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餚有許多流派,其中的魯菜、川菜、粵菜、閔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被稱為八大菜系。
1 八大菜系簡介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有一定親緣承襲關係、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魯菜、川菜、蘇菜、粵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稱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這裡就著重介紹「中國八大菜系」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如何發展和演變以及其特點,高超技法和著名代表菜。
2 魯菜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菜系東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裡,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中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水果產量居中國之首,僅蘋果就佔中國總產量40%以上。豬、羊、禽、蛋等產量也是極為可觀。水產品產量也是全國第三,其中名貴海產品有魚翅、海參、大對蝦、加吉魚、比目魚、鮑魚、天鵝蛋、西施舌、扇貝、紅螺、紫菜等馳名中外。釀造業歷史悠久,品種多,質量優,諸如洛口食醋、濟南醬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負盛名的佳品。如此豐富的物產,為魯菜系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資源。
3 粵菜粵菜系也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其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早在西漢<淮南子·精神篇>中載有粵菜選料的精細和廣泛,而且可以想見千餘年前的廣東人已經對用不同烹調方法烹製不同的異味已遊刃有餘。在此以前,唐代詩人韓愈被貶至潮州,在他的詩中描述潮州人食鱟、蛇、蒲魚、青蛙、章魚、江瑤柱等數十種異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時,章魚等海味已是許多地方菜餚的上品佳餚。在配料和口味方面,採用生食的方法。到後來生食豬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魚片,包括生魚粥等的習慣保留至今。而將白切雞以僅熟,大腿骨帶微血為準,則於今仍是如此。將粵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講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諸特點,表現具足。粵菜還善於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常學常新。蘇菜系中的名菜松鼠鱖魚,飲譽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粵菜宴席。雖粵人喜食鼠肉,但鼠輩之名不登大雅之堂。粵菜名廚運用嫻熟的刀工將魚改成小菊花型,名為菊花魚。如此一改,能一口一塊,用筷子及刀叉食用都方便、衛生,蘇菜經過改造,便成了粵菜。此外,粵菜烹調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從北方菜的爆、扒、烤、汆移植而來。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類方法改進之後形成的。但粵菜的移植,並不生搬硬套,乃是結合廣東原料廣博、質地鮮嫩,人們口味喜歡清鮮常新的特點,加以發展,觸類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將原料調味後,烤至酥爛,推芡打明油上碟,稱為清扒。而粵菜的扒,卻是將原料煲或蒸至膩,然後推闊芡扒上,表現多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鴨、雞絲扒肉脯等。廣東的飲食文化與中原各地一脈相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上曾有多個另立王朝的內地人。歷代王朝派來治粵和被貶的官吏等,都帶來北方的飲食文化,其間還有許多官廚高手或將他們的技藝傳給當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設店營生,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直接介紹給嶺南人民,使之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後,廣州成為中西海路的交通樞紐;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結隊而至。當時廣州地區的經濟與內陸各地相比,發展較快。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滷水、巖鹽、川椒、「陽樸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三國鼎立之間。當時四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移向成都。其時,無論烹飪原料的取材,還是調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專業烹飪水平,均已初具規模,已有菜系的雛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後兩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時也就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這對發展生產有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秦代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到了漢代就更加富庶。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種,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飪原料和調料。西漢時國家統一,官辦、私營的商業都比較發達。以長安為中心的五大商業城市出現,其中就有成都。三國時魏、蜀、吳鼎立,劉備以四川為「都」。雖然在全國範圍內處於分裂狀態,但蜀中相對穩定,對於商業,包括飲食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堅實的基礎。烹飪業的進步和發展,使蜀中的專業食店、酒肆增多。「文君當壚,相如滌器」,則是進步和變化的佐證。這時專業烹飪人員增多,烹飪技術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聚居於城市的達官顯宦、豪商巨富、名流雅士越來越講究吃喝享受。他們對菜的式樣、口味要求更高,對川菜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時川菜特別重視魚和肉的烹製。曹操在<四時食制>中,特別記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江陽、犍為。」還提到「蒸鯰」,可見當時已有清蒸鯰魚的菜式。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中對1500多年前川菜的烹飪技藝和宴席盛況描繪為「若其舊俗,終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賓。唐代詩仙、詩聖都和川菜有不解之緣。詩仙李白幼年隨父遷居錦州隆昌,即現在的四川江油青蓮鄉,直至25歲才離川。在四川近20年生活中,他很愛吃當地名菜燜蒸鴨子。廚師宰鴨後,將鴨放入盛器內,加酒等各種調料,注入湯汁,用一大張浸溼的綿紙,封嚴盛器口,蒸爛後保持原汁原味,既香且嫩。天寶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輕時食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用百年陳釀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鴨獻給唐玄宗。皇帝非常高興,將此菜命名為「太白鴨」。詩聖杜甫長期居住四川草堂,在他<觀打魚歌>中唱出了關於「太白鴨」的讚美詩歌。宋代川菜越過巴蜀境界,進入東都,為世人所知。無獨有偶,宋代也有兩位大文學家、詞人同川菜有千絲萬縷的情思,那就是北宋的蘇軾與南宋的陸遊。蘇軾從小受川菜習慣的影響,20歲時隨父親和弟弟到京城應試。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鬱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在長沙市郊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中,不僅發現有魚、豬、牛等遺骨,而且還有醬、醋以及醃製的果菜遺物。唐宋以後,由於長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城市,因而湘菜系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燉、燜、煨、燒、炒、熘、煎、燻、臘等烹飪技術,成為我國著名的地方風味之一。解放以來,湘菜特色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清初明末此菜傳到長沙,成為湖南名餚。「五元神仙雞」又名「五元全雞」,古已有之。清代<調鼎集>曾有「神仙燉雞」的記載。其製法是「治淨,入缽,和醬油,隔湯幹燉,嫩雞肚填黃芪數錢,幹蒸更益人」。這是以黃芪燉雞,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故名「神仙雞」。在同治年間已有「五元神仙雞」,據傳為曲園酒樓所制。開始也是用全雞加黃芪蒸製,後來改加荔枝、桂圓、紅棗、蓮子、構杞子,入體加調味蒸製,名為「五元神仙雞」。
閩菜系亦是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兼顧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新、和醇、葷香、不膩的風味特色,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獨樹一幟。福建位於我國東南隅,依山傍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其山區地帶林木參天,翠竹遍野,溪流江河縱橫交錯;沿海地區海岸線漫長,淺海灘遼闊。地理條件優越,山珍海味富饒,為閩菜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烹飪資源。這裡四處盛產稻米、糖蔗、蔬菜、瓜果,尤以龍眼、荔枝、柑桔等佳果譽滿中外。山林溪澗有聞名全國的茶葉、香菇、竹筍、蓮子、薏苡仁米,以及麂、雉、鷓鴣、河鰻、石鱗等山珍美味;沿海地區則魚、蝦、螺、蚌等海產佳品豐富,常年不絕。據明代萬曆年間的統計資料,當時當地的海、水產品計270多種,而現代專家的統計則有750餘種。清代編纂的<福建通志>中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青齊」的記載。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緻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蔔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蔔絲合併烹製,涼後拌上調料上桌。此菜刀工精湛,海蟄與蘿蔔絲交融在一起,食之脆嫩爽口,興味盎然。「佛跳牆」是閩菜中最著名的古典名菜,相傳始於清道光年間。百餘年來,一直馳名中外,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特色菜之一。「東壁龍珠」是一道取用地方特產烹製的特殊風味名菜。福建泉州名剎開元寺中有幾棵龍眼樹,相傳已有千餘年歷史;樹上所結龍眼,是稀有品種「東壁龍眼」,其殼薄核小,肉厚而脆,甘冽清香,有特殊風味,享譽國內外。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當時京師的名廚在杭州經營的名菜有「百菜羹」、「五味焙雞」、「米脯風鰻」、「酒蒸鰣魚」等幾百種,後來又出現了「南肉」。浙菜系與眾不同的是因時因地而異。如杭州是全國著名風景區,宋室南渡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遊覽杭州風景者日益增多,飲食業應運而生。其製作精細,變化多樣,並喜歡以風景名勝來命名菜餚,烹調方法以爆、炒、燴、炸為主,清鮮爽脆。寧波地處沿海,特點是「鹹鮮合一」,口味「鹹、鮮、臭」,以蒸、紅燒、燉製海鮮見長,講求鮮嫩軟滑,注重大湯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富有鄉村風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南肉」、「幹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蓴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乾菜燜肉」、「蛤蜊黃魚羹」等數百種。其中的「西湖醋魚」是杭州傳統名菜,相傳宋朝時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裡以打魚為生。有次生病時,他嫂嫂親自到湖裡打魚,用醋加糖燒成菜給他吃,吃後病就好了。後來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魚」,杭州地區各家菜館均有供應。過去孤山樓外樓牆壁上曾留有「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的詩句,慕名而來品嘗的日益見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時,也指明要品嘗西湖醋魚,可見此菜在清朝初期即名揚全國。「龍井蝦仁」因取杭州最佳的龍井茶葉烹製而著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龍井村獅子峰所產為最佳,素有「色翠、香鬱、味醇、形美」四絕之稱。據傳此茶起源於唐宋、明清以來,經當地人民精心培育,品質獨特。有史載「龍井茶真品,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過後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齒頰之間,此無味乃至味也」。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當時安徽地區用「雀舌」、「鷹爪」之茶葉嫩尖製作珍貴菜餚,杭州用清明節前後的龍井新茶配以鮮活河蝦仁製作炒蝦仁,故名「龍井蝦仁」,不久就成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名菜,遐爾聞名。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中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裡。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製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專諸為刺吳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學「全魚灸」,其中之一就是現在蘇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首先在蘇、皖地區流傳。漢武帝逐夷民至海邊,發現漁民所嗜「魚腸」滋味甚美,南宋時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實「魚腸」就是烏賊魚的卵巢精白。名醫華佗在江蘇行醫時,與其江蘇弟子吳晉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療法。梁武帝蕭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麵筋為餚。晉人葛洪有「五芝」之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頗大。南宋時吳僧贊寧作《筍譜》,總結食筍的經驗。豆腐、麵筋、筍、蕈號稱素菜的「四大金剛」。這些美食的發源都與江蘇有關。南北朝時南京「天廚」能用一個瓜做出幾十種菜,一種菜又能做出幾十種風味來。此外,醃製鹹蛋、醬制黃瓜,在1500年前就已載入典籍。野蔬大量入饌,江蘇人有「吃草」之名,高郵王盤有專著,吳承恩在《西遊記>裡也有所反映。江南食饌中增加了滿蒙菜點,有了「滿漢全席」。飲料中則是香露嶄露頭角。《紅樓夢>中寶玉所食木樨香露,董小宛手制玫瑰香露;虎丘山塘肆所售香露均為當時滋神養體,又能使人齒頰留芳的美食。在酒樓之外,又出現大量的茶館,乾隆以來茶風更盛。蘇菜系由淮揚、蘇錫、徐海三大地方風味菜餚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淮揚地處蘇中,東至海啟通泰鹽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壇,北達兩淮。淮揚菜的特點是選料嚴謹,注意刀工和火工,強調本味,突出主料,色調淡雅,造型新穎,鹹甜適中,口味平和,故適應面較廣。在烹調技藝上,多用燉、燜、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製鴨菜著稱,鎮、揚菜以烹雞餚及江鮮見長;其細點以發酵麵點、燙麵點和油酥面點取勝。蘇錫菜包括蘇州、無錫一帶,西到常熟,東到上海、松江、嘉定、崑山都在這個範圍內。上海菜專指上海人自稱的本幫,不算其他海派菜。蘇錫菜與淮揚菜有同有異,其蝦蟹蓴鱸,糕團船點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優於蘇菜系中其他地方風味。其菜餚注重造型,講究美觀,色調絢麗,白汁清燉獨具一格,兼有糟鮮紅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無錫尤甚。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齊魯風味,肉食五畜俱用,水產以海味取勝。菜餚色調濃重,口味偏鹹,習尚五辛,烹調技藝多用煮、煎、炸等。近年來,三種地方風味菜均有發展和變化。淮揚菜由平和而變為略甜,似受蘇錫菜的影響。而蘇錫菜尤其是蘇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轉變為平和,又受到淮揚菜的影響。徐海菜則鹹味大減,色調亦趨淡雅,向淮揚菜看齊。在整個蘇菜系中,淮揚萊仍佔主導地位。
徽菜系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構成。沿江菜以蕪湖、安慶的地方菜為代表,以後傳到合肥地區,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方風味菜餚構成。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商業興旺,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其名菜有火腿甲魚、紅燒果子狸、醃鮮鱖魚、無為燻雞、符離集燒雞、問政筍、黃山燉鴿等。其中「火腿燉甲魚」又名「清燉馬蹄鱉」,是徽菜中最古老的傳統名菜。採用當地最著名的特產「沙地馬蹄鱉」燉成。相傳南宋時,上至高宗,下至地方百官都品嘗過此菜。明、清時一些著名詩人、居士都曾慕名前往徽州品嘗「馬蹄鱉」之美味,因而享譽全國成為安徽特有的傳統名菜。相傳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無為縣的廚師將雞先燻後滷的獨特製法,使雞色澤金黃油亮,皮脂豐潤,美味可口,獨具一格,稱為「無為燻雞」。後來漸傳至安徽其他地區,到清末已傳遍全省。「符離集燒雞」源於山東的德州扒雞,最早叫紅雞,是將雞加調味煮燒後,搽上一層紅米曲,當時並無很大名氣。本世紀三十年代,德州管姓燒雞師傅遷居符離集鎮,帶來德州五香脫骨扒雞的製作技術。他改進紅雞選料,並增加許多調味品,使雞色澤金黃,雞肉酥爛脫骨,滋味鮮美,符離集燒雞逐漸成名。其中以管、魏、韓三家燒雞店最為出名。於是,符離集燒雞遂與德州扒雞齊名,享譽中外。
八大菜系沒「京菜」有原因。
中國菜餚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其中並無北京菜。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北京菜品種複雜多元,兼容並蓄八方風味,名菜眾多,難於歸類。過去北京餐飲業中,山東館最多,當時有所謂十大堂,即指慶豐堂、聚賢堂等堂字號;八大居,指同和居、砂鍋居等居字號;八大樓,指東興樓、致美樓、泰豐樓等樓字號;還有八大春,指慶林春等春字號,這些餐館大多是山東風味。近十多年來,北京老字號餐館呈現興旺景象,全國各地20多省市著名風味餐館,又有百餘家到北京開業;世界五大洲名吃也有一些在北京落戶。不出北京,就能品嘗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風味菜點。全國各地的風味菜,多年來在北京匯集、融合、發展,形成獨特的京菜。過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巨商大賈和文人雅士,由於社會交往、禮儀、節令及日常餐飲的需要,各色餐館應運而生,宮廷、官府、大宅門內,都僱有廚師。這些廚師來自四面八方,把中華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充分施展發揮。宮廷菜是指清朝皇宮中御膳房的菜點,也吸收了明朝宮廷菜的許多菜點,尤其康熙、乾隆兩個皇帝多次下江南,對南方膳食非常欣賞,因此清宮菜點中,已經吸收全國各地許多風味菜,和蒙、回、滿等族的風味膳食。宮廷菜已享譽海內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譽。北京烤鴨,是宮廷菜中一種,風味獨特,名揚四海。其實烤鴨原屬民間美味,早在1500多年前,在<食珍錄>一書中就有「炙鴨」之名;600多年前的一個御膳官寫的<飲膳正要>中,也有「燒鴨子」的描述,在南方蘇皖一帶,小飯館也會在磚灶上用鐵叉烤鴨,名叫「叉燒鴨」或「燒鴨」。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將金陵(今南京)燒鴨傳入北京。涮羊肉是遊牧民族喜愛的菜餚,外國人稱之為「蒙古火鍋」,是宮廷御膳的一種。其實北方地區用火鍋是比較廣泛的,不過北京的涮羊肉更加考究一些。藥膳的發展也以北京為最重要的基地,有較多專營藥膳的餐館飯莊。菜品有數百種,可根據身體需要選食。宮廷菜中有許多都屬藥膳,具有食療作用。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過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講求美食,並各有千秋,至今流傳的潘魚、宮保肉丁、李鴻章雜燴、組庵魚翅、左公雞、宋嫂魚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譚家菜頗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譚宗浚家,後由其家廚傳入餐館,稱為「譚家菜」。近年出現紅樓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風味,因此烹調手法極其豐富,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熘燒燎,蒸煮汆燴,煨燜煸熬,塌燜醃燻,滷拌熗泡,以及烘焙拔絲等等。隨著社會的前進,尤其是商品經濟的勃興,北京菜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鄂菜」伴魚遊四方
「鄂菜」依託湖北獨特的淡水漁業資源,在全國餐飲業中名聲日隆,市場份額不斷增大,已發展成為中國餐飲業中的一匹「黑馬」。23日,第五屆全國烹飪技術大賽暨武漢美食文化節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據介紹,1995年,「鄂菜」在湖北境內餐飲業的市場份額僅佔60%,當時不少湖北人不愛吃「鄂菜」。此後,湖北開始實施振興鄂菜計劃:一是評10個鄂菜大師,提高名廚師的知名度,鼓勵他們自己辦酒店,或作名酒店的技術顧問,或帶徒弟傳藝;二是在全省評出100家風味名店,以吸引外地顧客;三是精選100個有名的「鄂菜」,規範其工藝操作流程。現在,鄂菜館小藍鯨、湖錦、三五醇等名店已聞名全省,「鄂菜」在湖北省餐飲業的市場份額增加到了90%。與此同時,「鄂菜」也走出湖北,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新疆、甘肅、河北、河南、陝西、江西10多個省受到普通食客的歡迎。目前,僅在北京就有近300家鄂菜館,京城10大餐飲熱點就有3個是鄂菜館,九頭鳥、湘鄂泉、紅蕃茄、蟹老宋等鄂菜館在京城頗有名氣。目前,湖北在外地開餐館、辦酒店賣「鄂菜」的廚師、管理服務人員達5萬多人。鄂菜有別於東甜西辣、南鮮北鹹的川、粵、魯、蘇等菜系,卻吸納了各大菜系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的風味特色,並以淡水魚鮮和蒸菜煨湯聞名全國。全國特級烹飪大師盧永良稱「鄂菜」為中國餐飲業中的一匹「黑馬」,認為「鄂菜」一改過去「油大、味大、芡大」為原汁、味濃、純正、微辣、鹹鮮,被中國各地食客口味廣泛接受,且「鄂菜」中很多名菜都離不開魚鮮,用「千湖之省」湖北所產的淡水魚可作出300多道「鄂菜」。預計今年湖北境內鄂菜館的銷售額可達到300億元,僅武漢市就將有近100億元的銷售額。省外的鄂菜館有20%左右的原材料是湖北本地產的菜苔、蓮藕、鮮魚等。「鄂菜」在中國俏銷也帶動湖北農民瞄著餐桌調整農業結構,拓寬了湖北農民的增收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