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一鍵關注
*作者林金源為《遠望》雜誌社社長、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本文轉載《紫荊論壇》(2019年1-2月號,頁106-111),紅色註腳為《遠望》編輯所加。
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的結果,以綠營慘敗,藍營大勝而告終,全島半數以上的選民興奮、激動不已。多數人對於此次選舉所顯現的意義,有下列三種解讀:第一,臺灣民眾厭倦藍、綠惡鬥,韓國瑜、柯文哲所代表的第三勢力贏得大眾青睞,「韓流」和柯文哲的「白色力量」為臺灣帶來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之外的第三選擇。第二,蔡英文當局大失民心,選民變得更理性、更務實,他們關心經濟,避談統、「獨」,「臺獨」勢力開始下滑。第三,基於前述兩點,外加藍營新當選的縣市長一一表態支持「九二共識」,綠營縣市長亦多人呼應,臺灣地區「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幾乎已經成形。大陸與臺灣縣市的交流將可架空蔡英文當局造成的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也將在擴大交流之後否極泰來、漸入佳境。遺憾的是,上述三項解讀有失偏頗和準確,甚至是誤讀。對此本文擬從臺灣的政經現實就這三種觀點或說法作一初步分析。
誤讀之一:第三勢力帶給臺灣第三條路
輿論常把臺灣人的國家認同分為藍、綠兩類,藍綠惡鬥代表統獨之爭*。近來臺灣又興起一股崇尚「非藍非綠」、「超越藍綠」的思潮,前者指從政者未加入國民黨、民進黨,或僅為政黨的邊緣人物;後者指政治人物不執著於統、「獨」立場,只關心民生議題。柯文哲四年前的崛起,與他「非藍非綠」、「藍綠通吃」有關。此次選舉韓國瑜「只問民生」也得到綠營選民的支持,二人似乎印證「超越藍綠」才是「王道」。
*已故政治學者胡佛教授指出:「臺灣的選舉是在選國家,不是選政府。」這當然是病態,但在國家認同問題徹底解決之前,這種病態將是臺灣的常態。
臺灣中國時報一度發起「無色覺醒」運動,稱藍綠惡鬥害慘臺灣,但國民黨、民進黨兩黨黨員數量其實有限,多數選民乃「非藍非綠」,臺灣人不該被藍、綠綁架,只有「超越藍綠」,臺灣才有前途。
事實上,臺灣民眾確實因厭倦藍綠惡鬥,因而憧憬「超越藍綠」。但是如果避談統、「獨」,由統「獨」問題造成的對臺灣發展的幹擾並不會自動消失。選民如果選擇非國民黨、民進黨的候選人,其實並不算「超越藍綠」,除非候選人的統、「獨」立場異於藍、綠的主流立場。此外,還應注意下列兩點。
第一,藍綠之鬥不代表統、「獨」兩種認同之鬥,因為藍營也未主張現實統一。臺灣社會也從未就統、「獨」議題進行深入討論。綠「獨」與藍「不統」的無聊爭鬥,讓民眾厭倦政治,也厭倦所謂的統、「獨」爭論,殊不知真正的統派聲音(臺灣真正的另一種選擇)根本沒有機會發抒。國民黨、民進黨兩黨黨員數量雖然有限,臺灣多數選民雖然不是兩黨黨員,但他們的意識形態不是「臺獨」(綠),就是「獨臺」(藍)。臺灣民眾不可能「無色」,他們大多非藍即綠。
第二,因為「反中」、「拒統」意識的持續擴大(越年輕世代越是如此),在思想、認同的戰場上,藍營幾乎已為綠營「俘虜」,臺灣再分藍、綠已無意義。藍綠之鬥只是兩黨之間權與利之爭,對指引臺灣道路也毫無幫助。但是「反中」、「拒統」口號確實已經「超越藍綠」,不論在藍營選民,還是綠營選民中都獲得了認同。據民調顯示,另有約一成五的民眾主張統一,他們是被藍、綠連手排擠的少數,真正屬於「非藍非綠」。臺灣的真實現狀乃是所謂「超越藍綠」的「臺獨」、「獨臺」思維,兩者混合壓制了「非藍非綠」的求統思維。
韓國瑜及柯文哲被認為是「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且為臺灣政治帶來新希望。如果從權力來源、組織型態來說,依靠個人魅力、未受政黨庇蔭的韓、柯,確實是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他們證明接地氣的個人,遠比國民黨和民進黨老舊的黨機器更有戰鬥力。但若考察韓、柯的對於國家的認同,他們與國民黨和民進黨差異並不大。2017年韓國瑜參選國民黨主席時曾說:美、日,還有大陸都在追求臺灣這位美少女,臺灣可跟任何一人約會,拿到最大好處,但就是不要隨便結婚。他又說,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大陸。這可謂迎合了所謂「臺版九二共識」的「獨臺」思維。而柯文哲,雖然說了「兩岸一家親」,但事後卻又向綠營道歉*。可見第三勢力並沒為臺灣帶來「臺獨」、「獨臺」之外的第三條路。
*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柯文哲,為了辦成滬臺雙城論壇,心口不一說了「兩岸一家親」,但事後又為此話向綠營道歉。
另一方面,國民黨的主流舊勢力迫於現實,遲早會讓韓國瑜進入國民黨的核心,那麼韓國瑜就會融入第二勢力(國民黨)。至於柯文哲與綠營的再度合作、「分進合擊」也值得觀察。韓、柯的個人魅力及興起故事只是臺灣政局的兩段插曲,其主旋律很難確定是真心承認「九二共識」,其還伴有「拒統」的輔音,如暫且把它稱作臺灣的第一條路,那麼臺灣的第二條路則是真誠支持「九二共識」的一些邊緣政治人士(如洪秀柱)和邊緣政黨(如勞動黨、統促黨、新黨)所演奏的曲律。請參見表一。
誤讀之二:
選民更理性、更務實,「臺獨」勢力下滑
蔡英文上臺以來,諸多政策不得人心,民怨的堆砌累及此次選舉。但民眾不滿的重點,是與民生相關的措施,外加綠營打壓國民黨的粗暴,以及綠營處理兩岸關係時的「橫柴入灶」,並不是綠營的所謂「國家認同」。蔡英文當局如果善理民生議題,不讓藍營民眾有受辱、受害之感;她如果學習藍營善用敷衍、不衝撞的方式與大陸方面交往,民眾對蔡英文的支持並不會因為其主張「臺獨」而下降。(綠營歷次選舉的總得票率,都高於民調中主張「緩獨」、「急獨」兩項比率之和,證明很多不支持「臺獨」民眾仍投票給綠營。)
蔡英文當局在選後的檢討中,沒有一言涉及兩岸政策、國家認同的錯誤必須修改。他們只承認民生議題處理不善,但對於兩岸政策及統、「獨」立場仍然趾高氣揚、「自信滿滿」,具體事證如下。
第一,臺灣駐外機構的Facebook專頁近期掀起改名及改圖潮,相繼將大頭貼改為以「Taiwan」為主的圖樣及名稱。選後也並未喊停,仍繼續推行,顯示民進黨推動「臺獨」的步調極其「堅定」。
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綁公投選舉結束,東奧正名公投失敗,臺灣駐外機構紛紛將對外的官方社群帳號更換大頭照,並申請更名為帶有「TAIWAN」字樣的名稱。
其二,蔡英文內閣閣揆賴清德在選後檢討的記者會上表示,民眾最期待政府改善經濟,才能安心追求其他「目標」和「價值」(暗指「臺獨」),但政府過去的施政,並未滿足人民最急迫的需要,所以失去民心*,但他仍然堅持強調「反中」、「臺獨」立場。可見綠營雖承認民生政策失當導致選舉失敗,但對於「反中」、「臺獨」立場一點都不退讓,甚至還攻擊大陸,可見綠營完全沒因敗選而有悔改之意。
*賴清德說,這「並不代表臺灣人民願意用犧牲主權和自由、民主、人權的生活方式,來換取經濟利益」。所謂「犧牲主權和自由、民主、人權的生活方式」,是指被「不自由、不民主、沒人權」的中國統一。
其三,韓國瑜以接受「九二共識」的方式期望增強兩岸經濟交流的做法,得到很多民眾讚賞。綠營的縣市長也有多人趕搭順風車,紛紛找韓談合作計劃,但他們仍然強調「交流不該預設立場(指『九二共識』)。」國民黨澎湖縣長當選人賴峰偉就是「九合一」選後首位「登陸」的地方首長。臺灣「陸委會」及海基會都託他帶話,希望兩岸能儘快恢復對話。即便如此,「陸委會」仍「呼籲」大陸方面不應設置任何政治前提,幹擾城市間的交流。綠營死硬的態度和選前無異,而且還使陰招,指鹿為馬、混淆視聽稱如果城市交流被「幹擾」,責任在於大陸方面「預設政治前提」。
「臺獨」勢力可謂仍然「底氣十足」,因為他們相信已經完全掌握臺灣的話語權,相信播撒「臺獨」思想已經完成,短期地方選舉的輸贏,傷不了綠營的筋骨。藍綠版圖的此長彼消,也絕不代表「臺獨」勢力的退潮。原因如下。
第一,國民黨雖然反對「臺獨」,但也不主張現實統一(所謂不「獨」、不統、不武),藍營版圖擴張不代表統派勢力擴張,綠營版圖萎縮當然不等於「臺獨」勢力下挫。真正「反獨」促統的新黨、勞動黨,此次選舉各自只取得二席議員(其中一位資深議員從不表露自己的統派立場);統促黨也只取得一席裡長,統派困境一如往昔。遊走於國民黨、民進黨的所謂中間選民,他們的選擇決定藍綠版圖的消長,其實也就是「臺獨」和「獨臺」勢力的消長。但我們如果認識到「獨臺」思維是「臺獨」思維的上遊加工廠,那麼他們的短期消長並無實質意義。
第二,韓國瑜風潮讓臺灣人突然醒悟,原來拚經濟、避談「統獨」才是王道。弔詭的是,韓國瑜要讓「人進來,貨出去」的前提,難道不正是他接受「九二共識」,緩解兩岸緊張關係,才使大陸方面願意繼續與臺灣開展經濟合作麼?而接受「九二共識」,不就是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不就是對統、「獨」立場表態嗎?
另外一方面,馬英九任內奮力推動ECFA、《兩岸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議》,其目的不也是拚經濟?「服貿」、「貨貿」如果落實,它對臺灣經濟的幫助遠比「人進來、貨出去」更全面、更深遠。但馬英九「拚經濟」的努力,卻被綠營鼓動的學生運動以違法手段全盤破壞。如果只問經濟不問統、「獨」是對的,何以四年前的民眾,卻只問統、「獨」不問經濟?如果打民生牌是對的,那麼四年前藍營又錯在哪裡?
此次藍營雖然勝選,但包括馬在內的藍營,選前選後都只談經濟不敢談統、「獨」,更不用說藉機為自己討回四年前的公道。顯然藍營的「不統、不獨」理念,怯於迎擊「臺獨」理念。綠消藍長只是茶壺裡的風暴,不是「獨」勢下滑。
第三,一般民眾對「九二共識」並無深刻了解,(國民黨臺中市長當選人盧秀燕竟說:「九二共識」就是不統、不「獨」、不「武」)*。因此被藍營抽空「一中」內核的「九二共識」近來獲得更多支持的假象,絕不等同「臺獨」勢力的下降。
*民眾即便了解九二共識,也可能並未真心接受,只是把它當作換取北京讓利的工具。
陳方隅等四位政治學者最近在《外交家》雜誌上發表一文*,指出臺灣民眾對「九二共識」的定義其實沒有共識。該研究再提出四種不同「內涵」的「九二共識」,詢問民眾支持哪一種「九二共識」,結果有超過七成民眾支持最錯誤的一種定義,也就是「『九二共識』是指兩岸『一邊一國』」。此研究如果屬實,就算支持「九二共識」者越來越多,也不代表民意轉統。
*該文題目為What Does the 1992 Consensus Mean to Citizens in Taiwan? 詳細內容請參見
https://thediplomat.com/2018/11/what-does-the-1992-consensus-mean-to-citizens-in-taiwan
2018年11月10日陳方隅等四位政治學者最近在《外交家》雜誌上刊文表示臺灣民眾對「九二共識」的定義其實沒有共識。
誤讀之三:
所謂「地方包圍中央」,兩岸關係否極泰來
此次國民黨勝選,對於大陸方面來說,可暫時不必全力應對「臺獨」,可全力進行更重大的全球布局。對於相信交流有助促統的大陸來說,今後可透過接受「九二共識」的藍營縣市長,接續中斷已久的民間交流,甚至綠營地方首長也有意應和,這是對臺工作單位極為樂見的發展。更樂觀者可能稱這種局面是臺灣地區將出現「以地方包圍中央」,可把蔡英文架空,或逼迫蔡英文讓步,兩岸關係可朝向正面發展。不過這些觀點都有待商榷,主要原因來自以下幾點。
第一,兩岸政策、國家定位不屬於地方首長職權,藍營縣市長雖在口頭接受「九二共識」,但只能坐視蔡英文繼續推動「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等種種「去中國化」及「反中」運動。民進黨掌控的政府部門,可透過「外交」、「國防」、「教育」及與大陸關係等政策,持續灌輸民眾「反中」、「臺獨」思想,深化法理「臺獨」。兩岸加強交流的結果,很有可能重蹈馬英九時代的覆轍,也就是大陸持續片面讓利,但是臺灣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以及支持統一的比率,都在馬英九當政時代降到最低點。
第二,藍營上下一如以往,仍把「九二共識」扭曲成「各表」重於「一中」,而且只是敷衍大陸的工具。綠營主政臺灣,一味鼓吹「臺獨」,對抗大陸;藍營試圖以改善經濟證明自己的價值。臺灣政壇在這種一扮白臉一扮黑臉狀態之下,兩岸衝突最尖銳、最核心的問題依然無解,只是被2018年選舉的結果給淡化、麻痺了。
第三,此次選舉結果可能對「獨」派的長期發展更為有利,因為原本處於抗拒「九二共識」和「搞活臺灣經濟」兩難困境的綠營,可藉藍營地方首長與大陸方面的力量搞活臺灣經濟,自己反而可「心無旁鶩」地繼續推行「臺獨」。臺灣經濟活過來了,等於獲得了更多長期「反中」的資本。提振經濟有功的藍營,負責與大陸往來,一定程度上還掩護了綠營繼續「反中」、促「獨」。假如這種藍綠共治的「拒統」的「新現狀」能夠逐漸發展,那麼2018年選舉的挫敗,對綠營而言就不是一無所獲。因為地方選舉的一次敗選,反而可以減輕綠營遭受來自大陸和經濟問題的壓力,並且摸索出利用藍營解決自身難題的模式,這顯然是「因禍得福」。
有些分析者懷疑此次民進黨的敗選,是該黨有意為之,其目的正如上段所言*。但是不論動機如何,韓國瑜和藍營的勝選確實為綠營解決了無力發展經濟的難題,這是事實。可見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對於深謀遠慮的綠營和只求偏安的藍營,雙方各得其所。但是有朝一日,當大陸方面完成大國布局,認真要解決臺灣問題時,則必須認真面對,已被藍綠誤導以為可以「永遠維持現狀」的臺灣民眾,和加強經濟交往有助贏得臺灣民心這一邏輯之間的矛盾。
*參見張瑋珊:「藍綠共治的拒統新現狀」,刊於2018年12月2日《中國時報》。該文猜測綠營可能刻意禮讓韓國瑜的證據之一是:韓在14年前開車撞死人,此消息在選前之夜早已傳開,但綠營一反常態,竟然放過在選前操作輿論、攻擊對手的機會。
https://opinion.chinatimes.com/20181202000536-262114
【閱讀更多】
【遠望社論】將統一進行到底
【遠望社論】臺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
【遠望社論】臺灣九合一大選:沒有選擇的選舉
【遠望社論】讓馬英九再救民進黨一次?
【吳啟訥】為什麼大陸總看不懂臺灣?──臺灣藍綠聯手拒統的真相
找更多文章嗎?後臺右下角」歷史訊息」點開可以快速找到您需要的文章
>>>>歡迎訂閱遠望雜誌!
《遠望》創刊於1987年3月,是臺灣最老牌的統運刊物。
《遠望》的宗旨:發展統一理論,宣揚統一理念,推動統一運動。
《遠望》的期許:立足臺灣,胸懷中國,遠望天下。
《遠望》需要兩岸中國人共同參與、支持,以圖國家統一、民族復興。
若您認同我們的理念,支持《遠望》的宗旨,請以實際行動,如訂閱雜誌,或小額打賞,與在臺灣的我們共同努力。
您可以透過最下方的"讚賞"功能進行小額捐款,
或者我們提供下列匯款方式,請於後臺留言輸入下列任一選項:
(1)銀行 (2)支付寶 (3)微信
如需專人服務,請加微信:yuanwangcntw
*透過文章'"讚賞"功能訂閱電子版,只需支付250!!
透過''讚賞''訂閱的讀者請留下聯繫方式,我們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喔!
>>>>訂閱、打賞問題,專人服務請掃下方二維
專人服務請洽遠望客服
微信ID:yuanwangcntw
點擊右上分享到:QQ空間朋友圈
點擊查看資料,免費關注
*因應公眾號讚賞功能升級,讚賞帳戶尚無法開放臺灣用戶申請!若您認同我們的理念,支持《遠望》的宗旨,請以實際行動,如訂閱雜誌,或小額打賞,與在臺灣的我們共同努力。你們的支持是遠望前進的動力!
↓↓↓長按掃描圖中二維碼↓↓↓
↓↓↓長按掃描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