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新冠或最早始於去年10月,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2020-12-24 前瞻網

英國研究:新冠最早始於去年10月 所有國家幾乎同時傳播

近日,英國一項新的基因研究發現,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或已在全球迅速傳播,並且仍在反覆發生突變以不斷適應其人類宿主。研究結果意味著,該病毒早在第一例官方病例報導之前幾周甚至幾個月就開始在歐洲、美國和全球其他國家傳播了,幾乎是同時在所有國家被引入和傳播。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感染、遺傳學和進化》上。

新冠病毒的新毒株或成主流 可能導致二次感染

近日,一項發表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上的新研究顯示,一種新發現的新冠病毒(SARS-CoV-2)毒株正成為全球肆虐的主要毒株,並似乎比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初期傳播的毒株更具傳染性。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新毒株不僅傳播速度比此前發現的毒株更快,而且還可能導致二次感染。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清楚該毒株具有更強傳染性的原因。

嗅覺喪失最可能發生在感染新冠病毒的第3天

辛辛那提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說,對COVID-19患者的一項研究顯示,嗅覺喪失最可能發生在感染這種新病毒的第3天。這些病人中的大多數也正在經歷味覺的喪失。這項研究發表在學術期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上,第一作者是瑞士醫院的Marlene Speth醫學博士。

COVID-19患者精液中發現新冠病毒 康復期也能檢測到

中國研究人員在一項小規模研究中報告說,在精液中發現可以導致COVID-19的病毒,但該研究沒有涉及性傳播是否可能。在38名因實驗室確診的COVID-19而住院的男性患者中,有6人的精液檢測到該病毒。其中4人仍然病得很重,2人正在康復中。這份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團隊的論文於5月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版上。

NEJM:備受川普推崇的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無效

周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的一項新觀察研究顯示,備受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推崇的抗瘧藥羥氯喹似乎並沒有幫助罹患Covid-19的住院患者。研究人員說,將近60%,即811名患者在48小時內服用了羥氯喹,結果發現他們的病情平均比那些沒有服用這種藥物的人更嚴重。

《自然》:採用尚未被證明安全有效的中醫療法是危險的

5月6日,國際權威期刊雜誌《自然》發表了一篇觀點新聞對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提出了質疑,該文章指出支持尚未被證明安全有效的中醫療法是危險的。文章提到,雖然有部分中藥經過了療效測試,但這些試驗沒有經過嚴格的設計,無法產生可靠的結果。雖然中藥已使用千年,普遍認為是安全的,但關於中藥具有嚴重副作用的報導也時常可見。

雄激素剝奪療法可助男性降低感染新冠風險

對義大利威尼託地區的4532名男性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接受雄激素剝奪療法(ADT)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不太可能患上新冠肺炎,而且就算感染也不會嚴重發病。這項研究今天剛剛發表在國際知名癌症期刊《腫瘤學年鑑》(Annals of Oncology)上。

瑞士團隊用酵母快速「重建」新冠病毒基因組

據《自然》雜誌6日發表的一項合成生物學研究,瑞士伯爾尼大學研究人員沃爾克·賽爾、喬格·喬利斯及他們的同事利用酵母重新建造出了新冠病毒。研究團隊使用2020年1月初公布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作為模板,經過多次克隆和調整,研究團隊最終生成了與患者樣本非常類似的新冠病毒合成基因組,不過還是觀察到了一些複製差異。

日本「特批」瑞德西韋 該藥療效仍待評估

美國時間5月7日,吉利德宣布,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已通過特殊審批途徑,批准瑞德西韋作為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療藥物。前不久,瑞德西韋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據悉,此次日本「特批」瑞德西韋,將原來的審查手續簡略化,引起日媒關注,一些日本國內專家要求政府慎重行事。

上海藥物所開發抗新冠肺炎藥物靶標預測及虛擬篩選網絡應用平臺

近日,《藥學學報》英文刊發表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開發的基於網際網路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藥物靶標預測及虛擬篩選平臺(D3Targets-2019-nCoV)的介紹文章。該平臺既可以為活性化合物預測潛在的作用靶標,也可開展基於多靶標多位點的藥物虛擬篩選,有望推動抗COVID-19藥物的快速研發。

一天兩登Nature!95後「天才少年」曹原強勢歸來

倫敦時間5月6日,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2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曹原等人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在另一篇Nature論文中,曹原等人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科學證實:睡個好覺的確有助記憶

我們睡著的時候大腦並非處於離線狀態,而是正忙著組織新的記憶。科學家如今對這一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最近發表在《細胞報告》 期刊上的一份報告中,研究者們給出了證據,他們首次直接證明了人腦會在睡眠中回放清醒時的經歷。並且,在一項腦機接口初步臨床試驗中,他們在兩名大腦植入皮質內微電極陣列的受試者身上觀察到了這種現象。

與30年前相比 當今中年人承受的壓力更大

近日,在一項發表於《美國心理學家》雜誌的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連續8天採訪的方式,調查了1995年1499名和2012年782名相同年齡中年人的壓力體驗及相關影響。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本世紀10年代參與者報告的壓力源增加了19%左右;受訪者認為壓力會影響他們的財務狀況和未來計劃的比例分別增加了27%和17%。

中國科研團隊實現準確刻畫阿爾茨海默病腦活動和腦網絡異常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聯合多家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多中心腦功能影像,利用腦網絡組圖譜準確刻畫阿爾茨海默病(AD)腦活動和腦網絡異常。這一阿爾茨海默病重要研究進展的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人腦圖譜》在線發表。

超高清的火星照片 證明火星曾存在河流

最近,天文學家利用NAS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的HiRISE相機,在火星南半球的海拉斯撞擊盆地成功拍攝到了火星崖面的高清圖片。他們推測該崖面的沉積巖是37億年前由河流衝積而成的,至少需要數萬至數十萬年的流水沉積,這暗示了火星上曾存在極大量的水。該河流還曾不斷改變流向,在地表衝擊出沙壩。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上。

尋找暗物質的新方法

《物理評論快報》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項搜尋暗物質的新方法:通過捕獲原子核被費米子暗物質撞擊、吸收其能量後發射的電子或中微子,可以探測暗物質的蹤跡。研究人員提出,對先前收集到的粒子探測器數據進行新的搜索,可能會發現這些被忽視的暗物質信號。

科學家揭示鋰金屬電池實際應用面臨的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先進電池正極材料研究組項目研究員孫富等在《今日材料》刊發通訊文章,強調只是通過抑制枝晶狀形貌鋰的產生並不能推動鋰金屬電池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當前的主要研究內容應放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沉積鋰(包括枝晶狀形貌鋰及其它形貌鋰)的化學、電化學本質以及它們的產生機制。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

5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和南方科技大學楊天罡博士應邀在《科學》發表評述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實現了碰撞能0.3至12.3 開爾文下NO+He體系的高分辨非彈性散射動力學研究,並觀測到了多個共振現象。

高解析度完整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發布

在5月7日發表於《細胞》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描述了製圖壯舉——艾倫小鼠大腦通用坐標框架第三版(CCFv3),一個完整的、高解析度的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小鼠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其大腦包含大約1億個細胞,每個細胞分布在數百個不同的區域,一張通用大腦空間地圖變得越來越重要。

肺動脈高壓治療或有新靶點

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教授荊志成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史允中團隊合作在肺動脈高壓治療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MicroRNA-483有望成為肺動脈高壓治療新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學會·分子醫學》雜誌。

細菌會翻跟鬥逃脫表面陷阱

最近,《生物物理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用特殊攝像機發現,為了不被困在一些表面陷阱處,細菌就會做出翻跟鬥的動作:它通過減慢速度,開始胡亂晃動其中一根鞭毛改變自己的方向,有時這根鞭毛在晃動時會掃到固體表面,這就像遊泳者推了一下池壁那樣,讓細菌實現翻滾。以這種方式,細菌就可以逃離表面、定居在其他地方,也能可以更好地探索表面的環境。

尾礦修復基礎研究獲進展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孫蔚旻研究員團隊在尾礦修復基礎研究方面的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人員採用分析地球化學解析了尾礦及其土壤中多種生源要素及金屬汙染物的分布特點,系統解析了尾礦極端環境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提出了尾礦微生物所必須的生存策略,證實了化能自養型固氮菌是尾礦中生無可利用態氮素的主要貢獻者。

梯田土壤微生物對不同酸性礦山廢水侵蝕獲揭示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孫蔚旻研究員團隊運用宏基因組學分析方法和微宇宙培養實驗,系統揭示了梯田土壤微生物對不同酸性礦山廢水侵蝕作用的響應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國際環境》及《環境汙染》。

核電站打造熱帶魚的家

在日本,核電站的排放似乎為附近海域的熱帶魚和其他物種創造了舒適的生活環境,潛水員發現那裡的物種極其豐富,有許多熱帶魚類定居,比如藍雀鯛和斷紋紫胸魚等,還有熱帶無脊椎動物,比如長刺海膽等。近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徹底改變日本溫帶地區的海洋生態系統。

櫛水母靠捕食自己的幼蟲度過「饑荒」

在一項發表於《通訊生物學》的研究中,科學家對波羅的海北部的櫛水母種群進行了動態追蹤,發現在缺少正常的食物時,成年的櫛水母會捕食櫛水母幼蟲,從而繼續生長2-3周,以熬過食物不足的時期。這項研究有助於更好地掌握櫛水母的生長周期,打擊它們在非原產地的入侵。

人工合成的葉綠體

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雜誌中,科學家利用微流控技術,將菠菜的類囊體膜植入了大小類似細胞的液滴中,並控制其與合成酶共同完成一系列類似光合作用的反應。研究者表示,他們可以調整和優化這種「人造葉綠體」中液滴的成分,並且利用螢光法實時監測代謝活性。研究者希望在未來對液滴進行進一步改造,以實現複雜的生物合成任務。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或為黃帝時代都邑所在

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雙槐樹遺址位於河南鞏義河洛鎮,確認是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不排除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2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控制試驗船完成返回制動,進入返回軌道。13時33分,服務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

我國成功完成太空「3D列印」

此次在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船上還裝備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飛行期間,該印表機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分別列印了蜂窩結構(代表太空飛行器輕量化結構)和CASC標誌。這種材料是目前太空飛行器結構的主要材料。

秦嶺大熊貓再現母子「天倫之樂」

4月27日,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回收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再次發現秦嶺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照片和視頻。畫面中秦嶺大熊貓媽媽和1歲多的秦嶺大熊貓幼崽嬉戲、打滾,好一番「天倫之樂」景象,讓人欣喜不已。

懷柔科學城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主體結構封頂

北京懷柔科學城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項目建築規模約3500平方米的增強器高頻廳日前完成主體結構封頂。這是HEPS項目第一個率先完成的主體結構封頂。增強器高頻廳從5月份開始進行二次結構施工,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各參建單位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下一步,各參建單位表示,爭取按計劃交付各單體,為設備安裝提供保障,高質量建設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HEPS項目。

中國科協開始申報科普教育基地相關研究課題

為深化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全面總結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項目實施成效、經驗和存在問題,梳理蓋達組織模式和管理運行機制,探究新時代基地創建活動的發展方向和有效路徑,形成基地創建活動創新發展的研究支撐。中國科協科普部和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計劃開展新時代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運行成效和創新發展路徑研究工作。該課題為中國科協關於提供有效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的重點選題,現面向全社會公開遴選課題承擔單位。

關於延長基層科普區域性交流觀摩活動子項目申報期限的通知

2020年4月23日,中國科協科普部印發《中國科協科普部關於組織實施2020年度推動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第一批項目申報評審的通知》,申報單位不足3家。現對基層科普區域性交流觀摩活動子項目延長申報期限至2020年5月14日,在此期間繼續接受申報工作。

隆平院士港落戶廣州黃埔

7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長沙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選址黃埔長洲島建設隆平院士港。該項目由袁隆平院士領銜,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鄒學校、劉少軍、劉仲華等鼎力支持。袁隆平院士表示,他對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植基地項目實現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充滿信心。

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出爐 招生涉及11個專業

7日,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清華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本次計劃招生專業共11個,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中國語言文學類(古文字學方向)、歷史學類、哲學類專業等。5月10日至5月30日,考生可登錄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報名平臺進行報名。

上海交大「強基計劃」凸顯六大學科優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據悉,上海交大作為試點高校,獲批專業涵蓋六大優勢學科,包含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生物醫學科學和工程力學。六大學科師資一流、實力雄厚、世界排名穩居百強,多個學科教育部學科評估A檔,其中生物學為A+。

國科大郭永懷力學班和華羅庚數學班首次招生

5月7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其官網公布了《2020年本科綜合評價招生簡章》,將通過綜合評價招生方式在北京、山東、江蘇、浙江、陝西、湖南、四川7個省市錄取158名理科或不分科考生。此外,國科大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開設的「郭永懷力學實驗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開設的「華羅庚數學實驗班」將首次在北京、山東、江蘇、浙江、陝西、湖南、四川、湖北、河南、福建、遼寧、雲南等12個省市招生。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四子王旗迎「嫦五」 11次神舟飛船返回艙均在此著陸
    內蒙古四子王旗因太空飛行器返回「母港」身份聞名於世,11次神舟飛船返回艙均在此著陸  「嫦五」著陸 四子王旗首迎外星來客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這樣的場面,四子王旗已經非常熟悉。
  • 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
    ——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湖南韶山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湖南韶山。韶山市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韶山12月20日電 (付敬懿)12月20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經過兩天的運輸,順利從北京運抵湖南韶山,今後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進行展覽。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運抵韶山
    12月20日上午10時16分,經過兩天的運輸,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運抵韶山,今後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進行展覽。
  • 警戒中國飛船返回艙的戰士用上雷射槍,外形科幻十足
    【軍武次位面】:風滿樓熱烈慶祝我國新一代載人試驗返回艙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大國驕傲,中國奇蹟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返回艙帶著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帶著外太空彌足珍貴的科研試驗數據於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因落地時間在午後,需進行吊裝和運輸至基地科研機構,時間倉促,為保證萬無一失必須在戈壁露營一夜,這期間安保成了頭等大事。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7期: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胖五」火箭的兄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華麗首秀,成功首飛。重約22噸的中國航天員「新座駕」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的組合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已完成了前兩步——載人飛船階段和空間實驗室階段。今天第三步空間站建設階段大幕拉開。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落戶」韶山向大眾展陳
    今天(20日),經過兩天的運輸,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運抵韶山,今後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進行展覽。2013年6月11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新晉「胖五」成員有多牛?|載人飛船|太空飛行器|返回艙|長徵五號|航天...
    5月5日18時00分,長徵五號B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88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飛行任務告捷。長徵五號B火箭運送的載荷質量約22噸,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20噸的太空飛行器,進一步奠定了長徵五號系列火箭在世界現役火箭運載能力第一梯隊中的地位。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抵達韶山!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抵達韶山!曾給中華民族帶來偉大驕傲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12月20日10時15分許運抵韶山。6月20日10時,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為全國6000多萬名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6月25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自動撤離天宮一號,隨後開展飛船繞飛等技術試驗,我國首次太空飛行器繞飛交會試驗取得成功。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永久「落戶」韶山向大眾展示
    2020年12月20日,經過兩天的運輸,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運抵韶山,今後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進行展覽。2013年6月11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SpaceX龍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墨西哥灣 太空人平安著陸
    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最終書寫了航天史濃墨重彩的一筆,北京時間今晨2:48分,返回艙「Endeavour」在美國佛羅裡達海岸附近的墨西哥灣成功濺落(splasheddown)。現場畫面顯示,四頂降落傘打開,幫助返回艙平穩落「水」。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許達哲與周建平座談 烏蘭出席儀式  12月25日上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儀式前,省委書記許達哲在長沙與來湘出席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一行座談。
  • ...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日本批准瑞德西韋用於治療新冠丨科技早...
    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北京時間5月8日12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控制試驗船完成返回制動,進入返回軌道。13時33分,服務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 許達哲與周建平座談...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許達哲與周建平座談 烏蘭出席儀式(12月25日上午10時,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毛澤東廣場舉行。)以上圖片均為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郭立亮 趙持攝)華聲在線12月2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冒蕞 賀威 劉笑雪)今天上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儀式前,省委書記許達哲在長沙與來湘出席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一行座談。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安家毛主席故鄉
    據中國載人航天官方消息,2020年12月25日上午,毛澤東主席誕辰127周年來臨前夕,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湖南韶山舉行。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高約2.6米、直徑約2.4米,重量2噸多,此前曾在多個重要展覽中對外展出。 本次交接後,返回艙將長期展陳於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 50年前的1970年7月14日,毛主席親自批准「曙光一號」載人航天計劃。
  • 今天,神舟十號返回艙落戶韶山
    來源 | 瀟湘晨報記者 | 李瓊皓 張沁 攝影記者吳琳紅本報湘潭訊 20 號上午 10 點 16 分,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韶山,返回艙長約 2.6 米、直徑約 2.4 米,重量 2 噸多。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曾於 2013 年 6 月承載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往返於天地之間,現珍貴航天實物返回艙亮相韶山。2013 年 6 月 11 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由長徵二號 F 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於 6 月 13 日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 「胖五」發射的充氣式返回艙燒毀,但是我們已經賺了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太空站建設階段首次發射任務獲得成功,「胖五」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送入了近地軌道,這次發射成功不但驗證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是試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實際上,此次發射還有一項技術探索性試驗,這就是首次試驗的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已運抵湘潭韶山,快來一飽眼福!
    6月23日,在張曉光和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指令長聶海勝手動控制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分離並撤離至天宮一號一定距離處,隨後,手動控制神舟十號飛船再次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航天員再次進駐天宮一號。6月25日,神舟十號飛船自動撤離天宮一號。隨後,開展了飛船繞飛等技術試驗,我國第一次太空飛行器繞飛交會試驗取得成功。
  • 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前一天,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
    2020年12月25日上午,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來臨前夕,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領導、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航天員代表出席儀式,湖南省直有關部門及湘潭市、韶山市負責人,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幹部職工、湘潭市和韶山市幹部群眾代表、武警官兵代表、學生代表等500
  • 神舟12號飛船座駕:長徵二號F火箭總裝現場曝光
    那麼,仿佛很久沒有進展的載人航天項目怎麼樣了呢?此前在5月5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搭乘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升空,3天後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順利著陸。今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公布了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的總裝現場照片,它將會執行神舟12號飛船的發射任務。據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211廠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任務目標,下半年將繼續承擔重大發射任務,並為明年的宇航發射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