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夏至,由於家鄉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我又想起小時候的冷湯。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冷湯雖然叫「湯」,但並不是真正的湯,而是家鄉對涼麵的傳統稱謂。
老輩子家鄉沒有涼麵的叫法,筆者小時候只知道冷湯,不知道涼麵為何物。1982年參加工作後,隨著接觸面不斷增多,才逐漸接受了涼麵的概念。
現在,冷湯依然是雄安最常見的主食,許多飯店無論春夏秋冬都有供給,而且調料豐富多彩,可以各取所需,任意調配。
但是,我小時候,吃冷湯是順時應季,往往都選擇在炎熱的夏天。因為只有夏天蔬菜成熟後,才會有選擇菜碼的空間。
那時候,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塑料大棚,無論什麼都是自然生長,什麼季節吃什麼。即使是當季的時候,蔬菜的品種也很少,不像現在這麼五花八門、豐富多彩。
麵條,也沒有地方去買,都是自己和面自己擀。但擀麵條不同於蒸饅頭、包餃子和烙餅,需要更寬大的板子和粗長的擀麵棍。有些條件差的家庭沒有專用的工具,想吃麵條了還要到街坊四鄰家去借。
擀麵條是一種力氣活,面和好、醒好後,要用擀麵棍擀壓成圓片,捲起拋出,拋出捲起,反反覆覆,凌空飛舞。
擀壓的時候,為了麵條不粘連,還要不停地撒些棒子麵。擀成均勻的薄片後,層層摺疊起來,用菜刀輕輕剁成粗細相當的條子鋪散在蓋簾上待煮。
記得炎熱的夏天,姥姥擀麵條時總是光著膀子,汗水常常不停地滴落在面片上,與麵條混為一體。汗為心液,吃下凝結著姥姥汗水和心血的冷湯,不僅可以解饞解暑,還使我懂得了什麼叫感恩。
既然是冷湯,就要投得涼涼的。一般是用井拔涼水過三遍,老人腸胃弱,往往只過一遍就行了。
困難時期,調料比較少,也就是蒜汁、花椒油、黃瓜或者豆角簡單的幾種,有時候還有芝麻鹽。芝麻鹽是自己炒熟以後,加上一些大鹽在案板上用小擀麵棍兒碾壓而成的,市場上同樣沒有現賣的。
為什麼叫冷湯,過去沒有考證過。現在想起來,是和冬天的熱湯對應的。冬天吃的熱湯,叫鍋裡挑兒,就是直接從鍋裡撈出來,再配上一些滷就可以了。
現在,雖然我們家還有擀麵條的案板和擀麵棍,老伴也能駕熟就輕、水到渠成,但由於嫌麻煩,每次吃冷湯總是去超市或者菜店買麵條,自己動手的時候越來越少了。
冷湯,飽含著家鄉的味道,承載著淡淡的鄉愁。幾十年來,不論身處何方,吃過多少美食,心心念念的總是少不了家鄉的滋味。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強烈,時不時的會在記憶之中閃現,飄忽不定,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