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介紹一個人時,常這樣說:小紅今年30歲,在外貿公司上班,平時開朗樂觀但是有點健忘,Balabala。這樣的表達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讓人很輕鬆的得到準確的信息,但是在小說中,這樣描寫會導致角色很生硬,無法給讀者留下一個鮮明立體的形象。我們需要想辦法讓讀者參與其中去想像,融入這個角色,而這就需要我們去營造氛圍。
《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就是一個營造氛圍非常成功的案例。在王熙鳳出場前,曹雪芹先描寫了賈家三姐妹迎春、探春、惜春,著墨不多,甚至有點隨意,為後面王熙鳳的濃墨重彩的登場做陪襯。
接著作者點明了這些人在賈母面前「個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把賈府的規矩等級渲染開,然後才讓「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王熙鳳登場,這時讀者肯定和林黛玉一樣有個疑問: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
等成功的引起讀者的好奇和疑問時,曹雪芹也沒直接告訴讀者這個人是誰,而是描寫一群人簇擁著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並強調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這時,作為讀者的我們便會感受到王熙鳳在賈府的地位非同一般。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場景一般就是重要人物出現了。
最後曹雪芹才開始描寫王熙鳳的穿著長相等,再藉由賈母的口說出「這是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叫她鳳辣子就是了」,一個備受長輩寵愛的調皮形象便躍然紙上。這樣的渲染效果是否比直接告訴我們王熙鳳是賈家的實際掌權者以及賈母對王熙鳳有多疼愛來得形象而有說服力多了。
這種描寫在《紅樓夢》中有很多,如妙玉的孤傲通過劉姥姥喝茶事件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晴雯的靈巧在病補雀金裘事件中凸顯出來,還有薛寶釵的金蟬脫殼之計嫁禍林黛玉顯露出她的心機等等。作者不會主觀告訴讀者寫的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而是會通過客觀事件去營造氛圍,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去思考,去感受,去融入到這個角色中去。
關於這一點,大澤在昌在《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裡面建議大家以熟人為模特來嘗試描寫,可以選擇自己的親朋好友、同事或上司,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明星等。回想一下這些人有哪些代表性的形象?而這些形象又是通過什麼傳達給你的?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貪圖輕鬆使用現實人名,如「類似劉德華」、「長得像張學友」等,這樣的表達雖然方便讀者想像出具體的形象,但容易使角色變成附庸,最後可能只是加深了讀者對劉德華、張學友的記憶,而依然沒有記住你所描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