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隨後十餘年內金軍鐵騎勢不可擋。
東亞局勢短時間內天翻地覆,遼國迅速崩潰,宋室南渡勉強保住半壁江山。
時代洪流下大家往往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原慘烈的戰場,很少有人會去關注附近的邊陲小國。
作為金國鄰居半島上的高麗此時又在做些什麼?其背後又藏著什麼樣的心思?
一、心比天高
高麗王國建立於公元918年,無論從地理還是人口上看都是新羅的直接繼承者。
再將時間線往前推移,公元660年至668年新羅在唐軍的幫助下先後消滅百濟和高句麗,統一半島中南部。
作為藩屬國,此後新羅不但照抄大唐各項制度,文化上也深受中原薰陶。
學習先進文明本來無可厚非,可如果不加辨別生搬硬套也容易引起水土不服。
何謂大唐天可汗?揚威四海,萬國來朝。
唐朝強盛時大家都不敢有什麼小心思,一旦帝國衰落試圖取而代之者數不勝數。
新羅王國大約於公元9世紀逐步崩潰,將領王建在戰亂中脫穎而出最終締造了高麗王國。
為何取國號為高麗?《高麗史》記載:
「我國即高句麗之舊也,故號高麗。」
類似說法周圍沒有國家承認,唐滅高句麗時把當地居民都遷走了哪還有繼承者?
真相併不重要,打出不臣服於中原的高句麗旗號本質就是野心的展露。
更有甚者《高麗史》提到開國之主王建時還編造微服私訪的故事,論證國王是唐朝皇室的後裔。
以現代人的邏輯看私生子身份不光彩,但在古代這意味著高麗想繼承唐朝法統!
地小民窮卻心比天高,甚至有窺伺中原當天下共主的念頭。
可惜王圖霸業最終要靠武力說話,高麗王國向北擴張很快就撞上了遼國。
之後的情況《高麗史》記載相當有趣,遼國要求其退回半島南部。
高麗朝野震恐又很不服氣,居然在正式外交場合氣勢洶洶地對使者強調:
「若論地界,上國之東京皆在我境,何得謂之侵蝕乎?」
東京即今天的遼陽,照這個說法幾乎是要把小半個遼國都划走。
說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軟的不行就來硬的。
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蕭太后掌控朝政後,對半島發起了三次大規模進攻。
第一次戰爭因為宋太宗的雍熙北伐不得不草草作罷。
第二、第三次進攻遼軍大獲全勝。
最終的結果是高麗向遼稱臣,雙方以大同江為界。
遼盡佔邊境險要之地設保、定二州遏制高麗,徹底摧毀了其繼續北上的可能性。
那麼在殘酷現實面前,高麗的野心會就此熄滅嗎?
二、夢想
從地緣上看半島缺乏縱深,多山且土地貧瘠,雖易守難攻卻絕無稱雄資本。
戰場上和遼國動了幾次手後,高麗朝野也算是認清了這個現實。
當不了天下共主,關起門來小範圍內享受享受上國樂趣也是可以的。
女真人當時分散生活在東北廣袤的區域裡,雖然各部落鬆散且發展程度不同,但都曾長期向遼國朝貢。
在金國滯留15年的南宋大臣洪浩在《松漠紀聞》中明確提到:
「居混同江之南者謂之熟女真,江之北為生女真,亦臣於契丹。」
從法理上講女真部族和高麗都是遼的藩屬國,雙方關係地位當由遼國皇帝確定。
可《高麗史》又記載:
「(女真)南直我境,故償事契丹及我朝。」
對於當時的女真人來說,越是弱小的部落思維方式越接近生存的本質。
稱臣朝貢別說是兩邊討好,有需要的話姿態擺再低些也完全沒問題。
宗主國要的是穩定且等級明確的周邊關係,絕少會因為「牆頭草」行為去怪罪偏遠小國。
為臣不易,當老大更難。宗藩制度下宗主國只能有一個。《禮記》曰: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在儒家天下觀籠罩整個東亞的時代,高麗國的行為可以說相當嚴重。
藩屬國可以冊封更低一級的勢力嗎?絕對不行!所有小國只能直接向宗主國稱臣!
如果僭越那就意味著自己將挑戰天朝上國的地位並試圖取而代之!
漢唐時代任何人敢這麼幹必然遭受帝國的雷霆之怒。
宋朝軍事力量薄弱,不能壓倒遼國奪取無可爭議的正統地位。
但周邊絕大多數勢力也只能在兩個王朝中選擇一個朝貢。
例外不是沒有,西夏憑藉重要地理位置和自身實力多年來兩邊搖擺,宋遼兩國也只能當作沒看見。
高麗又憑什麼?沒有戰略迴旋空間,真要追究起來不知如何收場。
很幸運,出於多種原因遼國沒有計較這件事,多年後天下局勢陡然劇變!
完顏阿骨打崛起之迅速出乎周邊勢力的預料。
高麗立刻意識到這是難得的機會,迅速與女真聯繫向遼國開戰。
最終的結果是金軍幫助高麗攻克了保、定二州,並將此地賜予高麗。
具體作戰過程本文篇幅有限暫不展開,這裡詳細講一下雙方的外交情況。
事實上兩國就各自地位的問題很早就產生了矛盾,金國剛開始沒有十足把握擊敗遼國,因此還算客氣。
《高麗史》記載,完顏阿骨打在1117年派使者帶信給高麗國王,開頭曰:
「兄大女真金國皇帝致書於弟高麗國王。」
很顯然金國將雙方的關係定義為兄弟之國,且自己為兄。
高麗對此反應激烈認為是奇恥大辱,甚至提議要斬殺金國來使。
最終理智佔據了上峰,雙方仍然開展合作只是稱呼地位問題不了了之。
此後數年內金國愈發強大,在打垮遼國後很快開始以天朝上國自居。
高麗反應非常有趣,朝野上下試圖證明女真人的祖先發源於本國,以此為據佔領外交道義上的高地。
其實要說金國皇族完顏氏起源於半島也不完全是胡說八道。
甚至《金史》中都明確承認自己的祖先函普最早是新羅治下的民眾。
按照史料中的說法,當年李世民進攻高句麗時戰火遍及整個半島,函普實在活不下去流亡到了漢四郡和遼東。
在此期間函普加入了十分落後的完顏部,靠著調解紛爭獲得了一定的地位。
本來是個很不起眼的小部落,幾百年後突然成了氣候。
當然金國雖然承認完顏函普曾在新羅治下,但絕不承認他是新羅人。《金史》強調:
「(函普)從高麗來。」
也就是說完顏函普是新羅治下的女真人。
高麗顯然沒有這種覺悟,1119年派遣使者到金國覲見皇帝,張嘴就是:
「況彼源發乎吾土。」
這種強行當人祖宗的行為讓金國暴跳如雷,當即拒絕國書。
還好高麗不是死腦筋,到了1125年眼看事不可為趕緊上表稱臣事情才終於塵埃落定。
三、民眾性格
金國比遼國更強大,但基於各種原因高麗始終口服心不服。
從各類史料上看雙方曾發生多次不愉快,1164年前後幾乎到了戰爭邊緣。
高麗不但沿大同江修築了所謂的「千裡長城」,還頻繁越過鴨綠江焚毀村落挑起事端。
這個時間節點非常微妙,金國舉全國之力南侵遭遇慘敗,金世宗發動叛亂登基。
內部不穩,外部的情況也很不妙,宋孝宗剛剛繼位就著手策劃北伐。
南宋的北伐虎頭蛇尾,很快就因為符離戰敗草草結束。《金史》記載,騰出手來的金國立刻警告高麗:
「邊境小小不虞,爾主使然邪?」
高麗沒有與大國對抗的勇氣,立刻選擇息事寧人。
既無法抵擋遼國,也不是金國的對手,此後高麗還將面對蒙古這個更可怕的敵人。
中原大勢不是誰都有資格逐鹿的,半島這點實力捲入其中必然粉身碎骨。
有野心,也有自知之明,侍奉大國懂進退,這就是高麗國的總體形象。
講到這裡我想單獨談談民眾性格的問題。
任何文明都有獨特的發展環境,環境會深刻影響民眾的性格與思維模式。
強大文明會將影響力向外擴散,周邊小國離得越近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半島離中華文明核心區實在太近了,努力學習下很長的歷史時間段內,你甚至找不出兩者文化生活上的區別。
中華文明從來都是頂尖文明,天朝上國,無可匹敵。
高麗國亦學到了這種驕傲卻不得不每天面對自身國小民窮的窘況。
自負又自卑,尤其當中原王朝衰落時這種高高在上的幻覺嚴重的無法抑制。
天朝上國心態天然具有排他性,自己就是文明中心又怎麼允許另外的核心出現?
這就是編造匪夷所思的歷史,試圖證明文明起源於半島的底層情感。
矛盾又痛苦,從某種程度上講被這種複雜情緒纏繞又無能為力,是很不幸的。
參考資料:
《金史》
《禮記》
《高麗史》
《松漠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