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死刑制度的變革 保留死刑利於維持社會穩定

2021-01-17 中國網

一股轉變之風正在席捲中國。儘管中國仍是世界上保留死刑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死刑制度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在2007年,最高院收回死刑覆核權;2011年,立法機構從68個死刑罪名中取消了13個經濟性非暴力領域的死刑罪名,如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此外,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稀動物、珍稀動物製品罪也被剔除出死刑名單。

此外,2012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總則。所有這些並不是單獨孤立的事件,而是揭示了中國死刑制度的變革。

轉變之範例

年僅30歲的東陽「億萬富姐」吳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集資詐騙7.7億元。2007年,吳英被東陽公安局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刑拘。2009年,浙江省(中國東部發達的沿海省份之一)法院審理案並判處其死刑。

儘管吳英因集資詐騙罪被判處死刑,但中國近年來對死刑的批評度極高。不僅是因為吳英案是沒有傷人性命的案件,也是因為民間借貸現象在中國某些地區廣泛存在,如浙江省,私人企業利用借貸資本進行經營活動。

但是,201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吳英案進行死刑覆核後,裁定不核准吳英死刑並將案件發回浙江高院重審。

2012年5月21日,浙江高院判決吳英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如果吳英在這兩年間表現良好,死刑可能變成無期徒刑甚至有期徒刑。在吳英案中,民眾對於吳英是否應被判處死刑各執己見:

同情者認為吳英案是沒有直接傷害生命的集資詐騙案,吳英「罪不至死」。但反對者認為,吳英非法集資使很多老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被判處死刑是罪有應得。

同時,在吳英案上公眾的意見已經兩極分化了。幾項調查顯示,中國公眾對死刑的態度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對死刑的支持率一直在降低。

1995年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進行的死刑存廢問題民意調查,其結果顯示95%以上的人反對廢除死刑。2003年,網易對1.6萬名網民的調查顯示,超過83%的人反對廢除死刑。2010年,新浪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75%的受訪者支持死刑。

當你向街上的中國公民問及對死刑的態度問題時,他很可能先思考一會,不會立即給出答案。一名28歲的中國學生就是如此表現的。當被問及此問題時,她回答說,她不贊同將死刑適用於普通類型的犯罪,死刑只適用於暴力性犯罪,如故意殺人罪等。

這種看法存在支持。據新華社報導,立法委員方志遠在201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強調,中國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留死刑以威懾嚴重犯罪。他也指出,「中國不能僅僅因為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廢除死刑就不得不廢除國內死刑」。

中國政法大學著名的刑訴法教授洪道德認為,「國際社會對中國廢除某些犯罪領域的死刑或者減輕犯罪刑罰有一定影響,這個影響是肯定的。但是關鍵還在於中國本身也有了這樣一種人權意識」

同時身為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的立法委員方志遠解釋說,兩種類型的死刑不能被廢除:一種是危及人民生命和安全的犯罪,如生產和販賣毒品以及銷售有毒食物等;另一種是貪汙大量公款的貪汙罪。

立法委員方志遠補充說,「對犯罪者表示同情是不負責任的」。

中國為什麼還保留死刑?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在接受《今日中國》記者採訪時認為,「以牙還牙、以血換血」的觀念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中國人來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扭轉這一觀念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死刑對罪犯有威懾作用,利於維持社會穩定。洪道德教授也認為,「(應該被處以死刑的惡性)犯罪者如果不被判處死刑,可能很快就會回到社會繼續犯罪,老百姓太沒有安全感了。因此,如果保留死刑,罪犯對社會的威脅可能會降低」。

201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指出,去年共依法批准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908756人,同比減少0.8%。為避免暴力犯罪的增加,死刑可能是一個有效的威懾因素,利於改善中國國內安全環境。很多外國人也將其視為中國的一大優點之一。

來自厄瓜多的裡卡多•維特裡就是其中之一。他為學習漢語已在中國定居一年。他認為,中國與厄瓜多以及拉美大多數國家相比更加安全。他說,為支付其五道口公寓的房租,他每隔3個月便會從銀行取款21000元,然後步行回家。但這在他的國家厄瓜多是很危險的,因為會有人搶劫錢財。

儘管死刑是改善安全環境並威懾犯罪的有效因素,但有些國際組織如大赦國際卻極力反對死刑。他們認為,死刑違反了人權,處理犯罪的最好方法是不使用暴力。

但是,多項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國民眾同意洪道德教授的觀點。他認為,保留死刑與保護人權之間並無衝突。「一些西方國家高舉人權的旗幟要求中國廢除死刑並將保留死刑視為暴力殘忍。但保護罪犯的人權就可能損害一般公民的人權」,他強調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尤韶華認為,人道地對待罪犯在理論上並無錯誤。但是,如果人道被濫用,對罪犯人道的外延不斷地擴張,最終將走向人道的反面。 (《今日中國》記者 拉法 黨小飛)

《今日中國》雜誌社供稿

相關焦點

  • 淺談我國死刑制度的保留及對待死刑的態度
    隨著近代人文主義的興起和人權運動的發展,生命權越來越受到尊重,使得死刑的存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死刑存廢的爭議也愈益激烈。然而,對於正處在高速發展的中國來說,由於社會矛盾複雜,及受傳統刑罰觀念的影響,死刑的保留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一、我國法律有關死刑規定的變化。
  • 韓國沒有死刑制度?!揭秘韓國的法律制度
    以上量刑標準中並沒有提到死刑(사형)。那韓國到底有沒有死刑呢?其實雖然韓國法律上仍保留死刑制度,但自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時期對23名罪犯執行死刑以後,至今沒有執行死刑,被納入「實際上已廢除死刑的國家」行列。但在暫停執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裡,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殺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殺人犯增加了32%。
  • 全球有58個國家地區保留死刑 中國死刑罪名最多
    死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全球每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死刑歷史。但當前,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廢除死刑。中國是適用死刑罪名最多的國家,目前有55個死刑罪名。根據刑法規定,死刑適用「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目前正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擬取消9個死刑罪名。但審議和徵求意見中,各方對此持不同意見。2011年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個犯罪的死刑,如果再取消這9個死刑,中國廢除的死刑罪名將接近1/3,適用死刑的罪名變為46個。這意味著,中國將在「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的道路上又前進一步。
  • 日本那個殺人惡魔為何還未被執行死刑?
    作者段宏慶,中國法律媒體人。這是作者在FT中文網的專欄「日本觀察」系列的第六篇。作者在前言中說,在日本期間他會關注但不限於日本的法律制度、社會問題、文化現象,希望通過完整呈現一個普通中國人觀察、了解日本的過程。河北殺村主任青年賈敬龍於11月15日被執行死刑,由其案件引發的死刑問題爭議成為中國社會備受關注的焦點。
  • 死刑罪名辯護的道與術(中):死刑實體法控制的微觀視角
    死刑政策是一項基本刑事政策,既是死刑立法政策,也是死刑司法政策,在死刑立法和死刑司法兩個層面均發揮基礎性、統攝性作用。作為死刑立法政策,它包含「保留死刑」和「嚴格控制死刑」二層意思。「保留死刑」是指立法上必須保留最低限度的死刑罪名,「嚴格限制死刑」是指立法上必須以罪責刑相一致為原則設置死刑罪名,廢除罪責刑不相當的死刑罪名。
  • 風雲客丨死刑諷刺:島內政客的話術 歐盟道德的情緒
    臺灣死刑犯 李宏基臺當局數次「變臉」:從「溫暖社會」到「該殺就殺」在臺灣,關於死刑存廢問題的討論,始於陳水扁當政時期。這樣一來,一方面讓相關部門實際上「無法可依」,另一方面又給百姓留下了「許久不見死刑」的印象,導致死刑制度在臺灣進入了一個相當模糊的「臨界狀態」。隨著陳水扁下臺,馬英九上臺,一切又產生了全新的變化。2012年,馬英九公開表態:鑑於臺灣民眾對廢除死刑普遍持保留態度,臺灣將保留死刑。此後在公開場合,馬英九都從未否認過對死刑的支持態度,也藉此收穫了不少認同。
  • 死刑的復仇:人類如何走出「以命抵命」的心理?
    10時34分,審判員宣讀最終宣判結果:維持死刑原判,提請最高法覆核。       死刑作為國家以法律所賦予的權力結束罪犯生命的行為,在社會中一直以來存在該不該廢除的爭議。支持者認為它具有民意基礎,是應報與正義的表現,並且能永久隔離罪犯,帶來震懾作用,同時,相對罪大惡極者,保障無辜者的權益更重要。而從經濟成本上考慮,有人認為死刑只需一次執行,比起要龐大監禁費的無期徒刑便宜。
  • 死刑存廢在全球爭論不休 懲惡除害是民眾心聲
    「減少死刑的判決,不會讓中國社會變得更亂。」位於倫敦的國際人權機構「緩刑組織」的研究員歐希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認為,隨著中國人越來越重視社會契約制度,以及中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鋌而走險犯法的人會越來越少。歐希說,中國在西方眼中是一個主張重刑的國家,而死刑問題也時常成為中國與西方尤其是歐洲的人權爭議話題。
  • 「章瑩穎案」後美國恢復死刑執行,死刑存廢爭論再度復燃
    這也導致了即使是在保留死刑的國家或地區,法院對於死刑的判決也變得越來越審慎。 2018年10月10日,在紀念「世界反對死刑日」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介紹道:「今天,已有170個國家廢除了死刑或是暫停了死刑的使用。」在歐美幾乎所有國家都廢除了死刑的大背景下,美國事實上是唯一沒有完全廢除死刑的西方國家。在聯邦法院系統,死刑一直被保留。
  • 推特殺人狂魔被判死刑!在日本執行死刑究竟有多難?
    所以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日本實際執行死刑的案例少之又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法院對死刑的使用持非常慎重的態度,判處死刑的案件總體上是呈現下降趨勢的。圖中紅色和棕色的區域是死刑合法的國家,目前世界上只有30%的國家(如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還保留著死刑,其餘70%的國家已經取消了死刑。
  • 國家文物局張建華:還應保留文物犯罪死刑罪名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自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熱心讀者和網友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其目的都是為完善刑法建言獻策。本報今天特選取其中一組觀點交鋒稿件與讀者分享,以共同關注中國的法治進步歷程。
  • 兩年來首件死刑案定案 臺灣死刑存廢爭議持續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 張曉曦)臺灣男子翁仁賢三年前除夕夜燒死父母親友,造成六死四傷,臺「最高法院」10日判處其死刑定案,這也是兩年來臺灣首件死刑定案案件。一時間,有關死刑廢存的問題再度在臺灣社會引發爭議。
  • 從影片《大衛.戈爾的一生》看死刑制度
    《大衛戈爾的一生》比上述兩部更有野心,它的任務不止是娛樂,還有關於死刑存廢的探討。死刑應不應當廢除,這是我很早就想寫的內容之一,但我也不知道究竟該站在哪一方,現在天平多少向支持方鬆動了一點。不是基於查閱大量資料的理性判斷,也不是相信廢除死刑會讓社會更美好之類的美好願望,只是覺得人類不應當有決定他人性命的權力。
  • 王書金案重審二審 維持死刑原判
    王書金案重審二審 維持死刑原判  法院未認定王書金為聶樹斌案真兇;被害人家屬、王書金均將申訴王書金案被害人張某芬家屬獲得的《刑事附帶民事裁定書》顯示,河北省高院二審「駁回上訴,全案維持原判」,認定王書金犯故意殺人罪、強姦罪,對其判處死刑。本裁定為終審裁定,將依法報最高法死刑覆核。  現年53歲的王書金是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南寺朗固村人。
  • 【淺議】死刑存廢問題之探討
    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存在凌遲、車裂、梟首等殘忍的死刑執行方式,但在今天已經將這些殘忍的死刑執行方式全都廢除了,而改為槍決和注射等。再次,我國刑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這一法律規定也體現出了中國刑法在死刑適用時的人道主義觀念,會顧全存在特殊情況的犯罪分子。
  • 章瑩穎案兇手逃脫死刑,為什麼?
    殺害中國留學生章瑩穎的兇手克裡斯滕森,逃過了死刑。
  • 死刑存廢還是要看民意
    時至今日,世界上約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在法律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其中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立法上完全廢除了死刑,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雖然在立法上仍保留死刑,卻有10年以上沒有實際執行過死刑。另外有不少國家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年均適用數量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甚至不超過兩位數。其中不乏人口眾多、社會矛盾比較尖銳的諸如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以及社會發生重大轉型、社會治安壓力比較大的俄羅斯等國家。
  • 金融巨貪被判死刑,透露了哪些信息?
    賴小民利用國有金融企業負責人的職權,違規決定公司重大項目,越級插手具體項目,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危害國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社會影響極其惡劣。賴小民目無法紀,極其貪婪,大部分犯罪行為均發生在黨的十八大之後,屬於典型的不收斂、不收手、頂風作案,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社會危害極大,罪行極其嚴重,依法應予嚴懲。
  • 「死刑的意義」:光市母女殺害事件
    2002年3月,廣島高等裁判所維持一審原判,負責檢察官不顧上司的反對與本村洋一道繼續上訴。2006年6月,最高裁判所撤銷廣島高等裁判所的判決,將此案發回廣島高裁重審。2008年4月,廣島高裁改判死刑。2012年,最高裁判所駁回被告上訴,維持死刑判決。
  • 哪些國家是廢除了死刑的?
    徹底廢除死刑的國家(96 個)比保留死刑的更多,根據刑法學者劉仁文教授統計,現在世界上有 7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已在法律上或者是在事實上廢除了死刑。  所以回答哪些國家保留並執行死刑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