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好找,賣傳統糕點的店,幾乎都要見不著了。」麻酥、紅回回、玉帶糕、雙喜糕、連環糕、橘紅糕……昨天,東陽孫阿姨的袋子裡裝滿了形形色色的糕點,這是她為女兒結婚準備的。孫阿姨說,這些老底子的東陽點心,寓意吉祥,希望能給女兒帶來好兆頭。
和出名的火腿、粉幹、梅乾菜一樣,傳統的點心,也是數代東陽人的味覺歸屬。「我小的時候,我媽也是糕餅師傅,一到節假日,她就會給我做些糕點,小小的一塊,可以甜好久。現在模具都遺失了,很可惜。」48歲的陳榮義住在東陽城區東峴新村,特地騎車跨了半個城區,來尋找童年的味道——芙蓉糕、芝麻餅、雪餃酥、蛤蟆酥、綠豆糕、百果糕、北棗糕、豆莢糖、油棗、蘇月、廣月、插酥、八仙糕……
「我16歲的時候進黃田畈供銷社,現在算來,快有60年了。」許慶賢是老許和記糕點坊的「掌門人」,今年75歲,精緻的點心就出自他之手。
老許年輕時,每個鄉鎮都有供銷社,前邊是店,後邊是廠。「父親是當地供銷社的負責人,我中學畢業後,進供銷社的廠子裡跟兩位師父學手藝,來自鄰縣義烏的丁文寶,還有本地的蔣銀河。」許慶賢說,師父教給他的糕餅手藝分軟功和硬功,軟功以麻酥糖為主,硬功則以「片子」為代表,芝麻片、核桃片、花生片、雲片衡量糕餅手藝人水平的是經驗。行內有句話:「活到老做到老,只怕做油棗。」油棗用飴糖製作,飴糖厚了,油棗不酥脆,薄了,油棗起泡,不光滑,而厚薄的拿捏,全憑糕餅師傅的雙眼和雙手。好的油棗成品,掰開后里邊要像蛛網般緻密,才足以慰藉唇齒。
3年後,學成手藝的許慶賢轉去了財政部門工作。1967年,千祥鎮供銷社負責人到財政部門辦事,發現了許慶賢的手藝,力邀他到千祥工作,這一去就是22年。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糕餅是難得的美味,得憑糧票買。許慶賢每天需要完成35公斤糕餅的製作任務,他和10多名同事每天全力工作,依然供不應求。
許慶賢自己都說不清楚,會做多少樣式的糕餅。「糖油麵,隨手變」,這群面點「魔法師」傾其所能,以有限的食材,盡力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口味要求。
改革開放後,物資日漸豐富。上世紀80年代末,52歲的許慶賢退休,當時的千祥鎮供銷社只剩下五六名糕餅師傅。
離開崗位的許慶賢沒有放下老本行,即便待在家裡,也沒有閒下來。著名主持人朱丹是他的外甥女,朱丹小時候喜歡吃他做的芝麻糖。最近這些年,各種西式糕點紅火,也不斷有人提議,請老許出山,為東陽傳統糕點「鎮鎮場面」。猶豫了好久,終於在5月,他決定「重出江湖」。「我年紀大了,再等,或許年輕人就嘗不到了。」
和傳統糕點的老味道一樣,老許的糕點坊深藏在老地方,西門菜場邊的嵊駟橋,這條只有老東陽人才能找到的巷子,置身其中,便恍若回到上世紀。「一口咬下去,就是那種小時候純粹的快樂。我想爺爺奶奶了。」第一批聞訊而來的食客,多數是70後、80後。
好在,美好的記憶沒有消散。好在,老許的手上活至今爐火純青。好在,女兒女婿正跟著他學習,糕餅手藝總算後繼有人。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jhrbdy@163.com。未經授權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投訴。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好看、好玩、好用的東陽本地新聞
金報東陽
新聞熱線:1890579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