。

  毫無疑問,美國的選舉政治實質上是圍繞金錢的政治遊戲。儘管有學者指出,民主選舉本質上是候選人的個性與觀點之爭。但是,選舉中讓普通民眾了解候選人的唯一途徑,卻是後者發出的信息能夠有效傳遞到選民。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候選人花費大量金錢,用於打廣告、創建和營運網站、僱傭工作人員、舉行集會和見面會,乃至邀請媒體報導等。所以,雖然籌款最多不一定能保證候選人最終獲勝,但籌不到款或者資金鍊斷裂的參選人不可能在選舉中走到最後。

  事實上,逐年遞增的選舉花費證明美國的選舉正在異化。

  2012年大選時,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參加總統初選的入門費用已經高達1億美元,而當時兩黨候選人總共籌集的競選經費已經超過23億美元。其中,民主黨和歐巴馬共獲得捐款11億美元,共和黨與羅姆尼獲得11.8億美元,這是美國史上兩黨候選人首次募款雙雙超過10億美元。

  到2016年大選,希拉蕊·柯林頓與川普的競選花費加上國會選舉的費用已接近70億美元。這其中,希拉蕊和民主黨籌款13億美元,而川普與共和黨僅籌款7.95億美元。希拉蕊雖然獲得史上罕見的巨額政治捐款,但是仍在大選中敗落,這成為她選後始終「意難平」的重要原因。

  那麼2020年的大選呢?根據美國媒體不完全統計,今年兩黨候選人的選舉花費預計超過140億美元,為2016年大選的2倍和2008年大選的3倍。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FEC)網站統計,截至10月14日,川普競選團隊收到競選捐款6.01億美元,拜登團隊收到競選捐款9.52億美元。此外,民主黨總統參選人麥可·布隆伯格籌得競選資金11.21億美元,值得說明的是,布隆伯格此次競選純屬自掏腰包,數據顯示,他自己拿出的競選資金為10.89億美元,而別人的捐款僅為3千萬美元。布隆伯格今年的參選純屬「為太子陪讀」,起初雄心勃勃,最終倉皇敗落。

  除去競選花費的不斷攀升,兩黨候選人相互「扔泥巴」、進行人身攻擊也成為輿論詬病「美式民主」的原因之一。按理說,雙方的天價花費應當用在介紹個人的政策理念與主張上,使得選民更好地了解候選人,以便投下手中「神聖一票」。然而,美國大選中負面廣告的份額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持續攀升。新世紀以來由於兩黨對立加劇,在平面媒體和網際網路上的負面廣告來勢更加兇猛,經常以抹黑對手或含沙射影地污衊競爭對手為主。

  《華盛頓郵報》報導,在2016年大選中,希拉蕊花了1.2億美元攻擊川普,而川普則花了3.76億美元反擊。數據顯示,今年8月拜登陣營在電視廣告上支出6550萬美元;與之相對,川普陣營僅在總統的臉書帳號廣告上就支出440萬美元,同時還投放1300萬美元的谷歌廣告。但據稱,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廣告中約一半是負面廣告。

  有學者認為,近年來美國大選中小額捐款的增多意味著美國民主得到改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小額捐款的增加看似使得利益集團對美國選舉的影響力減弱,但實際上為兩黨候選人捐款最多的人高度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而他們也最終成為新政府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美國響應政治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大選中,拜登獲得的政治捐款中,小於200美元的小額捐款僅佔38.8%,而超過200美元的大額捐款則超過61%。同樣,川普獲得的小額捐款也僅佔總額的45%,而大額則佔54.7%。

  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 Lessig)曾以2012年的大選為例,說明能夠無限制地籌集競選資金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PAC)的出現,已經使選舉從「為民眾服務」異化成「為權貴服務」。當年,小額捐款的總數僅為SPAC籌款的60%,而132位大額捐款者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力超過50%。在這種情況下,誰花的錢多,誰的聲音就更大,而普通民眾的發言權卻被忽視,金錢政治的弊端在此暴露無遺。

[ 責編:李方舟 ]

相關焦點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選舉|選民|民主選舉|聯邦_網易...
    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
  • 「智庫思享」刁大明:2020年美國大選中的2024政治
    文 | 刁大明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關於美國大選,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場選舉的結束就是下場選舉的開始。在美國政治的現實中,雖然一場選舉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兩至四年的政治態勢,為下一場選舉提供最為關鍵的政治環境,但民主、共和兩黨政治人物在一場選舉之後或執政、或蟄伏一段時間,未必要馬上燃起戰火。
  • 萬象深度丨美國社會結構性問題之金字塔尖:「互哺」的金錢與政治
    支票大於選票的政治選舉「金錢是政治的母乳」。1966年,美國加州州議會領袖傑西·安諾一句不經意間的話,如今已成為談論美國政治的名言。據中國人權研究會2019年12月26日發表的《金錢政治暴露「美式民主」的虛偽面目》顯示,21世紀以來,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總統候選人的選舉費用從2004年的7億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10億美元、2012年的20億美元。
  • 金錢的遊戲?川普與拜登的「金主」之戰,誰更勝一籌
    聲勢浩大的美國大選終於結束了,在川普與拜登你來我往的較量之中少不了金錢來作為其中的驅動力。雖然理論上只要美國人可以籌集到5000美元就有參與競選的資格,但歷史上從未有過任何一任美國總統是僅用了5000美元就可以奪得總統大選的。
  • 美國大選|在這場膠著的大選中,美國華人選擇了誰?
    我們做了一組深入有趣的訪談在這場無比撕裂與膠著的美國大選中,美國華人選擇了誰?在選票背後,他們有著怎樣的考量與訴求?對於美國的前景,他們到底又有哪些期待和無奈?但讓我感到不寒而慄的地方是,這樣的人居然在此次大選中還能那麼受歡迎,甚至還存在繼續連任的可能。如果今年沒有新冠疫情,還可以說是大家對川普的「德不配位」看不清,但現在新冠疫情在美國肆虐,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看到他應對的失敗。沒想到還有近一半的人在大選中支持他,這就真的很可怕。我真不知道一半的美國人腦子裡是怎麼想的。
  • 為什麼說美國總統大選中的選舉人團制度對美國意義重大?
    比如,在2016年的大選中,就出現了7名「失信選舉人」: 普選時由希拉蕊拿下的華盛頓州,12名選舉人中有4名跑票。3人投給了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1人投給了美國環保活動家、原住民Faith Spotted Eagle。這是華盛頓州40年來首次出現失信選舉人。
  • 美國共和黨人想靠這五大組織,把川普從大選中拉下馬?
    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1日的一篇文章開篇寫道。這是該文主題「林肯計劃」——一群共和黨選戰精英成立的政治組織——的基本理念,其目標就是在今年大選中把現任總統川普拉下馬。對川普和共和黨而言,這無疑是「背叛」,但走上「背叛」之路的卻遠不止「林肯計劃」一個。過去幾個月,還有數個頗具影響力的政治組織出現,他們決定寧可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也不能讓川普連任。
  • ...訪美國政治公益組織「公共公民」負責人阿基娜·弗裡蔡爾德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支林飛 石英珊)「美國民主正面臨危機,美國民眾感到更加被排除在民主進程之外。他們的聲音不被聽到,他們的選票不被計算,他們政府的運作受到刻意阻礙……」  美國政治公益組織「公共公民」的負責人之一阿基娜·弗裡蔡爾德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對美國愈演愈烈的「金錢政治」現象發出以上評論。
  • 黃鵬:美國反智主義興起的政治原因
    歷史上,美國的兩大政黨都曾使用反智主義來削弱對方的可信度。為了獲取選票,政治人物在競選中頻出各種反智言論以迎合民眾的反智情緒。美國學者利姆(Elvin T.在美國,政策立場更為偏右的共和黨更擅長利用反智主義。1953年美國大選中,美國共和黨副總統競選人尼克森用「蛋殼腦袋」來打擊書生氣的民主黨對手史蒂文森,使得知識分子一度淪為美國民眾調侃的對象。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後,這種狀況略有改善。但進入21世紀後,反智主義再次在政界抬頭。2016年,川普在總統大選中及執政後的反智言論刷新了外界對美國政治人物反智的認知。
  • 重新審視2016美國總統大選中民調的預測偏差
    11月8日晚間,隨著原本期待著一場慶功宴的希拉蕊的支持者們在錯愕中陸續掩面離開位於曼哈頓Javits Center的選舉大本營,人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意外勝出」的唐納·川普不僅擊敗了老練而專業的政治對手希拉蕊·柯林頓,更擊敗了美國幾乎所有主流媒體以及他們一直倚重的民意調查。
  • 美國民眾擔心的事發生了?致命缺陷暴露無遺,拜登恐步川普後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選舉人團投票沒有出現「失信選舉人」,拜登共獲得306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川普也是獲得了306張選舉人票,贏得了當時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
  • 經典政治美劇《白宮風雲》,將推全新特別節目,響應美國總統大選
    ,經典政治美劇《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 將於 HBO Max 播出一部名為《A West Wing Special to Benefit When We All Vote》的特別節目,不僅影集主創艾倫索金將會回歸撰寫劇本,觀眾們也能看劇中演員們睽違十多年後再次團聚。
  • 美國是否進入老人政治新時代
    研究表明,50—59歲的候選人獲得總統提名的概率最大,這在民主黨表現尤為明顯;共和黨提名人的平均年齡比民主黨提名人的平均年齡大4歲左右;年輕的民主黨提名人和年老的共和黨提名人在大選中獲勝的機率明顯更高。最後探討了桑德斯和川普的激進主義為何結局不同,並指出總統候選人老年化對美國政治的負面影響。
  • 美國惡行被抓了個正著,孟晚舟事件,中方再次表明態度與立場!
    由於美國在5G領域發展的落後,因此其也不停地阻止了華為的發展,希望以此來拖延中國發展5G等相關技術的速度,而為了配合美國限制華為,加拿大方面也是扣留了在加拿大轉機的華為CFO孟晚舟,然而隨著加拿大相關法院披露孟晚舟案的證據,美國的惡行也被抓了個正著。
  • 美國為何深陷撕裂之痛?
    「他的這個任期留下的是一個處於廢墟中的美國——它自南北戰爭以來從未如此分裂。」今年6月,法國《費加羅報》曾發文列舉美國當前面臨的危機,直指美國領導人的政策取嚮導致出現「美利堅分裂國」。半年之後,特別是美國大選的亂象叢生,證明這一判斷並不為過。
  • 美國大選是金錢遊戲,誰當選美國本性都不會變
    美國大選是金錢遊戲,有的民主黨候選人就是因為籌款問題而不得不退選。在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宣布退選後,另一名民主黨候選人、美國前副總統拜登成為民主黨唯一候選人。不久前,拜登聲稱籌款已經超過川普——據海外網4月21日報導,拜登3月的競選籌款數額出爐,總數是川普競選團隊的3倍多。
  • 民主黨的「衛星團體」 慈善背後的政治與金錢操作
    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上出現的香港消息新聞並未引起太多輿論關注,但是有政界高人看到新聞後,就如美劇諜海黑名單(Blacklist)中男主角Raymond Red 那樣,可以從小新聞從中嗅到大事件美劇諜海黑名單男主角Raymond Red (佔士.史柏達)高人話唔好睇小呢件事,熟悉民主黨的人士都知道,安榮表面上系獨立的慈善機構,實際上就系民主黨的金錢操作工具,如果深挖落去,除咗金錢調動,可能連埋民主黨內部多年來的矛盾和爭鬥都爆哂,睇來依家系有人想點燃安榮這個火藥桶...
  • 民進黨給錢,美國人辦事!「為臺灣發聲」背後赤裸裸的金錢交易!
    該內容包括:讓美國政府臨時調派任一部門官員,以「臺灣當局或臺灣民間機構的研究員身份」到臺灣以普通話進行密集學習,進一步加強「美臺戰略夥伴關係」,並擴大對印太地區的理解;幫助美方人員學習普通話,增進他們對臺灣政治經濟及印太地區的理解;鼓勵進一步擴大其他「人文交流」等。該法案計劃每年撥款3200萬美元。
  • 「白人至上」勢力在澳大選中捲土重來 令華社擔憂
    信息 「白人至上」勢力在澳大選中捲土重來 令華社擔憂 2016-07-11 18:52: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國際銳評丨美國為何深陷撕裂之痛?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近期發文稱,金錢在美國政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項研究證實,在美國,最富有的10%人口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政策。 這些數據,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富者愈富、窮者恆窮、中產萎縮」的美國,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美國社會為何如此憤怒、民粹主義何以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