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華晨宇在寫給抑鬱症患者的單曲《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中,細膩準確地傳達了抑鬱情緒的內心世界,藉此呼籲大家多關心身邊人的心理狀態,發現異常能及時伸出援手。
可能很多人聽過這首歌,卻不知道,華晨宇在創作這首歌時也曾陷入抑鬱情緒,故而才能對抑鬱症患者們這麼如此感同身受。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歌詞
在前段時間的節目《王牌對王牌》中,張歆藝作為華晨宇私下裡關係很好的朋友被請來節目,談到自己還有丈夫袁弘初次聽到這首歌時,卻被歌詞嚇傻了,忙問華晨宇最近是不是不開心?這才得知,創作這首歌的那段時期華晨宇一直情緒低迷,甚至曾經站在自己陽臺上想跳下去。
節目中,張歆藝給大家講述華晨宇創作過程中的心理狀態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不止華晨宇,還有許多有著藝術創作天賦的名人,多多少少都有著些憂鬱自閉的氣質。這種天賦和抑鬱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高敏感人格」是否是兩者的共性呢?擁有「高敏感人格」的人,又該如何自我調節,如何取捨呢?本文將按以下結構逐一解答這些問題。
本文大致內容
本文約3900字,閱讀時長10分鐘。
有這樣一句戲言:沒抑鬱過,都不好說自己是藝術家。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詩句洋溢著生活的熱情,然而它的作者海子卻在寫出這首詩的兩個月後因為抑鬱選擇了臥軌自殺。
寫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童話詩人」顧城最後精神失常,拿著斧頭砍死了妻子又自殺。
文森特·梵谷由於生活壓力、性格孤僻逐漸產生了躁鬱傾向,但他也正是在精神病院中期創造出了大量諸如《星空》的優秀畫面。
《星夜》梵谷
貝多芬幼時一直受到過於嚴苛的管教和教育,被父親虐待,形成了高傲孤僻的性格,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自我掙扎中爆發出了對命運的不屈不饒,創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
凌晨四點還會觀察「海棠花未眠」的川端康成,卻在創作的高峰時期,由於從小失去雙親,體弱多病,加上受到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的刺激,多年的刺激累積,也選擇了口含煤氣管離開這個世界。
左為川端康成,右為三島由紀夫
在舞臺上光芒四射,演藝和唱歌上都有著非凡成績,待人接物也令人如沐春風的張國榮,最後也在抑鬱中苦苦掙扎,最後選擇了自殺。
人類歷史上還有許多閃亮的名字——哲學家叔本華、尼採、福柯,作家愛倫坡、海明威、伍爾芙、艾略特,作曲家沃爾夫、聖桑、舒曼……都在作出了令人驚嘆的藝術成就的同時,自身卻長期在精神世界中痛苦掙扎。
伏案寫作的海明威
這樣看起來,似乎詩人、畫家、作家、音樂家是抑鬱乃至自殺的高危群體,藝術創造力似乎是與抑鬱是正相關的。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是不是天妒英才,藝術家就是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呢?究竟是藝術本身的性質讓他們痛苦不堪,還是正是因為痛苦的經歷才走上了藝術之路作為宣洩的出口?
有人解釋,這可能是因為藝術類工作收入不穩定、時間不固定,而且創作時常常需要承受孤獨和寂寞,但這顯然不適用於所有的藝術家,因為許多名人,如伍爾芙、張國榮,他們在優裕的物質條件中創作時,一樣經歷了痛苦掙扎。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我們的大腦集中精力應付某類複雜問題——比如創作時,就會把腦海裡其他事物全部排除,就會出現一些近似抑鬱症的表現,比如昏沉、入睡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對外界興趣缺失等,這其實是大腦在為主要任務節省能量,這種大腦機能被稱為「沉思分析」。這似乎解釋了創作者們在創作狀態下的古怪,但這仍然不能解釋為什麼在生活中,在非創作狀態下,他們仍長期處在一種憂鬱敏感的狀態?
但如果我們不再把創作才能和抑鬱症狀看作一對「因」和「果」,而是把他們看作兩個「果」,我們便會很容易發現它們共同的成因——「高敏感人格」。敏感的人,吸收的靈氣更多,痛苦也更多。
「敏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人格特徵的維度,不是簡單的「敏感」或「不敏感」,而更像是一個變化的區間。「高敏感」是一種敏感程度較高的體現,高敏感的人群通常能夠更完整細緻地處理外在世界積極和消極的信息。他們對外在的環境有很強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能夠迅速抓取信息、抽絲剝繭、順藤摸瓜,但也常常容易被這些外在的刺激所影響,而變得不知所措。
「高敏感」在我們生活中並不罕見。如果你也曾在聚會上待了較長一段時間後,感到強烈的疲勞,需要自己一個人待一會兒來恢復能量;如果你也愛好獨處,喜歡花一些時間來做無用的事,與自己對話,整理思緒;如果你聽朋友抱怨身邊的矛盾衝突時,往往感覺自己比當事人更憤怒悲傷……那麼你身上多多少少也有著一些「高敏感」的特質。
你是否曾在聚會上精疲力盡,想要逃走?
所以說,「高敏感」只是一種常見的人格特質,自然不是病。但是「高敏感」這一特性確實對擁有者的日常生活有著一些負面影響,比如:
①大腦信息容易過載,被自身情緒淹沒
高敏感人格擁有活躍的想像力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可以感受到事物之間更細微的差異,並對信息進行更深入的加工。這樣大腦一旦從外界接收到各類情緒和信息,就會觸發各種靈感,在概念之間產生連結,這樣一來,大腦的「硬碟」很快就會被塞滿,進而感到不堪重負。說白了,高敏感的人容易注意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並且自己會忍不住牢記並聯想,最後自己給了自己太多壓力。
②高度共情,容易受別人的情緒影響
共情
高敏感的人有著非常敏銳的觸角,來感知別人的情緒,因而往往在幫助和照顧別人方面十分盡心。就如同很多明星在事後回憶起張國榮時都評價說,他總是很能體諒別人,無微不至地照顧和關懷的身邊的人。但糟糕之處在於,高敏感的人往往也很不擅長把自己從別人的痛苦中抽離出來,甚至會和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陷入更深的痛苦。
③獨處的需求可能成為社會生活的負擔
高敏感的人往往會覺得外界的信息和刺激太多,因此需要大量時間自我獨處,消化整理這些信息。但在現代社會的高節奏生活中,很難得到這麼多的獨處時間,而且在人際交往中也很跟對方解釋為什麼自己需要這樣的緩衝。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很多高敏感的人會覺得這個特性是他們生活中的負擔。可是正如同《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中提到的那樣,高敏感人格其實也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可以給我們帶來人生加成。
高敏感的人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處境,在深度人際交往中也往往會得到更高的評價和喜歡。同時,他們對生活中細節的感知力更強,思維也更為活躍,因此有著極強的創造力,上文提到的藝術家們就是最好的例子。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敏感人格」的人中,確實更容易出天才。
對於高敏感的人來說,如何平衡這種人格特質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創造力,就成了極重要的問題。
高敏感的人帶著別樣的濾鏡來到這個世界,當你悅納這種特質,你能體驗到別樣的自由。如何在保留「高敏感人格」帶來的正面特質的情況下,比如極強的創造力,儘量避免自己受到過多的刺激,生成負面情緒呢?
高敏感人從自身角度出發,首先應該學會停止內耗。很多時候,面對同一事物,如果可以適當轉變思維方式,就可以把情緒上的惡性循環轉化為良性循環。
惡性循環的思維方式
良性循環的思維方式
適合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平衡性格中的敏感特質。如果高敏感的人可以擁有外向活潑、復原力極強,同時還能尊重你的敏感特質的伴侶或者密友,你生活中的艱難就會少很多。
正如同華晨宇在《王牌對王牌》中提到的一樣,自從他來參加這個節目,認識了沈騰、賈玲、關曉彤這開朗活潑的三個人,整日嘻嘻哈哈地打鬧,在這樣輕鬆溫馨的氛圍中,感覺整個人好像都打開了。從節目剛開始時的封閉緊張,到後來越來越放鬆自如,講話的音量也是越來越高。家中的布置也逐漸有了很多陽光,變得柔軟而有人情味。
參加《王牌對王牌》給華晨宇帶來的正面影響
當華晨宇和張歆藝在一起,兩個敏感的人在一起會更多地交流內心的掙扎,雙方都陷入其中。不是說這樣的深剖內心類型的人際交往模式對高敏感的人不好,而是說如果他們可以擁有像沈騰們創造輕鬆氛圍的朋友的話,負面情緒就可以被平衡許多,正如同一位網友的評價:「敏感的靈魂就得粗壯的神經來治」。
眾多搖滾愛好者的夢中情人,歌手鄭鈞,最後選擇的妻子鄭芸讓很多粉絲大跌眼鏡。原因無它,只因為她太俗了,和嚮往著遠方和自由的搖滾歌手在一起,怎麼看都不搭調。但其實仔細想想,正是這種活得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俗人」,才是文藝青年那枚敏感纖細的靈魂的最好的歸宿。
鄭鈞和妻子鄭芸的合照
文藝青年,直向遠方,像雲一樣飄在天上,不食人間煙火。一點點事兒,就不開心了。一句話就輕重了,一個眼神就多情了。歌寫得做得不盡人意了,畫畫得鈍了,就糾結難受得趴在床上不想呼吸了。
要是找個也文藝的,日子就不用過了。兩個人一個眼神就互相通曉了,你看低我了,你鄙視我了,你覺得我庸俗了。沒有比引起兩個文藝青年吵架更容易的事兒了。
最好吧,就是找一個大俗人,一頂一的大俗人。你方要矯揉造作,她就把你從被單子翻出來,她要打掃衛生,她要買房裝修,她要攢錢花錢,她要和姐妹們攀比頭花。你剛一張嘴,說自己有點痛苦。她就把豆漿大餅揣你嘴裡,給你扯起張家場李家短,扯起她投資的基金有多賺了一兩萬。生活從此熱熱鬧鬧,生活從此炊煙嫋嫋。
很多時候,高敏感的人為了避免生活中的不便,往往會選擇「自我鈍化」,避免了「高敏感人格」帶來的生活中的不便,可也失去了它帶來的感知力和創造力。
張歆藝心疼華晨宇在創作過程中的痛苦掙扎,希望他以後的作品可以更多地在平靜和喜悅中誕生。可是同為創作者的大張偉卻勸大家理解華晨宇,因為「只有痛苦不安才能出藝術」。
「痛苦不安才能出藝術」
以我們普通人的觀點來看:藝術自然崇高,可是如果對於生命和健康無益,那它的價值便是值得懷疑的。可是對創作者自身而言,就算知道了鈍化「高敏感人格」的方法,他們會選擇為此放棄創作的靈感嗎?如果只能在痛苦但靈感充盈,平和喜悅但作品平平中進行選擇,他們又會如何取捨呢?這始終會是一個無解且千人千面的難題……
停止思考,世界便失去了色彩。關注我, 帶你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人間,讀書觀影,尋找更好的自我。
部分插圖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