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發麻、腳沉、走不動路,當心動脈硬化閉塞症!

2021-01-18 騰訊網

許多老年人經常腿疼,有時伴隨著腿部發涼等狀況,一些人認為這是小毛病便忽視了,其實這有可能是血管發出的一種求救信號!本期「問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周圍血管科主任郭偉光主任醫師,為您介紹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防治。

郭偉光,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周圍血管病科主任,全國第三屆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周圍血管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

問題一:下肢發麻、腳沉、走不動路,這是什麼病

老年人腿涼、腿疼、腿麻可能會被誤以為是腰間盤突出或是風溼,其實可能是下肢血管出現了問題。老年人四肢血管發病表現為血管狹窄和供血不全,也就是動脈硬化閉塞症。

問題二:動脈閉塞症有何特點?

出現腳涼、腳麻、間歇性跛行等情況,可能就是患上了動脈硬化閉塞症。

問題三:動脈硬化閉塞症可能伴隨哪些疾病出現?

患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疾病

問題四:可以自己判斷是否患有動脈硬化閉塞症麼?

方法一:坐在椅子上,當把腳部抬高,兩隻腳的顏色明顯不同。

方法二:用手背測量兩隻腳的溫度,兩隻腳溫度不同時,可能是患有動脈硬化閉塞症。

問題五:如何預防以及控制?

第一:控制血壓。第二:控制血脂。第三:控制血糖。

同時要控制好飲食作息,調整心態。

問題六:患動脈硬化閉塞症一定要手術嗎?

多數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保守療法。

來源:老年日報 劉佳玉 胥巖

相關焦點

  • 下肢動脈硬化或要截肢,讓下肢血管堵住的6個高危因素,需警惕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硬化在下肢的表現,斑塊附著於動脈管壁,突起於動脈管腔,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動脈逐漸變得狹窄,血液流速減慢,血流量減少。當狹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閉塞時,可因供血不足導致下肢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運動後甚至休息時下肢酸痛等症狀。打個比方,動脈血管就像是人體的供水管道,長時間積攢下來的水垢堵塞了水管,影響了水流,這是一個道理。
  • 腿沒力氣,手腳發麻,腳趾發黑,這到底是什麼病?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不少老年人會有這樣的感覺,腿腳無力,總是走不遠。走個三五分鐘,小腿就疼痛無比,必須找個座位歇息三五分鐘後,才能繼續走路,可沒過多久,又出現類似的症狀,又不得不停下來休息。這種症狀只是因為上了歲數,腿腳不便嗎?事實上,沒力氣、「走走停停」,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表現。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就如同打仗的時候前線缺糧。剛開始可能只是戰鬥力下降,打一會兒得停一下。
  • 血管堵沒堵,看腳就知道!腳上出現4種症狀,及時檢查,千萬別拖
    早在兩年前,王大爺就發現自己的左右腳不一樣大,但是聽說人生來就是兩隻腳不完全一樣的,而且兩隻腳也沒有差很多,王大爺也就沒有放在心上,但是這兩年內,王大爺發現,右腳不斷變大,最近一段時間,走路也感到困難了,王大爺才意識到不對勁,到醫院就診後,醫生告訴他得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經過一周的治療,王大爺右腳腫脹慢慢消退,走路也輕鬆不少。
  • 雙腿無力發麻,走不動路,暗示身體出什麼問題了?
    走路的時候,腿腳突然出現發麻或者是僵硬的情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一般來說,上了年紀的人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偶爾的出現,其實是不用擔心的,並不會對身體有太多的影響,但若是頻繁出現,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要引起重視。
  • 動不動手腳發麻?提醒:可能是5種病在「冒頭」,這下別大意
    在日常生活中,手腳發麻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症狀。不過通常都是生理性手腳麻木,比如保持一個姿勢太久、領重物等行為造成的局部血流不足的手腳發麻,通過休息後會自行緩解。但是,經常有緣由的手腳發麻,可能預示著疾病的發生。
  • 3個方法,自測下肢血管是不是生病了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如果你在慢跑或者走一段路程後,突然感覺腿疼,這可能不是關節炎,也不是抽筋或者扭傷了,更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而很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在作祟。
  • 婆婆走50米路就邁不動腿,原是腰椎管狹窄惹的禍
    長時間站立行走後腰腿痛當心患腰椎管狹窄「老年人的退變性疾病,常見的部位有膝關節、腰椎、頸椎、髖關節等。退變性椎管狹窄症,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1月26日直播開始,張衛國教授如是表示。那麼,何為椎管狹窄症?
  • 以為是爛腳丫,貴州一大爺用菸草包腳……後來竟只能截肢保命
    這不,來自黔西的 55 歲男子老章(化名)就因為一時疏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如今只能將小腿截肢。" 三年前的有天,我送孫子上課,那天穿的拖鞋,突然發現左腳小指頭有個黑色的小傷口,不流血,就是皮膚有點點爛。在我們農村就以為是爛腳丫,就去找了些草藥,還有菸絲敷腳。" 老章說,期間他還曾喝藥酒,以為可以活血化瘀。
  • 手腳經常發麻,或暗示你被這6種疾病「盯上」了,要引起重視
    手腳發麻的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或手腳長時間受到壓迫,就會出現手麻、腳麻的症狀,這種症狀在稍稍恢復活動之後就會立即得到改善。但也有一些人即使手腳都沒有受到壓迫,也沒有一直固定在一個姿勢,仍然經常出現手腳發麻的現象,這就要引起重視了,它很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徵兆。那麼,手腳發麻有可能是哪些疾病造成的呢?一、頸椎疾病許多上班族每天都需要在電腦前坐好幾個小時,甚至多達十幾個小時,一天下來,總是腰酸背痛,而且對頸椎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 當心!腿上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它在作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脈管炎科主任黎建華介紹,血栓形成的主要病變是血管閉塞、血流受阻引起相關的血管支配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產生相應組織、器官功能障礙的症狀。根據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速度及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等,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 「殺掉」神經挽救下肢缺血性病變患者
    其中,下肢動脈缺血的主要疾病有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及糖尿病合併神經病變及末梢血管病變。早期主要表現為患肢怕冷、麻木和針刺感,足趾尖和趾甲明顯增厚、蒼白,繼而出現行走困難、疼痛,且越是夜深人靜,疼痛越劇烈。晚期主要表現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漸出現發黑、壞死,並在壞死的基礎上發生感染,形成潰爛,甚者需要截肢才能保住生命。這讓患者們痛不欲生。
  • 手腳發麻,當心脊髓型頸椎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頸椎病不外乎就是頸肩痛,伴頭暈、頭痛。其實,頸椎病有很多類型,各自危害性不同,而其中一種叫 " 脊髓型頸椎病 ",主要症狀並不是頸部症狀,而是脊髓壓迫後出現的下肢疼痛、麻木、無力等。今年 58 歲的劉先生,關嶺縣人。兩個月前,劉先生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出現頸部活動受限、酸脹痛,活動時加重。
  • 糖尿病人下肢有什麼症狀時,是發生了病變且有可能是糖尿病足?
    有的糖尿病人的下肢經常會出現一些症狀,比如患者的小腿和足部發涼,走路不能持久,並且在走路的時候會有乏力加重的感覺,休息一會這種這種又消失。而有的患者在走一段路之後出現小腿腓腸肌、足部酸痛,痙攣性疼痛的情況,稍稍休息後,疼痛可緩解。嚴重的會在夜間和白晝持續疼痛與感覺異常,下肢的顏色發生變化,皮膚溫度降低等等。
  • 70歲老人邁不開腳,還以為是關節問題,一查竟是血管堵塞厲害!
    不過後來,大爺腿腳實在是疼得受不了,甚至晚上都會被疼醒,這才去做檢查,結果醫生告訴他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簡單來說就是腿上的血管堵住了。而平日裡老人的表現就是是間歇性跛行,那麼什麼是間歇性跛行?就是步行一段距離,患者腿腳就會出現麻木、疼痛的情況,邁不開腳走不動路,這時候只能簡單地進行休息才能起到緩解的效果,也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比較明顯的表現。
  • 血管硬不硬,摸腳也可知道
    當然下肢的動脈也會有發生硬化的可能性,如果腿上的動脈血管硬化,就會導致腿腳供血不足,出現腿發麻發涼,走路多了甚至會發生腳疼的現象。這就是為啥腿疼,也有可能是血管硬化引起的。在一開始時,可能只是出現了腿腳得發麻發涼,或者走路感覺很累。
  • 下肢靜脈曲張適合的運動有哪些?
    下肢靜脈曲張早期症狀非常輕微,很多人看到都不容易引起重視,但是隨著病情的不斷緩慢發展就會產生很多嚴重的併發症狀,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要想避免嚴重危害的發生,除了科學的治療以外平時我們也要注意腿部的鍛鍊,科學的運動對於疾病的恢復有很大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患上下肢靜脈曲張適合的運動有哪些?
  • 腳發麻是怎麼回事?可能是招惹了5個 「麻煩」,看完就知道
    發現自己的雙腳莫名其妙發麻,不要忽略了,因為發麻不是正常的表現,很可能是疾病引起,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局部的循環出現了障礙,血液沒辦法及時提供,在影響下就容易有發麻的表現。可見,肢體發麻感明顯,及時檢查很關鍵,先了解發麻的原因再採取改善措施,身體出現的不良症狀才會慢慢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