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歐陽克是楊康做的有數的「好事」,但他恰恰也就死於這件好事。
再複習一下,這段很精彩。
1、
歐陽克見他臉色有異,出言相慰。
楊康點了點頭,目不轉睛的望著穆念慈。
歐陽克笑道:「小王爺,我這兩個美人兒挺不錯罷?」楊康又點了點頭。
這時見歐陽克將她抱在懷裡,心中恨極,臉上卻不動聲色。
歐陽克笑道:「昨晚這裡有人結親,廚中有酒有雞,小王爺,勞你駕去取來,咱倆共飲幾杯。我叫這兩個美人兒脫去衣衫,跳舞給你下酒。」楊康笑道:「那再好沒有。」
2、
「楊康,你瞧這是誰的靈柩?」
楊康回過頭來,見第一具棺木上朱漆寫著一行字:「大宋義士楊鐵心靈柩」,心中一凜,臉上卻是漫不在乎,說道:「歐陽先生,你緊緊抓住這兩個妞兒,讓我來摸摸她們的小腳兒,瞧是哪一個的腳小些,我就挑中她。」
3、
楊康笑道:「歐陽先生,你再喝一碗酒,我就跟你說你猜得對不對。」歐陽克笑道:「好!」端起碗來。
楊康從桌底下斜眼上望,見他正仰起了頭喝酒,驀地從懷中取出一截鐵槍的槍頭,勁透臂,臂達腕,牙關緊咬,向前猛送,噗的一聲,直刺入歐陽克小腹之中,沒入五六寸深,隨即一個筋鬥翻出桌底。
4、
歐陽克道:「你不肯說,要我死不瞑目麼?」
楊康後頸要穴被他抓住,四肢俱不能動,已知萬難倖免,冷笑道:「好罷,我對你說。你知她是誰?」說著向穆念慈一指。
歐陽克心中立時恍然,笑道:「她……她……」忽然咳嗽起來。
楊康道:「她是我未過門的妻子,你兩次強加戲侮,我豈能容你?」
歐陽克笑道:「原來如此,咱們同赴陰世罷。」高舉了手,在楊康天靈蓋上虛擬一擬,舉掌便即拍落。
楊康閉目待斃,只等他這掌拍將下來……
……
中間省略了許多,只挑出了重點。
這個事件我劃分出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初遇,楊康心中恨極,但並未表露出來,只是臉色有異。
第二階段,開始想法子,力鬥不過,只能智取,並且幾乎瞬間就想到了主意,借摸腳為理由。同時不斷地勸酒,給他戴高帽,誇他武功好,降低敵人防備心理。
第三階段,高潮。還怕不放心,繼續用計,讓歐陽克喝酒,在桌子底下,斜眼上望,確定了他正喝,立馬拿出鐵槍頭刺了進去。如果你回望,人物性格行事前後是有連貫性的,之前能在歸雲莊言語上逼得陸冠英答應一對一,這裡同樣。
第四階段,歐陽克雖被鐵槍刺中,然而武功畢竟比楊康高出太多,立馬擒住了楊康,拿住了他後頸要穴,楊康已經閉目等死了,最後只是因為僥倖,歐陽克先走一步。
所以楊康這裡殺歐陽克,為救穆念慈,其中的危險他應該是知道的,不成功,便成仁。甚至已經成功了,也幾乎是同歸於盡。然而他依然還是選擇了行動。
沉著勇猛。不說硬話,不做軟事。
至於說,後面的要拜歐陽鋒為師這樣的說辭,顯然是金庸有意貶低了。因為畢竟是一本通俗小說,金庸創作前期還相當臉譜化,楊康好好寫的話,那種道德的兩難困境,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倫理懸置」,以及人性的複雜,作為主角好好寫的話,足以使射鵰真正成為一本名著,楊康這個人物,連同射鵰一同位列於世界藝術迴廊之中。但這畢竟還是金庸創作初期的一本武俠小說,尚未脫得類型化古典武俠及話本小說的窠臼。
類似的春秋筆法,還有這種心理描述,「那楊鐵心雖是我的生父,但他給我過甚麼好處?」
表白地非常直露,其實可以完全換一個委婉的說法的。比如感情,「雖然他是我的生父,但完全如同一個陌生人一樣,我們幾乎沒什麼感情。而完顏洪烈他對我畢竟很好,就像親兒子一樣,沒半分虧待過我們娘倆。」
但是像「好處」,「榮華富貴」,這種心理描述,就是典型的春秋筆法了。作者刻畫一個人物,最好是通過事件人物行動來讓讀者自己判別,而非直接幹預地刻畫一些帶主觀情感傾向的暗示詞彙。
再說,試想,楊康這樣的人,會真的看重武功嗎,或者說需要武功嗎,他煙雨樓一役,借了些兵馬,萬箭齊發,就足以打的五絕束手就擒,楊康的個人肖像,應該是典型的少年權謀者形象。
是類似賈詡賈文和這樣的籌謀者。即使少年心性,要學武,殺歐陽克最多只是一個想法,他知道這其中風險之大。
而且這是典型事後說的,作者的幹預性很明顯了,殺歐陽克,才剛拔高了楊康的形象,立馬就回頭補一句,是為了跟歐陽鋒學武。進行貶低和反派刻畫。
從這裡的春秋筆法就能明顯看出作者的態度和對小說人物的幹預。而真正偉大的小說藝術,是如託爾斯泰或福樓拜那樣,作者只能悄悄跟在人物後面,看他們的行動,然後記錄下來。
再說這點,就算回歸小說內部,按小說敘事來看,就在殺歐陽克這個過程中,楊康有沒有想過,要拜歐陽鋒為師,沒有。
即使後來確實有這個想法,但難道就能因此完全否定楊康和他的這個舉動嗎?
很多事件的推動形成都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只有小孩子才會用特別極端的方式考驗一個人,或者考驗人性。
而且前面引文也足以看出來,這次行動的危險性,所謂的不成功便成仁,即使已經成功了,那歐陽克也有足夠的實力拉著楊康同歸於盡。
楊康一般都是謀定後動的,所以即使他真的有拜師這個想法,也完全可以不管不顧穆念慈,日後找一個更加穩妥的方法除掉歐陽克,現在繼續跟他虛與委蛇。
辯駁了這一點,現在再回頭說楊康之死。
在結束後,楊康曾想到要殺程瑤迦和陸冠英,但是已經太遲了,劫後餘生,當時太心慌了,沒想到這點。因為洩露出去,他是必死的。
但他沒想到後面有人,後面是黃蓉和郭靖,在密室療傷。他們見證了全過程,而楊康尚不知情,看看他們的態度:
「黃蓉見楊康與穆念慈重會,甚是喜慰,又感激他解救了大難,郭靖更盼這個義弟由此而改過遷善,與黃蓉對望一眼,均是滿臉笑容。」
歐陽克是已經知道黃蓉在背後的,要不是楊康恰巧趕來,他會招呼黃家妹子一起過來。所以說,黃蓉感激他解救了大難。
但是黃蓉是怎麼報答楊康的呢?
鐵槍廟中,群鴉亂飛,楊康眼中流淚,叫,父王!父王!
黃蓉只是冷冷地道,第三條鯊魚。
為什麼楊康要伸手打黃蓉,因為黃蓉告密,說出了他殺歐陽克的這個秘密。黃蓉是在生命遭受到逼迫的情況下,不得已說的嗎?不是。
黃蓉跳出去,只是為了郭靖誤解他,東邪受到冤枉,但是在她已經把這個破解說清楚的情況下,她又繼續引誘傻姑講了楊康殺歐陽克的事。
也就是說,這完全是非必要的,東邪的冤屈得到伸張,郭靖和他也可以和好,柯鎮惡也內心歉疚,歐陽鋒也已經自認,這就完全足夠了。
然而黃蓉接下來又繼續引誘傻姑說出來,把楊康殺歐陽克的那件事說出來。
楊康可以死,但不能是因為這件事而死。
但楊康,恰恰就死於他做的這件好事。
所以說,黃蓉做的這件事,不地道。他們可以說是共同度過了一段艱難事件,而楊康還順帶救了她,得以免受歐陽克的侮辱。但她在非必要的情況下,選擇了告密和揭發這件絕不能說出口的秘密。
這也就繼續解釋了,在《神鵰》裡,黃蓉對楊過為什麼會是這種態度,這和她複雜的、不能言明的情緒是緊密相關的,所以後來乾脆遠遠打發他到終南山去,眼不見為淨。
後來即使楊過數次相救,依然心有嫌隙,甚至十六年後,楊過再次歸來,和郭襄有了交集,黃蓉居然懷疑楊過有意誘拐郭襄,甚至和她發生關係,有意讓郭襄愛上自己,藉此慢慢施展毒計,毀壞她整個家庭。
「難道他竟要誘騙襄兒上手,使她傾心相從,然後折磨得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不錯,不錯,依著楊過的性兒,他正會如此。」
這就不是正常人能想出來的。
這樣的聯想,這樣的猜忌,嫌隙,忌憚,是源於一種刻骨的恐懼,源於黃蓉對她的家庭完整性的極端看重,她絕不允許有任何拆散她家庭的可能因素出現。
我們也可以想見,郭靖並不知情,對於楊康之死的細節,對黃蓉揭發這件事,從後來神鵰可以看出,郭靖始終蒙在鼓裡。而且黃蓉也絕不會讓郭靖知道,就像殺傻姑那次的想法,不是因為好心而放棄,黃蓉同樣也不是因為愧疚而對楊過忌憚,只是因為怕郭靖知道,進而可能破壞兩人關係,以及整個家庭。
一個人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即使如靖蓉兩人之間的感情,要一路安然走到最後,僅靠真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地有手段去維護,有秘密得以隱藏。
前景文章:
1、少年梟雄:說楊康(1)
2、少年梟雄:說楊康 (2) | 殺歐陽克
3、說楊康(3):反政治正確與作為存在主義者的楊康
4、說楊康(4):理解比愛更高尚嗎,愛是理解嗎
5、說楊康(5):對比郭靖、黃蓉、拖雷、趙敏
6、說楊康(6):楊康和楊過
楊康系列至此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