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 傳奇生平令人敬佩……

2021-03-01 內蒙古晨報

 

  @央視新聞 據香港媒體報導,武俠小說泰鬥金庸(本名查良鏞)逝世,享年94歲。他的代表作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譽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此刻,#送別金庸#!(央視記者茆丹)

  @都市快報 【獨家!金庸兒子查傳倜回復快豹小組:「下午走了,很安詳!」】 #金庸去世# 剛剛,快豹小組記者何晨向金庸之子查傳倜求證,得到對方答覆:「下午走了,很安詳!」

一個時代的結束!


據港媒報導,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歲。金庸先生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著有《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感恩他為我們留下一個江湖!

金庸先生祖父查文清,是金庸極為敬重的長輩,查老先生是光緒朝的進士。這個進士功名,其稀缺程度不是當今名校大學畢業生能比的。金庸先生的家教到底有多好?這樣的家教背後又需要什麼樣的家世支撐?

1924年,金庸出生在這樣一座大宅院中:「這座大宅子有五進,前廳掛著一塊大匾,是康熙皇帝給我祖先查升寫的堂名,『澹遠堂』3個大字周圍有9條金龍作裝飾。」

金庸得意地向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說:「查文清先生編了一部『海寧查氏詩鈔』,有數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就去世了(這些雕版放了兩間屋子,後來都成為我們堂兄弟的玩具)」。

現代人看到金庸小時候拿家裡的雕版當玩具,只是在感慨查家的文化底蘊,卻不知道支撐這文化底蘊的是怎樣的經濟實力。在宣統初年,湖南的刻字工每刻100字要領取130文報酬,線裝書一卷沒多少頁,但刻字工一卷書刻下來掙好幾兩銀子是毫無問題的。若以米價折算,這些刻字工的千字報酬甚至不比當今籤約作家的稿費低多少。刻字工都這麼貴,所以查家自己刻書,那是家產極為豐厚的象徵,更何況是幾百卷的雕版,堆了整整兩間大屋。就這些金庸小時候拿來當玩具的雕版,至少要花上千兩銀子。

搜書、藏書同樣是花錢的營生。查文清老先生當年的藏書和搜集的詩稿,價值超過萬兩白銀也不足為奇,要知道,清代因「永不加賦」,在許多小縣一年的地丁銀也僅僅收取一萬多兩。也就是說,金庸家為了藏書、看書、刻書的開銷,很有可能已經超過一個小縣的全年稅收。

金庸的家庭為何如此有錢?這就要從海寧查家的祖上說起了。海寧查家號稱「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因科舉功名太盛,所以查家的經商才能反而不為人知,其實查家是富甲一方的大鹽商。早在明中葉,查家已經取得了官營鹽商的資格,明末查家的子弟已經以鹽商身份進入海寧縣學並參加科舉,並取得不俗成績。明末清初,查家有一支北上進入京郊宛平,並在海寧查家的幫襯之下,也涉足了長蘆鹽場的經營,這支宛平查氏很快也興盛起來,成為京城中人盡皆知的大富豪。

查家經營長蘆鹽場數10年,養活了查家族人不下數千。此外,查家還經營當鋪、商鋪、絲綢,也都是一本萬利的大買賣。據估計,整個海寧查氏宗族鼎盛時的年收入很有可能超過10萬兩白銀,而整個海寧的稅收收入才8萬多兩,北方宛平查氏的財產還得另算。因此,用來賑濟族人的義田,查家經常一買就是幾千畝。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借主人公陳家洛的眼光,詳細描寫了皇帝對海寧大家族的恩寵。這種皇帝題匾、題詩,在金庸舊居中隨處可見,正是査氏家族曾親身享受過的榮耀。

「査」姓來源於春秋時期。公元前676年,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子爵,「食採於査邑」,便姓了「査」,在山東一帶繁衍生息。五代十國時期,査氏出現了第一位名人,南唐軍事將領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遷徙到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定居,直到元末天下大亂,後人査瑜帶著妻兒老小,沿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坐船躲到嘉興。經朋友介紹,査瑜到海寧袁花鎮一戶人家當家庭教師。他欣喜地發現,袁花鎮依山面水,土地肥沃,民風淳厚,跟婺源很像。更巧的是,婺源有個鳳山崗,海寧有座龍山,合起來便是「龍鳳呈祥」,正是吉兆。於是,査瑜舉家定居這片「福地」,一邊「勤懇耕作,敦睦鄉裡」,一邊「以儒為業,詩禮傳家」。

從遷居海寧的第二代開始,査家便成為有名的「文宦之家」。 第一位顯達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他一心一意鑽研醫術,外號「査一帖」,只要一帖藥就可治好病,且醫德很高,為窮人免費治病,聞名江南。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讚賞,被任命為太醫院國醫,獲賞一品冠服。

大約過了100年,弘治三年(1490年),第五代查煥考中進士,成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明朝一代,查家中進士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孫三代連中進士,在當地傳為盛事。

到清朝康熙年間,査氏家族人丁超過300人,進入全盛時期。十餘人考取進士,5人進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原名査嗣璉)、查嗣瑮、查嗣庭更是親兄弟三人同為翰林院編修。査家因此有了「一門十進士,兄弟五翰林」之譽。查舁(音同「魚」)陪皇帝在南書房念書,成為康熙近侍,康熙親筆題寫了「澹遠堂」的匾額賜予他,並賜予一副楹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寥寥十餘字,勾勒出康熙對査家的盛讚。此外,康熙還陸續為査家題寫了「敬業堂」、「嘉瑞堂」的匾額,恩寵冠絕一時。可惜的是,康熙御筆的匾額和楹聯,已經毀於戰亂。如今懸掛於舊居的是複製件。

到了近現代,査家全面復興,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既有詩人查良錚(穆旦),也有教育家查良釗、查良鑑,還有「紡織大王」查濟民。

第十九代的查濟民出生於1914年,少年時就對紡織工業有濃厚興趣。他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泱泱大國,紡織工業是大有出路的。他從第三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前身)染織科畢業,歷任常州、重慶、上海等地紡織染廠的工程師、廠長、經理。1947年秋在香港創辦「中國染廠」。

查濟民不僅是一名實業家,也是知名的「政治智囊」。1992年,他擔任首屆國務院香港事務顧問,在《基本法》草案出臺、香港回歸等眾多歷史性事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榮獲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勳章」。

更難能可貴的是,査氏的家族親情在查濟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改革開放以後,查濟民不顧古稀高齡,滿腔熱血,奔走於祖國各地,投資辦廠。他在海寧籌建紡織企業,建起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工廠。記者在海寧採訪時,隨便問一位鄉親,都能說出查濟民名下的幾家公司。查濟民90歲高齡時,還主持重修査氏家譜,連接起了斷裂百年的家族史。2007年3月,查濟民辭世,家譜主編者之一吳德建對記者說:「他對家鄉的感情可謂至誠至深。」

比查濟民小4歲的晚輩查良錚(穆旦)是一位著名詩人,在大陸名氣很大。他屬於從海寧分衍出去的「北査」。明朝中期,海寧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遷往北京、天津一帶,經營鹽業發家致富,成為有名的商人,被稱為「北査」。這一支多以經商為主,很少涉足官場,因此在海寧査氏的兩場文字獄案中得以倖免。查良錚正是「北査」的後代。他中學時開始寫詩,翻譯了普希金、雪萊、拜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為「現代詩歌第一人」。

因為南北兩地,查良錚和查良鏞一輩子都沒見過面,但兩人的生命中有著驚人的巧合。查良錚是把姓「査」拆開成「木」、「旦」,然後用「穆旦」做了筆名;而查良鏞則是將名「鏞」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筆名。

在近代文壇,金庸還有一位近親徐志摩。海寧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結為姻親,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金庸喚徐志摩表哥。小時候,金庸跟母親回徐家,見過這位才華橫溢的表哥。當時徐志摩已從英國留學回來,在劍橋大學寫的《再別康橋》一詩已膾炙人口。70多年後,金庸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博士,續寫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緣分。 (來源:文匯網)

 |本期責編:劉嬙

 |本期審核:張楊

相關焦點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大俠,走好!
    據香港《明報》報導,一代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病逝,終年94歲。
  • 金庸逝世兩周年,32部金庸武俠小說偽作原貌追跡
    兩年前的今天,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俠小說泰鬥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享年94歲!大俠,一路好走!
    據香港媒體報導,武俠泰鬥金庸(本名查良鏞)逝世,享年94歲。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的私人葬禮於11月12日晚在香港殯儀館舉行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的私人葬禮於11月12日晚在香港殯儀館舉行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10月與世長辭,享年94歲,其私家葬禮於11月12日傍晚在香港殯儀館進行,查良鏞的女婿吳維昌11日表示,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享年94歲!他曾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2018年10月30日,據港媒報導,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逝世,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享年94歲!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剛剛據央視新聞報導金庸逝世
  • 【紀念金庸】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他的關於中國武俠小說的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中這樣寫道。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離世,讓人們的視線又一次聚焦回了武俠小說。界面文化(公眾號ID:Booksandfun)為大家梳理了武俠小說的源流歷史、當今現狀,讓我們一探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 終年94歲 | 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據港媒報導,金庸逝世,享年94歲一個時代,正在慢慢逝去……金庸,原名是查良鏞,他的筆名金庸就是把自己本名的鏞字一分為二而成1955年2月8日,金庸在《新晚報》的「天方夜譚」版開始連載《書劍恩仇錄》,每天一段,一共連載了574天。直至1972年金庸一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他在1972年底公開宣布封筆:「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了。」封筆之後,金庸把自己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
  • 武術泰鬥于承惠逝世
  • 金庸離世!根據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精彩片段回顧
    著名前央視主持人李詠病故的報導還沒有涼下來,接著又傳出金庸辭世的消息。金庸走了,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江湖!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離世,享年94歲。他的人生是圓滿的,也是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他在武俠小說方面的造詣幾乎無人可及,堪稱一代武俠大師。
  • 大俠遠行,金庸兒子查傳倜:「下午走了,很安詳!」
    星標★CBDTIMES,隨時關注廣州CBD新鮮事據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報導,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歲。
  • 金庸生平最佩服的「大俠」是誰?
    這兩句詩是金庸武俠世界的濃縮。金庸,社會評論家和政治活動家,武俠小說家、著名報人,被全球十餘所著名學府授予過名譽博士學位。金庸筆下創作出「大俠」無數,但他最佩服的是哪一位?傳統的江湖俠義,《射鵰》傳奇裡的郭靖,已是巔峰。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他曾接受廈門日報專訪,關於辦報、工作、武俠……
    金庸:這就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了,正如我筆下也寫過許多美女,生活中,我也沒法和這麼多美女接觸,但想像力幫我實現了。 記者:您的武俠小說已經達到一個高峰,會有人超過您嗎? 金庸:時代進步太快,很多事都說不準。 記者:您會設立一個基金會,來鼓勵武俠小說創作嗎? 金庸:不會。文藝創作不是靠錢來刺激的,它是一種個人化的、無功利的勞動。
  • 致敬金庸 | 盤點武俠小說裡的「奇藥」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原名查良鏞)於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 僅以此篇緬懷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
    沁園春·悼念武俠文學泰鬥金庸先生文/夢筆生花飛雪連天,英氣逼人,才氣縱橫。舉倚天長劍,行俠仗義;屠龍寶刃,號令群雄。退隱江湖,琴簫合奏,滄海吟歌笑傲聲。悼金庸文/雲涯鶴少年不解江湖意,踏入江湖非少年。昔日凌波平天下,而今仗劍隱九泉!悼念金庸先生文/莫先生著書武俠成精典,名赫早存眾心間。
  • 品評金庸武俠小說《鴛鴦刀》
    「生平不讀金庸書,讀遍武俠也枉然」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俠著作,上至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喜愛者可謂多矣。由此造就了一個武俠傳奇,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金庸之後,再無武俠」了。金庸武俠小說大氣魄,大手筆,長篇武俠小說歷史架構宏大,歷史事件、背景完美的結合到小說中;加之金庸先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作品融入儒道佛,陰陽五行,琴棋書畫等等,使小說即具傳統武俠小說「武」的特點,又有厚重的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由此奠定了金庸先生在「新武俠」時代一代宗師的地位。相較於長篇武俠小說而言,中短篇略為遜一籌。金庸自己曾言:「長篇勝於短篇,後期作品優於前期」。
  • 金庸逝世,享年94歲!
    剛剛,@人民日報 發微博:【#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 享年94歲】金庸,原名查良鏞,創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雪山飛狐》、《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
  • 武俠小說推薦:金庸、古龍、梁羽生作品全集
    36冊)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2.古龍武俠集(共81冊)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鬥,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
  • 金庸生平及創作年表
    開始修訂自己撰寫的全部武俠小說作品。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鹿鼎記》連載完畢。繼續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宣布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一九七三年四月十八日至二十八日,以《明報》記者身份赴臺訪問十天,會見嚴家淦、蔣經國等。六月七日起,在《明報》連載《在臺所見所聞所思》,引起廣關注。
  •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逝世 享年94歲
    ▲金庸(資料圖)香港媒體報導,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於香港養和醫院與世長辭,享壽 94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