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普通人家庭,為什麼會養出殺人犯?

2021-01-18 恆華的家常事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豆瓣評分9.3,是近幾年不可多得的優質臺劇。

簡單來說,這部劇講述的其實就是一件隨機殺人案件之後,公眾、媒體和法律對兇手及其家人的審判,以及兇手的行為對自己的家庭、受害者的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李曉明是這一次隨機殺人案的兇手,在犯罪後,他家人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父母賣掉宅子還債,妹妹李曉文無法繼續念書,最後改名李大芝才能繼續過正常的生活。

宋喬安是電視臺新聞部負責人,她的兒子是李曉明槍殺案的受害者之一。慘案發生之後,她與丈夫和女兒的關係一落千丈,經常與丈夫爭吵,難以走出兒子去世陰霾的她,忽視了女兒的情感需求,最終,女兒以「追求班上所有男生」的方式填補情感漏洞。

李曉明的律師王赦則是個理想化的人物。他義務為罪犯辯護,因為「理解李曉明犯案動機的背後脈絡,才能預防類似事件再度發生」。但是這種原因無法被家人、受害者家屬以及民眾理解,以至於他一出場時,就被受害者家屬潑糞。

這些,都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與之前同樣吸引了很多關注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相對弱化了失敗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而把更多的焦點放在了社會和媒體對人和事件的負面影響上。

同為公共電視臺製作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教育主題劇,分別講述了五個不一樣的家庭教育故事。

對精神疾病的關注也是這部劇的主要主題。

劇中主要被提及的兩個罪犯:李曉明(隨機殺人案)和應思聰(幼兒園劫持案),最終的精神鑑定結果都顯示他們有一定的精神問題。

正如前文所說,這部劇並沒有在探討家長失格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相反,李曉明和應思聰都成長在相對正常的家庭之中。

李曉明的父母經營著一個小店,他的父親行事仗義,經常幫助鄰裡解決糾紛,母親則柔中帶剛,對孩子的管教處於放養狀態,妹妹則成績優異,兄妹倆感情很好。

這個家庭,怎麼看都再正常、普通不過。

應思聰雖然父母離異,但是可以看出,這對他本人之前的成長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畢業以後,他成為新晉獲獎導演,前途無量。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越軌呢?

澎湃新聞在對這部劇的影評中提到了傳記電影《卡波特》,影片中卡波特在說到冷血殺人狂佩裡時說:「我與佩裡像是在一個家庭裡長大,只是有一天佩裡從後門出去,而我走了前門。」

這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反映的問題,無論是李曉明,還是應思聰,他們成長的家庭與我們的沒有什麼不同,小攤鋪、重組家庭,很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從這一個角度來說,澎湃新聞的觀點沒有錯,《我惡》的確實有些老套了。但是,並不代表它沒有意義。

在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暴露出了更大的問題,也就是家庭面對精神疾病的忽視、逃避,以及社會對它的輕視。

《我惡》其中一集提到的「居民抗議心理康復中心搬進社區」事件,其實算是引出全劇立場的設置。在電視臺的採訪中可以看到,居民們對於精神病人都普遍表現出厭惡的情緒。人們本能地抗拒身邊出現精神病患者。

隨後不久,應思聰「幼兒園劫持案」的發生,其實就是對這個事件作出的回應,也讓劇中的討論升級。

不只是社會,就連親人也常常如此。應思聰此前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精神分裂。但與他一起居住的姐姐並沒有察覺出他的不正常,甚至在律師建議對他進行心理診斷時,也非常牴觸。

而李曉明的家庭更多透露出的則是不解與無奈,他的父母學歷不高,妹妹年紀又過小,他們還不懂精神疾病的表現方式是怎樣的,或者說沒有想到自己的親人會有這樣的問題。

其實相對來講,應思聰和李曉明兩個人的受教育方式,表現出了兩種極端。

應思聰的父親雖然重組了家庭,但對兒子抱有很大期望,因此在對兒子的教育中會不自覺施加一些潛在的壓力,導致應思聰在拍攝失利後遲遲走不出來,卻又無處訴說,積久成疾。(猜測因母親和女友去世,而父親和姐姐都無法面對他的失敗。)

而李曉明家則不同,他的父母並不苛求子女有多優秀,當然,能成為人上人就更好了。他的母親也說過,對孩子管教基本處於放養的狀態。這樣好嗎?對於正常孩子來說,能成長於這樣的環境下當然好了,但是這是有精神障礙的李曉明,他的表現或許早有徵兆,但是家人沒有看到。(或者是看到了但是沒有意識到。)

從上面提到的兩種管教方式來看,養孩子似乎真的很難。

管教也不是,不管教也不是。

在岸見一郎《不管教的勇氣》中,他依據阿德勒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結合自己教育子女的實例,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也就是用不管教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似乎很不可思議,也不可能。

但是,如果你讀過這本書後就會明白,岸見一郎所說的「不管教」,並不是真的要我們放著孩子不管,這裡所說的不管教,則是構建良好親子關係的通道,是一種培養孩子自立、自信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方式。

當然,不能說只要李曉明和應思聰的父母讀過這本書,就一定能學會如何正確培養孩子,他們的孩子也一定不會成為罪犯。

因為犯罪學中有一種觀點是,假定犯罪天生就能帶來利益。在這一前提下,如果我們內在的抑制機制不再起作用了,那麼人人都有犯罪的可能。而這裡面所提到的內在抑制機制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良心」,一個人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習得的東西。這太過複雜了。

心理的問題遠遠不是我們只通過一本書、一次諮詢就能解決的,它需要長期有效的幹預和防範,需要周圍源源不斷的關懷。

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四集當中,如果不對應思聰的心理進行關注,如果他收到周圍的刺激增大,那麼他還會做出危險的舉動。

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這麼近啊。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你會為一個殺人犯辯護嗎?你會為自己親人犯下的錯贖罪嗎?如果你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人,你希望法律予以施害者同樣的懲罰嗎?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如果命運裡真的有這麼一場戲,只能說,我們果然是一顆棋子。
  •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無差別殺人(2):普通的家庭為何會養出殺人犯?
    《教出殺人犯》的作者岡本茂樹在書中提醒我們,一場犯罪之所以會發生,其實常常是過度壓抑的結果。他舉了自己常會在國高中現場觀察到的例子:甲生與乙生都是時常面帶開朗笑容的孩子,但家庭背景卻大相逕庭。甲的家庭中父母關係良好,家庭對他來說是個安全的避風港;乙的家庭卻恰恰相反,父母感情不好、爭執不斷,正因為家裡氣氛低迷,乙總是努力表現得開朗,希望能緩和家中氣氛。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的原生家庭,到底為罪犯背了多少鍋
    去年那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朋友圈,最火的時候我沒有看這部劇,但前幾天突然翻出來看,哪知道就一發不可收拾,連續追了四五集。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觸,倒不是所謂的「普通人與惡只有一線之差」,而是「是不是所有人都以為,那些罪犯的行為,都與原生家庭有關。」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而直到李曉明被槍決,他的家人都未能再見他一次並親口去問一個為什麼?被害人的媽媽宋喬安,因為兒子的罹難而與先生漸行漸遠,始終走不出兒子被殘忍殺害的陰影,而女兒也因此行為日漸失序。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為什麼會變為0?
    雖然在電影中這個荒謬的情景是虛構的,但是,在真實世界中,這樣的「罪犯崇拜」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而且離我們很近。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從來都比我們想像中的要短。 轟動一時的吳謝宇案,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當弒母逃犯吳謝宇落網時,網上除了正義的聲音,還出現了很多為吳謝宇請願甚至用「原生家庭」為他脫罪的聲音。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在所謂「權威人士」「隨大流」的不斷暗示下,僅僅72小時,這四個履歷良好的普通人就有三個選擇「殺死」受害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得多。 而兇手的家人,也並不是我們「期望」的窮兇極惡的家庭,只是一家依靠破舊麵店維持生計的普通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可怕兇殺案的發生,會激起公眾一時的憤恨,會引發媒體一時的跟蹤報導,隨後就會被更新的熱點稀釋與替代。卷在案件中的那些人,受害者,受害者家屬,他們如何走出案件陰影?殺人犯,出於何種犯罪心理?殺人犯親屬承受了多大的譴責與壓力?當兇殺案發生之後,社會上還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這些深受傷害的個體與家庭?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我們要如何改善、預防?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速速執行死刑?所以這部劇,並不是要「聖母」原諒兇手,或者兇手的家屬。完全不是。試圖理解加害者是不是偽善?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為什麼律師王赦一直在幫有精神病的殺人犯減...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4,可以說是良心好劇。這部網劇的名字聽起來非常的深奧,其實通過觀看電視劇就可以得知,其實人的善與惡只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只差0.1秒的距離。    在他看來,這些精神上有問題的殺人犯,並不一直是殺人犯,是在犯罪的那一瞬間才稱為殺人犯的,一定是因為什麼事情刺激到了精神病患者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因此他想知道為什麼,他認為這才是預防精神患者殺人最好的方式。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那麼觀眾會有疑問,李曉明幹出這樣喪心病狂的事情是為什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震驚全國的殺人逃犯曾春亮落網了,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 看到在網上有採訪他的家人,他弟弟說,他們也想知道他為什麼要殺人。這種情況讓我立馬就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
  • 好劇推薦 ||《我們與惡的距離》
    與這個觀念相反,有些人則會認為,平等可以在互相諒解中取得,這種換位思考的「愛」可以取代事實平等。我想要推薦的這部臺灣短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支持後者的觀念,通過講述一宗精神病患惡性殺人事件發生後,當事人家庭、殺人犯家庭、律師家庭和普通精神病患家庭遭受的「餘波」,探討作者眼中「善」與「平等」可能的方式。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天下沒有一個父母,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無差別殺人,反社會人格,精神分裂,家庭破碎,媒體助推......看到這些關鍵詞時,對於這部劇,我是有一點距離的。所以直到前幾天,才把它看完,不像之前的一些追劇經歷,這部劇在看的時候,進度很慢,有時——甚至兩三天才看一集。有人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近年來臺灣劇日漸式微的,一劑強心劑。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我們
    近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豆瓣9.5的高分足以體現其口碑。這部HBO亞洲與臺灣公視合作的臺劇打破了我們之前「臺灣只會拍偶像劇」的刻板印象,不禁讓人驚呼:「現在臺劇也這麼深刻了嗎?」家裡出了一個殺人犯,人們便刻板的認為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父母本身也存在道德問題、家裡的其他孩子也會有殺人風險。其實正如李曉明的母親所言:「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我們到最後也不知道李曉明那天為什麼要殺人,卻從一開始就固執地認為殺人犯的家人也不是什麼好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9.5分臺劇內地上線,看清好劇與爛劇的距離
    導語:《我們與惡的距離》:內地上線喜大普奔,雖有刪減但影響不大!剛剛小柒又刷了一遍《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這次看的不是盜版啦~內地引進了這部劇9.5分的臺劇,大家可以在視頻網站裡觀看了,確實是件喜大普奔的事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部劇了,除了它的內容外,還有因為是賈靜雯再次回歸臺劇市場緣故。
  •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裡看更新時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局是好是壞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我們與惡的距離》劉昭國提出要做專題,幫助王赦律師,暫緩李曉明的死刑,找出他殺人的真正原因,宋喬安不同意,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字字珠璣:「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除了問題」「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制度,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我們的社會輿論往往對殺人犯毫不寬容,大眾不會去在乎殺人犯的犯罪動機,甚至不會關心殺人犯在犯罪前後所處的精神狀態,更不會去在意殺人犯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經歷。在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同樣會有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們為什麼要去關心一個殺人犯的真實想法和成長經歷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你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知道了。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赤裸裸地撕開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 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與惡的距離》
    說來有趣,《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我看了一個臺灣的新聞臺在youtube上的宣傳片後決定去看的。但如果要說它是一部單純質疑新聞態度的劇集,那就太狹隘了。這部劇集的主題要比這廣闊得多,探討的話題也更密集。我從來沒有看過臺劇,它的質量遠超我的想像,從製作水準來看甚至可以和日劇比肩。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嚴肅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