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飛機後早已輕車熟路,之前是坐國光客運到臺北車站,然後坐捷運去酒店。後來桃源機場的捷運通了,坐捷運就可直達西門町。
除了最開始的兩次,在臺北我大多是住西門町,這樣不必特地去逛,晚上回來順便就把西門町轉了。
(西門町一角。)
在西門町這一站下車,從6號出口出去,坐直梯抵達上層,然後再坐一次直梯,就到了西門町最大的那片入口,距離我常住的酒店只需要步行2分鐘就到。甚至都懷念在捷運裡走的那條路了,兩邊滿是店鋪,走過麵包店時會有烘焙的香味飄出來,走過化妝品店,又會聞到撲鼻的香水味道,接下來會有鞋店、711、誠品書店……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就好像那是我的城市。
(西門町的說唱歌手。)
西門町特別大,轉過N回也沒有搞清方向和街道。後來勉強認出電影院一條街是峨眉街,咖啡館一條街是成都路,當然其他街道上也會有電影院和咖啡館,如果不是當地人,很容易一頭霧水。
看攻略是沒有用的,攻略都是遊客寫的,對於自由行的人來說,參考價值有限。本地土著不會寫這些東西。所以就會錯過很多非常值得去的地方,一些有名的餐廳也是在去過多回之後才發現的,美觀園就是。
美觀園有兩家,在峨眉街的兩側,進入西門町之後很容易就能看到,但總是匆匆地就路過了,店名沒有什麼特色,走的快的話也看不出來是中餐還是西餐。直到看了吳念真的一篇文章,才鉤起了我對美觀園的興趣。
(美觀園裡的日料師傅。)
(美觀園在飯口的時間,食客以中老年人居多。)
吳念真在那篇文章裡寫的是幾十年前,礦工子弟的他中學輟學,離開老家瑞芳到臺北打工。攢了一點錢後,他開始半工半讀,白天工作,晚上去夜校念書。他跟一個來自南部的夥伴領了薪水後去西門町看電影,南部小夥念茲在茲的就是美觀園。他們第一次去吃了美觀園,後來就變成每個月領了薪水都去吃一次。
美觀園裡的服務生都是從南部鄉下過來的半大孩子,經常會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和同伴吵嘴。有一次吳念真和夥伴去吃美觀園,看到一個服務生被同事用巴掌打腦袋,因為他上錯了菜,被打的孩子冤枉地叫嚷:「他們都說日本話,我哪裡聽得懂?」
美觀園是一家日式食堂,有日本客人再正常不過。如果是年長的當地人,講日文也正常。
(上一次去,吃的是刺身蓋飯。)
(美觀園裡的煎魚。)
按照吳念真的年紀推算,這應該是1960年代末期的臺北,彼時,誕生於1946年的美觀園已經經營了20多年了。
他們吃的是炸豬排飯,「用模子蓋出來的船型白飯,一大坨切得細細的高麗菜絲覆蓋著一片炸得金黃並且塗著番茄醬的豬排,旁邊則是圓形的ham一片,上頭一坨美乃滋,正好可以和著高麗菜絲吃。……」
看過文章之後我也去了美觀園,此時的美觀園裡已經沒有那些從南部上來的皮膚微黑的半大孩子,有的是面帶甜美笑容的年輕女生,她們或許是來自南部,也有可能來自中部,或者就是地道的臺北女生也說不定。美觀園有兩層,因為一層有座位,被自然地引了過去,就沒有機會到二樓去看看。我也是點了炸豬排飯,很好吃,但是與別家日料快餐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店裡就餐的多是當地人,我和老傢伙去的那次正是晚餐時間,店裡的食客以老年人居多。
同一條街上的兩家美觀園,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門臉,我記不得曾經去過的是哪一家,如果再去,也仍舊是隨便挑一家。
對於美觀園,老傢伙沒有表現出特別愛吃,也沒有覺得不好吃,他也不清楚我為什麼要點炸豬排飯。我有我的興趣,他有他的關注點,不必事事都心領神會。
(忘了哪一年去,吃的天婦羅。炸豬排飯的照片沒找到,照片太多了,最近在整理。)
因為對當地不了解,有眼不識泰山的事經常會有。
比如從6號捷運口出來後一眼就看得到的「成都楊桃冰」,儘管招牌上寫了「創於1966」一行小字,喜歡探古的我也沒有想過要去嘗一嘗。臺灣的奶茶店太多了,奶茶也超好喝,再加上不知道「楊桃冰」是啥,所以並沒有進店的欲望,直到有一天看了韓良露的文章,知道這家店是很多臺北人的童年記憶,於是再去臺北的時候,就進店裡去吃了楊桃冰。一吃之下大驚失色,這家也成了我每次去臺北必嘗的店。
(很簡陋的路邊冰店。)
(楊桃冰,小小的一碗,裁了圖顯的大。)
店裡的飲品種類不多,服務也不那麼熱情,只有幾張簡單的桌子,大多數來買冰的人都是打包帶走。其實楊桃冰很甜,但是楊桃的味道很濃,尤其是在天熱的時候,真的是解暑良品。有一次我牙疼,沒有膽量進去吃冰,為此還糾結了一下。
店裡的櫃檯上擺了一些玻璃瓶子,裡面是醃漬過的水果,這些水果要經過風乾、去蒂,再用鹽醃上,封罐三個月後才能用來做各種口味的飲品。沒有放食品添加劑的飲品也算難得哦。
還有一家老店我一直都沒有機會吃,之前也是路過了很多回,一直沒有在意它,直到不允許籤注去臺灣了,我才從文章裡看到關於這家店的介紹。這家店叫「北平一條龍餃子館」,創建於1957年,在那個年代,招牌上叫「北京」是不被允許的。
(一條龍蒸餃的圖片來自網絡。一條龍,我還沒有進去過。)
現在的北平一條龍門可羅雀,每次從它門前路過都感覺它冷冷清清的。這家店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據說當年門前是大排長龍,店鋪佔據了兩層樓的空間,這在臺灣經濟還沒有騰飛的年代,也算厲害的了。當年他生意火爆時,阿宗面線還是用推車來賣的,就在他的門前。後來阿宗面線慢慢地火了,也有了店鋪,就開在一條龍的旁邊,面線這種東西不需要堂吃,很多人都是站在門口吃完,把一條龍的門口都堵上了。估計阿宗面線的崛起對一條龍形成了傷害,現在一條龍的店鋪裡貼了告示提醒:不要帶面線進店。因為生意不好,現在一條龍只佔有二樓的空間,一層已經不是餃子館了。
據說一條龍的招牌是蒸餃,牛肉夾饃也很好吃。一位作家的書裡提到,父親當年極愛一條龍的蒸餃,因為是手工切餡,自從用機器切餡之後,老客人就不願意去了。看來一家店的興衰也不會是沒有原因的啊!
(一條龍的鍋貼,看著也好好吃的樣子。圖片來自臺灣網友拍的一條龍。)
一條龍我沒有進去過,只在視頻裡看到過,裡面是很古舊的中式的裝修,有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員工還在裡面服務,工作人員都穿統一的制服,制服設計的有些像空姐的衣服,穿在一些老阿姨的身上也挺有趣。
(一條龍裡的資深服務員。)
和那些老店相比,創建於1975年的阿宗面線算是晚輩後生了。我在別處的阿宗吃過面線,也是需要排隊,西門町的這家看來是最老的一家,我沒有吃過,因為排隊排的太過誇張了。
(永遠都在排隊的阿宗面線,旁邊一條龍的招牌被人們忽略了。一條龍發達的時候,阿宗的老闆還推著推車在門口賣面線呢,30年河東30年河西啊!)
(都是站著吃的阿宗面線。)
(臺灣網友的圖片。有人拿著阿宗面線到一條龍裡點餐吃飯,結帳的時候,一條龍收取客人100元新臺幣的清潔費用,約合人民幣20多元。)
(樓梯臺階上也有提醒:禁帶面線!)
下次再去臺北,一定要去北平一條龍吃蒸餃,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如果2024年之前一直都不行,就要看2024這一年是否有轉機。我這個「民間馬路邊兩岸觀察愛好者」認為,KMT在2024最大的希望是侯友宜,如果他不參選,或者參選失敗,至少還要再等8年。偶爾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跟我聊起臺灣時,會說為啥不那啥一下呢?我說,我們不是同胞嗎?能向同胞下狠手嗎?下了狠手之後幹嘛使呢?就為了去吃口餃子嗎?又不是沒吃過,又不是吃不起。
(西門町裡縱橫的街道很複雜,去過10回可能也搞不清。)
(西立町的街頭藝術家。)
(西門町是臺北的老城區,屬於萬華。這是上次KMT競選中正萬華「立委」的宣傳海報,結果敗北。林郁方立曾經是老牌「立委」,美國問題專家。加油吧,笨蛋!)
(西門町是屬於年輕人的。)
歷史如果離開了地理,發生的一切都只是故事;
地理如果離開了歷史,再好的美景也只是景點。
在地臺灣/微信號:zaiditaiwan
個人微信可加:wangxiuhua040859
長按這裡 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