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少年英豪,馳騁疆場,一身肝膽之氣,到頭來卻是「四十三年,可堪回首,沙場點兵白髮生」手中握筆的暮年老者,可悲可嘆!
辛棄疾,公元1140年出生,1207年病逝。一生獻身於抗金的革命事業,可惜命運多舛,報國無門,屢遭奸人彈劾,一腔熱血付之東流,只能把赤誠之心,愛國情懷淋漓於詞作之中,卻也給後世留下一筆精神瑰寶!
辛棄疾投身革命得從他21歲那年說起,公元1161年,金人南下侵宋,辛棄疾用人格魅力召集2000有志之士一起參加了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耿京被這個極具才華的少年所吸引,當下就給了辛棄疾一個掌管印信掌書記的官職,不得不說年輕人是需要鼓勵的,辛棄疾熱血四起,作戰勇猛,大敗金軍!
可惜美好的瞬間總是短暫的,辛棄疾從臨安返回義軍部隊的同時,收到了義軍老大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這劇情歷史上還真不少)。辛棄疾二話沒說,想都沒想,親點50單騎直奔金軍大營,奇襲敵軍,活捉叛徒張安國,然後千裡回都杭州,一刻不歇,把張安國押回臨安斬首,這一消息傳出以後,可謂在都城響起一聲驚雷,時人評價:「壯士英概,懦士為之興起」!
這是辛棄疾一生中的高光時刻,正如他在《鷓鴣天》裡寫道:「壯歲旌旗湧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僕姑。
」
辛棄疾本想自己報效國家,施展一身武藝的時候到來了,可惜天不遂人願,事情的發展總是那麼曲折憤慨。南歸之後,他不顧自己位卑言輕多次向皇帝進獻抗金謀略,卻始終沒有得到回覆,繼而他的下坡路才剛剛開始。
一腔殺賊熱情讓辛棄疾提出了《美芹十論》《九議》的抗金謀略,但是皇帝老兒宋高宗對他卻的軍事才能視而不見,反而任命他做起了文官,時任江陰籤判,那時候這個熱血青年才25歲。
在那時候的南宋朝廷,無疑是個腐敗無能,不思進取的大染缸,舉國上下都主和反戰,堅持不抵抗主義。像辛棄疾這樣的愛國抗爭義士也有很多,但是統統得不到重用。一直到1207年,期間辛棄疾被朝廷無情頻繁調任37次,這真是個可怕的數字,每年平均要換一個半的職位,並且幾乎都是平調,升官在他這裡想都別想,可想而知這對於一個一心報效祖國的實幹家是多麼大的打擊!
辛棄疾28歲那年,出任康州通判時登臨建康賞心亭,遙望對面的秦淮河讓辛棄疾回想當年徵戰疆場,痛快殺賊的時光,同時也感嘆那種快馬揚鞭,馳騁疆場的機會也不會再有了。於是揮筆寫下了名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裡面的名句「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把心有不甘的年少英氣表現的淋漓盡致。
不甘心總是有的,何況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革命者,辛棄疾在湖南當官的時候,力排眾議,訓練了一支勇猛無畏2500人的「飛虎軍」,渴望能讓朝廷良心發現,得以重用。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這事在當時那個貪圖享樂的南宋官場是不可能實現的。
辛棄疾終於心灰意冷,腦子萌生了歸隱的想法,隨即在上饒修建了「帶湖莊園」,準備長居於此,安度晚年,並自號「稼軒居士」。
退隱田園本是一種自在悠閒的生活,但對於辛棄疾來說卻是壯志難酬的時光。辛棄疾在這段時間寫出了後世耳熟能詳的佳作,一躍成為文壇大家,成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大文豪蘇軾齊名!
辛棄疾最有名的文學創作時期當屬「鵝湖之會」,當時他與在文壇頗有名氣的大家朱熹,陸九齡,呂祖謙等人在鵝湖探討學術理論。第二次「鵝湖論壇」又與大文學家陳亮欣賞美景,談論國事,切磋文學,二人情投意合,斬馬盟誓,可謂壯志悠哉阿!
1203年,辛棄疾時年64歲。主戰派得皇帝信任,推薦辛棄疾出山,北伐抗金。辛棄疾雖已年邁,但報國熱情不減當年,在登北固亭時,寫下了千古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實乃古今磅礴之大作!
有表達自己高光時刻一去不復返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有回望曾經徵戰沙場無畏氣概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也有抒發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報國情懷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以說這首詞直接簡述了辛棄疾革命榮辱的一生。
不久,由於諫官讒言,辛棄疾的報國之心又一次遇上了造化弄人,北伐抗金化為泡影。
1207年,反覆的皇帝老兒又突然起用辛棄疾為兵部侍郎率兵北伐,但此時的辛棄疾病重臥床,上陣殺敵有心無力!
同年9月,辛棄疾病逝於江西鉛山,享年68歲。臨終前,「殺賊!」「殺賊!」的悲壯之語脫口而出。
辛棄疾一生革命之路可謂是悲苦交加,最終也未能如願!值得慶幸的是,留下的筆墨精神永傳後世,對於他來說可能也算是一份小小的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