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曹操的從弟,曹洪為曹魏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黃初七年(公元226年)的一天,曹洪卻因為門客犯事被曹丕打入大牢並準備處死,直到卞太后出面才免於一死。按照主流的說法,曹丕是因私事想處死曹洪,事實真是如此?未必。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後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即位(即漢獻帝),不久又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董卓的倒行逆施招來了天下公憤,也讓自己成為了眾矢之的。
190年,一些關東州郡的牧守起兵討伐董卓,並推選出身四世三公(家族有四代人連續擔任了三公的職務)的渤海太守袁紹擔任聯軍盟主,率兵入盟的曹操被任命為奮武將軍。而在當時,曹洪已跟隨在曹操左右,跟著哥哥一起為了中興漢室的目標上陣殺敵。
雖然關東聯軍聲勢浩大,可真心討賊的人並不多。看著身邊的盟友一個個不敢輕易出擊董卓,曹操大膽決定進軍,親率5000多兵馬並聯合鮑信、鮑韜、衛茲等人的部隊,意圖進軍成皋。然而,當曹操等人行軍到了滎陽汴水的時候,董卓部將徐榮出現並將曹操等部擊潰。此役打得異常艱險,連曹操本人和其坐騎都被敵方飛箭所傷。眼瞅著就要被敵方所擒,危急時刻,曹洪把自己的坐騎讓給哥哥,見從弟把生機留給了自己,曹操不忍心欲推辭,卻遭到了曹洪的拒絕。按照《三國志·曹洪傳》的說法,為了督促曹操儘快離開險地,曹洪說出了「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這番大義豪邁的話。
除了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外,曹洪在隨後的時間裡也為曹魏集團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少貢獻。攻呂布、伐劉表、戰袁紹、拒劉備時,曹洪也立下了赫赫戰功。為犒賞功臣,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任命曹洪擔任衛將軍,後轉任驃騎將軍,進封野王侯,後徙封都陽侯。此時的曹洪已經位極人臣,可這樣的逍遙日子並未持續太久,因為侄子曹丕已經開始磨刀了。
226年的一天,曹洪的門客犯了法,可曹丕卻將曹洪打進了大牢,還下達了要將其處死的命令。
很快,朝中但凡是有頭有臉的大臣都去覲見曹丕為曹洪求情,面對這些臣子的苦苦相勸,曹丕竟然不為所動,仍然表達出了要殺掉曹洪的強硬態度。最後,卞太后找上門來——老太太一邊斥責曹丕,一邊表揚曹洪對曹家的救命等大恩,一邊又威脅要廢掉郭皇后,一旁的郭皇后也哭著一起求情。至此,曹丕才沒下達誅殺曹洪的命令。免了死罪沒免活罪,隨後,曹丕又削奪了曹洪的官位、爵號和封邑。
為什麼要對曹洪下手?根據《魏略》等史料的記載,曹操在擔任司空的時候提倡勤儉節約並以身示範,給子女們發放的生活費都不算很高。有一次,曹丕準備向曹洪借百餘匹絹用,可是,對於這個侄子的要求,向來吝嗇的曹洪竟然拒絕了。有很多聲音認為,借絹不成這件事,讓曹丕記恨上了這位叔叔,並借著其門客犯事這個由頭殺掉曹洪以洩當年之憤。在很多人看來,這說明了曹丕的心胸不夠開闊,就連《三國志》作者陳壽都批評曹丕不夠大度: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雖然陳壽指出了曹丕的性格缺陷,可在筆者看來,這未必是他把刀架在曹洪脖子上的根本原因。
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逝世,曹丕迅速趕到洛陽接下了丞相和魏王的位子,並於年底逼漢獻帝禪位,而後登上了禪臺稱帝。
皇帝大位不是誰想坐就能輕鬆坐上,就算是玉階下的群臣齊呼「陛下」,也未必能夠坐得穩。父親曹操在時,那些臣子尚不敢過於造次,可自己的雄才大略畢竟遠不如父親,曹丕深知這一點。
曹丕雖然是一代傑出的政治家,在後世也頗被史學家認可,然而,他在稱帝初期的日子並不是足夠順利。就比如,朝堂之上那些自己的臣子們,不省油的燈可是有很多,尤其是以曹洪等人為首的曹氏宗親。這些宗親的存在,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壓制外臣,可這個群體也會對曹丕的個人權威形成威脅。因此,為了確保自己能夠牢牢掌控權力,曹丕必須通過一些辦法去束縛住這些宗親的手腳。
自幼文武雙全且常年跟隨父親徵戰,曹丕從歷史中汲取了不少寶貴經驗,尤其是漢室諸侯國作亂的沉痛教訓。因此,早在稱帝之前,曹丕就開始籠絡和培植自己的勢力,比如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儘可能削弱曹氏宗親對權力的掌控力。而在稱帝之後,曹丕開始製法削藩,實行的分封制雖讓宗族盡享榮華富貴,卻沒讓這些自家人掌控兵權和封地的治理權,同時還將他們監控起來。如此一來,曹丕對皇權實現了最大程度的掌控,宗親們在朝堂上的存在感自然越來越低。
曹丕必須通過打壓宗親的方式,去維護自己的皇權。不過,他如此行事卻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想讓自己的子孫能在皇位上坐得更穩、更久。對此,我們對比一下曹丕的執政時間和將曹洪下獄的時間,就可以驗證這一點——曹丕是在226年6月29日病逝,而曹洪正是在這一年被治罪。
應該是意識到了自己所剩時日不多,曹丕沒有更多時間去謀劃其他能對宗親實現長久打壓的辦法,因此,他不得不儘可能利用所有的機會。機會何來?曹洪門客犯事對他來說就是一次大好良機。
雖然曹丕把刀舉得很高,且拒絕了朝廷很多重臣的陸續求情,直到卞太后上門怒斥且稱要廢掉郭皇后的話,才免掉了曹洪的死罪。可在筆者看來,曹丕最終沒有殺掉曹洪,未必是他對卞太后的一顆孝心使然,也未必是因為自己想保護郭皇后的後宮之主地位,而是因為他或許就沒有殺曹洪的心。
簡而言之,將曹洪下獄並擺出了要將其處死的姿態,說不定就是一場曹丕自導自演的戲。自己是男一號,曹洪是反面一號,太后和皇后是女配角,其他臣子尤其是宗親則是觀眾。以下兩個方面的理由也許能夠說明問題:其一,小題大做。雖然在位時間只有7年,可曹丕仍然是一名公認的傑出政治家,從維護朝堂團結而不是限制宗親權利的角度來看,曹洪既是曹魏集團的功臣,又是自己一家的恩人,貿然處決這樣一位大功臣、朝廷重臣,必定會影響君臣之間的團結關係。曹丕能幹出此等荒唐舉動?不太可能。
其二,給世人留下「孝子」的形象。眾所周知,漢代是中國古代「德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而「德治」主要就是強調「孝治」,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以孝治天下」。雖說漢室在董卓入京後已經名存實亡,曹丕逼讓獻帝禪位是在名義上結束了漢室,可「德治」在當時仍是普天之下最為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因此,曹丕不選在重臣覲見時免除曹洪死罪,而是在母親斥責自己時才鬆口,這不正顯得他魏文帝有大孝之德嗎?
其實,如果曹丕真的想殺掉曹洪,母親卞太后的話他也未必會聽,退一萬步講,倘若曹丕真想置曹洪於死地,卞太后都未必能見到兒子的面。原因不複雜,因為曹丕早就關閉上了後宮幹政的大門。
據《三國志·文帝紀》,「黃初三年(222年),詔曰: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已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自己在222年下詔後宮不得幹政,且強調出了這道詔書的政治分量,自己卻在226年因為母親和郭皇后而食言。這說明什麼問題?正好證明了曹丕就沒把曹洪的事當成軍政大事去對待,他也壓根就不想處死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