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不用專業編劇,用大數據機器人如何?沒什麼卵用

2021-01-13 i黑馬

阿里影業不用專業編劇,用大數據機器人如何?沒什麼卵用

2015-11-30 16:24 阿里影業 編劇 大數據 機器人

越優秀的專業編劇,這種依靠直覺進行劇本編程的能力越強,效率也越高。阿里影業不用專業編劇,而用一群人去試圖實現一種近似機器化大運算的方式,沒有實現效率提上去,和成本降下來。

上周五,在天津的一次電影產業論壇上,阿里影業的副總裁徐遠翔語出驚人,「我們不會再請專業編劇」, 而是採取殺人遊戲一樣的淘汰方式,邀請IP貼吧吧主和同人小說作者來進行劇本的初期創作,並將此總結為「給在座的編劇出一生路」。一些專業編劇當即離場,過後網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批評阿里影業,也有人說,阿里影業只是說了行業早已這麼幹的一句真話。

本周一,阿里影業開盤,下跌3.45%。股票市場,是具備投資能力群體的一種典型民意測試,但他們更在意的也許是這家上市公司的虧損情況。

阿里影業(01060.HK)於2015年3月31日晚間發布的年度業績印證了此前的業績預告。2014年公司收入1.26億人民幣,比2013年下降63.7%;相對上年度純利1.79億元由盈轉虧,淨虧損4.15億元。騰訊科技報導,阿里影業2015年上半年淨虧損1.5億元。但值得注意的,阿里影業前身,文化中國,是每年數以億計的盈利的。這些數據,或恐才是阿里影業股票在周一有3.45%下滑的根本原因。

術業有專攻,阿里巴巴做不了QQ、微信這樣的交流工具,騰訊也做不了淘寶、天貓這樣的買賣網站,騰訊玩不轉搜索,百度也沒法再成立一個天貓。就是這個道理。阿里影業的副總裁說給編劇們指條明路,實際上無異於馬雲說,俺們阿里巴巴也可以做百度搜索。那麼,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目前很普遍的劇本創作是什麼路數的?

阿里影業的這位副總裁,估計對編劇們的劇本創作是一知半解的。目前,中國有很多大規模劇本創作公司的在職編劇,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我見過一家劇本創作公司有幾百人的,但屬於幾個個例。這就是術業有專攻。這些團隊型編劇團隊,也是分工協作的。阿里影業的那位副總裁,可能想表述的就是這種協作方式,但他非得拿著阿里所謂擅長的大數據瞎鬧,就讓專業編劇團隊笑話了。

要成為這個幾十人的編劇團隊中的一員,你首先必須是編劇行出身,懂基本的編劇常識,不然會處處拖後腿。阿里影業的錯誤,就是找IP貼吧的吧主和同人小說作者,在入門階段,可能會擇取出大量根本不會劇本創作的人士。一群不會蓋房子的去蓋房子,人越多,越蹩腳。

然後就是網絡大數據的問題了。阿里巴巴主要還是開淘寶賣衣服的。上次的雙十一,交易額912億。光這一天,就能產生巨大的網絡大數據。單從衣服品類角度講,阿里就能積攢大量的交易數據。這些數據是否能輔助衣物生產廠家的生產呢?記住,我用的是輔助二字。當然可以輔助。但是否可以指導,甚至引領呢?顯然不能。如果網絡大數據真的那麼有用,阿里有那麼大的資料庫,早就取代世界上所有的服裝設計師了。

阿里影業副總裁的這次放大炮,無異於說,阿里巴巴的資料庫可以取代所有專業服裝設計師了。我們不妨繼續追問網絡大數據的問題。貓眼電影在幾個月前公布了自己的一些所謂的購票大數據,包括觀影人群年齡段比例,電影觀看人群等等。但這些大數據沒有什麼乾貨。網絡大數據,是一個噱頭,還是真有乾貨呢?

按常理說,網絡數據積澱之後,各家是能夠整理出乾貨來的。但是,現在做數據整理必須得人工幹預,數據自己不會整理東西。因此,數據積攢的再多,也需要把這些數據教給專業的人士去分析整理。在線票務平臺,各家也已經運作兩三年了,為何至今出不來讓大夥公認的乾貨?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積澱的大數據不願意與公司之外的專業人士共享,自己擅長買票的員工去整理,腦力有限,加工不出乾貨來。

到這裡,就可以引出人工智慧的問題了。有沒有可能出現一款足夠強大的運算型機器人,將數據推入這款機器人,它能經過海量的運算得出海量的可能性,並且最終甄別出最正確,或者最有價值的可能性出來?我覺得,未來,是有可能的。但必須注意一個詞,海量。運算強度之大,運算成本之高,不在話下。而且,經過運算,得出海量的可能性之後,還需要甄別出最正確最有價值的。目前的電腦,是可以運算出海量可能性的,但甄別出最來,非常難。甄別,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阿里影業副總裁的找一群人湊劇本,實際上就是把每個人看成是一個電腦的零部件,合作起來,產生運轉效率,從而試圖產生海量數據之後的智能分析與最佳拼湊。未來,這種具備編劇能力的機器人,也可以生產出來。將海量的大數據推給它,它也能編出一個故事來。但有兩點問題值得注意。第一,運算的成本將遠遠大於請專業編劇的成本。第二,製造出來的故事永遠滯後,因為機器人用的數據都是人們已經消費過後產生的數據,沒有前瞻性。

電影編劇其實每周必去電影院觀影。這是一種個體行為上的收集觀影數據。影迷在哪個橋段上笑場上,哪個橋段上罵娘了,看到什麼地方拍案叫絕了,看到什麼地方憤然離場了……這些東西,瞬間傳遞給在場的編劇,已經指導了創作。作為人存在的編劇,在數據的涉獵上,當然不如機器的海量。但是,人的優勢是甄別,能以遠遠低於機器運算的成本快速甄別出最有價值的數據,並進行自我意識上的排列組成編程。

越優秀的專業編劇,這種依靠直覺進行劇本編程的能力越強,效率也越高。阿里影業不用專業編劇,而是用一群人去試圖實現一種近似機器化大運算的方式,沒有實現效率提上去,和成本降下來。這麼搞,一定是成本上的巨大虧損。

[本文作者馬慶雲,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相關焦點

  • 阿里推出自動編劇軟體「阿里編編」,一鍵劇本生成get√
    11月27日,在名為「原創與IP相煎何太急」的論壇上,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提出了「屌絲購票心理學」理論。並稱,阿里影業今後將不再請專業編劇,而是採用殺人遊戲的方式來讓「IP的貼吧吧主和無數的同仁小說作者PK」寫故事,從而培養出所需要的「超級IP」,最後再找專業編劇加入進行創作。這種劇本生產思路引起了許多編劇的不滿。
  • 從春節檔看阿里影業的「網際網路+」影視商業版圖
    文 / 華商韜略 葉姝顯據燈塔專業版App數據顯示,大年初一單日總票房達到14.35億,毫無懸念刷新內地紀錄。這個被稱為"史上競爭最激烈春節檔"的8部電影裡,阿里影業一口氣參與了5部。似乎不管最後哪一部勝出,這個已精心布局影視全產業鏈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會成為2019年春節檔背後的大贏家。
  •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一個帶病的項目把眾多大公司拖入泥淖 阿里影業的電影之路走得並不順
    一部帶病的電影項目已經把多家大公司拖入泥淖,作為不差錢的電影大鱷,阿里影業的電影之路走得並不順,甚至有點艱難。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62.44億港元投資文化中國,佔股59.32%,成為第一大股東,隨後更名為阿里影業,相對於其他公司的收購等行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豪舉」;在2014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完成了對阿里影業的收購。
  • 《一條狗的使命2》上映 阿里影業成外片最佳合伙人
    這部由安培林和阿里影業再度合作推出的口碑佳片,延續了前作愛與陪伴的主題,將人們被帶回到那個溫暖治癒的世界。目前,《一條狗的使命2》在淘票票上收穫了近24萬次「想看」,大V推薦度達到100%,近期獲得100%推薦的另兩部影片,是《復仇者聯盟4》和《哥斯拉2》;另外燈塔專業版顯示,《一條狗的使命2》爆米花指數高達88.54,熱度與近期的
  • 阿里影業「三架馬車」布局電影數位化
    阿里大文娛電影業務負責人李捷在沙龍上表示,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沉澱,平臺已經跨越了產品概念的階段,進入了「最佳客戶實踐階段」,成為了片方認可的宣發新基礎設施。目前,燈塔的產品大圖已經規劃到三年以後,將用不斷完善的數位化宣發服務助推更多影片項目。同時,阿里影業在上海電影節期間正式推出「雲尚製片管理系統」,往布局電影基礎設施方面更進一步。
  • 阿里影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阿里影業大漲近50%.
    簡單來說,就是阿里集團這個「媽媽」給阿里影業分過去兩個兄弟,用以支持阿里影業。  復牌兩日,阿里影業股價暴漲近50%,股價最高時達到4.9元,比起今年年初的1.24元,漲幅近300%。  截至昨日港股收盤,阿里影業股價報4.28元,總市值達到90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720億。
  • 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關鍵詞:阿里影業 |奧斯卡|綠皮書|馬雲撰文EW AR|金晶 Jocelyn Jin導讀因為聯合出品的《綠皮書》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阿里影業也被推到了聚光燈下。阿里影業此番受關注,一是在「中國元素」大放光彩的本屆奧斯卡上其中國資本的背景,二是在正被流媒體衝擊的電影業,阿里影業的網際網路出身。
  • 阿里影業董事長任光線董事,阿里、光線進入「蜜月期」?
    我們先來看一下阿里與光線的7項合作,雖然這號稱是「框架性合作」,但已經刀刀見肉,可執行性很強1、投資:未來光線傳媒每年將投資阿里5部電影,阿里每年投資光線5部作品;2、製作:未來3年內,光線與阿里影業共同製作或投資、發行5部(數量暫定)電影作品;3、IP:雙方劇本、音樂、改編等方面優先合作;4、OTT渠道:光線電影在OTT渠道上,
  • 工業化已成中國電影關鍵詞,阿里影業、開心麻花、華誼兄弟等這樣看
    當然,該論壇的嘉賓也著實重磅,鹽之影業CEO喬青山(Jonah Greenberg)、完美威秀娛樂集團總裁兼執行長艾秋興(Ellen R. Eliasoph)、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 淘票票總裁李捷、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以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董事,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寧,這些業內大咖站在自己的角度分享了在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感受。
  • 阿里影業值300億港元?憑什麼?
    有港股分析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326億港元的市值,已經可以排入港股的近10%,但阿里影業的業務事實上並未充分開工。有股民在投資者論壇中發言稱:「支撐阿里影業300多億港元市值的,只有對阿里集團的想像,以及公司與幾個影視大咖的長期合作協議。」
  • 阿里影業生態化宣發 推動《我不是藥神》成國產電影新標杆
    新基礎設施+優質內容雙輪驅動成就票房黑馬《我不是藥神》的火爆,是近20家製片方、出品方、發行方集體協作的結果,其中阿里影業新基礎設施+優質內容的聯合賦能效應顯得尤為突出。作為影片的聯合出品方及發行方,阿里影業打通了電影《我不是藥神》製作、出品、發行的全鏈路,並整合燈塔、淘票票等全領域宣發資源,對影片進行了生態化的曝光與營銷。
  • 阿里影業五年「出海史」| 專訪阿里影業副總裁何弭
    《1917》上映背後,影片出品方兼國內協助推廣方阿里影業再次成為焦點,因為這也是阿里影業繼《綠皮書》《何以為家》《徒手攀巖》等項目後再次助力海外高口碑作品登上內地大銀幕。可以看到,阿里影業參投和負責宣發的海外影片連年迎來市場爆發,優異成績背後阿里影業的選片眼光和宣發經驗也引人好奇。
  • 阿里影業五年「出海史」| 專訪阿里影業副總裁何弭
    再次成為焦點,因為這也是阿里影業繼《綠皮書》《何以為家》《徒手攀巖》等項目後再次助力海外高口碑作品登上內地大銀幕。在北京疫情二次爆發之前,阿里影業還在5月中旬推出過一版「櫻花」海報,海報上「相約影院 依舊一起」的slogan既與片名形成諧音,也是在又一波「院轉網」熱潮中明確告知觀眾影片堅持大銀幕上映。
  • 阿里影業1億買壯杭州星際影城,離自建院線還有多遠?|大公司說明書
     用1個億的「血本」打造下一代影院的「震撼案例」:阿里影業的影院品牌從此出發 粗看這份公告,阿里影業似乎是豪擲1億元人民幣獲取了一座影院80%的股權,因為2013年成立的杭州星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主要的資產就是旗下的杭州星際影城,而且公司的淨資產估值只有1370萬。
  • 阿里影業單幹還是靠爸爸
    阿里影業最近新消息不斷,先是上半年投入資金提升「淘票票」市場份額導致業績出現虧損,近期又傳出阿里影業緊鑼密鼓地籌備開展實體院線業務。作為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旗下大文娛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運營的阿里影業仍處於投入階段,何時盈利尚未可知。被阿里寄予厚望的阿里影業究竟能不能依靠網際網路模式在影視娛樂行業打開一片新天地?
  • 阿里影業CEO為何偏偏是他?
    日前,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簡稱阿里大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宣布,阿里巴巴合伙人樊路遠(花名木華黎)將加入阿里大文娛大班委,共同制定和推進大文娛的發展戰略。樊路遠將分管阿里大文娛電影產業相關工作,接替俞永福出任阿里影業集團公司(簡稱阿里影業)CEO,向俞永福匯報。
  • 光線入局《三生三世》大電影,與阿里影業化敵為友?
    在第20屆上海電影節開幕式論壇上,阿里影業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發表了「未來不與上遊的內容公司競爭,要成為電影行業的服務者」的感言後,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卻表示,電影行業很小,大家做著做著也許還是會競爭。 就在外界認為王長田仍將阿里影業視為潛在競爭對手時,他執掌的光線傳媒卻參與了阿里影業主控電影《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投資,雙方悄然牽手進行合作。
  • 阿里影業李捷:製造可能
    在2016年時,他們曾嘗試用大IP和流量明星吸引年輕消費者,現在阿里影業的計劃則是為年輕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內容消費。在網際網路入局數年後,電影的生產邏輯一直沒有被顛覆。將概念落實為產業細節,並突破電影行業的慣性,是橫亙在阿里影業面前的問題。但改變是行業需要的,即使沒有經歷線下停擺,增長放緩的電影業也需要思考吸引新增用戶、處理院網關係和對抗不確定性。
  • 社招 | 阿里影業、YG娛樂、深圳大劇院、後浪、愛迪影業招人啦!
    阿里影業(北京)劇集中心-責編 品牌市場部-B端品牌傳播專家
  • 從阿里影業折桂奧斯卡,看阿里大文娛的春祈
    樊路遠表示,他給阿里影業的定位是中國影視行業的「打工者」。無獨有偶,在接手優酷四個月後,樊路遠在和曹華益、白一驄、於正、黃瀾等40餘家頭部劇集公司高層的閉門會上給優酷及阿里大文娛團隊的定位是「店小二」, 這是一個極具阿里特色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