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由於其療效確切,攜帶、使用方便,深得廣大醫患歡迎。但是,現在有不少人受「中成藥無副作用,比西藥安全,有病治病,無病健身」這種錯誤觀點的影響,不適當地應用和濫用中成藥,導致達不到應有的療效,延誤甚至加重病情,甚或產生毒副作用。因此,能否合理正確應用中成藥可直接影響其藥效。
一、辨證施治
辨證施治是影響中成藥藥效的關鍵。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生產的中藥製劑,辨證施治仍是中成藥使用的原則。同一疾病,由於病因、病勢以及患者個體差異等原因,服用同一種藥物,療效各有差異。在臨床應用時,應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辨證施治,方能發揮中成藥的最佳療效。 如用於治療感冒的中成藥種類很多,但有的用於風熱感冒,有的則用於風寒感冒。若使用不當,不僅不能治病,而且會加重病情。一般來說對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肢節酸痛等風寒表證,用風寒感冒顆粒、正柴胡飲顆粒較好;而感冒發熱、鼻塞、咽喉腫痛等風熱表證,用西羚解毒丸效果較好;當風熱表證出現身熱口渴,氣逆咳嗽時可用桑菊感冒片;而流感則用羚羊感冒片、連花清瘟膠囊。
二、服藥劑量
中成藥必須按規定劑量正確服用,用量過小,藥力不足,不能起到治療作用;用量過大,則藥力過猛,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一般情況下應按常規量服用,尤其是藥性猛烈的,或含有毒性成分的,其藥量使用更應慎重。
中成藥的用量還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程、發病季節等具體情況全面考慮。老年人一般氣血漸衰,對藥物耐受力較弱,特別是作用峻烈的藥物易傷正氣,應適當低於成人量。小兒劑量宜小,體弱患者不宜用較大劑量,久病者應低於新病者的劑量。老人及身體極度衰弱者用補藥時,開始劑量宜小,逐漸增加,否則因藥力過猛而使病者虛不受補。病勢重者藥量宜大,以增強療效;病勢輕者用藥量宜小,以免傷正氣。此外,在確定用藥量時,對南北方水土不同、生活習慣及職業等因素都應予以考慮。
三、配伍用藥
中成藥組方固定,其功效主治也固定,為了治療複雜病證的需要常常採用配伍的用藥形式,包括中成藥與中成藥、中成藥與湯藥、中成藥與西藥等,配伍用藥後可治疾病的主症乃至兼症,從而提高中成藥療效,擴大其治療範圍。如在治療肝腎不足,氣血俱虧,表現為心悸失眠,頭暈乏力,不欲飲,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等症時,以歸脾丸配伍六味地黃丸藥效較好,二藥合用,既補氣血之不足,又滋肝腎之虧損,相輔相成。
但須注意的是,中成藥之間的配伍應借鑑中藥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的「七情理論」及方劑的組方原則進行。某些中成藥合用後可能出現「十八反」「十九畏」,為配伍禁忌,因此不能同時服用。此外,近年的臨床應用研究表明,許多中成藥與西藥之間存在配伍禁忌,使用不當就會降低原有的功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如珍珠、龍骨、牡蠣、石決明等含有大量鈣的中成藥與強心苷類西藥合用,可引起強心苷類藥物毒副作用增強。再如中成藥舒肝丸與西藥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芍藥苷,有解痙、鎮痛作用,而甲氧氯普胺則能加強胃的收縮,二者合用作用相反,會互相減低藥效。
四、服藥時間
不同的疾病,有著不同的服藥時間,只有適時服藥,才能發揮其最大治療作用,否則會降低藥效,甚至無效。如臨床上常用的胃痛寧、三九胃泰是用於治療胃酸過多及表面性潰瘍的中成藥,該類藥只有在飯前服用,才能中和胃酸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若飯後服用,療效大為減弱,甚至無效。 一般來說,多數藥物宜在飯前1小時服用,但對腸胃有刺激或欲使藥力停留上焦較久的藥物宜在飯後服。滋補藥,尤其是膏滋類,飯前空腹時服用有利於消化吸收。驅蟲藥,亦宜空腹服,有利於驅除寄生蟲。抗瘧藥,則應在發作前2小時服。安神藥宜在睡前服。對於嘔吐病人應採取少量多次服用。調經藥宜在臨近經期前數日服用。祛痰藥宜飯前服。用於消食導滯的藥宜飯後服。用於治療慢性病的丸劑、酒劑等,則應每日定時服用。
五、飲食
飲食對中藥及中成藥藥效的影響,前人已認識到並明確指出了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即使用中成藥有時必須忌食某些食物,以免藥物與食物之間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功效,也稱為「忌口」。如服用含人參的中成藥不宜吃蘿蔔,服用含鐵的中成藥(磁朱丸、紫雪)不宜喝茶、吃柿子,胃功能差的人,膏滋類成藥油膩礙胃,非其所宜。 —般來說,服藥期間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負擔,脾胃虛弱的患者更應如此。對於起效時間及其有效性受胃排空速率影響的藥物,則應注意服藥時間及飲食時間的調整。 某些性能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藥食相互配合,可以增強功效。如平素體質虛寒、四肢不溫、畏寒、面色蒼白的人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多食甘味補益熱性食物,以溫中散寒、壯陽補氣;腹瀉者多食酸味收斂固澀之品等都能最大程度地增強藥物的療效。
六、依從性
依從性也稱順從性、順應性,是指病人按醫生規定進行治療、與醫囑一致的行為,這包括準確的服藥時間、劑量和複診時間,以及遵守個別藥物的飲食限制等。病人不遵醫囑,不吃、少吃,或者多吃藥物,都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 影響病人用藥依從性差的原因主要有藥物本身、醫務人員、患者自身。藥品種類繁多,包裝缺乏統一性,使用說明過於專業,藥品氣味、口感較差,特別容易使兒童的依從性降低。醫師、藥師未能給患者進行藥品使用的詳細解釋,或簡單的解釋而造成了誤解。患者及其家人擅自停藥或加藥,都會對藥物療效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