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

2020-12-24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同時,為充分發揮任務效益,試驗船還搭載了不少「乘客」,開展了新技術、新產品在軌驗證。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一起來看看!

試驗船艙內情況

1

空間液體潤滑材料摩擦學行為研究實驗

有運動必有磨損,比如大家常見的機械運動機構,其構件由於相對運動必然發生摩擦並產生磨損,形成稱為磨屑的摩擦產物,常堆積於運動部位附近並可能對周邊表面有所汙染,在衛星、飛船及空間站中這一現象同樣也不能避免。因此基於降低運動零件的磨損,延長運動零件的使用壽命的目的,通常需要對運動零件摩擦表面加注潤滑油、潤滑脂或固體潤滑進行潤滑。

試驗船上搭載了一個「材料摩擦行為實驗裝置」,以我國空間站運動機構所使用的液體和固液複合潤滑材料為研究對象,在軌驗證了在微重力環境下對不同表面形貌和不同功能化表面的潤溼行為,以及在摩擦化學作用下形成摩擦產物的爬行、遷移規律,為高可靠、長壽命空間潤滑系統研製提供理論指導,也可為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故障分析和診斷提供基礎數據。

2

寬量程多精度空間微重力加速度測量技術試驗

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時,會受到地球引力之外多種作用力的幹擾,如大氣阻力、太陽輻射光壓、重力梯度效應、軌道機動、姿態控制、設備運轉和乘員活動等,從而達不到完全「失重」狀態,而是一種「微重力」環境。「微重力」是對「失重」的偏離,其大小可以通過太空飛行器所受幹擾力的加速度值來度量。為了掌握並消除各種幹擾對太空飛行器內科學實驗載荷影響,為科學實驗提供所需高微重力水平實驗環境,就需要準確測量科學實驗載荷微重力水平。

本次任務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寬量程、寬頻段和多解析度三種不同類型的加速度測量技術試驗,驗證空間站高微重力實驗櫃懸浮實驗系統和流體物理實驗櫃主動隔振系統中關鍵的加速度測量模塊功能性能,確保正式產品滿足任務要求,同時也為未來空間高精度微重力測量提供技術儲備。

3

時間觸發控制電子系統試驗

採用新一代綜合電子信息體系結構設計,通過飛行試驗,驗證了系統在空間環境下的適應性,以及全局時序分配、分時分區數據流調度、大容量數據高安全高可靠傳輸等,為新一代載人飛船等新型太空飛行器電氣系統研製提供技術和數據積累。

4

洩漏碰撞檢測系統試驗

通過對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艙壁結構內聲信號本底進行採集,以及對模擬碰撞及洩漏聲發射信號檢測,驗證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洩漏及碰撞定位算法,以及聲傳感器和洩漏碰撞檢測儀在軌工作性能,為後續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洩漏及碰撞定位提供技術儲備。

5

光纖光柵傳感系統試驗

通過布設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內的溫度、應變兩種光纖光柵傳感器,獲取真實飛行環境下試驗船的溫度、應變等狀態,驗證光纖光柵傳感器應用於太空飛行器狀態監測的可行性,為飛船結構優化設計提供基礎數據。

6

金屬/陶瓷材料在軌高精度成型實驗

在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設備和材料的「補給線問題」,一直阻礙著人們飛向更遠空間。隨著太空3D列印技術快速發展,實現太空飛行器零部件的「自給自足」正在成為可能。

為進一步提升製造精度、擴大可用於太空製造的材料譜系,本次實驗針對太空失重環境配製亞微米級精細軟物質材料(金屬陶瓷材料),通過調整其流變性能,在軌完成對材料形態的精確控制,實現首次空間高精度(表面粗糙度0.2um)立體光刻增材製造技術驗證,為我國立體光刻增材製造的應用與發展提供技術儲備。

7

基於金屬3D列印技術的立方星部署器

試驗船搭載一個立方星部署器。立方星部署器採用國際最先進的金屬3D列印技術、最新的3D列印設計優化算法與材料,大幅降低了設計重量,提高了結構強度;本次飛行驗證了立方星3D列印新型部署器的結構強度、材料性能和空間環境適應性,為「3D列印+航天」的大規模應用和未來空間站在軌釋放、機動部署微納衛星提供了數據,儲備了技術。

8

微生物採油菌種搭載實驗

試驗船搭載了華東理工大學的微生物採油菌種。微生物採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有益活動或代謝生物表面活性劑等產物提高原油採收率、延長油田開發壽命的新技術,目前為國際上油田開發領域研究熱點。實驗利用太空極端環境對原始野生菌株進行誘變,有望獲得特異性強、性能更加突出、有工業應用價值的突變菌株。

除此以外,試驗船內還有不少其他「乘客」——

自神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每次飛行試驗任務中,都安排了實驗類搭載項目,先後搭載過特色花卉、野生菌、中藥材、經濟作物等近百個品種的籽種、枝條、菌種,促進太空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太空育種基地

神舟十號搭載培育的龍膽草

此次任務試驗船在軌飛行約67個小時,軌道高度約300~8000公裡。在軌飛行期間,試驗船穿越的範艾倫輻射帶,接受的空間總輻射劑量和微重力環境均與以往神舟飛船、天宮實驗室所經歷的空間環境不同,為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與實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寶貴機會。因此,試驗船中還安排了航天育種、空間生物等相關實驗類項目75個。既有來自雲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等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具有戰略合作關係的地方政府項目,也有由中國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推薦的特色項目。涵蓋農作物、林草花卉、中草藥種子和生物菌種實驗裝置,還有對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模式植物和模式動物實驗樣本,搭載樣本總數達988件(份)。

試驗船中搭載的部分種子

相關焦點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7期: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重約22噸的中國航天員「新座駕」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的組合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已完成了前兩步——載人飛船階段和空間實驗室階段。今天第三步空間站建設階段大幕拉開。
  • 新晉「胖五」成員有多牛?|載人飛船|太空飛行器|返回艙|長徵五號|航天...
    (原標題:新晉「胖五」成員有多牛?新一代載人飛船和中國空間站啥樣?)而本次載荷中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相當於「太空巴士」,未來在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時可一次運送6-7名航天員,還可以根據任務需求變成「太空貨車」,返回艙未來可重複使用。
  • 跨越50年的時空對話:當新飛船試驗船遇上「東方紅一號」衛星
    在長徵五號B火箭的託舉下,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自主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將開展高速再入返回、控制、回收等關鍵技術試驗驗證,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載人深空探測奠定堅實基礎。
  • 學術頭條:新冠或最早始於去年10月,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自然》:採用尚未被證明安全有效的中醫療法是危險的5月6日,國際權威期刊雜誌《自然》發表了一篇觀點新聞對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提出了質疑,該文章指出支持尚未被證明安全有效的中醫療法是危險的。文章提到,雖然有部分中藥經過了療效測試,但這些試驗沒有經過嚴格的設計,無法產生可靠的結果。
  • 太空旅行時代即將到來!馬斯克:第二季度將進行飛船載人飛行
    在試驗成功完成後,美國一家權威媒體指出,這次成功試驗意味著美國宇航局中斷多年的載人航天計劃重新啟動,不僅太空人能夠乘坐美國的載人飛船來往於太空軌道,未來到太空旅遊觀光的人數也會激增。
  • 神舟12號飛船座駕:長徵二號F火箭總裝現場曝光
    那麼,仿佛很久沒有進展的載人航天項目怎麼樣了呢?此前在5月5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搭乘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升空,3天後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順利著陸。今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公布了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的總裝現場照片,它將會執行神舟12號飛船的發射任務。據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211廠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任務目標,下半年將繼續承擔重大發射任務,並為明年的宇航發射做準備。
  • 25年前被16國拒之門外,如今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豪宅」
    此時此刻,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正在太空中忙碌,目前已經完成太空3D列印、高速區域網空間試驗等任務。今日(5月8日),它將返回東風著陸場!我們拭目以待!神舟飛船:我帶航天員闖太空我國計劃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其間將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目前,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此外,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也將於今年7月前後完成。
  • 世界商業航天劃時代創舉,「載人龍」首次將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因此,美國宇航局借鑑之前「商業貨運服務計劃」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商業載人航天」項目,資助企業研製載人飛船替代當時行將退役的太空梭,從而擺脫對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的依賴。載人龍飛船發射前,兩名航天員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穿航天服與「阿波羅時代」不同,該項目中的飛船所有權歸屬於企業本身,中標企業可以在滿足美國宇航局任務需求的條件下,執行其他商業航天任務(如太空旅遊),藉此激勵企業創新和自籌資金,而美國宇航局只是購買飛船的「載人服務」。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續奮鬥—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先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 太空旅行時代到了:馬斯克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驚心動魄72小時回顧
    ▲川普到場觀看發射儀式(右一)對全人類來說,這是第一次由民營航天公司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的項目,證明了載人航天——這項此前只有國家級力量才能實現的工作,也可以被民營企業實現,並進行商業化運作,未來私人太空旅行將成為可能。這對於促進美國乃至全球民營航天事業發展,促進人類航天事業繼續向前突破,都起到了重要的激勵作用。
  • 天河之舟:載人飛船
    縱觀蘇美走過的道路,它們載人航天的活動有兩個驚人的相似點:一是都以大型載人空間站為目標;二是都以載人飛船為第一步。   蘇/俄至今已發展了三代載人飛船。第一代是東方號飛船,只能乘坐1名太空人,最長飛行時間4天,從1961年4月至1963年6月,共發射了6艘。
  •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今,我國載人航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飛船,我國在載人航天上取得了多個國內首創任務,如神舟五號首次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神舟六號首次多人遨遊太空,首次進行空間試驗、飛船軌道維修等試驗,甚至神舟六號飛船發射還進行了首次直播載人航天發射的全過程,可以說,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飛船,實現了中國千年的飛天夢想。
  • 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這個科研站可以支持長時段、較大規模的科學探測、技術試驗與月球資源開發利用。 第二步是在2030至2035年間建成拓展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這個科研站除了能實現基本型科研站的功能外,還能滿足短期有人值守、長期自動運行的需求。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已運抵湘潭韶山,快來一飽眼福!
    大家還記得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的光輝歷程嗎?下面由小編帶大家回憶一下:2013年6月11日,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號飛船出徵太空,並在軌飛行15天,這是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第一次進行應用性飛行。
  • DF41命中精度憑啥第一?雷射陀螺冰山一角,太空水漂冠絕全球
    一級半構型的長徵五號B 當天服務載人登月用途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乘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該型火箭是世界現役火箭中唯一一款一級半構型運載火箭
  • 警戒中國飛船返回艙的戰士用上雷射槍,外形科幻十足
    【軍武次位面】:風滿樓熱烈慶祝我國新一代載人試驗返回艙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大國驕傲,中國奇蹟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返回艙帶著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帶著外太空彌足珍貴的科研試驗數據於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因落地時間在午後,需進行吊裝和運輸至基地科研機構,時間倉促,為保證萬無一失必須在戈壁露營一夜,這期間安保成了頭等大事。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抵達韶山!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抵達韶山!2013年6月11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於6月13日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