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轉變之風正在席捲中國。儘管中國仍是世界上保留死刑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死刑制度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在2007年,最高院收回死刑覆核權;2011年,立法機構從68個死刑罪名中取消了13個經濟性非暴力領域的死刑罪名,如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此外,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稀動物、珍稀動物製品罪也被剔除出死刑名單。
此外,2012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總則。所有這些並不是單獨孤立的事件,而是揭示了中國死刑制度的變革。
轉變之範例
年僅30歲的東陽「億萬富姐」吳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集資詐騙7.7億元。2007年,吳英被東陽公安局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刑拘。2009年,浙江省(中國東部發達的沿海省份之一)法院審理案並判處其死刑。
儘管吳英因集資詐騙罪被判處死刑,但中國近年來對死刑的批評度極高。不僅是因為吳英案是沒有傷人性命的案件,也是因為民間借貸現象在中國某些地區廣泛存在,如浙江省,私人企業利用借貸資本進行經營活動。
但是,201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吳英案進行死刑覆核後,裁定不核准吳英死刑並將案件發回浙江高院重審。
2012年5月21日,浙江高院判決吳英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如果吳英在這兩年間表現良好,死刑可能變成無期徒刑甚至有期徒刑。在吳英案中,民眾對於吳英是否應被判處死刑各執己見:
同情者認為吳英案是沒有直接傷害生命的集資詐騙案,吳英「罪不至死」。但反對者認為,吳英非法集資使很多老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被判處死刑是罪有應得。
同時,在吳英案上公眾的意見已經兩極分化了。幾項調查顯示,中國公眾對死刑的態度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對死刑的支持率一直在降低。
1995年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進行的死刑存廢問題民意調查,其結果顯示95%以上的人反對廢除死刑。2003年,網易對1.6萬名網民的調查顯示,超過83%的人反對廢除死刑。2010年,新浪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75%的受訪者支持死刑。
當你向街上的中國公民問及對死刑的態度問題時,他很可能先思考一會,不會立即給出答案。一名28歲的中國學生就是如此表現的。當被問及此問題時,她回答說,她不贊同將死刑適用於普通類型的犯罪,死刑只適用於暴力性犯罪,如故意殺人罪等。
這種看法存在支持。據新華社報導,立法委員方志遠在201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強調,中國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留死刑以威懾嚴重犯罪。他也指出,「中國不能僅僅因為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廢除死刑就不得不廢除國內死刑」。
中國政法大學著名的刑訴法教授洪道德認為,「國際社會對中國廢除某些犯罪領域的死刑或者減輕犯罪刑罰有一定影響,這個影響是肯定的。但是關鍵還在於中國本身也有了這樣一種人權意識」
同時身為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的立法委員方志遠解釋說,兩種類型的死刑不能被廢除:一種是危及人民生命和安全的犯罪,如生產和販賣毒品以及銷售有毒食物等;另一種是貪汙大量公款的貪汙罪。
立法委員方志遠補充說,「對犯罪者表示同情是不負責任的」。
中國為什麼還保留死刑?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在接受《今日中國》記者採訪時認為,「以牙還牙、以血換血」的觀念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中國人來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扭轉這一觀念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死刑對罪犯有威懾作用,利於維持社會穩定。洪道德教授也認為,「(應該被處以死刑的惡性)犯罪者如果不被判處死刑,可能很快就會回到社會繼續犯罪,老百姓太沒有安全感了。因此,如果保留死刑,罪犯對社會的威脅可能會降低」。
201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指出,去年共依法批准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908756人,同比減少0.8%。為避免暴力犯罪的增加,死刑可能是一個有效的威懾因素,利於改善中國國內安全環境。很多外國人也將其視為中國的一大優點之一。
來自厄瓜多的裡卡多•維特裡就是其中之一。他為學習漢語已在中國定居一年。他認為,中國與厄瓜多以及拉美大多數國家相比更加安全。他說,為支付其五道口公寓的房租,他每隔3個月便會從銀行取款21000元,然後步行回家。但這在他的國家厄瓜多是很危險的,因為會有人搶劫錢財。
儘管死刑是改善安全環境並威懾犯罪的有效因素,但有些國際組織如大赦國際卻極力反對死刑。他們認為,死刑違反了人權,處理犯罪的最好方法是不使用暴力。
但是,多項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國民眾同意洪道德教授的觀點。他認為,保留死刑與保護人權之間並無衝突。「一些西方國家高舉人權的旗幟要求中國廢除死刑並將保留死刑視為暴力殘忍。但保護罪犯的人權就可能損害一般公民的人權」,他強調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尤韶華認為,人道地對待罪犯在理論上並無錯誤。但是,如果人道被濫用,對罪犯人道的外延不斷地擴張,最終將走向人道的反面。 (《今日中國》記者 拉法 黨小飛)
《今日中國》雜誌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