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丘國,唐僧所代表的佛教幾乎完敗,最後的勝者還是道教!

2021-01-08 蟲子天下

嗨,大家好!蟲子天下原創文學點評第九百一十四期上線啦!上一期,蟲子天下給大家說的是,在小說《西遊記》當中,幾乎所有的妖怪都想吃唐僧,比丘國的白鹿精為何不吃的事情!這一期,咱們繼續來聊聊小說《西遊記》,說一說唐僧「辨認真邪六十六難」的故事!

雖然白鹿精不想吃唐僧,但是由於唐僧的出現,打亂了他與白面狐狸想要長相廝守的計劃,所以也遷怒於唐僧。繼而,孫悟空就不可能讓白鹿精去傷害唐僧。於是乎,在幾次較量之後,再加上南極仙翁的出現,終於殺了白面狐狸,收服了白鹿精,讓比丘國得以安寧!

只是,在這個故事當中,尤其是當白鹿精被收服後,比丘國國王最應該感謝誰?唐僧還是南極仙翁?

從表面上來看,比丘國國王最應該感謝的是唐僧!

雖然說最後收服白鹿精的主力軍是孫悟空和豬八戒,但是作為他倆的師父,唐僧的出現,可以說是幫助比丘國國王挽回了聲譽以及生命!而且,是唐僧在第一時間,覺得那些小孩可憐,才讓孫悟空想辦法把小孩藏起來的,不然比丘國國王就真的罪孽深重了!

但是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比丘國國王最應該感謝的並不是唐僧,而是南極仙翁!

比丘國國王本來或許是一個明君,不然他的國家也不會叫比丘國。但是從比丘國國王過分崇信白面狐狸變成的美女,以及白鹿精變成的國丈來看,至少小說《西遊記》當中的比丘國國王,並不是賢明的君主!

另外,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比丘國國王是應該感謝唐僧,因為正是由於唐僧的出現,才救回自己一條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比丘國國王之所以崇信白鹿精變成的國丈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想要追求長生不老!

這一點,唐僧給不了他,但是南極仙翁卻給了他!

在小說《西遊記》當中,當白鹿精被南極仙翁收服之後,孫悟空邀請南極仙翁一起去見比丘國國王,表面上來看,是想要給比丘國國王一個交代,實際上這也算是孫悟空的一點私心。因為說到底,孫悟空身在佛門,心裡還是想要幫助道教的!

所以,蟲子天下才會說,在比丘國,唐僧所代表的佛教幾乎完敗,最後的勝者還是道教!

原因如下:

其一,就是唐僧所代表的佛教,無法讓比丘國國王長生不老,但是道教的南極仙翁,輕而易舉的就辦到了!

對此,在書中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那國王又近前跪拜壽星,求祛病延年之法,壽星笑道:「我因尋鹿,未帶丹藥。欲傳你修養之方,你又筋衰神敗,不能還丹。我這衣袖中,只有三個棗兒,是與東華帝君獻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罷。」國王吞之,漸覺身輕病退。後得長生者,皆源於此。八戒看見就叫道:「老壽,有火棗,送我幾個吃吃。」壽星道:「未曾帶得,待改日我送你幾斤。」遂出了東閣,道了謝意,將白鹿一聲喝起,飛跨背上,踏雲而去。

從上面這段描寫當中咱們可以看出,先不管這位比丘國國王是明君還是昏君,至少在吃了南極仙翁給他的三個棗之後,就長生不老了!

其二,唐僧辯論不過白鹿精!

在白鹿精還沒被收服之時,也就是白鹿精第一次見到唐僧的時候,兩人之間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辯論。對於唐僧而言,自然要以弘揚佛法為宗旨,於是在被比丘國國王問及如何長生之時,唐僧就從佛法上引經據典。

但是,很快唐僧的引經據典,就被白鹿精以道教的「三教之中無上品,古來惟道獨稱尊」的一句話,給打敗了,導致唐僧再也不敢和白鹿精進行辯論!

其三,比丘國國王一輩子都會感激南極仙翁,感激道教,至於唐僧所代表的佛教,只是過眼煙雲!

平心而論,比丘國國王確實是該感謝唐僧,但是比丘國國王畢竟只是一個凡人,誰對他的幫助最大,他就會最感謝誰!所以,能讓比丘國國王長生不老的人,才會獲得比丘國國王真正的感謝!

下一期,咱們來聊聊唐僧經歷的「松林救怪六十七難」的故事!

依據事實,說出真實的感想!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蟲子天下,看更多有態度的原創文學點評!如果你同意蟲子天下的點評,希望能得到你的點讚、分享和轉發!如果你不同意蟲子天下的點評,蟲子天下恭候您的意見!(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已開通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唐僧在比丘國面對如來佛祖的考驗犯下三宗罪,也預示他即將滅亡!
    但是總總跡象表明,這裡的一切都是提前設置好的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考驗唐僧到底能不能過關?我們也知道,在這之前唐僧經歷過太多的劫難了,包括取經內部矛盾,與道家的矛盾,與凡人的矛盾,與佛家的矛盾等等。但是唐僧的整體表現是讓佛祖不滿意的,所以在這之後的取經路上,接連出現考驗唐僧的舉動,那麼在比丘國到底考驗了唐僧哪條呢?
  • 孫悟空在佛教排名第38位,那麼他在道教能排到第幾位?
    在西遊記結尾,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原著列出了佛教的地位排列名單,孫悟空列第38位,是排名最末的佛,當然這與資歷有關,畢竟他與唐僧剛剛成佛,排名自然要靠後,不過不管怎麼說,孫悟空在佛教的地位不算太高,至少未進入高層,僅算個中層幹部而已。
  • 道教、佛教、養生
    道教中修行的色身,有些確實比佛教要好一些。也就是比較不那麼俗氣。當然這個針對入道道士而言。佛教修行因為佛門廣大。什麼都來,比較圓融,所以佛教出家人顯胖。胖就有些俗氣了一點了。既能像羅漢,又能像神仙的,我看就虛雲老和尚一個人。虛老的弟子很多都是福報大的,但是缺仙氣的比較多。當然每個人示現的法不同。       那再談佛教顯靈的祖師,比如定光禪師。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從爭辯道理的層面上,佛道之爭並不存在,對道教來說,所有在本土和生活世界中出現的觀念,都可以毫無障礙地融入道教之中;在身份和生活方式認同意義上的差異則很簡單:如果你信仰佛教,那麼你對佛教基本生活要求有一個基本認同;第三個層次的爭奪才是最真實的,也就是對信仰資源的爭奪。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這個信仰需求和現實的生活問題,是選擇和尚還是道士?
  • 竺洪波 《西遊記》為何被清代道教徒攘奪?
    在神魔和精魅世界,唐僧作為凡人最為愚昧、軟弱,與孫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無量神通相比,作為師父的唐僧黯然失色,從形象到性格幾乎乏善可陳。對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偉人作如此顛覆性「異化」,引起佛教徒的強烈反感。這與史書記載和歷代各種西遊故事完全不一樣,「神魔」這一體裁,對於「唐僧取經」的定型、傳播是耶非耶? 功歟過歟? 值得研究。
  • 佛教與道教的戰爭--論唐武宗滅佛
    不僅如此,傅奕還對佛教發展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做了論述,認為佛教宣揚的生死理論與君權對立,分散了皇權威儀,對王朝的統治基礎造成了侵蝕,而大量青年男女遁入空門,也對社會生產帶來了負面影響。憲宗皇帝讀後龍顏大怒,要不是宰相裴度等人說情,韓愈幾乎被處死,就這也被貶到當時的蠻荒之地--潮州,臨行前,韓愈憤懣不已,揮筆寫下千古名句: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我們要求佛教達照和尚向道教道歉
    就像這位佛教法師所說的內容,完全是他根本不了解道教的情況下,就以著名佛教法師的身份,公然的誹謗道教,造成道教徒對佛教的誤會和仇視,甚至讓人懷疑,這就是西方宗教勢力培養出來的宗教動亂份子,想藉助宗教身份,引起佛教和道教的紛爭,擾亂國家的宗教平穩,反對國家的統戰核心思想,反對國家的宗教教職人員管理條例。
  • 《西遊記》中的道教內涵(一)
    那麼這本以佛教「唐僧取經」的歷史事件為主要線索的小說與道教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呢?在明清時反映神魔鬥法內容小說「神魔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獨特的作品。他們大都認為由於「取經」是小說的主要情節,幾乎貫穿小說始終,而「取經」又是取佛家經書,去的是佛教「西天」, 小說當然反映的是佛教觀念。此說自然不假,但我們只要暫時將目光從《西遊記》上挪開,去看看別的「神魔小說」,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只是「神魔小說」中一種「共有模式」的變形 。
  • 佛教道教並存的寺廟,相處十分和諧,門票只要60元
    我國是擁有5000年文明的古老國家,在這千年的發展中,我國本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同時引進了很多外國文化,佛教是我國佛教文化的代表,結果,現在有觀的地方找不到寺廟,有寺的地方也看不到道士的身影了,但是,在我國有例外,在這裡和尚和道士能和平共處,看起來非常和諧。
  •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怎麼死的?為何史書不敢記載?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所拍的《西遊記》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唐僧取回真經,回到東土大唐的時候,他是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的。每次當他開壇講法的時候,就有很多的人來聽他的佛法。雖然在電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備受民眾的擁戴,但是唐僧最後的結局卻並不美好,因為他陷入了佛道之爭中被朝廷打壓。
  • 西遊記畫像之謎:金角銀角手中唐僧師徒的畫像,是奎木狼畫的麼?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來講唐僧師徒的畫像,還是奎木狼畫的嗎?那麼當然不是了,因為在原著第三十四回,金角和銀角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曾將他師徒畫了一個影,圖了一個形,你可拿去。但遇著和尚,以此照驗照驗。畢竟在很多人看來,奎木狼是最有動機幫助他們對付唐僧師徒的人。這種觀點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從根本上來分析,以奎木狼的身份,根本不可能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樣做的話,就等於牽扯到了天庭、道教、佛教三方面勢力。而奎木狼作為天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他的所做所為有代表著玉帝的立場。
  • 以茶靜心,千古茶文化,揭秘道教、佛教、儒家的傳統文化關係!
    茶道與道教早在古書中就有記載飲茶具有「得到成仙」的神奇功能,因此道教將茶作為修煉時候的重要輔助飲品,道教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他們對茶有著至高無上的敬意,把茶看作貢品,而且道教教徒都非常喜歡飲茶,他們覺得飲茶高雅脫俗,就如同他們所嚮往閒雲野鶴的生活一樣,飲茶對於他們來說是道教對生活的最高要求,所以說茶道與道教也是分不清的關係。
  • 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為何不敵外來佛教?
    張道陵被道教信徒奉為「祖天師」,他的後裔張魯在東漢末年漢中建立了道教與政治將結合的政權,張魯依附曹操後,靠著曹魏龐大的人口基礎宣傳道教,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空前的發展規模。可是現今外出旅遊就會發現,道觀總裡冷冷清清,道士大多精瘦如柴,而佛教寺廟裡熱火朝天、香客絡繹不絕,和尚大多肥頭大耳。為何道教就沒落了,不敵外來的佛教呢?
  • 六字大悲咒是佛教的,為什麼道教也有六字大明咒?
    最主要還是與《千手經》裡所宣揚的此咒的功效。如經中提及,誦持此咒可得十五種善生:「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者,龍天善神,恆常擁衛。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 佛教是「南無阿彌陀佛」,道教的日常用語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誤解
    尤其是土生土長的道教和外傳而來的佛教,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相愛相殺,兩者之間既互相融合思想教義,又因為修行的不同而產生分歧。但是道教和佛教都是以勸人向善、濟世度人為主的宗教,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人。佛教的僧眾在見面時,常常會誦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而且在影視作品中也經常聽到僧人念誦「阿彌陀佛」的聖號。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一尊佛,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 三月七月鬼旺月:鬼門大開的中元節,究竟來源於道教還是佛教?
    農曆七月十五,一個特殊的節日,道教將這一天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民間則稱鬼節。中元節的稱呼就是來自於道教,不過經過長期的發展融合,這一天已經成了以上三俗合一的節日了。佛教之盂蘭盆節在道教之前,佛教已經將七月十五拿過來用了,不過在佛教中,這天並不是鬼節,而是一個佛的歡喜月。
  • 漢朝皇帝做一夢,從印度傳來佛教,和道教在皇宮鬥法
    大家對於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是很熟悉的,對西天來到中國的神仙們,知道的就不多了。實際在歷史上,從印度來到中國的僧人、商人和官方使者是非常多的。有一部名叫《佛祖統計》的書上說,最早從印度到中國的僧人叫室利房,他是在公元前218年到中國的,以後來到中國的印度人就越來越多,名氣比較大的有鳩摩羅什、舍那掘多和茗提達摩。
  • |釋迦牟尼|道教|佛教|鹿角...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梅花鹿都被看作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在西方國家的聖誕節裡聖誕老人乘坐的就是鹿車,也是借鹿來獲得好運的寓意。而在中國古代,梅花鹿則是視作是「神物」。    中國傳統的宗教思想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佔絕大多數的觀點是:它實際上是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內容而形成的體系。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是它的信仰核心。因為「道」無時無處不在,只要認真修煉,就能得道只要得道,人就可以「與道同久」,成為神仙。道教將人的最高理想界定為長生成仙,然後圍繞這一終極目標提出種種思想和方法。
  • 新聞神: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以遵循源頭純正高頻的能量為指引、為準則,而進行繁衍生息與進化它們屬於過去舊有的工作小組,將被改善與重整您好,新聞神,想請教一下您,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您好,關於道教和佛教在地球的地位與意義,我也是略有耳聞,雖然它們的創立與教義都是宣揚善與愛,但我還是要進行說明的是,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是鮮少有這樣單一立教,而作為個體平臺,以不同位面解說並宣揚善、忠、義、禮,等符合宇宙規則與意識,而進行具有針對性與特徵性獨立存在發展的宗教體系的。
  • 永樂仁宣(增三)朱元璋立國時崇信佛教,為何朱棣大興武當山道教
    到朱棣即位之後,明朝宗教政策上對佛教的傾斜就大為減少。皇家方面除了對朱元璋和馬皇后夫婦的祭祀外,其他對佛教的投入資金都被大為削減。與之相反的是,朱棣投入了巨資修建武當山道教,使其宮觀規模達到了歷史上道教第一的程度。迄今為止,武當山道教的宮觀建築群也仍舊中國宗教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看上去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