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書廊 《浮士德》之精神淺析

2021-02-28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與靡菲斯特契約的籤訂,註定了浮士德精神的要義乃自強不息。

「我要投入時間的急流裡,我要投入事件的進展中……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東西,我要遍嘗全人類的悲哀與幸福。」如黑格爾所言,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可以說,這是一種時代精神。入世,進取,永不止息。

「有為者巍然看定四周,這世界對他幾曾沉默。」

歌德曰理論灰色而生命之樹長青,所以浮士德皓首窮經卻反對存在的意義產生質疑。與薩特的存在主義——沒有行動的理想等於沒有理想——相似,對於沒有現實意義的知識,浮士德顯然是否定的。

「我生前當及時享樂,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投身於存在,經歷即意義。這一表述固然有享樂主義之嫌,然而卻是對現世生活的肯定,亦不可謂不積極。

理性(亦即法性)與人性之間,是否必然存在矛盾?

存在與意義。自我與非我。自由與體制。欲望與道德。雖「人在奮鬥時,難免迷誤」,但「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大丈夫固當自強不息,然若無厚德以載物,則凡心所向,皆不過虛妄而已。

浮士德所兼具的神性與魔性,昭示了人性之複雜。陰陽本為一體,亦一亦二,無一無二。佛本過來人,人乃未來佛。為人,為佛,抑或為魔,終不過一念之間。

黑格爾的「惡動力說」認為,惡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換言之,若消弭差別對立而僅存肯定意志,精神便會停滯不前。而唯有存在否定意志,對於現狀懷疑、批判乃至超越,歷史的發展進步才得以成為可能。所以也可以這樣說,促使人類不斷奮鬥的內在驅動力其實是人的貪慾。欲望——或者美其名曰理想——它是一切幸福之源,也是一切罪惡之源。

最終,烏託邦隕落,浮士德死亡,然而浮士德精神不會消亡。它以哲學的形式永存,萬古長青。

《周易》六十四卦,最後一卦不是「既濟」,而是「未濟」。物不可窮。世間萬物永易無息。

於生命的永恆輪迴間,你看得見眾生,復得以窺見自我。

相關焦點

  • 浮士德精神追求的實質是什麼?
    煩惱之餘,魔鬼適時出現,引逗他出賣靈魂,交換條件就是讓他的人生重新開始,給他機會去品嚐所有過去為了知性而放棄的體驗。浮士德欣然答應了。他被魔鬼變換了身軀,人生重新來過一般,變的年輕有精氣神勁。他開展生命的新奇體驗之旅。魔鬼一直想讓浮士德心中出現享樂主義、投機主義讓他變的庸俗以換取浮士德的靈魂。
  • 馬雲的浮士德難題與浮士德精神
    新近,有兩則關於阿里巴巴的新聞,可以窺見阿里巴巴的行為邏輯與價值主張:一是京東實名舉報阿里巴巴脅迫商家「二選一」,二是Gucci狀告阿里售假。因為這兩件事,我就自然的從馬雲想到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不需再忍受良心的折磨」「看看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吧哪一個不是將靈魂放入了潘多拉墨盒掀開他們光鮮的外表會看到多少卑鄙和齷齪」浮士德終於恍然大悟「對,我也應該這麼做」從此世上少了一個高尚的靈魂又多了一則「成功者」的傳說 浮士德精神與浮士德難題
  • 【雙11】馬雲的浮士德難題與浮士德精神
    新近,有兩則關於阿里巴巴的新聞,可以窺見阿里巴巴的行為邏輯與價值主張:一是京東實名舉報阿里巴巴脅迫商家「二選一」,二是Gucci狀告阿里售假。因為這兩件事,我就自然的從馬雲想到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不需再忍受良心的折磨」「看看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吧哪一個不是將靈魂放入了潘多拉墨盒掀開他們光鮮的外表會看到多少卑鄙和齷齪」浮士德終於恍然大悟「對,我也應該這麼做」從此世上少了一個高尚的靈魂又多了一則「成功者」的傳說 浮士德精神與浮士德難題
  • 【世界十大歌劇合集】之《浮士德》
    18、19世紀是一個多元化文化凸現,封建主義走向沒落,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一個新舊交替的轉換時期,人的理性主義,人文主義都正處在一個重新建構的重要時期,人性中的善良與醜惡的因子就在不斷的鬥爭與撕裂狀態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義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卻恰恰處於對立面,是醜惡與罪惡的化身。浮士德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著整個人類,而他一生的結局就象徵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
  • 【賞析】歌德《浮士德》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中寫道:「歐洲近世之文學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為第一者,以其描寫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脫之途徑,最為精切故也。若《紅樓夢》之寫寶玉,又豈有以異於彼乎?」1922年8--9月,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的《東方雜誌》分三期連載了張聞天的《哥德的浮士德》,這被認為是國內第一篇關於《浮士德》的長篇專題論文。
  • 《浮士德》西安站回顧:我見識了話癆魔鬼和精神小夥浮士德的愛恨情仇
    結束了南京站的世界首演,話劇《浮士德》劇組一路向西北行進來到第二站西安,演出前一晚,浮士德的扮演者——西安人尹鑄勝與主演曾泳醍、製作人雷婷一起做客陝西大劇院,和觀眾分享了《浮士德》臺前幕後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到如此有科學精神的藝術家,我們只要在這個航線上,就會不斷感受新的可能性,這是我們做這個戲最愉快的地方。」此刻這艘巨輪已在西安收穫了鮮花與掌聲,即將駛向新的港口。
  • 浮士德的前世今生
    西方文化中,不論是一本正經的藝術體裁,還是不脛而走的坊間傳聞,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一母題的變題。電影故事裡,《加勒比海盜》中的瓊斯船長、《盜夢空間》中的柯布;音樂傳說裡,琴技超凡的帕格尼尼、羅伯特·詹森,都由「浮士德交易」發展而來。歌德《浮士德》中世紀,「浮士德交易」的社會意義在於教廷以此勸導民眾恪守「人類的知識存在極限」的教條。
  • 通覽歌德的《浮士德》
    作者米琴,節選自《人生的最高境界——讀歌德的<浮士德>》|來自財新文化專欄如果一個人付出最大代價,就能滿足自己的最大願望,那麼這個最大願望可能是什麼?有的人可能想和自己的心上人結合;有的人可能想得到豐厚的物質享受;有的人可能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 《浮士德》:追求生命的貨真價實
    就這樣,浮士德被魔鬼變換了身軀,人生重新來過一般,變的年輕有勁。他開展他生命的體驗之旅。魔鬼一直想讓浮士德心中出現享樂主義、投機主義或讓他變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卻不是這樣的人,對他而言,體驗,是追求知識一生後,對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與熱情,在他內心深處,絕不是為體驗而體驗、也不可能步向享樂主義。
  • 為什麼人人都是浮士德?
    由南京藍色天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夢之藍M6+聯合藝術呈現的2019·南京戲劇節年度壓軸大戲——話劇《浮士德》,12月6日-8日即將迎來世界首演!作為話劇《浮士德》的藝術合作夥伴,夢之藍M6+始終秉持著「浮士德精神」。
  • 古諾歌劇人物浮士德生死博弈形象的音樂解析與內涵新探
    2011年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版《浮士德》劇照四、中西視野下的浮士德生死博弈形象之思[15]斯賓格勒將西方文化稱之為「浮士德文化」,即追求真理、追求對現世生命的精神超越的文化。從蘇格拉底的悲壯之死到布魯諾為真理獻身,再到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西方人在求知路上前赴後繼,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浮士德被視為西方知識分子的典型,承載著西方主智思維和創新挑戰精神。如果我們將古諾的《浮士德》置於西方浮士德母題文藝作品和西方文化中,就不難發現,古諾筆下的浮士德生死博弈形象中潛藏的西方文化符號意義。在西方,以浮士德為母題的文學藝術作品不勝枚舉。
  • 熬享| 浮士德---放棄追求快樂的人是危險的.
    文學上來說,《浮士德》的故事是以主人公浮士德與魔鬼孟菲斯特籤訂契約為始的,浮士德自此重回年輕,經歷了與瑪格麗特的愛情生活,無望的政治經歷,又在追求藝術之美的旅程失敗後,最終通過理性建功立業,靈魂也在天使的愛火中走向了飛升
  • 《浮士德》幾個大題
    飽學之士的榮譽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進入了知識的天堂,但又陷入了「枯守這個牢籠,在這裡暗淡無光」的心理體驗,乏味和僵死的知識以及由此而發的陰暗、無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劇了無法預知未來的精神危機。 (否定了脫離實際的追求。)
  • 《浮士德》:被殺死的是「肉身」,被留下的是靈魂
    當精神和肉體進行纏繞的時候,我們總是不容易區分自己究竟屬於哪一檔。然而當我們過分的追求其中的一檔的時候,就會顯示出來人格的不完整性。過高的精神追求會讓我們脫離實際,轉而變成一個反社會型的人,反之,我們的思想將會變的異常空虛,甚至於再也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勇氣。因此,精神和肉體是彼此交融,缺一不可的整體。當然,這是常人的觀點。
  • 裡馬斯·圖米納斯執導,廖凡、尹鑄勝領銜主演話劇《浮士德》即將開票!
    日前,由南京藍色天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大麥網Mailive、保利演出有限公司、閏玖月(北京)文化藝術創作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話劇《浮士德》,在北京召開了世界首演新聞發布會。導演裡馬斯·圖米納斯攜其御用創作團隊,領銜主演廖凡、尹鑄勝等人悉數到場,與現場的媒體及觀眾分享了這部作品的緣起與創作構思。
  • 樊陽:生命的金樹才是長青——我推薦《浮士德》
    這個標題,很多人翻譯為「生命之樹長青」。可你知道嗎?這句看似耳熟能詳的名句,出自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作,詩劇《浮士德》,而且原句竟然是魔鬼說的。《浮士德》講的是這樣的故事:天主與魔鬼梅菲斯特為主人公浮士德爭論和打賭。浮士德被作為世人的代表,魔鬼認為他好高騖遠,最終會貪於享樂,成為自己的俘虜;天主相信他難免有迷誤,但終將走上正途。這樣天主允許梅菲斯特去引誘浮士德。
  • 中青12班 | 徐孟珂:實驗京劇《浮士德》案例分析
    在音樂方面,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是配樂方面的最大難題。配樂作曲出自兩位義大利作曲家之手。中意語言的差異和配器方面的磨合經歷了一個艱苦的過程。即便這樣,在該劇赴義大利巡演時,作曲家還在對樂曲不斷地進行調整,以更符合劇情的需要。徐老師一再強調,《浮士德》之所以被稱為實驗京劇,就在於它的實驗性。對該劇的完善是一個進行時而非完成時。
  • 《浮士德》:所有恐懼都是愛的代價
    》:所有恐懼都是愛的代價  ◎獨孤島主  魏瑪時代的德國電影創造了影響力輻射至今的獨有心理與文化結構,以「表現主義」為代表的電影美學在十數年中,憑藉厚實的電影工業,甚至成為好萊塢黃金年代電影創作力的一大直接淵源,當時的人們肯定始料未及。
  • 知道歌德的《浮士德》是名著,卻沒讀過,了解一下吧
    民間故事書中的浮士德生活在中世紀,就時代來說他是一位鍊金術士,地位不尋常,可謂「人上人」,然而即使如此還是解決不了他精神上的疑惑。作為時代的先行者,他通過與魔鬼籤約的方式探尋了對知識、青春、享受等的困惑,喪失了靈魂的所有權。
  • 魔鬼和浮士德之間到底有些什麼事兒?
    昨天推介的文章中提及的《羅斯瑪麗的嬰兒》,其實也是和魔鬼交易的故事內核——為了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登頂,片中的男主人公凱不惜以為了邪教獻祭出一個魔鬼嬰兒。湊巧,剛看了吉爾羅伊的《夜行者》(Nightcrawler),其實也是講一個浮士德和魔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