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觀園和北平一條龍

2021-02-14 在地臺灣
2020年對我來說,最大的不同是沒有去上臺灣。就算沒有疫情,也是去不成,在可預見的2021年,也仍是去不成。之前不少人問過我,為什麼總去臺灣,我真真兒地回答過:「說不定哪天就去不成了。」(忽然有點兒佩服自己某方面的敏感度了。)

(白天的西門町沒啥看頭,店鋪在上午也是不開門的。)

下了飛機後早已輕車熟路,之前是坐國光客運到臺北車站,然後坐捷運去酒店。後來桃源機場的捷運通了,坐捷運就可直達西門町。

除了最開始的兩次,在臺北我大多是住西門町,這樣不必特地去逛,晚上回來順便就把西門町轉了。

(西門町一角。)

在西門町這一站下車,從6號出口出去,坐直梯抵達上層,然後再坐一次直梯,就到了西門町最大的那片入口,距離我常住的酒店只需要步行2分鐘就到。甚至都懷念在捷運裡走的那條路了,兩邊滿是店鋪,走過麵包店時會有烘焙的香味飄出來,走過化妝品店,又會聞到撲鼻的香水味道,接下來會有鞋店、711、誠品書店……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就好像那是我的城市。

(西門町的說唱歌手。)

西門町特別大,轉過N回也沒有搞清方向和街道。後來勉強認出電影院一條街是峨眉街,咖啡館一條街是成都路,當然其他街道上也會有電影院和咖啡館,如果不是當地人,很容易一頭霧水。

看攻略是沒有用的,攻略都是遊客寫的,對於自由行的人來說,參考價值有限。本地土著不會寫這些東西。所以就會錯過很多非常值得去的地方,一些有名的餐廳也是在去過多回之後才發現的,美觀園就是。

美觀園有兩家,在峨眉街的兩側,進入西門町之後很容易就能看到,但總是匆匆地就路過了,店名沒有什麼特色,走的快的話也看不出來是中餐還是西餐。直到看了吳念真的一篇文章,才鉤起了我對美觀園的興趣。

(美觀園裡的日料師傅。)

(美觀園在飯口的時間,食客以中老年人居多。)

吳念真在那篇文章裡寫的是幾十年前,礦工子弟的他中學輟學,離開老家瑞芳到臺北打工。攢了一點錢後,他開始半工半讀,白天工作,晚上去夜校念書。他跟一個來自南部的夥伴領了薪水後去西門町看電影,南部小夥念茲在茲的就是美觀園。他們第一次去吃了美觀園,後來就變成每個月領了薪水都去吃一次。

美觀園裡的服務生都是從南部鄉下過來的半大孩子,經常會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和同伴吵嘴。有一次吳念真和夥伴去吃美觀園,看到一個服務生被同事用巴掌打腦袋,因為他上錯了菜,被打的孩子冤枉地叫嚷:「他們都說日本話,我哪裡聽得懂?」

美觀園是一家日式食堂,有日本客人再正常不過。如果是年長的當地人,講日文也正常。

(上一次去,吃的是刺身蓋飯。)

(美觀園裡的煎魚。)

按照吳念真的年紀推算,這應該是1960年代末期的臺北,彼時,誕生於1946年的美觀園已經經營了20多年了。

他們吃的是炸豬排飯,「用模子蓋出來的船型白飯,一大坨切得細細的高麗菜絲覆蓋著一片炸得金黃並且塗著番茄醬的豬排,旁邊則是圓形的ham一片,上頭一坨美乃滋,正好可以和著高麗菜絲吃。……」

看過文章之後我也去了美觀園,此時的美觀園裡已經沒有那些從南部上來的皮膚微黑的半大孩子,有的是面帶甜美笑容的年輕女生,她們或許是來自南部,也有可能來自中部,或者就是地道的臺北女生也說不定。美觀園有兩層,因為一層有座位,被自然地引了過去,就沒有機會到二樓去看看。我也是點了炸豬排飯,很好吃,但是與別家日料快餐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店裡就餐的多是當地人,我和老傢伙去的那次正是晚餐時間,店裡的食客以老年人居多。

同一條街上的兩家美觀園,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門臉,我記不得曾經去過的是哪一家,如果再去,也仍舊是隨便挑一家。

對於美觀園,老傢伙沒有表現出特別愛吃,也沒有覺得不好吃,他也不清楚我為什麼要點炸豬排飯。我有我的興趣,他有他的關注點,不必事事都心領神會。

(忘了哪一年去,吃的天婦羅。炸豬排飯的照片沒找到,照片太多了,最近在整理。)

因為對當地不了解,有眼不識泰山的事經常會有。

比如從6號捷運口出來後一眼就看得到的「成都楊桃冰」,儘管招牌上寫了「創於1966」一行小字,喜歡探古的我也沒有想過要去嘗一嘗。臺灣的奶茶店太多了,奶茶也超好喝,再加上不知道「楊桃冰」是啥,所以並沒有進店的欲望,直到有一天看了韓良露的文章,知道這家店是很多臺北人的童年記憶,於是再去臺北的時候,就進店裡去吃了楊桃冰。一吃之下大驚失色,這家也成了我每次去臺北必嘗的店。

(很簡陋的路邊冰店。)

(楊桃冰,小小的一碗,裁了圖顯的大。)

店裡的飲品種類不多,服務也不那麼熱情,只有幾張簡單的桌子,大多數來買冰的人都是打包帶走。其實楊桃冰很甜,但是楊桃的味道很濃,尤其是在天熱的時候,真的是解暑良品。有一次我牙疼,沒有膽量進去吃冰,為此還糾結了一下。

店裡的櫃檯上擺了一些玻璃瓶子,裡面是醃漬過的水果,這些水果要經過風乾、去蒂,再用鹽醃上,封罐三個月後才能用來做各種口味的飲品。沒有放食品添加劑的飲品也算難得哦。

還有一家老店我一直都沒有機會吃,之前也是路過了很多回,一直沒有在意它,直到不允許籤注去臺灣了,我才從文章裡看到關於這家店的介紹。這家店叫「北平一條龍餃子館」,創建於1957年,在那個年代,招牌上叫「北京」是不被允許的。

(一條龍蒸餃的圖片來自網絡。一條龍,我還沒有進去過。)

現在的北平一條龍門可羅雀,每次從它門前路過都感覺它冷冷清清的。這家店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據說當年門前是大排長龍,店鋪佔據了兩層樓的空間,這在臺灣經濟還沒有騰飛的年代,也算厲害的了。當年他生意火爆時,阿宗面線還是用推車來賣的,就在他的門前。後來阿宗面線慢慢地火了,也有了店鋪,就開在一條龍的旁邊,面線這種東西不需要堂吃,很多人都是站在門口吃完,把一條龍的門口都堵上了。估計阿宗面線的崛起對一條龍形成了傷害,現在一條龍的店鋪裡貼了告示提醒:不要帶面線進店。因為生意不好,現在一條龍只佔有二樓的空間,一層已經不是餃子館了。

據說一條龍的招牌是蒸餃,牛肉夾饃也很好吃。一位作家的書裡提到,父親當年極愛一條龍的蒸餃,因為是手工切餡,自從用機器切餡之後,老客人就不願意去了。看來一家店的興衰也不會是沒有原因的啊!

(一條龍的鍋貼,看著也好好吃的樣子。圖片來自臺灣網友拍的一條龍。)

一條龍我沒有進去過,只在視頻裡看到過,裡面是很古舊的中式的裝修,有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員工還在裡面服務,工作人員都穿統一的制服,制服設計的有些像空姐的衣服,穿在一些老阿姨的身上也挺有趣。

(一條龍裡的資深服務員。)

和那些老店相比,創建於1975年的阿宗面線算是晚輩後生了。我在別處的阿宗吃過面線,也是需要排隊,西門町的這家看來是最老的一家,我沒有吃過,因為排隊排的太過誇張了。

(永遠都在排隊的阿宗面線,旁邊一條龍的招牌被人們忽略了。一條龍發達的時候,阿宗的老闆還推著推車在門口賣面線呢,30年河東30年河西啊!)

(都是站著吃的阿宗面線。)

(臺灣網友的圖片。有人拿著阿宗面線到一條龍裡點餐吃飯,結帳的時候,一條龍收取客人100元新臺幣的清潔費用,約合人民幣20多元。)

(樓梯臺階上也有提醒:禁帶面線!)

下次再去臺北,一定要去北平一條龍吃蒸餃,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如果2024年之前一直都不行,就要看2024這一年是否有轉機。我這個「民間馬路邊兩岸觀察愛好者」認為,KMT在2024最大的希望是侯友宜,如果他不參選,或者參選失敗,至少還要再等8年。偶爾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跟我聊起臺灣時,會說為啥不那啥一下呢?我說,我們不是同胞嗎?能向同胞下狠手嗎?下了狠手之後幹嘛使呢?就為了去吃口餃子嗎?又不是沒吃過,又不是吃不起。

(西門町裡縱橫的街道很複雜,去過10回可能也搞不清。)

(西立町的街頭藝術家。)

(西門町是臺北的老城區,屬於萬華。這是上次KMT競選中正萬華「立委」的宣傳海報,結果敗北。林郁方立曾經是老牌「立委」,美國問題專家。加油吧,笨蛋!)

(西門町是屬於年輕人的。)

歷史如果離開了地理,發生的一切都只是故事;

地理如果離開了歷史,再好的美景也只是景點。


在地臺灣/微信號:zaiditaiwan

個人微信可加:wangxiuhua040859

長按這裡       識別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午夜系列05:邪不壓正和北平大麗花
    如果你看過午夜系列過去的推送,也許會對抗戰前夕北平的政治局勢和掏糞工人有一些印象。1937年初的北平處在一片風雨飄搖中,北平已經不再是首都十年了,但是東交民巷仍然保留著許多外國使館。不少外國人聚集在此。北平依然處於崩潰前夕的繁榮,在六國飯店裡可以享用到正統的西餐,在船板胡同臭名昭著的黑市中則可以滿足一切你所能想到的骯髒事。
  • 唐魯孫|吃在北平
    以上這段雖然是閒扯,但是也可以說明當初北平飯莊子做生意,有多大魄力了。 同和堂有一道拿手菜叫「天梯鴨掌」,舍間跟他們交往多年,筆者也僅僅吃過一回,這個菜的做法,是把填鴨的鴨掌,撕去厚皮,然後用黃酒泡起來,等到把鴨掌泡到發漲,鼓得像嬰兒手指一般肥壯,拿出來把主骨附筋一律抽出來不要,用肥瘦各半的火腿,切成二分厚的片,一片火腿夾一隻鴨掌;另外把春筍也切成片,抹上蜂蜜,一起用海帶絲紮起來,用文火蒸透來吃,火腿的油和蜜慢慢滲過鴨掌筍片,非常濡潤適口,比起湘館的富貴火腿
  • 北平的中秋
    北平的中秋題記:老舍先生於上世紀40年代創作了巨著《四世同堂》其中有一段對北京(北平)中秋的描寫,讀來讓人羨慕不已:作者.老舍 誦讀.二地秋&狼 吻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
  • 採薇丨聽肖玉朗誦《想北平》,感受老舍對摯愛的北平的思念
    採薇丨聽肖玉朗誦《想北平》,感受老舍對摯愛的北平的思念 2020-12-25 1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謝冰瑩 北平之戀
    鳳凰雅集秋日清供[蘆花草堂]圖 北平之戀/謝冰瑩   凡是到過北平的人,沒有不對她留下深刻的印象;離開北平以後,沒有不常常懷念她的。        北平,好像是每個人的戀人;又像是每個人的母親,她似乎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吸引著每個從外省來的遊子。
  • 北平的最後歲月
    1949年初,北平,沉寂的空氣裡略有一聲犬吠,對於這座城市來說,接下來的幾個月將成為他和明清中國的真正分界,歷史在這裡拋下光芒,光芒的一邊是城外蔓延無盡的荒野,荒野中野狗翻找屍體的動靜,以及從清末到五四時不斷變換的城頭旗幟,而光芒的另一邊則是一個恢復秩序的時代,理性,個人價值和胸懷世界的國家理想即將轟鳴而來。新世界即將到來,劇中的三兄弟卻茫然不知。
  • 三部精彩諜戰劇:北平刺客迎接黎明到來,狼煙北平攜手共同抗日
    該劇敘述了1937年到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的黑暗即將過去,黎明就要來臨,國民黨在撤離北平之前準備毀滅掉這座古城。狼煙北平(電視劇)1937年的北平,狼煙驟起,日軍鐵蹄踏足中原。很多愛國人士迅速投入到抗日鬥爭的各個環節之中去了。戰場上槍炮的明爭與各勢力諜報機關之間的暗鬥同時展開。
  • 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
    難以為繼.重開院門1937年7月7曰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隨之淪陷。一時 間,北平各階層的人都悝恐不安,國民政府的各機關內也是 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故宮博物院不得不宣布關門。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巳隨古物遷至南京,院中的 工作人員也有相當一部分到了南方,留守北平故宮的工作人 員只有100多人。
  • 北平沒守住!我走了!為了從北平脫險,張自忠花了這麼多心思
    北平沒守住,我走了!華北沒守住,我還是走了!今天我張自忠,不走了!」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句臺詞,而是真實的遺言,說這句話的人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張自忠! 負責駐守北平的第29軍,在北平周邊與日軍展開艱苦的作戰,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不幸陣亡,最終因寡不敵眾,在堅持了22天,日寇還是佔據了北平城。 在破城的前一天,29軍軍長宋哲元就已經離開了北平,臨行前,他委派張自忠代理其擔任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等職務。
  • 中共北平地下黨的接頭暗號
    北平綏靖公署密令第1116號稱有「赤匪」要到北平中共北平地下黨的接頭暗號,其實與影視劇中「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等一系列問答有所不同。中共北平地下黨員,接頭方式有口令、手勢和衣領下方佩戴徽章等三步。第一步,兩名「潛伏在平津市的地下工作人員及下級幹部」見面接頭時,其中一人說「許章」,另外一個人就試探地「密伸左手小指,以資識別」。接上頭後,兩人就會找個地方坐下來,聊聊天,然後一人裝作不經意,整理自己的衣服,故意露出大衣或者西服的翻領,露出一枚類似偽新民會製作的小方形五色徽章。
  • 張北海:在紐約懷念北平
    不知這是不是張北海記憶中的北平?最近,張北海的小說《俠隱》被姜文拍成電影《邪不壓正》,片中細膩地還原了原著小說記錄的北平樣貌。回憶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北平,張北海說:「既然我無法回到從前,或回到小說裡的北平,那定居紐約,無論是命、是運,還是緣,我都沒有什麼懊悔。」張艾嘉是他的侄女,也是他的經紀人,給他送過一個「中國最後一個嬉皮士」的雅號。
  • 定都北平:毛澤東最早選定的首都是哪兒
    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回憶錄記載,1948年3月下旬,毛澤東率領黨中央機關東渡黃河,進入晉綏解放區時,就已經開始考慮建國和定都的問題了。在毛澤東組織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對北平「圍而不打」,最終使千年古都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其中便有定都北平的考慮。
  • 1948年,電視劇《北平無戰事》背後的真實北平
    北平機場,等待飛機的小男孩成群結隊逃離戰火去往南方的北平市民在北平機場1949年1月,他響應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起義,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貴歷史建築完好地得到保存,200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免遭兵燹
  • 【書友會】狼煙北平
    很難認定小說中的主角是誰,平凡的小人物人力車夫文三貫穿整體,但是都梁先生對徐金戈和方景林同樣著墨不少,三個人物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方式出場,在一定的時候,相互結識並最終聚在一起。       文三作為駱駝祥子的同行,卻將阿Q精神演繹得淋淋盡致,他身上那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觀念,真是惹人生恨。他除了拉車不會別的,二兩酒下肚就脾氣見長,七個不服八個不忿。
  • 和「北平機器」聊啤酒的歷史與鄙視鏈
    主播 | 海博本期節目我們與北京著名的精釀啤酒品牌「北平機器」創始人李威一起聊了聊啤酒——最普世的酒精飲料。【主持】海博【嘉賓】李威啤酒愛好者北京著名精釀啤酒品牌「北平機器「44:13」第二次啤酒革命產生來自於雜交產生的啤酒花,它成為精釀啤酒的靈魂「49:10」小麥啤酒是最暢銷的精釀品類「53:00」啤酒是市民文化,簡單直接,最隨意的酒精飲料「54:06」「北平機器
  • 《電影文學》(2020年第19期)北平淪陷時期大學生的電影生活——以《北平日記》為中心考察
    但是,在日偽監視和迫害下,北平不甘壓迫的學生經常逃亡南方。對於朋友去南方而自己無法南下的現實,董毅只能在日記中記錄苦楚。日偽在監視學生的同時,也意識到電影作為宣傳工具和教育工具的作用,由是,北平的電影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37年12月,成立不久的偽北平維持會即擬訂《北京地方維持會審查電影辦法》,其中獎勵「發揚東亞文明」「促進中日親善」的影片,而取締「宗旨不正含有反動思想」「妨礙邦交」及「違背事理人情」的影片。
  • 一到秋天,北京就美成了北平
    金黃的樹葉,探進中國紅的城牆之中,帶著幾許頑皮和輕柔,像是在找尋過去的絲絲回憶。老舍先生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這個季節在老舍的筆下——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均。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
  • 《北平會館》宋佩佩扮演者上淇
    《北平會館》這一驚悚片在2020年8月21號在全國院線心跳上映,濃鬱的民國風加入懸疑、驚悚等吸睛元素。 整部電影最吸睛的角色無疑是上淇飾演的反一號富家大小姐「宋佩佩」 了。《北平會館》拍攝地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獨一無二的巨商豪宅李自用的府邸,據現在大約一百多年歷史,但晚上諾大的府邸無燈照明,周圍全是荒地。到了晚上很多工作人員很害怕必須讓副導演陪同送回居住所,大家都不敢一個人走夜路。但上淇每次都是一個人回居住的窯洞,因為她認為副導演實在太累了,想讓他人多休息一會兒。
  • 上淇《北平會館》宋佩佩人物解說
    影院復工後同時上映的電影有《八佰》《北平會館》《盜夢空間》《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小婦人》《蕎麥瘋長》等電影同時上映。而其中驚悚片《北平會館》也是歷經無數波折和刪減才成功上映,上映後又面臨著票房的壓力,票房約在1000萬左右,雖然票房和口碑一般般,但這部國產驚悚片也是演員「上淇」(電影中飾演宋佩佩)的螢屏處女作,上淇本人表示有很多的不足和遺憾。
  • 老舍:北平的秋|人間天堂
    秋日的北平是老舍筆下的人間天堂,比天堂更繁榮一些的地方呢!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和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都披上各色的霞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