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動畫片,比大尺度美劇還帶感。
不管是好評還是差評,都在說:
畫面引起極度「舒適」。
這麼cult的片子,怎麼能不看一看呢?
《顫抖的真相》
一部集腦洞、重口、暗喻於一身的動畫短片集。
短片導演維農·查特曼以拍攝少兒不宜的動畫出名,之前就曾製作過知名的18禁《南方公園》。
而在這部最新的作品中,他又延續了以往的風格——
尺度非常大。動不動就爆血漿、蟲子斷肢滿天飛、到處都是性暗示。
8.4分,是佳作分數,這才決定去試險。
視覺果然炸裂。
主人公早上起床,從耳朵裡抽出一大串不明物質。
他的朋友更是離譜,自拆腦殼,抽出一長段香腸。
主人公對著鏡子自慰,能生下一個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孩子。
是不是覺得,有點噁心?
看過《顫抖的真相》裡的兩個故事,你大致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1.躲貓貓的孩子
一個蹣跚學步的女孩,被形容為「最偉大的躲貓貓專家」。
她在房間裡捂住雙眼,然後媽媽就看不見她了。
媽媽發了瘋地找她,窗簾、沙發底下,到處翻。
怎麼找都找不到,媽媽驚慌失措,報了警。
爸爸憤怒地要求警察一定要抓到偷孩子的兇手。
但孩子就在他們旁邊坐著。
父母「失去」了孩子之後,捶胸頓足,拿著對方的缺陷互相咒罵。
但就看不見坐在身邊的孩子。
父親找到了自己的方式釋放悲傷。
自爆,血液濺落在周圍人的身上。
孩子睜開眼,媽媽「找到」了她;
一旦孩子閉上眼,媽媽又看不見她了。
於是,媽媽跟著也自爆了。
最後,留下孩子一個人,左看看,右看看。
爸爸媽媽也「消失」了。
覺得沒有邏輯?
這故事,表面看是關於躲藏,其實是關於消失。
而消失,本質是視而不見。
導演用不同於現實邏輯的方式,呈現出了父母難以抵達孩子內心的現象。
生活中,這種事太多了。
這就像父母嘴上說著「我都是為了你好」,但行動上早已與愛南轅北轍。
到最後,難免落得一個父母與孩子相互視而不見的結局。
2.被嫌棄的社畜
辦公室。
周圍人都在不斷地敲擊著鍵盤,只有德維爾呆住不動。
boss過來,一頓diss。
看見關鍵詞沒?隨機。
德維爾還是一臉懵逼。
來,看看鍵盤長啥樣。
都是些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循的數字。
到了這裡,你大概就懂得了故事的寓意。
工作,毫無成果可言,機械又無意義;
老闆,催著趕著讓人做流水線的活兒。
這大概是很多社畜無比真實的慘痛寫照。
到了這層,還只是揭露,遠沒有到達潛意識上的挖掘。
故事沒完。
boss偶然間看到德維爾後腦勺上長了一個洞。
而且,洞裡居然住著一個奇形怪狀的蟲子。
現在大家都愛用「腦洞」這個詞形容故事的想像力,
《顫抖的真相》實力給你「開腦洞」。
但這腦洞並非無邊無際,有寓意。
人在機械的生活裡逐漸麻木,這怪蟲就是人還殘留的自我意識。
而且,它還在孵化出後代。
結局,聰明的寶寶應該已經猜出來了。
這怪蟲聲音太吵,衝擊性太強,影響了工作環境。
換句話說。
你這人在工作面前居然還有自我意識,該做的活兒不好好做,影響了團隊士氣。
辭退。
場景荒誕?畫面噁心?引起生理不適?
都有,我都感受到了。
但反過來想,荒誕、噁心、生理不適,不正是我們生活裡的一部分真相麼?
所以你看,《顫抖的真相》,是以超現實的影像寫現實。
我想一部能夠撕開生活的假面,挖出顫抖真相的作品,值得大家一看。
但是建議大家,一定不要吃飯的時候看。
不說了,我把鍵盤上的飯粒擦擦.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觀看 密碼:934x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