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崛起時的高麗:揚言女真祖先發源於本國,窺伺中原卻有心無膽

2020-12-28 榕樹的史話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隨後十餘年內金軍鐵騎勢不可擋。

東亞局勢短時間內天翻地覆,遼國迅速崩潰,宋室南渡勉強保住半壁江山。

時代洪流下大家往往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原慘烈的戰場,很少有人會去關注附近的邊陲小國。

作為金國鄰居半島上的高麗此時又在做些什麼?其背後又藏著什麼樣的心思?

一、心比天高

高麗王國建立於公元918年,無論從地理還是人口上看都是新羅的直接繼承者。

再將時間線往前推移,公元660年至668年新羅在唐軍的幫助下先後消滅百濟和高句麗,統一半島中南部。

作為藩屬國,此後新羅不但照抄大唐各項制度,文化上也深受中原薰陶。

學習先進文明本來無可厚非,可如果不加辨別生搬硬套也容易引起水土不服。

何謂大唐天可汗?揚威四海,萬國來朝。

萬國來朝

唐朝強盛時大家都不敢有什麼小心思,一旦帝國衰落試圖取而代之者數不勝數。

新羅王國大約於公元9世紀逐步崩潰,將領王建在戰亂中脫穎而出最終締造了高麗王國。

為何取國號為高麗?《高麗史》記載:

「我國即高句麗之舊也,故號高麗。」

類似說法周圍沒有國家承認,唐滅高句麗時把當地居民都遷走了哪還有繼承者?

真相併不重要,打出不臣服於中原的高句麗旗號本質就是野心的展露。

更有甚者《高麗史》提到開國之主王建時還編造微服私訪的故事,論證國王是唐朝皇室的後裔。

以現代人的邏輯看私生子身份不光彩,但在古代這意味著高麗想繼承唐朝法統!

地小民窮卻心比天高,甚至有窺伺中原當天下共主的念頭。

可惜王圖霸業最終要靠武力說話,高麗王國向北擴張很快就撞上了遼國。

之後的情況《高麗史》記載相當有趣,遼國要求其退回半島南部。

高麗朝野震恐又很不服氣,居然在正式外交場合氣勢洶洶地對使者強調:

「若論地界,上國之東京皆在我境,何得謂之侵蝕乎?」

東京即今天的遼陽,照這個說法幾乎是要把小半個遼國都划走。

高麗向遼國主張的疆域

說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軟的不行就來硬的。

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蕭太后掌控朝政後,對半島發起了三次大規模進攻。

第一次戰爭因為宋太宗的雍熙北伐不得不草草作罷。

第二、第三次進攻遼軍大獲全勝。

最終的結果是高麗向遼稱臣,雙方以大同江為界。

遼盡佔邊境險要之地設保、定二州遏制高麗,徹底摧毀了其繼續北上的可能性。

那麼在殘酷現實面前,高麗的野心會就此熄滅嗎?

二、夢想

從地緣上看半島缺乏縱深,多山且土地貧瘠,雖易守難攻卻絕無稱雄資本。

半島多山的地形

戰場上和遼國動了幾次手後,高麗朝野也算是認清了這個現實。

當不了天下共主,關起門來小範圍內享受享受上國樂趣也是可以的。

女真人當時分散生活在東北廣袤的區域裡,雖然各部落鬆散且發展程度不同,但都曾長期向遼國朝貢。

在金國滯留15年的南宋大臣洪浩在《松漠紀聞》中明確提到:

「居混同江之南者謂之熟女真,江之北為生女真,亦臣於契丹。」

從法理上講女真部族和高麗都是遼的藩屬國,雙方關係地位當由遼國皇帝確定。

可《高麗史》又記載:

「(女真)南直我境,故償事契丹及我朝。」

對於當時的女真人來說,越是弱小的部落思維方式越接近生存的本質。

牆頭草,兩邊倒

稱臣朝貢別說是兩邊討好,有需要的話姿態擺再低些也完全沒問題。

宗主國要的是穩定且等級明確的周邊關係,絕少會因為「牆頭草」行為去怪罪偏遠小國。

為臣不易,當老大更難。宗藩制度下宗主國只能有一個。《禮記》曰: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在儒家天下觀籠罩整個東亞的時代,高麗國的行為可以說相當嚴重。

藩屬國可以冊封更低一級的勢力嗎?絕對不行!所有小國只能直接向宗主國稱臣!

儒家天下觀

如果僭越那就意味著自己將挑戰天朝上國的地位並試圖取而代之!

漢唐時代任何人敢這麼幹必然遭受帝國的雷霆之怒。

宋朝軍事力量薄弱,不能壓倒遼國奪取無可爭議的正統地位。

但周邊絕大多數勢力也只能在兩個王朝中選擇一個朝貢。

例外不是沒有,西夏憑藉重要地理位置和自身實力多年來兩邊搖擺,宋遼兩國也只能當作沒看見。

高麗又憑什麼?沒有戰略迴旋空間,真要追究起來不知如何收場。

很幸運,出於多種原因遼國沒有計較這件事,多年後天下局勢陡然劇變!

完顏阿骨打崛起之迅速出乎周邊勢力的預料。

高麗立刻意識到這是難得的機會,迅速與女真聯繫向遼國開戰。

最終的結果是金軍幫助高麗攻克了保、定二州,並將此地賜予高麗。

具體作戰過程本文篇幅有限暫不展開,這裡詳細講一下雙方的外交情況。

事實上兩國就各自地位的問題很早就產生了矛盾,金國剛開始沒有十足把握擊敗遼國,因此還算客氣。

《高麗史》記載,完顏阿骨打在1117年派使者帶信給高麗國王,開頭曰:

「兄大女真金國皇帝致書於弟高麗國王。」

很顯然金國將雙方的關係定義為兄弟之國,且自己為兄。

高麗對此反應激烈認為是奇恥大辱,甚至提議要斬殺金國來使。

最終理智佔據了上峰,雙方仍然開展合作只是稱呼地位問題不了了之。

此後數年內金國愈發強大,在打垮遼國後很快開始以天朝上國自居。

高麗反應非常有趣,朝野上下試圖證明女真人的祖先發源於本國,以此為據佔領外交道義上的高地。

其實要說金國皇族完顏氏起源於半島也不完全是胡說八道。

甚至《金史》中都明確承認自己的祖先函普最早是新羅治下的民眾。

按照史料中的說法,當年李世民進攻高句麗時戰火遍及整個半島,函普實在活不下去流亡到了漢四郡和遼東。

在此期間函普加入了十分落後的完顏部,靠著調解紛爭獲得了一定的地位。

本來是個很不起眼的小部落,幾百年後突然成了氣候。

當然金國雖然承認完顏函普曾在新羅治下,但絕不承認他是新羅人。《金史》強調:

「(函普)從高麗來。」

也就是說完顏函普是新羅治下的女真人。

高麗顯然沒有這種覺悟,1119年派遣使者到金國覲見皇帝,張嘴就是:

「況彼源發乎吾土。」

這種強行當人祖宗的行為讓金國暴跳如雷,當即拒絕國書。

還好高麗不是死腦筋,到了1125年眼看事不可為趕緊上表稱臣事情才終於塵埃落定。

三、民眾性格

金國比遼國更強大,但基於各種原因高麗始終口服心不服。

從各類史料上看雙方曾發生多次不愉快,1164年前後幾乎到了戰爭邊緣。

高麗不但沿大同江修築了所謂的「千裡長城」,還頻繁越過鴨綠江焚毀村落挑起事端。

藍線為高麗修建的「千裡長城」

這個時間節點非常微妙,金國舉全國之力南侵遭遇慘敗,金世宗發動叛亂登基。

內部不穩,外部的情況也很不妙,宋孝宗剛剛繼位就著手策劃北伐。

南宋的北伐虎頭蛇尾,很快就因為符離戰敗草草結束。《金史》記載,騰出手來的金國立刻警告高麗:

「邊境小小不虞,爾主使然邪?」

高麗沒有與大國對抗的勇氣,立刻選擇息事寧人。

既無法抵擋遼國,也不是金國的對手,此後高麗還將面對蒙古這個更可怕的敵人。

中原大勢不是誰都有資格逐鹿的,半島這點實力捲入其中必然粉身碎骨。

有野心,也有自知之明,侍奉大國懂進退,這就是高麗國的總體形象。

講到這裡我想單獨談談民眾性格的問題。

任何文明都有獨特的發展環境,環境會深刻影響民眾的性格與思維模式。

強大文明會將影響力向外擴散,周邊小國離得越近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半島離中華文明核心區實在太近了,努力學習下很長的歷史時間段內,你甚至找不出兩者文化生活上的區別。

中華文明從來都是頂尖文明,天朝上國,無可匹敵。

高麗國亦學到了這種驕傲卻不得不每天面對自身國小民窮的窘況。

自負又自卑,尤其當中原王朝衰落時這種高高在上的幻覺嚴重的無法抑制。

天朝上國心態天然具有排他性,自己就是文明中心又怎麼允許另外的核心出現?

這就是編造匪夷所思的歷史,試圖證明文明起源於半島的底層情感。

矛盾又痛苦,從某種程度上講被這種複雜情緒纏繞又無能為力,是很不幸的。

參考資料:

《金史》

《禮記》

《高麗史》

《松漠紀聞》

相關焦點

  • 建州女真的祖先不是金國女真人:1616年2月17日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實際上,努爾哈赤和金國並沒有直接的血緣聯繫。他自稱後金,不過是努爾哈赤自抬身價。努爾哈赤建州女真的祖先,是胡裡改部落,而不是金國女真。胡裡改部落屬於通古斯人,祖先最早在貝加爾湖一代遊牧,幾百年時間逐步向東遷徙。
  • 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與金國的女真有何關係?清朝是「假女真」嗎
    很多人覺得,女真之所以從宋朝時期的「文明民族」回歸明朝時期的「野蠻」,原因在於努爾哈赤等是「假」女真人,他們不過是打著女真旗號的「通古斯人」而已。這個說法基本上沒啥依據,不過是少部分「網絡歷史學家」杜撰出的而已。
  •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滿清到底是不是金國女真的後代?
    (這個咱們姑且一聽,沒有嚴謹考證)還有就是,史書經常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完顏女真建立過金國,這大清朝的祖先也是女真人,努爾哈赤建國後一開始就叫「後金」。這樣看,建立dai清朝的愛新覺羅氏是女真人,應該不會有異議。
  • 高麗太牛了,在契丹、女真、蒙古的輪番蹂躪下,它還能開疆拓土
    契丹、女真、蒙古這3大戰爭機器就像撲面而來的海浪,前一浪剛好下去,後一浪又馬上蓋過來,一浪高過一浪,弄得中原政權大宋最終被淹死在這窒息的連番巨浪裡。契丹掃平北方的時候,不是沒考慮過滅高麗,但經過幾次交鋒後,發現高麗又臭又硬,實在討不了好。並不是說高麗軍有多強悍,而是這個地方不好統治,打下來後經常發生叛亂,又沒有多少油水可以撈,所以很多政治家都不願意在這塊土地上投資。於是,在高麗的服軟下,契丹撤出了東方戰場,一心經營中原事業,為此,他們還放棄了部分東方利益。
  • 金國女真族與清朝滿族有何關係?滿族是女真族後裔這說法準確嗎?
    不過在遼滅渤海國後,原渤海國粟末靺鞨遺被迫民南遷,而此時境外的黑龍江一帶的黑水靺鞨抓住這個空隙乘機崛起了,他們不僅南遷「繼承」了渤海國的原領土,他們曾經的所有制度模式也都仿照了,就像一個全新的渤海國,當然了詳細的民族構造還是不同的。而這個黑水靺鞨也是在這個時間段逐漸改名為「女真」。當然了,之後這個女真也曾有分裂成各部落,直到完顏阿骨打出現統一各部,建立金國。
  • 建州女真因何南遷
    撰稿:董昊明朝初期,女真人主要分為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扈倫四部),東海女真(系野人女真一支)。
  • 金國的女真族和清朝的滿族有什麼關係?他們算是一個民族嗎?
    先從金國女真說起在金國後期,蒙古出現了一個牛人:鐵木真,橫掃歐亞大陸,而金國當時佔據了中原地區,蒙古想要攻打南宋就要直接衝擊金國。後期的金國很明顯無法對抗當時強大的蒙古,在對戰幾次之後更是疲軟不堪,南宋見經過快不行了,就跟著蒙古一起把金國當成三明治給夾死了。
  • 清朝的滿族就是金國時的女真族嗎?原來兩者有這樣關係
    歷史上的金國真的很牛啊。1115年女真人完顏家族單幹建立金國,用了不到10年就把兇猛的大遼帝國打成了西遼,竄到了新疆再也不敢回來。過了兩年,搞了個靖康之變又把北宋幹掉了,正式進入中原。唯一遺憾的是金只佔了半個江山。
  • 從女真到滿洲,不僅變了名字,這個民族還經歷了什麼?(中篇)
    【前文回顧】:女真人的祖先,源自肅慎、挹婁、勿吉、靺鞨,一直在我國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黑水靺鞨的後裔女真人,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建立金國,實現了女真人歷史上第一次崛起。1234年,蒙古滅亡了金國,女真人暫時蟄伏,等待東山再起。
  • 金國滅亡時,女真貴族到底有多慘?比靖康之變還慘嗎?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在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政權,先後滅掉了遼國和北宋。宋高宗趙構在南方地區,重新建立宋朝政權後,史稱南宋。金國一直與南宋對峙,沒能成功滅掉南宋。反而在後來,南宋與蒙古聯手成功滅掉了金國,那麼在金國滅亡後,女真貴族們的下場到底有多慘呢?
  • 淺析高麗時期女真人遷居朝鮮半島及其影響
    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女真一族生長於白山黑水之間,強悍,善於狩獵,驍勇善戰。而在高麗時期,有大量女真人從中國黑龍江,吉林一帶向南遷徙入居朝鮮半島北部,是什麼原因導致女真遷居朝鮮半島,在其遷居後又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不是神話,也不是笑話
    可是女真人的崛起、興盛就像是一朵璀璨的煙花,眨眼間就釋放出最為耀眼的光華,然後便日趨暗淡,直至湮滅。事實上在南宋紹興十年完顏宗弼(就是那個大家都很熟的金兀朮)攻擊南宋時,女真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被打破了。此後金國屢次南徵,但還是佔不到什麼便宜,僅能依靠南宋皇帝的膽小懦弱維持和議與上國地位。
  • 金國滅亡後,女真貴族們的下場如何?你可能想像不到!
    12世紀末期,金朝統治下的蒙古,開始在鐵木真的帶領下崛起。1210年,鐵木真斷絕了與金的朝貢關係,並開始著手攻打金國。 1211年春,蒙古人兵分東、西兩路侵入金朝邊境,東路由成吉思汗親自率領,一路上勢如破竹,打得金人哭爹喊娘,原來吹噓「滿萬不可敵」的女真人只是些紙老虎。
  • 建立金國的女真族和建立清朝的滿族是同一個民族嗎?有什麼淵源?
    金國的女真 當然女真族一開始也不叫女真,最早的關於這個種族的記載在秦朝,當時被稱為肅慎,主要生活在東北地區,依靠狩獵生存,擁有了原始的農業。 到了漢代,肅慎被稱為悒婁,到了唐代,才出現了「女貞」的稱謂,隨後慢慢的演變,才成為了遼宋時期的女真。
  • 金國滅亡之時有多慘?天道輪迴,「靖康之變」再次上演!
    當時的金哀宗已經逃到了蔡州,留守在汴京的金國貴族、大臣和皇室家眷們便只能代替最高統治者默默的承受即將來臨的災難。當時的金國太后王氏,皇后徒單氏、梁王完顏從恪、荊王完顏守純以及皇宮中的其他妃嬪宮女,皇室成員五百餘人被強行擄往北方和林城。隨行的還有三教、工匠、醫流等不計其數,蒙古人搶掠的財物珠寶裝了整整37輛大車。
  • 金國滅亡後,女真貴族們的下場到底有多慘?
    想想女真貴族結局都好不到哪裡,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正值天興三年,正月十一,此時的大金王朝也已經走上窮途末路,成王敗寇的道理顯然在此時彰顯得淋漓盡致,在南宋大軍和蒙古軍隊的雙面夾擊之下,金國的滅亡也不過是時間問題,面對亡國之恥,金哀宗受不了如此屈辱,何況他也知道,當年他們如何對待宋朝皇室?
  • 蒙古滅金時,金國為什麼往河南跑,而不回女真人的老家東北?
    準確一點的描述,是蒙古加上南宋南北夾擊才滅亡了金國。蒙古、南宋和金國打了好幾十年,總的來說是蒙古崛起,想取代原先的霸主金國成為話事人,南宋則是和金國自靖康之恥開始世代仇恨,選擇了與蒙古結盟。至此,金兵主力幾乎打沒了,苟延殘喘的金國又沒有生力軍補充,滅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可以預見的事實。時任皇帝的金哀宗見南京糧盡援絕,絕對守不住,只得率領剩下的少數心腹臣子輾轉歸德、亳州等地,最後到達蔡州,即現在的河南汝南。也許是出於行蹤保密的考慮,金哀宗逃跑的時候沒有帶上太后和妃嬪,使得她們都成為了蒙古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