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是一種謀殺【道悅】

2021-02-13 道悅

【導讀】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死給你看,往往這樣的戲碼發生在親近的人之間。情感勒索如此大面積地發生在本應充滿著愛和親密的私人關係裡,這就是情感勒索,是一種強有力的操縱方式,和我們親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間接地威脅我們。

 

「情感勒索」是美國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結合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提出的概念。情感勒索如此大面積地發生在本應充滿著愛和親密的私人關係裡,讓這位老練的心理醫生也頗為驚訝。

情感勒索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強有力的操縱方式,和我們親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間接地威脅我們;如果我們不順從他們,他們就會懲罰我們。」蘇珊如此定義。用最簡單的話來描述就是,你愛的人向你傳遞著一個信息: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做,有你好看的。

 

在親密關係中,各種情感勒索隨處可見:關係破裂了,多情女子受不了,以自殺相威脅,試圖阻止「浪子」匆匆離去的腳步,這種戲劇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結婚之後,丈夫對漂亮的妻子在外面闖事業很不放心,要求她呆在家裡,剛開始不準她接觸男性朋友,然後不準她接觸所有男人,最後妻子成了「玻璃瓶」中的人。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一輩子念念不忘,每當吵架時,便會搬出來當做「壓軸戲」,勒令「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丈夫服從她的命令……

 

情感勒索讓愛變質,變成了一灘臭泥塘,輕則令你陷在裡面動彈不得,重則要你的命。一位30歲的女研究生,因為學校拒絕她的母親住在她的宿舍裡,最終選擇了跳樓自殺。這是2009年的春天發生在上海海事大學的慘烈故事。女主人公楊元元的悲慘人生引發了輿論對教育制度、貧富差距大環境的拷問,然而楊元元和她母親望春玲之間隱秘的情感勒索卻鮮有人關注。

 

楊元元父親早逝,從小與母親、弟弟相依為命,母親是一家軍工廠的工人。在她短短的三十年人生中,母親望春玲一直以母愛和孝道的名義操縱著楊元元。女兒想報考大連海事大學,望春玲以考武漢大學可以省些路費為由,阻止了女兒做出這一選擇。從女兒大三起,因軍工廠拆遷失去住處,她到大學投奔女兒,和女兒擠在一張床上居住,從此兩人形影不離。女兒考上了小城市的公務員,因她希望女兒去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而放棄。女兒30歲了,渴望愛情,親屬也勸她考慮女兒的終身大事,她卻說,「我們樓上三十好幾沒結婚的多了」。女兒考上上海海事大學的研究生,雖然她每月有987元的退休金,但她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跟著去,和女兒同住宿舍。女兒兩個月的研究生生涯裡,從未參加任何一項集體活動,每次只是默默地跟在母親背後,聽她母親說話。

 

沒有朋友、沒有知己;沒有夢想,沒有青春,沒有現代化的生活。楊元元的路越走越窄,唯一擁有的是母親,以及無窮的挫折、孤獨、憋悶、自卑、屈辱和道德枷鎖。故事如自動化一般發展,只有一個結局:勒索者會將被勒索者勒索至死。

 

和刑法中的敲詐勒索罪不同的是,情感勒索者索要的是比財物複雜得多的東西,可以是對方的關懷、付出等情感,也可以是金錢、時間和精力。情感勒索者打著愛的旗號,目的是關係中的親密,因此披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情感勒索本質上是一種權力關係。

 

從心理諮詢師的經驗來看,情感勒索是怎麼發生的?

通常發生在親子關係和親密關係中,雙方起衝突時,一方希望對方聽自己,為此不惜採取任何手段。但不一定是赤裸裸的「我比你力氣大,不聽我的我就揍你」,大部分是隱性的,會抹去暴力信息。就像蘇珊•福沃德指出的一樣,通常一次完整的情感勒索會有三個環節。A要求,B抗拒;A施壓,B感到壓力;A威脅,B屈服。在關係中,這種狀況會經常發生,被勒索者方會感受到極大的痛苦。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親密關係,一旦有情感勒索發生,那麼就意味著權力遊戲開始了,關係隨之也會失衡。

 

情感勒索者具體是怎樣做的?他們用了哪些方法?

勒索者通常都懷有一個改造夢想,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伴侶。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違背孩子意願的事時,會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妻子會對丈夫說:「既然你愛我,就應該做到怎樣怎樣……」「貼標籤」也是常用的手段。比如:「你這樣做不孝道」,「你有毛病」,「完美的太太應該是這樣的」,「別人家的老婆不像你這樣」,標籤是無窮無盡的。

 

中國人還有一個毛病是讓親人「站隊」。離婚大戰中,有的父母就會要求孩子做選擇:「你要我還是要你爸?」一副「有我沒他」的架勢。老一輩的祖父母有時也會要求孩子站隊。這些都是情感勒索。我很反感的一個傳統遊戲,「母親和老婆掉水裡了,你先救誰?」反映的就是這種站隊。無論勒索者如何使用手段,核心目的只有一個,「我們的關係,我說了算」。

 

為什麼勒索者通常能達到目的?

因為在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這樣親近深入的關係中,我們都有一個軟肋,那就是我們害怕失去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孩子對父母對待他的方式是沒有選擇的,他對父母的依賴就像一首歌裡唱的那樣,「死了都要愛」。假如關係中缺少真愛,孩子對父母的愛的渴求就會變成希望父母滿意。如果你覺得勒索才能滿意,那麼我就請你勒索我。對勒索者來說,砝碼就是愛,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愛。還有,中國的孝道文化無形中也鼓勵了父母對子女的勒索。

 

變了質的孝道?當事人身在其中不知曉,因為一切都披上了孝道的外衣。

是這樣的。我的一位客戶就是這種情況。她在23歲時,和丈夫一起開辦了一個工廠。她非常孝順,就將一部分股份給了母親,母親就成了大股東。四五年後,他們想移民,如果他們是大股東的話對移民有利,於是就找到母親希望能拿回屬於自己的股份。不料母親說:「工廠百分之百都是我的。」不但如此,母親還告訴各位親朋好友,說女兒如何如何不孝順。即便是這樣,這位女士還是覺得,只要媽媽高興,工廠她拿去好了,大不了自己拿錢再開一家。在這裡,「孝道」就成了一個標籤,禍害無窮。

 

孝道還會鼓勵父母勒索孩子的生命力,像楊元元的母親望春玲做的那樣。

過分強調孝道會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變得非常畸形,孩子會反過來成為父母的角色。在楊元元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她媽媽是透過楊元元來活的。她根本就不是母親,她是孩子;相反,楊元元才是母親。有一次,我在一個好媽媽選秀節目中聽到一個母親說,她的孩子有三個優點,一是孩子愛她,二是孩子包容她的情緒,三是孩子理解她。臺下一片鼓掌聲,我當時就火了。她的孩子才六七歲啊,她在要求孩子做什麼?做媽媽嗎?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當他/她成為父母時,他未滿足的需要會驅使他變成一個孩子,向伴侶和孩子勒索情感。親密關係中的情感勒索常常是早年親子關係中勒索的再現。

 

在親密關係中,情感勒索具體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呢?

男人和女人的勒索方式是不同的。男人作為勒索者,通常會扮演懲罰者的角色。因為男人掌握著這個社會的大部分資源,於是會採取暴力、控制等硬性手段。我的客戶中有一個女士,她的丈夫不準她外出工作,呆在家裡隔20分鐘就必須給他打電話。假如她沒打電話來,他就會懷疑太太和別的男人上床了。

而女人通常會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勒索手段最常見的是「一哭二鬧三上吊」,進行自我懲罰,意思是你這樣做傷害了我,你要為後果負責。我注意到的是,女人在家庭中勒索得更厲害。假如妻子是個勒索者,丈夫通常會採取一些消極的方式反抗,比如成為工作狂,或者找一個情人,或者回到家看電視、看報紙,根本不和妻子說話。這是很多婚姻的狀態。

 

情感勒索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情感勒索的本質是一種權力遊戲,是一方或者雙方試圖成為關係的主導者。權力和真愛是不相干的。權力原則對應於社會領域,而對情感領域來說,對應的是珍惜原則。前者是一方控制,另一方服從;而後者則是「我看到了你的存在,你做你自己就很好」,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的,「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假如一個人從未體會過珍惜原則,那麼就很容易將權力原則運用在情感領域。對勒索者來說,他關心的有兩點:一、這段關係我說了算;二、對方不離開自己。

 「我說了算,整個世界都圍著我轉」,這種感覺很美妙,是人性中固有的部分,但這種感覺的基礎卻是不牢靠的,如同流沙建造的塔,是沒有安全感的。他沒有安全感,就要向別人勒索。但勒索來的安全感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所以他的勒索會永無止境。

 

那被勒索者為何會屈服於他?

情感勒索的關係不是哪一個人製造出來的,而是雙方的合力形成的。這裡面有一個共生的關係。無論是被勒索者還是勒索者,都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不能做自己。對被勒索者來說,親密是對的,做自己是不對的。那麼為了親密,就可以犧牲自己。他陷入被勒索的關係中時,是沒有覺知的。

發生情感勒索的另一個深層原因是,對聯結斷裂的恐懼。雙方常常有一個惡質的關係,但是被否定、被拒絕、被排斥,總比完全的彼此隔絕好。尤其是對勒索者來說,他內心中極度渴愛,自己卻不知道,於是往往會採用一些變態的手段,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我們該如何辨別正常的情感要求和情感勒索?

珍惜原則並不意味著在關係中沒有要求。這裡面的差別是,情感勒索的要求會伴隨著威脅和強迫。你當然可以對你的伴侶提要求,但問題是伴侶不這麼做時你會怎麼辦,你會不會採用各種方法,令他心不甘情不願地滿足你的要求。後者才是情感勒索。

 

對情感勒索者說NO

停止情感勒索遊戲的關鍵在被勒索者一方。只有被勒索者喊停,事情才會改變。所以對被勒索者來說,第一步就是放下對勒索者的期待。「假如有一點點改變,事情就不是這個樣子的」,這樣想是無助於關係變化的。一個人只有在體會到痛苦時才會改變,對勒索者來說,只有在發現自己控制不了別人時,他的安全感垮塌了,才會恐慌,才會改變。

第二,被勒索者要明白,是你創造了別人勒索你的情境,是你允許了別人勒索你。在這樣的環境中,你一定是想追求某種好處。最常見的是想獲得對方的認可。被勒索者不知道自己是誰,將價值感建立在別人的認可身上,恐懼活出自己。因此,你要看清你想從這個情境中獲得什麼。這可能會帶來極大的痛苦,那麼就呆在這個痛苦裡,允許自己痛苦。

所以,第三就是接受現狀,承認自己對這個關係感到絕望。比如親子關係,父母就是不認可我,那就接受這個事實。

第四是擴大你的世界。和你產生互動的不僅僅是勒索者,從這個單一的關係模式中走出去,會發現很多人自動地與你建立正常的關係。

第五要問問自己何時體驗過真愛。這是建立信心的重要環節。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至少體驗過一兩次真愛。仔細回憶所有的細節,告訴自己,這是我想要的。有了這樣的感覺,你才有勇氣對惡質的關係說NO。

最後是和勒索者作鬥爭。對待勒索者最重要的態度就是「不含敵意的堅決」,向對方傳遞「我有我的立場,我很堅定,我不會順從你,但我並不會和你作對」的信息。學會擁有自己的界限,要讓對方知道「我是我,你是你」,這是鬥爭的法寶。要經常對勒索者說「這是我的事,這是你的事」,從小事做起,設立界限。關鍵不在於事情的大小,而在於態度的堅決。

剛開始這樣做很艱難,雙方會發生劇烈爭執,你可能會大發脾氣。這是改變關係的必經階段。永遠記住,不要追求完美,真實是最重要的。

【可通過右上方按鍵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關注「道悅」:sunlove9】

【創造生命奇蹟,傳播愛與光明

以上二維碼掃描就可以添加了


【查看更多文章

1、點擊右上角 2、再點「查看公眾帳號」 3、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情感勒索是一種謀殺
    「情感勒索」是美國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結合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提出的概念。沒有朋友、沒有知己;沒有夢想,沒有青春,沒有現代化的生活。楊元元的路越走越窄,唯一擁有的是母親,以及無窮的挫折、孤獨、憋悶、自卑、屈辱和道德枷鎖。故事如自動化一般發展,只有一個結局:勒索者會將被勒索者勒索至死。和刑法中的敲詐勒索罪不同的是,情感勒索者索要的是比財物複雜得多的東西,可以是對方的關懷、付出等情感,也可以是金錢、時間和精力。
  • 情感勒索
    只要以上任何一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已經受到情感勒索的折磨了。但我保證,還是有很多辦法能馬上改善你的處境和感受的。 當情感勒索的影響逐漸擴大時,不順從施暴者的人將迎來非常悲慘的結局:遭到遺棄、情感上斷絕往來、金錢或其他資源被掐斷,或是被怒目相向。此外,最令人害怕的是人身安全受到感脅。當勒索逐漸轉變成恐嚇,並由對方掌控全局時,情感勒索就轉變為情緒虐待了。
  • 《情感勒索》:從被勒索者角度淺析情感勒索發生的可能性
    《情感勒索》一書是蘇珊富沃德在自己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過程中,幫助那些被親密關係困擾的諮詢者們走出迷霧,獲得自信人生的真實記錄。在書中作者幫我挖掘情感勒索發生的真正原因,讓我們看清了情感勒索的本來面目,使我們獲得了改變的力量。作者闡明「情感勒索」 這個詞是唯一能精確描述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備受折磨的那種艱難境況的用語。
  • 如何破解《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介紹勒索方式多變,情感敲詐是敲詐中最薄弱的一種。香港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告訴我們大屠殺背後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香港著名街區天水圍,一年之內,這個街區發生了一場大屠殺,為了一個年輕的女人和她的兩個孩子,兇手殺死了受害者然後自殺了,不料,兇殘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這個家庭的主人,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年輕女子的丈夫。
  • 我們常聽說情感勒索,什麼是情感勒索,我們有沒有被情感勒索呢?
    情感勒索是需要訓練和實踐的,但是誰在給情感勒索者提供機會呢?是我們自己。有時候我們可能是在自我勒索。其實我們一個人也可以輕鬆地建立起情感勒索所需要的各種要素,從要求到抵抗再到施壓和威脅,我們都可以是一人分飾兩角:勒索者和受害者。在極度恐懼他人的負面情緒下,忍不住會展開多餘的想像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
  • 情感勒索,你遭遇過嗎
    一個三十歲的女研究生,因為學校拒絕她的母親住在她的宿舍裡,最終選擇了跳樓自殺。這是2009年的春天發生在上海海事大學的慘烈故事。女主人公楊元元的悲慘人生引發了輿論對教育制度、貧富差距大環境的拷問,然而楊元元和她母親望春玲之間隱秘的情感勒索卻鮮有人關注。
  • 我總是容易陷入《情感勒索》,怎麼辦?
    當我們一次次勉為其難地答應後又感到非常痛苦的這個過程,就是情感勒索。「你要是在乎我,就得順著我」,便是情感勒索的潛臺詞。勒索者通常是我們非常親近的人,可能是我們的伴侶、父母、朋友或者同事。面對親人的情感勒索,應該如何處理,又該何去何從。我想,這是每個家庭都需要學習的一門必修課。02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對情感勒索的行為及手段進行了深刻的解剖和診斷,寫出了《情感勒索》這本書。
  • 你可能已經被「情感勒索」
    今天推薦的書來自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情感勒索》。蘇珊·福沃德首次將這一種充滿破壞性的關係定義為「情感勒索」,並整理成書《情感勒索》,精準剖析了情感勒索者的動機與套路。本篇文章將主要幫助你了解情感勒索的六個特徵,情感勒索者慣用的手法以及受害者的特質。
  • 你可能處在情感勒索的陷阱中
    樊勝美以為這是父母對自己的一種形式的愛,實際上她一直處在父母的情感勒索中,一方面她自己心裡感覺痛苦,另一方面父母覺得她給的還不夠,對她仍不滿意。正如《情感勒索》書中所說:「在情感勒索中,兩個人都是輸家。」
  • "情感勒索" 讓親情變質卻欲罷不能!
    「情感勒索」是美國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結合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提出的概念。臺下一片鼓掌聲,我當時就火了。她的孩子才六七歲啊,她在要求孩子做什麼?做媽媽嗎?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當他/她成為父母時,他未滿足的需要會驅使他變成一個孩子,向伴侶和孩子勒索情感。親密關係中的情感勒索常常是早年親子關係中勒索的再現。心探索:在親密關係中,情感勒索具體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呢?武志紅:男人和女人的勒索方式是不同的。
  • 《情感勒索》:趕快擺脫以愛之名的勒索,它會毀了你的人生
    誰知,長大後,隨著明道演藝事業的紅火,哥哥卻染上賭博的惡習,他開始利用這份兄弟情,不斷勒索明道,增加情感勒索的籌碼,一次次變本加厲。情感勒索,總是容易發生在那些親密關係之間,「我曾經對你那麼好,這點小忙都不幫,太無情、自私了!」他們很擅長利用這層親密關係,逼你讓步妥協,隨了他們的意,卻不管你的心情和死活。
  • 擺脫情感勒索,不做愛的傀儡
    這就是兒童早期的「情感勒索」。成人之後的情感勒索就複雜多了,因為勒索者更懂得我們的弱點和珍視的東西,他們通過利用恐懼、責任和罪惡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被勒索的人最終成為了愛的傀儡,予取予求。1、走近情感勒索由蘇珊·福沃德和唐娜·弗雷澤合著的《情感勒索》是較早探索情感勒索這一感情現象的著作,成書於20多年前,且至今暢銷全球。
  • 《情感勒索》|情感背後藏著一個黑洞,連接它的只是一個情緒按鍵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的這本《情感勒索》,從人際關係中的勒索者和受害者之間的特質、行為模式、回應方式和心理定式等角度,深入剖析關係中的問題,讓我們得以清晰地認識到是什麼因素導致關係變得緊張和痛苦——因為情感勒索的發生,我們的情感、心理和自我完整性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 關係中的情感勒索:我是為了你好,你卻毫不領情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聊的並不是家暴,而是關係中常見「殺手」:情感勒索。一、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情感勒索如今,情感勒索這個詞,已經不再是晦澀難懂的概念了。情感勒索的關係中,至少會有兩個人,一個是情感勒索者,一個是受害者,這兩個人常常配對出現,關係糾纏。為何情感勒索會發生呢?它會發生在怎樣的兩個人身上呢?其實,情感勒索是一段關係的舞蹈。缺少任何一個人的配合,這段舞蹈都沒有辦法跳下去。
  • 你是不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如果是,你就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或者他們想去控制你的一舉一動,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你做什麼都是錯,對方做什麼都有理由,從而導致你在情感上受到了勒索?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你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發現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但是情感勒索到底是什麼呢?什麼是情感勒索?情感敲詐是一種非常失調的動態,發生在某些親密關係中。
  • 面對來自愛人、父母、朋友的情感勒索時,要學會勇敢說不
    方法總比問題多,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就是一本詳細解析情感勒索的來源、形態特徵並給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危害的書,書中通過許多案例對情感勒索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解剖,並且最終給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法。
  • 被家長「情感勒索」的孩子,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
    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的教育模式,一切都為了你好,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就是在用情感綁架你,不斷勒索你,最後把孩子吞噬,讓孩子失去自己。家長們一定要了解什麼是「情感勒索」,不要把這種「勒索」運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一、什麼是「情感勒索」其實這種勒索是在任何一種關係中都會存在,但是在親子關係中尤為明顯,父母通過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們感到恐懼,並且選擇妥協,最後放棄了自己,導致孩子最後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 3步走,走出情感勒索的困境:做個內心強大的自己
    情感勒索往往是發生在關係親密的家人之間,成了家會傷人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情感勒索者也往往會同時釋放多種迷霧,讓被勒索者在極度的壓抑中妥協。那麼,面對情感勒索怎麼辦?在《情感勒索》這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提出了四大有效策略,以及不少實用新鮮的小妙招。而在這當中,其實可以歸納出擺脫情感勒索的3大步。第一步:拉長回復的時間,給自己冷靜思考的空間情感勒索者往往會在突然之間拋出一個要求,並要求被勒索者馬上回應。
  • 《風平浪靜的閒暇》揭露親情痛處:情感勒索的家庭,只會兩敗俱傷
    原來,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凪是因為媽媽一直以來的"情感勒索"。媽媽的情感勒索,深深捆綁住凪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指出,情感勒索的本質,就是一方為了一己之需,利用情感迫使對方讓步。無論是《小歡喜》裡的宋倩,還是北大包麗的男友,或者是家暴美妝博主的知名畫家都是情感勒索者。
  • 「我提分手,TA要自殺」|如何應對情感勒索
    從這條裡可以看出,毆打是一種暴力。用恐嚇等方式侵害你的精神,也是一種暴力,這就是精神暴力,也叫情緒虐待(Emotional Abuse)。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提分手不應該被暴打(肢體暴力)。那類似的,我們提分手,也不應該因此被恐嚇(精神暴力)。在遇到對方說「你敢分手,我就殺了你」時,我們多能迅速意識到這是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