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少年志,沙場點兵白髮生」辛棄疾的革命人生

2020-12-23 流沙聚888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少年英豪,馳騁疆場,一身肝膽之氣,到頭來卻是「四十三年,可堪回首,沙場點兵白髮生」手中握筆的暮年老者,可悲可嘆!

辛棄疾,公元1140年出生,1207年病逝。一生獻身於抗金的革命事業,可惜命運多舛,報國無門,屢遭奸人彈劾,一腔熱血付之東流,只能把赤誠之心,愛國情懷淋漓於詞作之中,卻也給後世留下一筆精神瑰寶!

辛棄疾投身革命得從他21歲那年說起,公元1161年,金人南下侵宋,辛棄疾用人格魅力召集2000有志之士一起參加了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耿京被這個極具才華的少年所吸引,當下就給了辛棄疾一個掌管印信掌書記的官職,不得不說年輕人是需要鼓勵的,辛棄疾熱血四起,作戰勇猛,大敗金軍!

可惜美好的瞬間總是短暫的,辛棄疾從臨安返回義軍部隊的同時,收到了義軍老大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這劇情歷史上還真不少)。辛棄疾二話沒說,想都沒想,親點50單騎直奔金軍大營,奇襲敵軍,活捉叛徒張安國,然後千裡回都杭州,一刻不歇,把張安國押回臨安斬首,這一消息傳出以後,可謂在都城響起一聲驚雷,時人評價:「壯士英概,懦士為之興起」!

這是辛棄疾一生中的高光時刻,正如他在《鷓鴣天》裡寫道:「壯歲旌旗湧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僕姑。

辛棄疾本想自己報效國家,施展一身武藝的時候到來了,可惜天不遂人願,事情的發展總是那麼曲折憤慨。南歸之後,他不顧自己位卑言輕多次向皇帝進獻抗金謀略,卻始終沒有得到回覆,繼而他的下坡路才剛剛開始。

一腔殺賊熱情讓辛棄疾提出了《美芹十論》《九議》的抗金謀略,但是皇帝老兒宋高宗對他卻的軍事才能視而不見,反而任命他做起了文官,時任江陰籤判,那時候這個熱血青年才25歲。

在那時候的南宋朝廷,無疑是個腐敗無能,不思進取的大染缸,舉國上下都主和反戰,堅持不抵抗主義。像辛棄疾這樣的愛國抗爭義士也有很多,但是統統得不到重用。一直到1207年,期間辛棄疾被朝廷無情頻繁調任37次,這真是個可怕的數字,每年平均要換一個半的職位,並且幾乎都是平調,升官在他這裡想都別想,可想而知這對於一個一心報效祖國的實幹家是多麼大的打擊!

辛棄疾28歲那年,出任康州通判時登臨建康賞心亭,遙望對面的秦淮河讓辛棄疾回想當年徵戰疆場,痛快殺賊的時光,同時也感嘆那種快馬揚鞭,馳騁疆場的機會也不會再有了。於是揮筆寫下了名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裡面的名句「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把心有不甘的年少英氣表現的淋漓盡致。

不甘心總是有的,何況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革命者,辛棄疾在湖南當官的時候,力排眾議,訓練了一支勇猛無畏2500人的「飛虎軍」,渴望能讓朝廷良心發現,得以重用。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這事在當時那個貪圖享樂的南宋官場是不可能實現的。

辛棄疾終於心灰意冷,腦子萌生了歸隱的想法,隨即在上饒修建了「帶湖莊園」,準備長居於此,安度晚年,並自號「稼軒居士」。

退隱田園本是一種自在悠閒的生活,但對於辛棄疾來說卻是壯志難酬的時光。辛棄疾在這段時間寫出了後世耳熟能詳的佳作,一躍成為文壇大家,成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大文豪蘇軾齊名!

辛棄疾最有名的文學創作時期當屬「鵝湖之會」,當時他與在文壇頗有名氣的大家朱熹,陸九齡,呂祖謙等人在鵝湖探討學術理論。第二次「鵝湖論壇」又與大文學家陳亮欣賞美景,談論國事,切磋文學,二人情投意合,斬馬盟誓,可謂壯志悠哉阿!

1203年,辛棄疾時年64歲。主戰派得皇帝信任,推薦辛棄疾出山,北伐抗金。辛棄疾雖已年邁,但報國熱情不減當年,在登北固亭時,寫下了千古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實乃古今磅礴之大作!

有表達自己高光時刻一去不復返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有回望曾經徵戰沙場無畏氣概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也有抒發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報國情懷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以說這首詞直接簡述了辛棄疾革命榮辱的一生。

不久,由於諫官讒言,辛棄疾的報國之心又一次遇上了造化弄人,北伐抗金化為泡影。

1207年,反覆的皇帝老兒又突然起用辛棄疾為兵部侍郎率兵北伐,但此時的辛棄疾病重臥床,上陣殺敵有心無力!

同年9月,辛棄疾病逝於江西鉛山,享年68歲。臨終前,「殺賊!」「殺賊!」的悲壯之語脫口而出。

辛棄疾一生革命之路可謂是悲苦交加,最終也未能如願!值得慶幸的是,留下的筆墨精神永傳後世,對於他來說可能也算是一份小小的欣慰吧!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經典的六首詞,出神入化,堪稱千古佳作,每句都是千古絕唱
    辛棄疾,他是一個蓋世英雄,自始至終將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一生的追求,從沒動搖,就算在臨死之時都高喊:殺賊!殺賊!;他是文學大家,詞中之龍,寫成了一首首千古傳誦的佳作,令人讚不絕口。假如要用兩個字來形容辛棄疾的一生,「偉大」二字恰到好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 辛棄疾回憶沙場往事,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
    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文賞析《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宋·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詩詞丨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等到辛棄疾回到山東,張安國已經做了濟州的知州。辛棄疾集了五十人馬,到濟州求見張安國。張安國和金將喝了酒,正得意,辛棄疾直接擒住張安國,帶領眾人突圍而歸,金國人追都追不上。這一年的辛棄疾,才23歲。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後來,辛棄疾曾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形容南朝宋武帝劉裕,而這又何嘗不是青年辛棄疾的寫照呢?
  • 好兒郎,志在沙場!
    與以往的廣場閱兵不同,此次三軍大漠列陣,黃沙百戰穿金甲;塞上點兵,大風起兮雲飛揚。人民軍隊的英姿,與塞外沙場交相輝映,更顯其威武風採、宏大氣勢。△配樂:《勝利在召喚》、《軍旗下的步伐》、《光榮的凱旋》/演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
  • 解《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想表達什麼樣的心境
    辛棄疾是宋朝著名的豪放派的詞人,他出生於衣冠南渡以後的山東,以弱冠之齡起事,參加耿京的起義軍,後率眾南歸,出仕南宋朝廷,此後四十餘年力主北伐,是有名的主戰派,一生夢寐以求的事情就是希望恢復中原。可惜鬱郁不得志,因此其詩詞以愛國、豪邁、悲壯為主,風格多變。
  • 趙建明:聆聽草原歌聲 回望沙場點兵
    30年前,從舊時煙雨江南走出的白衣少年,歷年27載軍旅歲月的風塵染白了霜鬢,如今已人到中年回到了起點,對人生嚮往已有所看淡,但在腦海深處經常不經意間浮現的,仍然是與大部隊一起駐紮朱日和基地沙場點兵美好時光,念想熱情豪爽的蒙古族同胞好客待人的點滴往事,藍天白雲下成群結隊的牛羊信步覓食,草原深處若隱若現的星星點點氈房,不遠處男主人手執羊鞭哼著蒙古長調策馬而來,氈房內女主人和老人小孩一起圍坐在火爐前將留有生命體溫的鮮奶
  • 文能提筆震詞壇,武能上馬安天下,辛棄疾波瀾壯闊的一生
    騎馬安天下北方角落的一間屋子裡,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醉倒在桌前,微風吹過,一張紙從桌上滑落,筆鋒強勁地書寫著: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03那一夜,他也想過了卻君王天下事「嗒嗒嗒嗒嗒」,夜色裡,少年辛棄疾率領著五十騎前往南邊金人的佔領區去,這一去,不問生死。
  • 《辛棄疾1162》醉夢沙場,稼軒搵淚!
    愛奇藝看完《辛棄疾1162》,評價滿分。影片根據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公元1162年前後北上伐金的歷史背景,將詞人渴望建功立業、恢復中原、九州一統的豪情壯志通過加入義軍,奪取泰安、兗州等四城,百萬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的英雄事跡表現出來,於千古詞闕中走到愛國陣營面前,讓我們真切感受南宋苟安江南時,中原故土烽煙瀰漫、山河破碎風飄絮的危如累卵之勢,同時,也締造了南宋文人幼安、放翁類的錚錚鐵骨,與山河共冷暖的愛國情懷。
  • 讀辛棄疾,看真英雄
    我們先看辛棄疾表達英雄情懷的一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讀到「沙場秋點兵」,才知道原來「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寫的就是點兵場景。在以前詞裡,很少出現真正的沙場、戰場。早期的詞作,基本上是女性文學、都市文學,大多是在沙龍、歌樓妓館裡頭演唱的流行歌曲。從晚唐溫庭筠以來,詞以婉約為本色,以女性美、柔軟美為基調。到了辛棄疾這裡,「沙場秋點兵」,充滿了男性的力度美,改寫了詞史的審美趨向。
  • 春節作文 7(觀影《辛棄疾1162》)
    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能文能武,才高八鬥,但有壯志難酬,生不逢時,他的詞在中國詩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生成其身後都享有極高的壯舉。辛棄疾,你是的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遺產的瑰寶,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我就當你只是一名詞人。再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 辛棄疾:用一生把別人的苟且活成熱血
    辛棄疾不是個愛國詞人嘛,居然會武功? 對,後世之人,提起他時第一反應都是偉大的愛國詞人——一個文人的定位。辛棄疾如果泉下有知,估計要氣得冒煙了:「你才是文人,你全家都是文人!哥的夢想可不是什麼諾貝爾文學獎,而是衝鋒陷陣,沙場秋點兵啊!文學嘛,只是哥的業餘愛好而已。」 好好的一個青年才俊,怎麼是這樣的呢?
  • 【20】中國歷史文人軼事: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辛棄疾)
    當年的紅衣少年,遙岑遠目,登高望遠,指畫山河。雄心壯志猶如山頭紅日噴薄欲出。那位英氣雄發的少年不是別人,就是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他從小就受到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復失地,報效祖國。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豪放派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 英姿颯爽的風姿,看我們幹部如何沙場秋點兵!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戰沙場」,這就是我們幹部的真實寫照。始終站在高水平的角度看待訓練,研究地形沙盤製作必須保證零誤差、高水準,指揮戰術技能必須練就極致,時刻牢記主席重託,不負人民的期望苦練打贏本領。在外駐訓,能夠充分彰顯作為幹部的高瞻遠矚,面對野外新戰場,能積極部署動員指點幫帶,確保部隊安全穩定。
  • 《沙場點兵》,祝你好心情!
    一首歌曲《沙場點兵》送給大家,祝小「火」伴們早安! 《沙場點兵》創作於2013年,由馬正建作詞,王路明作曲。 沙場點兵 作詞:馬正建 作曲:王路明 鐵甲怒卷黃沙 利劍刺破晨曦 大漠硝煙四起 雄獅氣吞萬裡
  •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與陳亮,一對失意主戰派的同病相憐
    1191年 (南宋光宗紹熙二年)冬,辛棄疾接到了朝廷起用他為提點福建路刑獄公事的詔命。這是辛棄疾在江西上饒閒居的第十年了,此前由於他在湖南創建飛虎軍,犯下擁兵大忌也引來同僚嫉恨,被臺諫官彈劾罷官。第二年春天, 辛棄疾便離開他在上饒的瓢泉新居, 去福建上任。
  • 辛棄疾的經典詩詞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是辛棄疾寄好友陳同甫的一首詞,詞中回顧了他當年領兵打仗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鬥的場面,也表現了作者對中原未收的遺憾痛心之情。
  • 辛棄疾最美的詞,少年可用來表白,中年可用來自勉,老年用來回憶
    從沙場下來的辛棄疾放下了長劍,拿起了筆,從那一刻起宋代詞壇迎來了詞中之龍。辛棄疾用平生600多首詞作,在文壇颳起了一股強勁豪放之風。哪怕是800年後的今天,再讀「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等名句,依稀間我們仍能看到那個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似乎那個闖入幾萬人敵營的少年一直都不曾離我們而去。但若只憑豪放詞,辛棄疾還不能算是頂級的詞作,他的婉約詞一樣精彩。當他寫起婉約詞來,一出手便寫成了無人能模仿的經典《青玉案。元夕》。
  • 辛棄疾帶50輕騎闖入5萬敵營,結果讓皇帝大喜,自己悲催了
    醉裡挑燈看劍,夢裡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正當辛大爺準備大幹一場時,耿大哥被叛徒出賣,落了個死無全屍。辛棄疾知道後,氣血上湧,立即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衝到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要知道,張安國那邊的金兵至少有五萬。
  • 辛棄疾詞:「八百裡分麾下炙」,「八百裡」指的是什麼?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評價辛棄疾,我覺得梁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足以: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