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的決議在業界流傳。
《決議》顯示,4+7藥品目錄內非中標4+7品種從常備目錄內剔除;該醫院輔助用藥(重點監控)藥品目錄僅保留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泮託拉唑鈉、丙氨醯穀氨醯胺注射液、注射用還原性穀胱甘肽、鹽酸溴己新5個化藥品種且需降價20%,其餘藥品從常備目錄剔除;所有中藥注射劑(國藥準字Z……)從醫院常備目錄剔除;中成藥非注射劑型包括胃蘇顆粒、感冒清熱顆粒、雲南白藥膠囊、速效救心丸等30個品種保留且需降價20%,其他藥品從常備目錄內剔除。
上述後三條均跟中藥有關,大規模地被剔除,保留下來的品種也需要降價的規定引發熱議。
援引健識局的報導,藥品常備目錄,是醫院藥品採購、臨床用藥的清單,一般三甲醫院的藥品數量在1400到2000種左右。
2017年時,商務部發布的《醫藥流通行業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全國三甲醫院中藥銷售額佔醫院整體藥品銷售的比例為26.9%。
門診量越大,涉及的中藥採購量也就越大。公開數據顯示,如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樣的大三甲,季度採購金額就可以達到數億元級別,地市級醫院也有千萬元甚至億元級別的採購規模。很多大品種在一家醫院的月銷售額就能達到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
上述中藥品種被踢出目錄,基本意味著失去相應醫院的市場。
事實上,這並不是中藥第一次面臨如此窘境。
2015年11月,華西醫院發布新藥申報通知,就明確不接受中成藥和輔助用藥,這是此類品種首次被醫院拒之門外。
2017年11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明確停止使用160餘個藥品,其中包含156個中成藥。
2018年7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也發布了《備案採購藥品資料遞交通知》,同樣明確中藥製劑、輔助用藥品不予接受。
2018年9月,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下發《新藥登記須知》,明確規定輔助性、營養性等高價藥品、中藥注射劑等列入南京市醫療機構重點監管清單品種以及臨床不合理用藥較為嚴重的藥品,均不予新藥登記。
在中藥品種被大肆剔除出局的背後,是其不良反應一直備受詬病,據國家最新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在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涉及懷疑藥品163.5萬例次,其中中藥佔12.7%;2019年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懷疑藥品19.9萬例次,其中中藥佔7.1%。
在涉及的中藥中,例次數排名前5位的類別分別是理血劑中活血化瘀藥(28.4%)、清熱劑中清熱解毒藥(11.4%)、補益劑中益氣養陰藥(6.8%)、開竅劑中涼開藥(6.1%)、祛溼劑中清熱除溼藥(5.7%)。2019年中藥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例次數排名前5位的類別分別是理血劑中活血化瘀藥(39.8%)、補益劑中益氣養陰藥(13.0%)、開竅劑中涼開藥(10.5%)、清熱劑中清熱解毒藥(8.6%)、解表劑中辛涼解表藥(3.8%)。
危機還不止於此。
2019年7月,衛健委下發《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明確要求西醫必須「經過不少於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並考核合格後」,才能開出中藥。政策層面的這種規範無疑是最大殺招。
同時,按照國家醫保局的計劃,中成藥帶量採購也已提上日程。中成藥多為大品種,沒有統一質量標準,難以相互替代。但是,國家醫保局在答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建議時明確表態稱:帶量採購沒有禁區。
青海、浙江金華、遼寧等地,都已經開始對中成藥實施帶量採購。
其中,在青海帶量採購中,血栓通注射劑、注射用血塞通(凍幹)、喜炎平注射液、血塞通膠囊都在其列。隨後遼寧也將氣血康口服液、小兒柴芩清解顆粒、首薈通便膠囊、雲南白藥痔瘡膏等中成藥大品種納入帶量採購。
在浙江金華第二批帶量採購中,93個中選藥品中有39個是中成藥,包括正大青春寶的參麥注射液、雲南白藥和台州南峰的複方丹參片、葵花護肝片,以及哈爾濱一洲製藥的清開靈顆粒等。按照金華的規則,這些藥在最高限價基礎上,降價幅度不能少於10%,部分產品降幅將超過20%。
這也意味著,中成藥即便仍有市場,價格也大幅降低,利潤也將大幅縮水,這對於現有中藥企業無疑是巨大挑戰。
部分中成藥的毛利率超過80%。一旦市場需求萎縮,必然對中藥企業的業績構成巨大壓力。
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今年1-9月,至少21家中藥企業營收、利潤率同比下滑。如康美藥業、東阿阿膠、通化金馬、天目藥業已經出現大規模虧損,且利潤降幅超過100%。
這也使很多中藥企業開始謀求轉型。此前,步長製藥、香雪製藥、貴州百靈、天士力等紛紛向生物製藥,腫瘤、免疫等領域發力。比如步長製藥全資子公司山東丹紅製藥曾與美國瑞美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籤訂轉讓合同,將其在研PD-1項目收入囊中。這一收購的總金額達到15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在1億元以上。貴州百靈則出資9000萬元,與凱因醫藥籤訂技術開發合作協議,研發全球最前沿的基因細胞療法CAR-T技術(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
總體而言,雖然宏觀政策層面,中醫藥整體仍然是受到鼓勵的,在新冠疫情中,中藥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十四五規劃中,也強調了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然而在實際應用層面,各醫院受藥佔比「指揮棒」的限制,大舉向藥效不甚明確的中藥開刀。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就是這麼殘酷。
聲 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聯繫電話:028-60185688,郵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