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源】簡論對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結果的三種誤讀

2021-12-10 兩岸遠望

 點擊藍字 一鍵關注


*作者林金源為《遠望》雜誌社社長、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本文轉載《紫荊論壇》(2019年1-2月號,頁106-111),紅色註腳為《遠望》編輯所加。

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的結果,以綠營慘敗,藍營大勝而告終,全島半數以上的選民興奮、激動不已。多數人對於此次選舉所顯現的意義,有下列三種解讀:第一,臺灣民眾厭倦藍、綠惡鬥,韓國瑜、柯文哲所代表的第三勢力贏得大眾青睞,「韓流」和柯文哲的「白色力量」為臺灣帶來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之外的第三選擇。第二,蔡英文當局大失民心,選民變得更理性、更務實,他們關心經濟,避談統、「獨」,「臺獨」勢力開始下滑。第三,基於前述兩點,外加藍營新當選的縣市長一一表態支持「九二共識」,綠營縣市長亦多人呼應,臺灣地區「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幾乎已經成形。大陸與臺灣縣市的交流將可架空蔡英文當局造成的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也將在擴大交流之後否極泰來、漸入佳境。遺憾的是,上述三項解讀有失偏頗和準確,甚至是誤讀。對此本文擬從臺灣的政經現實就這三種觀點或說法作一初步分析。

 

誤讀之一:第三勢力帶給臺灣第三條路

輿論常把臺灣人的國家認同分為藍、綠兩類,藍綠惡鬥代表統獨之爭*。近來臺灣又興起一股崇尚「非藍非綠」、「超越藍綠」的思潮,前者指從政者未加入國民黨、民進黨,或僅為政黨的邊緣人物;後者指政治人物不執著於統、「獨」立場,只關心民生議題。柯文哲四年前的崛起,與他「非藍非綠」、「藍綠通吃」有關。此次選舉韓國瑜「只問民生」也得到綠營選民的支持,二人似乎印證「超越藍綠」才是「王道」。

*已故政治學者胡佛教授指出:「臺灣的選舉是在選國家,不是選政府。」這當然是病態,但在國家認同問題徹底解決之前,這種病態將是臺灣的常態。

臺灣中國時報一度發起「無色覺醒」運動,稱藍綠惡鬥害慘臺灣,但國民黨、民進黨兩黨黨員數量其實有限,多數選民乃「非藍非綠」,臺灣人不該被藍、綠綁架,只有「超越藍綠」,臺灣才有前途。

事實上,臺灣民眾確實因厭倦藍綠惡鬥,因而憧憬「超越藍綠」。但是如果避談統、「獨」,由統「獨」問題造成的對臺灣發展的幹擾並不會自動消失。選民如果選擇非國民黨、民進黨的候選人,其實並不算「超越藍綠」,除非候選人的統、「獨」立場異於藍、綠的主流立場。此外,還應注意下列兩點。

第一,藍綠之鬥不代表統、「獨」兩種認同之鬥,因為藍營也未主張現實統一。臺灣社會也從未就統、「獨」議題進行深入討論。綠「獨」與藍「不統」的無聊爭鬥,讓民眾厭倦政治,也厭倦所謂的統、「獨」爭論,殊不知真正的統派聲音(臺灣真正的另一種選擇)根本沒有機會發抒。國民黨、民進黨兩黨黨員數量雖然有限,臺灣多數選民雖然不是兩黨黨員,但他們的意識形態不是「臺獨」(綠),就是「獨臺」(藍)。臺灣民眾不可能「無色」,他們大多非藍即綠。

第二,因為「反中」、「拒統」意識的持續擴大(越年輕世代越是如此),在思想、認同的戰場上,藍營幾乎已為綠營「俘虜」,臺灣再分藍、綠已無意義。藍綠之鬥只是兩黨之間權與利之爭,對指引臺灣道路也毫無幫助。但是「反中」、「拒統」口號確實已經「超越藍綠」,不論在藍營選民,還是綠營選民中都獲得了認同。據民調顯示,另有約一成五的民眾主張統一,他們是被藍、綠連手排擠的少數,真正屬於「非藍非綠」。臺灣的真實現狀乃是所謂「超越藍綠」的「臺獨」、「獨臺」思維,兩者混合壓制了「非藍非綠」的求統思維。

韓國瑜及柯文哲被認為是「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且為臺灣政治帶來新希望。如果從權力來源、組織型態來說,依靠個人魅力、未受政黨庇蔭的韓、柯,確實是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他們證明接地氣的個人,遠比國民黨和民進黨老舊的黨機器更有戰鬥力。但若考察韓、柯的對於國家的認同,他們與國民黨和民進黨差異並不大。2017年韓國瑜參選國民黨主席時曾說:美、日,還有大陸都在追求臺灣這位美少女,臺灣可跟任何一人約會,拿到最大好處,但就是不要隨便結婚。他又說,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大陸。這可謂迎合了所謂「臺版九二共識」的「獨臺」思維。而柯文哲,雖然說了「兩岸一家親」,但事後卻又向綠營道歉*。可見第三勢力並沒為臺灣帶來「臺獨」、「獨臺」之外的第三條路。

*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柯文哲,為了辦成滬臺雙城論壇,心口不一說了「兩岸一家親」,但事後又為此話向綠營道歉。

另一方面,國民黨的主流舊勢力迫於現實,遲早會讓韓國瑜進入國民黨的核心,那麼韓國瑜就會融入第二勢力(國民黨)。至於柯文哲與綠營的再度合作、「分進合擊」也值得觀察。韓、柯的個人魅力及興起故事只是臺灣政局的兩段插曲,其主旋律很難確定是真心承認「九二共識」,其還伴有「拒統」的輔音,如暫且把它稱作臺灣的第一條路,那麼臺灣的第二條路則是真誠支持「九二共識」的一些邊緣政治人士(如洪秀柱)和邊緣政黨(如勞動黨、統促黨、新黨)所演奏的曲律。請參見表一。

誤讀之二:

選民更理性、更務實,「臺獨」勢力下滑

蔡英文上臺以來,諸多政策不得人心,民怨的堆砌累及此次選舉。但民眾不滿的重點,是與民生相關的措施,外加綠營打壓國民黨的粗暴,以及綠營處理兩岸關係時的「橫柴入灶」,並不是綠營的所謂「國家認同」。蔡英文當局如果善理民生議題,不讓藍營民眾有受辱、受害之感;她如果學習藍營善用敷衍、不衝撞的方式與大陸方面交往,民眾對蔡英文的支持並不會因為其主張「臺獨」而下降。(綠營歷次選舉的總得票率,都高於民調中主張「緩獨」、「急獨」兩項比率之和,證明很多不支持「臺獨」民眾仍投票給綠營。)

蔡英文當局在選後的檢討中,沒有一言涉及兩岸政策、國家認同的錯誤必須修改。他們只承認民生議題處理不善,但對於兩岸政策及統、「獨」立場仍然趾高氣揚、「自信滿滿」,具體事證如下。

第一,臺灣駐外機構的Facebook專頁近期掀起改名及改圖潮,相繼將大頭貼改為以「Taiwan」為主的圖樣及名稱。選後也並未喊停,仍繼續推行,顯示民進黨推動「臺獨」的步調極其「堅定」。

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綁公投選舉結束,東奧正名公投失敗,臺灣駐外機構紛紛將對外的官方社群帳號更換大頭照,並申請更名為帶有「TAIWAN」字樣的名稱。

其二,蔡英文內閣閣揆賴清德在選後檢討的記者會上表示,民眾最期待政府改善經濟,才能安心追求其他「目標」和「價值」(暗指「臺獨」),但政府過去的施政,並未滿足人民最急迫的需要,所以失去民心*,但他仍然堅持強調「反中」、「臺獨」立場。可見綠營雖承認民生政策失當導致選舉失敗,但對於「反中」、「臺獨」立場一點都不退讓,甚至還攻擊大陸,可見綠營完全沒因敗選而有悔改之意。

*賴清德說,這「並不代表臺灣人民願意用犧牲主權和自由、民主、人權的生活方式,來換取經濟利益」。所謂「犧牲主權和自由、民主、人權的生活方式」,是指被「不自由、不民主、沒人權」的中國統一。

其三,韓國瑜以接受「九二共識」的方式期望增強兩岸經濟交流的做法,得到很多民眾讚賞。綠營的縣市長也有多人趕搭順風車,紛紛找韓談合作計劃,但他們仍然強調「交流不該預設立場(指『九二共識』)。」國民黨澎湖縣長當選人賴峰偉就是「九合一」選後首位「登陸」的地方首長。臺灣「陸委會」及海基會都託他帶話,希望兩岸能儘快恢復對話。即便如此,「陸委會」仍「呼籲」大陸方面不應設置任何政治前提,幹擾城市間的交流。綠營死硬的態度和選前無異,而且還使陰招,指鹿為馬、混淆視聽稱如果城市交流被「幹擾」,責任在於大陸方面「預設政治前提」。

「臺獨」勢力可謂仍然「底氣十足」,因為他們相信已經完全掌握臺灣的話語權,相信播撒「臺獨」思想已經完成,短期地方選舉的輸贏,傷不了綠營的筋骨。藍綠版圖的此長彼消,也絕不代表「臺獨」勢力的退潮。原因如下。

 

第一,國民黨雖然反對「臺獨」,但也不主張現實統一(所謂不「獨」、不統、不武),藍營版圖擴張不代表統派勢力擴張,綠營版圖萎縮當然不等於「臺獨」勢力下挫。真正「反獨」促統的新黨、勞動黨,此次選舉各自只取得二席議員(其中一位資深議員從不表露自己的統派立場);統促黨也只取得一席裡長,統派困境一如往昔。遊走於國民黨、民進黨的所謂中間選民,他們的選擇決定藍綠版圖的消長,其實也就是「臺獨」和「獨臺」勢力的消長。但我們如果認識到「獨臺」思維是「臺獨」思維的上遊加工廠,那麼他們的短期消長並無實質意義。

第二,韓國瑜風潮讓臺灣人突然醒悟,原來拚經濟、避談「統獨」才是王道。弔詭的是,韓國瑜要讓「人進來,貨出去」的前提,難道不正是他接受「九二共識」,緩解兩岸緊張關係,才使大陸方面願意繼續與臺灣開展經濟合作麼?而接受「九二共識」,不就是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不就是對統、「獨」立場表態嗎?

另外一方面,馬英九任內奮力推動ECFA、《兩岸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議》,其目的不也是拚經濟?「服貿」、「貨貿」如果落實,它對臺灣經濟的幫助遠比「人進來、貨出去」更全面、更深遠。但馬英九「拚經濟」的努力,卻被綠營鼓動的學生運動以違法手段全盤破壞。如果只問經濟不問統、「獨」是對的,何以四年前的民眾,卻只問統、「獨」不問經濟?如果打民生牌是對的,那麼四年前藍營又錯在哪裡?

此次藍營雖然勝選,但包括馬在內的藍營,選前選後都只談經濟不敢談統、「獨」,更不用說藉機為自己討回四年前的公道。顯然藍營的「不統、不獨」理念,怯於迎擊「臺獨」理念。綠消藍長只是茶壺裡的風暴,不是「獨」勢下滑。

第三,一般民眾對「九二共識」並無深刻了解,(國民黨臺中市長當選人盧秀燕竟說:「九二共識」就是不統、不「獨」、不「武」)*。因此被藍營抽空「一中」內核的「九二共識」近來獲得更多支持的假象,絕不等同「臺獨」勢力的下降。

*民眾即便了解九二共識,也可能並未真心接受,只是把它當作換取北京讓利的工具。

  

陳方隅等四位政治學者最近在《外交家》雜誌上發表一文*,指出臺灣民眾對「九二共識」的定義其實沒有共識。該研究再提出四種不同「內涵」的「九二共識」,詢問民眾支持哪一種「九二共識」,結果有超過七成民眾支持最錯誤的一種定義,也就是「『九二共識』是指兩岸『一邊一國』」。此研究如果屬實,就算支持「九二共識」者越來越多,也不代表民意轉統。

*該文題目為What Does the 1992 Consensus Mean to Citizens in Taiwan? 詳細內容請參見

https://thediplomat.com/2018/11/what-does-the-1992-consensus-mean-to-citizens-in-taiwan

2018年11月10日陳方隅等四位政治學者最近在《外交家》雜誌上刊文表示臺灣民眾對「九二共識」的定義其實沒有共識。

誤讀之三:

所謂「地方包圍中央」,兩岸關係否極泰來

此次國民黨勝選,對於大陸方面來說,可暫時不必全力應對「臺獨」,可全力進行更重大的全球布局。對於相信交流有助促統的大陸來說,今後可透過接受「九二共識」的藍營縣市長,接續中斷已久的民間交流,甚至綠營地方首長也有意應和,這是對臺工作單位極為樂見的發展。更樂觀者可能稱這種局面是臺灣地區將出現「以地方包圍中央」,可把蔡英文架空,或逼迫蔡英文讓步,兩岸關係可朝向正面發展。不過這些觀點都有待商榷,主要原因來自以下幾點。

第一,兩岸政策、國家定位不屬於地方首長職權,藍營縣市長雖在口頭接受「九二共識」,但只能坐視蔡英文繼續推動「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等種種「去中國化」及「反中」運動。民進黨掌控的政府部門,可透過「外交」、「國防」、「教育」及與大陸關係等政策,持續灌輸民眾「反中」、「臺獨」思想,深化法理「臺獨」。兩岸加強交流的結果,很有可能重蹈馬英九時代的覆轍,也就是大陸持續片面讓利,但是臺灣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以及支持統一的比率,都在馬英九當政時代降到最低點。

第二,藍營上下一如以往,仍把「九二共識」扭曲成「各表」重於「一中」,而且只是敷衍大陸的工具。綠營主政臺灣,一味鼓吹「臺獨」,對抗大陸;藍營試圖以改善經濟證明自己的價值。臺灣政壇在這種一扮白臉一扮黑臉狀態之下,兩岸衝突最尖銳、最核心的問題依然無解,只是被2018年選舉的結果給淡化、麻痺了。

第三,此次選舉結果可能對「獨」派的長期發展更為有利,因為原本處於抗拒「九二共識」和「搞活臺灣經濟」兩難困境的綠營,可藉藍營地方首長與大陸方面的力量搞活臺灣經濟,自己反而可「心無旁鶩」地繼續推行「臺獨」。臺灣經濟活過來了,等於獲得了更多長期「反中」的資本。提振經濟有功的藍營,負責與大陸往來,一定程度上還掩護了綠營繼續「反中」、促「獨」。假如這種藍綠共治的「拒統」的「新現狀」能夠逐漸發展,那麼2018年選舉的挫敗,對綠營而言就不是一無所獲。因為地方選舉的一次敗選,反而可以減輕綠營遭受來自大陸和經濟問題的壓力,並且摸索出利用藍營解決自身難題的模式,這顯然是「因禍得福」。

有些分析者懷疑此次民進黨的敗選,是該黨有意為之,其目的正如上段所言*。但是不論動機如何,韓國瑜和藍營的勝選確實為綠營解決了無力發展經濟的難題,這是事實。可見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對於深謀遠慮的綠營和只求偏安的藍營,雙方各得其所。但是有朝一日,當大陸方面完成大國布局,認真要解決臺灣問題時,則必須認真面對,已被藍綠誤導以為可以「永遠維持現狀」的臺灣民眾,和加強經濟交往有助贏得臺灣民心這一邏輯之間的矛盾。

*參見張瑋珊:「藍綠共治的拒統新現狀」,刊於2018年12月2日《中國時報》。該文猜測綠營可能刻意禮讓韓國瑜的證據之一是:韓在14年前開車撞死人,此消息在選前之夜早已傳開,但綠營一反常態,竟然放過在選前操作輿論、攻擊對手的機會。

https://opinion.chinatimes.com/20181202000536-262114


【閱讀更多】

【遠望社論】將統一進行到底

【遠望社論】臺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

【遠望社論】臺灣九合一大選:沒有選擇的選舉

【遠望社論】讓馬英九再救民進黨一次?

【吳啟訥】為什麼大陸總看不懂臺灣?──臺灣藍綠聯手拒統的真相

找更多文章嗎?後臺右下角」歷史訊息」點開可以快速找到您需要的文章

>>>>歡迎訂閱遠望雜誌!

《遠望》創刊於1987年3月,是臺灣最老牌的統運刊物。
《遠望》的宗旨:發展統一理論,宣揚統一理念,推動統一運動。
《遠望》的期許:立足臺灣,胸懷中國,遠望天下。
《遠望》需要兩岸中國人共同參與、支持,以圖國家統一、民族復興。

若您認同我們的理念,支持《遠望》的宗旨,請以實際行動,如訂閱雜誌,或小額打賞,與在臺灣的我們共同努力。

您可以透過最下方的"讚賞"功能進行小額捐款,

或者我們提供下列匯款方式,請於後臺留言輸入下列任一選項:

(1)銀行 (2)支付寶 (3)微信

如需專人服務,請加微信:yuanwangcntw

*透過文章'"讚賞"功能訂閱電子版,只需支付250!!

透過''讚賞''訂閱的讀者請留下聯繫方式,我們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喔!

>>>>訂閱、打賞問題,人服務請掃下方二維

專人服務請洽遠望客服
微信ID:yuanwangcntw

點擊右上分享到:QQ空間朋友圈

點擊查看資料,免費關注



*因應公眾號讚賞功能升級,讚賞帳戶尚無法開放臺灣用戶申請!若您認同我們的理念,支持《遠望》的宗旨,請以實際行動,如訂閱雜誌,或小額打賞,與在臺灣的我們共同努力。你們的支持是遠望前進的動力!


長按掃描圖中二維碼


長按掃描圖中二維碼

相關焦點

  • 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藍綠地方板塊有望改變嗎?
    圖片來自臺媒 「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地方選舉」,指9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合併舉行,包括 2014年「九合一」選舉是馬英九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的首場全臺地方選舉,此後只有「地方選舉」和「中央選舉」(即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院」)兩個層級的選舉,每隔兩年輪替進行。
  • 偶然中的必然 必然中的偶然——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
    剛剛結束的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贏得15個縣市長席次;民進黨斬獲6席縣市長。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也印證了哲學上說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趨勢。放眼臺灣「民主選舉」史,選民喜歡的是快人快語的柯文哲、韓國瑜;草根土狗的陳菊、陳水扁,再溫和點,也得是花香四溢的馬英九、蔡英文,誰要一杯無味的白開水呢?查詢選舉資料顯示,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柯文哲獲得85萬3983票,得票率57.16%。國民黨籍候選人連勝文得票60萬9932票,得票率40.82%。
  •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揭曉
    本報臺北1月11日電 (記者陳曉星、孫立極)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11日下午4時結束。當晚出爐的計票結果顯示,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得票817萬餘張,得票率為57.1%。
  • 淺析民進黨操控下的選舉產業鏈:以2018、2020年選舉為例
    同期參選的親民黨餘湘指出:「臺灣選舉不再是民主活動,而是成了產業,政黨理想性消失,絞盡腦汁只想永遠獨自享受權力」。民進黨前黨主席施明德也指出,民進黨與商界的關係是「白金政治」。通過分析2018年以來臺灣選舉開支數據,發現每一場選舉均有一隻無形的政治之手在操控,得益的永遠只有懂得精算、煽動民粹與利益捆綁的政黨及極少數政治人物與相關企業。
  • 王貞威:《變局與調整:2020年臺灣選舉探析》
    王貞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助理教授、民進黨研究中心副主任。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可以說是自1996年直選以來最複雜多變的一次,值得學界深入探究。此次選舉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打破了很多常規性的情形,最重要的就是自2018年出現的「韓國瑜現象」持續燃燒,這使得2020年選舉觀察和預測都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
  • 【澤視界】地方派系勢力在臺灣選舉中的作用
    在現在的選舉中,地方派系仍然是一股公開的、有明顯政治傾向、能夠對選舉產生重要影響的力量。但地方派系的存在,究竟會放大民主的參與性,還是會削弱民主的價值?地方派系的存在會不會發展成不黨而黨的地方政治團體?它有沒有可能形成選舉中的馬太效應、讓勝者更強呢?
  • NicoNico2018年動畫總選舉結果公開
    2018年一過去不少媒體就紛紛對之前的動畫進行評選,NicoNico就舉辦了調查活動「網民認真選擇!
  • 臺灣人誤讀的大陸
    我一個土生土長的大陸人對自己人都有那麼多誤讀,何況對岸了,而且大陸雖然地區差異很大,但臺灣人不會分那麼細,他們會把大陸看成一個整體。他今天如果在上海遇到了什麼不文明的現象,他不會說上海人怎麼樣,而是會說大陸人怎麼樣。今天僅就我所知道的部分,跟大家聊聊我覺得臺灣人對大陸有哪些誤讀,不一定對,歡迎指正。
  • 美國大選開票亂象多,結果四天出不來,臺網友自誇「臺灣選舉方式很...
    美國總統大選開票已經進入第四天,但許多搖擺州因為郵寄投票、通訊投票等問題,至今仍無法計算出最後的選舉結果,就有臺灣網友在論壇上提出討論,指出比起擁有數百年歷史的美國選舉,只有近40年選舉經驗的臺灣投、開票方式相對更加優秀,不僅在開票速度上快了許多,在嚴謹、可信度上也不容易出現爭議。
  • 臺灣2020選舉結果: 蔡英文獲連任,韓國瑜敗北…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機構選舉11日投開票,蔡英文一路領先,當選下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   2018年九合一選舉時,韓國瑜在高雄獲得89萬2545票,領先民進黨陳其邁的74萬2239票,此次選舉韓國瑜在高雄獲得的票數僅為60萬左右(34%)。        本次選舉選出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及113位民意代表。
  • niconico2018年動畫總選舉結果公開 年度黑馬登頂
    現在2018年已經過去,不少媒體紛紛對之前的動畫進行評選,niconico舉辦了調查活動「網民認真選擇!
  • 臺灣地方選舉目睹之怪現狀
    正用餐時,兩個穿著競選背心的人先後走了進來,一個給每位顧客送上一支原子筆,上寫著「一張票一世輝一定支持1號黃世輝懇請支持」,來自建明裡裡長1號候選人黃世輝的助選團隊;另一個嘴裡說著「拜託、拜託」,把抓耙子送到顧客面前。抓耙子又稱「不求人」,只見上面寫著「服務不求人,阿傳自己人」,這是來自臺北市中山、大同選區市議員7號候選人葉林傳贈送的小禮品。
  •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開始投票 結果預計今夜出爐
    海外網11月24日電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俗稱「九合一」的臺灣地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今天(24日)進行投票,選民從早上8點開始投票,投票下午4時截止。選舉結果估計將於今晚11時左右最終確定,而所謂的10個「公投案」結果則預料會在25日凌晨2時揭曉。
  •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國臺辦表態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25日揭曉。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應詢表示,我們注意到這次選舉的結果。
  • 韓國瑜創下臺灣地方選舉七大紀錄
    最近,臺灣政壇也吹起一股韓流,這次由韓國瑜所掀起的韓風,不僅將高雄選情變成全國矚目焦點,甚至吸引海外華人關注,連香港等外媒都搶進高雄觀察選情,一舉抬升了高雄的全球能見度。11月24日,最終韓國瑜以89萬的得票數,當選高雄市長,也創下臺灣地方選舉的七大紀錄。
  • 【臺灣問題】2020年臺灣選舉中的美國因素分析
    其反映為臺灣地區領導人採取直接選舉方式後,美每逢臺灣 「大選」勢必介入,藉此規制島內政黨的兩岸政策、影響兩岸關係,以維護美 「離岸平衡」策略的效力。2020年臺灣選舉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重啟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舉行,美國因素貫穿選舉整個過程,美介入的程度、力度空前,對選舉結果及未來兩岸關係、中美關係有著重要影響。
  •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國臺辦回應了!民進黨為何慘敗→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25日揭曉。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應詢表示,我們注意到這次選舉的結果。這一結果反映了廣大臺灣民眾希望繼續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希望改善經濟民生的強烈願望。我們將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團結廣大臺灣同胞,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在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我們歡迎臺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
  • 2018是選舉年還是政治災難年?
    以臺灣民眾對政治的熱衷,這種為選舉而激烈爭鋒、彼此攻訐的場面,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回頭深思,如果民主只剩下政治人物爭逐權位的激情,卻忘了政治的目的旨在解決眾人之事,或忘了要求掌權者將力氣和資源用在服務公眾、發展社會;那麼,臺灣民主政治的內涵將何其淺薄,何其可悲!不幸的是,這恐怕正是臺灣要面對的現實。連年的選舉動員,無限拉長的鬥爭戰線,愈來愈政黨偏私化的行政決策思維,不僅不斷將政黨政治拉入「你死我活」的惡鬥泥淖,更把社會的公共資源投入「執政者」私心屬意的領域。
  • 一、中臺辦、國臺辦發言人就臺灣地區選舉結果發表談話
    一、中臺辦、國臺辦發言人就臺灣地區選舉結果發表談話 2021年01月07日 13:4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月11日就臺灣地區選舉結果發表談話。
  • 2020臺灣大選今日舉行 選舉結果或於晚上揭曉
    中新網1月11日電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及民意代表選舉將於今日舉行。按慣例,選舉結果或於晚上揭曉。根據臺灣選務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投票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4時。選舉共有3種選票,分別為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選票、區域民意代表選票,及全臺不分區也就是所謂的「政黨票」。投票結束後,投票所自動轉為開票所。選舉結果按照往屆慣例,如無特殊情況,或於今晚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