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法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緣何放映黑白版本?

2021-02-11 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

然而湯姆森彩色並不給力,在發現自己無法把膠片印成彩色之後,塔蒂只好退而求其次,將片子以黑白電影發行。

有一年多時間塔蒂都無法找到發行商,直到在巴黎郊外的一次成功試映啟發他對片子進行了更多的修訂之後,事情才有了轉機。1949年電影最終公映時,收穫了拍攝成本十倍高的票房收入,並且在威尼斯和坎城都獲得了重要獎項,這為塔蒂贏得了國際聲譽。

(他接下來的兩部劇情片,《於洛先生的假期》[Mr. Hulot’s Holiday,1953]和《我的舅舅》收穫了更大的成功——後者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並且只有在塔蒂將他所有的資產都投入法國影史上最燒錢的片子之一《玩樂時光》之後,他才又有了商業上的問題。他再也沒有從這次打擊中徹底恢復過來,即便是完成了他的最後兩部作品《聰明笨伯古惑車》[Traffic,1971]和《遊行》[Parade,1974]之後。)

到了五十年代,塔蒂在影評屆和商業上風頭都正盛。《我的舅舅》快要公映的時候,讓-呂克•戈達爾寫道:「法國新現實主義隨他而誕生。《節日》在靈感源泉上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Open City,1945)相仿。然而塔蒂在《節日》裡的初始概念,從未離他遠去。

在1964年,他重新剪輯了這部電影,重新混合了聲軌,並且用模板為一些雜散的視覺細節上了色。他甚至重返安德爾河畔聖塞韋爾,拍了一些新增角色的素材,該角色是一位在為法國國慶日的活動進行速寫的年輕畫家。塔蒂非常精妙地將新素材整合到影片中,看起來天衣無縫。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年中,大家看到的都是這個版本的《節日》。

塔蒂將他的這種修訂才華延伸到了他的其它作品中:在《於洛先生的假期》於1953年首映的20多年之後,他給此片加了一個揶揄《大白鯊》的小笑料;《聰明笨伯古惑車》於在1971年上映後很久,他又插入一個關於加油站派送贈品的漫畫式橋段。

一位事後添加的角色如何能夠補償彩色影像缺席的問題?這是一個有趣的謎題。然而塔蒂的素材組合策略是其天賦之一,這令他配得上梵谷裱畫師之孫的身份。

這位天生的藝術家有種怪異的感知力,可以讓電影中貌似毫無關聯的地方聯繫起來。(極為有趣的是,這種感知力與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對其最後一部電影《葛楚》[Gertrud, 1964]的之所以要使用四段押韻的標題字幕[intertitles]所闡述的原因一致。但這些標題字幕後來被去掉。因為德萊葉曾希望將這部電影拍成彩色片,並告訴採訪者如果他成功的話,這四段標題字幕——沒有一段與彩色有關——將會是多餘的。)

塔蒂留給後世的一部分財富,是他對聲音如何與影像關聯的革命性再思考——同時期導演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使用了不同的術語來指代同樣的觀念。然而塔蒂對色彩的想法,遠非將其作為對畫面進行微調的一種手段那麼簡單而已。它是一個更為寬廣和更加互動的系統。

由於塔蒂拍電影時並不錄音,音軌是在片子完成之後才加上去的,因此塔蒂能夠創造出一種畫面與聲音之間的交互,並不是一方簡單地強化另一方,而是通過色彩更多地去凸顯畫面,而不只是去提升畫面的品質。好萊塢片廠對色片或者色板的使用——在給黑白故事片上色的時候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與塔蒂的手工作坊式方法截然相反。塔蒂的方法是,在整體的作品構成中,輕塗與勾勒的使用程度相當。

索菲•塔蒂斯切夫(Sophie Tatischeff)生於塔蒂拍攝《節日》期間,她是塔蒂的第二個孩子,也是他唯一的女兒,同時還是一位專業電影剪輯師。她一定與塔蒂對色彩的觀點一致。

在其父逝世五年後,她重新回到《節日》的彩色負片,希望能夠在攝影師弗蘭索瓦•愛德(François Ede)的幫助下,重構一個彩色的版本。她對父親的色彩概念的理解,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與埃德耗時七年時間終於克服了技術問題之後,她會決定刪掉畫家的角色,轉而致力於修復她父親最初的版本。

關於此次修復工作的完整故事,記錄在埃德三年前法國發行的一本書中。此書發行一周後,該片的彩色版本在法國成功上映。我沒能讀這本書,但是通過其他各種關於修復中付出的耐心和涉及的精湛技藝的描述可以判斷,這是一個關於工匠的驕傲與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決心的故事。

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令人回想起《節日》故事本身,它記錄了一位鄉村郵遞員笨拙的努力:在偶然看到一部誇張法國新聞影片之後,他也想要在村子裡模仿片中所介紹的流水線作業的美國郵政服務的技術和速度。

(牽著山羊弓著腰的老婦人擔任村莊發言人的角色,引導我們觀察村裡的活動——有點像《我們的小鎮》[Our Town,1940]中舞臺經理的角色——最後結論是弗蘭索瓦最好還是去把他的日常工作做好,而不是去試圖趕超美國人。此話是對塔蒂災難性地使用湯姆森彩色的一種反諷。)

或許塔蒂斯切夫和埃德的工作並不是一種「純粹」的還原,因為塔蒂本人從來沒有剪輯過他自己的彩色膠片。

但是塔蒂斯切夫,這位曾與父親一起剪輯過他的半數電影的人,可能比其他在世的人都更有資格完成此項任務,而且她還有其父之前剪輯過的兩種《節日》版本可作參考。最終呈現出來的,並不是那麼「新」的塔蒂電影,如同人們初看老版本的感覺一樣,而是充滿著片子自己獨有的時代氣息。

當然,要不是《節日》是影史上的重要導演的名作的話,這些就都無關緊要了。這部電影一直受到平民百姓的喜愛——至少在人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喜好、沒有高昂的廣告宣傳活動來限制他們的選擇的年代是如此的。

但是修復過的彩色版本加倍寶貴:這是真正像1947年的色彩——跟同時期的電影相比,它更像是1947年本身——它有戰後田園式的愉悅,更不用說電影呈現出的對村民互動的鄉村生活的喜愛,這些讓影片擁有了一個時光縮影中的一切美好。

(同樣將鄉村天堂般生活景象與少量辛辣的社會批判混雜在一起的電影,我只能想到約翰·福特[John Ford]的一些片子,像是《普裡斯特法官》[Judge Priest,1934]、《陽光普照》[The Sun Shines Bright,1953]以及《蓬門今始為君開》[The Quiet Man,1952]。)

湯姆森彩色看上去與其它的彩色印刷技術截然不同,而且因為我們幾乎沒有其他法國四十年代生活的彩色影像檔案,所以《節日》就有了一種呈現歷史的力量。

從形式上看,《節日》提供了一份粗略的草圖呈現塔蒂大部分的想法,他在後面的作品中將其一一具體化。(在黑白片《於洛先生的假期》和彩色片《玩樂時光》中達到巔峰)。前景和背景的細節存在著喜劇式的互動。

例如影片中郵遞員弗朗索瓦首次露面是在背景中,他一邊騎自行車一邊躲避一隻看不見的蜜蜂,而前景中的一個割草工則試圖對他古怪的之字形運動進行解碼——直到片刻之後這隻蜜蜂飛來騷擾割草工。

這裡存在著一種影像與聲軌的明顯的分離——後者是一種對聲效、周圍噪音與對話的高度選擇和出色的混合,包含著某種具象音樂③成分(儘管該片存在著塔蒂電影中最多的對話)。這種聲音與影像的分離形成了二者的對比——最明顯的表現在,狂歡節僱工羅傑(居伊•德岡巴飾)和村民珍妮特(梅內•瓦雷)滑稽的調情動作伴隨著旁邊帳篷內播放的一部美國西部片的對話進行。

(這種調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影片中反覆出現,而且羅傑已婚的事實賦予這場羅曼蒂克的渴望某種調皮的性質,這在塔蒂後來的電影中已然不可見矣。從很多角度來看,這都是他最典型的法蘭西電影。)

相關焦點

  • 《綠野仙蹤》不是第一部彩色電影嗎?從黑白到彩色
    這部電影獲得額外獎勵的原因之一是他是第一批使用特藝彩色技術的彩色電影之一,與早期的黑白膠片必須手工染色不同,特藝彩色膠片極大地改進了彩色膠片的製作工藝,使畫面更加飽滿自然,因此《綠野仙蹤》成為後續電影的重要基礎。
  • 電影發展史:從黑白走向彩色的電影世界,你知道多少?
    但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我國的電影發展史共用了115年的時間。  一、從無到有的電影裡程碑  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的《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當時的拍攝點是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至此結束了我國電影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 《綠野仙蹤》不是首部彩色電影?從黑白到彩色,首部彩色長片是它
    而這部電影其中一個加分的原因在於,它為其中一部最早使用「特藝彩色」技術的彩色電影,有別於早期黑白電影膠捲必須人工染色,「特藝彩色」讓彩色電影的攝製技術得到更大的提升,畫面更為飽滿和自然,《綠野仙蹤》也因此成為後續電影的重要基礎。
  • 告別黑白,世界第一部公認的彩色電影帶你感受浮華的世界
    ——《浮華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繽紛多彩的,影院中的大片以及電視電影所展現的精彩鏡頭等無一不旖旎多彩絢麗動人,但是當人類第一次嘗試用膠片記錄時光使之重新呈現在屏幕上的時候,才發現那裡的世界只有黑色和白色,於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只能欣賞黑白影視作品。當然,這裡並沒有說黑白電影的不好。
  • 別再感嘆所謂的彩色修復版黑白電影了
    本文所針對的是自媒體平臺上日益泛濫的低質彩色修復版黑白電影,可不要對號入座呀。效果對比現如今,隨著網絡自媒體平臺不斷增加,由於自媒體的低準入門檻,自媒體的內容也開始良莠不齊,也是突然發覺好多電影自媒體開始給黑白電影上色,美名曰「彩色修復版」,吸引眾多眼球,更甚以此博來原創稱號
  • 獲獎名單公布 | 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123年,見證經典
    在123年前的今天,1895年12月28日 ,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
  •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拙樸的真情最動人
    01 艱苦拍攝,催生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年輕人大概不太了解,這部1953年拍攝完畢的戲劇老電影,頂著無數桂冠,在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歷時11個月才拍攝完成。當時蘇聯專家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也就是把彩色電影的拍攝一竿子支到了十幾年後。的確,當時國內的燈光、藥水等各方面技術的確還都不成熟,基本上是一邊拍攝,一邊拿著藥水瓶子做實驗的模式。
  • 黑白電影背後的玄機
    然而,有些導演選擇踏上尋根之路,找回當初黑白電影時期的初衷,也許在充滿彩色幻覺的現代,黑白色調的使用反而更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就如同1939年的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使用彩色來對比黑白,夢境與現實的差異性。
  • 世界第一部電影,中國第一部電影,電影行業未來趨勢
    我是琴探影,名之為琴,探討電影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樣的,電影歷史的長河,也有一個誕生的過程,那麼世界電影誕生是哪一部?中國第一部誕生的電影又是哪一部呢?,用活動電影機舉行首次放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被認為標誌著電影的誕生。
  • 今天為什麼我們還會看黑白電影?
    適當地處理電影色彩必畫龍點睛,但一不小心就成畫蛇添足之舉,或是像早期「三色彩藝」的技術發達之後彩色電影淪為商業性質的產品。然而,現今的電影世界似乎有意地忽略黑白電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皆為彩色,相較之下黑白電影更顯得夢幻、純淨,使整部電影結構單純地以動作及光影呈現。彩色電影本身即可自行發光,但是黑白電影需要藉外來發光。
  • 「紀錄片守護者」計劃啟動 修復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
    12月12日上午,在2018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中國電影資料館與百度·好看視頻合作啟動了「紀錄片守護者」計劃,宣布將共同修復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
  • 《歡樂谷》黑白與彩色衝撞中的世界
    但是他們進入的是時代背景為20世紀50年代的名為《歡樂谷》的黑白情景喜劇。「歡樂谷」的世界裡的一切都是黑白的,場景是黑白的,物品是黑白的,人也是黑白的。每天發生的事情也都是按照情景喜劇中設定的那樣完美:打球會有百分之百的命中率,比賽也一定能取勝......兄妹兩人的亂入打破了這份「完美」,明明可以按照劇本過「完美」生活的兄妹偏偏不按劇本兒走。
  • 據說這是世上最美的9部黑白電影,黑白電影哦!
    譬如下面這9部電影(美的黑白片還有很多,但這次只選取了這9部)1.《修女伊達》(2013)導演: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主演:阿伽塔·庫萊沙/阿伽塔·特澤布霍夫斯卡/喬安娜·庫裡格「一部需要耐心看完的神作,電影實驗性強烈堪比任何哲學名著,每一個黑白的鏡頭都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反創世紀逆向工程,在第六天光也消失的時候,一切冗長重複艱澀也結束。」(Much)於我而言,世上最偉大的導演,只有兩位,一位是已去世的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一位是已封鏡的貝拉·塔爾。對大多數其他人而言,電影只是電影,對他倆,電影是進行哲學思考的手段。
  •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從電影的聲音不斷,從黑白畫面到彩色畫面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從電影的聲音不斷,從黑白畫面到彩色畫面,從膠片到數碼技術。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會對電影形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舊時代的煙霧技術很快就被淘汰了。膠片因為成本和儲存運輸,曾經輝煌的膠片時代已經過去。聲音是電影的重要表現形式,影像表現的作用不可分割。
  • 2019法國電影周 | 奧斯卡遺珠《弗蘭茲》:謊言是彩色的,現實是黑白的
    弗朗索瓦·歐容,被稱為「法國影史上最俊美的導演」。他的電影如同他的外貌,總能散發出讓人無法迴避的強光。《花容月貌》裡關於青春與性交易的討論。影片中有俊男美女,還有他擅長把玩的情慾,無關道德,無關意義,只關乎於內心。但是,向來不走尋常路的歐容用一部影片告訴你,黑白禁慾系同樣可以高逼格。
  • 法國電影大師展下月開幕,侯麥短片、13小時《出局》來了
    2021年,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持續推進國產藝術電影長期放映和中外電影交流,2021年1月將以兩個影展領跑「周周有影展」活動,一個是1月8日開幕的「建黨百年主題影展」,一個是1月9日開幕的法國電影大師展。法國電影大師展(和平)電影大師展是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最具有吸引力的放映品牌之一,此前曾先後舉辦過庫布裡克回顧展、波蘭斯基回顧展、赫爾佐格回顧展、日本電影大師展、義大利電影大師展等多場放映,深受觀眾喜愛。
  • 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上甘嶺》4K修復版專場放映
    《上甘嶺》4K 修復版專場放映  中國電影資料館  新浪娛樂訊 10月25日,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周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在小西天藝術影院隆重舉行「重溫經典 致敬英雄——新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上甘嶺》4K 修復版專場放映」活動,使這部紅色經典煥發新生
  • 彩色·黑白 ——小議電影《後來的我們》的色彩切換
    「奶茶」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中,黑白影像和彩色鏡頭無縫切換,風格獨特,內涵厚重,給觀眾以別樣審美體驗。彩色電影中,對一些歷史、回憶橋段及畫面,導演往往採用黑白色獲得對比之效,表現時間和空間的切換。但導演劉若英卻另闢蹊徑,將其進行反運用,使對比效果更強烈,使電影主題得到完美表達。
  • 從黑白走向彩色 越劇電影《情探》迎來「重生」
    59年前,由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等名家擔任主演的越劇電影《情探》走上大熒幕,受到廣大戲迷觀眾的熱愛與追捧;59年後,《情探》由黑白走向彩色,迎來了「重生」。 11月12日下午,在紹興魯迅電影城巨幕廳,由東海旭日影業有限公司、中國戲劇家協會、紹興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製的越劇電影《情探》進行首映式,許多戲迷朋友齊聚影廳,觀賞這一經典越劇佳作。
  •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居然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人們在飽覽了黑白電影的藝術佳作 後,又將目光投向了豐富的彩色世 界.希望能欣賞到色彩更真實的彩色 電影: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 把膾炙人口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 搬上銀幕,拍成彩色故事影片,確定 了由桑弧導演,黃紹芬攝影,袁-貧芬、 範瑞娟主演,當時領導上海文化I:作的夏衍同 志卜分關心這部影片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