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港媒今日報導,知名食品品牌「灣仔碼頭」創辦人、人稱「臧姑娘」的臧健和被證實已逝世,終年73歲。
臧健和
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提起「灣仔碼頭」水餃,幾乎無人不曉。中國人愛吃水餃,一個當年因意外流落到香港的青島姑娘,真正把水餃做成了大產業。
她就是臧健和,人稱「臧姑娘」。
1945年,臧建和出生於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
自打懂事開始,臧建和就沒有吃過一頓飽飯,5歲下地撿土豆,7家在家剝玉米,一到冬天,兩隻小手腫得就跟個蘿蔔似的。
14歲那年,趕上自然災害,家裡窮得再也揭不開鍋了,母親只好帶著臧建和姐妹倆逃到青島,到一家紡織廠做苦工。
為了賺外快,母親下班後還要熬夜穿線頭,三個月不到眼睛就花了。臧建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此後乾脆輟學到縣醫院當護工,一個月3塊錢。
20歲那年,臧建和與一個泰國華僑組建家庭,很快有了兩個女兒,一家人開開心心過了9年日子。1974年,丈夫決定去泰國定居,因為證件難辦,臧健和被留在了青島。「儘快接你們團聚!」結果一等就是3年。
1977年,臧建和辭掉了護士工作,帶著一雙不到十歲的小女兒,辭別青島的老母親,到泰國尋找已分離3年的丈夫。她日夜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丈夫在泰國重新有了妻室,並生下兒子。生活中的第一個選擇擺在了她的面前。
「我從小受的教育和自己的尊嚴讓我無法接受這種一夫多妻的現實,為了我自己為了孩子的前途,我只能離開。」
於是臧建和母女三人輾轉到了香港,租住在一間僅4平方米、沒有窗戶的小屋裡。
在那時候,臧建和在香港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懂得語言交流。「香港人對內地不了解,有些人對我們有偏見,女兒們常常覺得委屈,但是我心裡明白,抱怨沒有用,我要讓女兒接受好的教育,過上好的生活,就必須踏踏實實地開始工作,通過我的真誠和努力,讓這個城市接受我。」
那段時間,臧建和從早到晚打3份工,凌晨到「薄扶林」護理老人,8點趕到酒樓洗碗,晚上在電車廠擦車,一天只睡3、4個鐘頭。
兩個月後,房東兇神惡煞催租「3天內交不了房租,立刻走人!」可是當時工資還沒有到手,最後臧建和只好含淚變賣了結婚的金戒指。
1975年7月,臧建和在酒樓幹活時被撞倒,腰骨裂傷,住院後又查出糖尿病。香港勞工處告訴她,「工傷可以提出經濟賠償」。不過等到與酒樓交涉,無良老闆卻斷然拒絕,還冤枉臧建和訛人。
好在還是好人多,一名律師同意免費為臧建和打官司,法院最後裁決酒樓訴敗「支付3萬賠償費和4500元工資」。
不過,臧建和卻只收下了4500元工資,將3萬元賠償悉數退回,「只拿屬於我的那份。」
香港社會福利機構獲知此事,立馬通知她,「受傷不能從事勞動的,可以申請公援金。」不料卻遭到臧建和再次拒絕,「吃救濟會失去鬥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
養傷的那半年,9歲的大女兒帶5歲的妹妹擠在病房窄窄的一條椅子上睡覺,晚上要起來三回,幫媽媽翻身、扶媽媽上廁所。
等到1976年春天臧建和出院時,大女兒瘦成了皮包骨頭,一米2的個頭,50斤都不到,小女兒更是臉色發青,明顯營養不良。
臧建和鼻子一酸,扭頭去街頭買了半斤肉,「回家包餃子!」小女兒高興得眼淚都流出來了,30個餃子一掃而光「媽媽包的餃子最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餃子。」
女兒的一番話讓臧建和一下子回到30年前。6歲那年春節,外婆包餃子時在餡裡藏著桂圓、蓮子、紅棗等不同「寶貝」,「吃到就有好運氣!」
臧建和心裡一動,「為何不在香港賣水餃?也許能夠養活自己。」
在朋友的提議下,她自製了一輛小木車,到灣仔碼頭賣起了家傳的北方水餃。那時候香港地鐵沒開通,不少人在碼頭候船用餐,從沒做過生意的臧建和當了一名小販。
「從一個註冊護士變成了街頭一個無證的小販,心裡落差很大。」臧建和坦言。「剛開始,我推著小車時總是低著頭,總感覺路人們都在對我指指點點,要麼可憐我,要麼嘲笑我,但後來我漸漸發現,在香港,謀生活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肯幹就沒有人會瞧不起你。」
不管颳風下雨,兩個女兒每天都來攤上幫媽媽幹活,十歲的大女兒和面,四歲的小女兒洗碗,小女兒還沒有洗碗的木桶高,洗碗時她整個身子都探進桶裡了,冬天海風一吹,孩子的兩隻小胳膊凍得通紅,手上裂著口,但懂事的孩子從不抱怨。經過一番努力,臧建和母女們忙碌的小攤成為灣仔碼頭上一道動人的風景。
從一開始,臧建和包餃子,用的原料就都是上等好料,所有的器具都精心擦洗消毒,出攤時她總熱情接待著每一位客人,細心尋問他們的口味和意見,再根據反饋嘗試改良。因而,她的水餃,餡料豐富、汁多味美,久而久之便名氣大增,慕名前來的顧客越來越多,常常要排一個半鐘頭的隊才能買到。
這時,有人提醒臧建和,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商標,於是她不假思索地說:「就叫『灣仔碼頭』吧。」
1978年秋天,臧建和看見一位廣東模樣的顧客吃完把餃子皮丟在碗裡,她趕忙追上去問原因,「餃子皮厚得像棉被,怎麼下得了口?」
香港與大陸口味差距如此之大!可是,要想在香港站住腳,就必須符合香港人的胃口。
為此,臧建吃遍了家附近的小吃店,回來就調配餃子餡的比例,最終調出肥瘦3、7分比例的餡子配方,「餡的味道鮮而不膩」
同時,臧建和嘗試用各個地方的麵粉,一遍遍改良餃子皮,直到後來她找到興凱湖的麵粉,這才擀成又爽滑又筋道的薄皮子。
3個月後,那位顧客又來到灣仔碼頭,並連吃3碗水餃,心情大好,「好吃!好吃!」原來他是東方日報的駐港記者。回去後那哥們就寫了一篇吃餃子心得,發表在了第二天的東方日報上。
結果當天下午,臧建和的木頭車前就排起了2000米的長龍,很多人慕名從澳門趕過來,「就為了吃上一口水餃」。
1982年的一天,和一家頗有名望的日本百貨公司有珠寶生意來往的表姐突然打來電話,「日本大丸公司的老闆想來談談合作。」
日本老闆怎麼會知道街頭小販的水餃?原來臧建和表姐參加一次派對時,帶去了臧建和包的水餃,老闆那吃東西十分挑剔的小女兒竟然吃了20多隻水餃,精明的商人靈機一動,認定我的水餃是一個可以大為推廣的產品。
當時日方提出了給臧建和發牌照、開工廠、提供設備等優厚的條件,但作為交換,臧建和必須在提供技術的同時,同意產品重新設計包裝,以日資百貨公司的產品名義來銷售。
「北京水餃」要變身「日本水餃」。臧建和聽後幾乎是本能地立刻回絕了。當時臧建和表姐和朋友都罵臧建和『傻』、『死腦筋』、『做小販的命』。
次日臧建和又推起小車上碼頭的時候,表姐再次打來電話:『你運氣太好了!日本人還要找你。』這次對方作了讓步,同意用臧建和的包裝和商標,但不能印上通訊地址和電話。
「沒有電話怎麼知道顧客的意見,我的水餃就是在顧客的提醒下才越來越好吃,與顧客失去了溝通,再怎麼來改變口味、提高質量?」日本人聽臧建和說的有道理,便同意了她的要求。
接下來輪到談價格。當臧建和報出每盒12.5元(港幣)的批發價時,竟然引起鬨堂大笑,老闆問臧建和:『你懂不懂做生意?』『我不懂。』『那你知不知道批發價要低於零售價?』『這個我知道啊。』『那為什麼零售價才11元,剛才報的批發價那麼高?』旁邊的人又笑彎了腰。
臧建和不緊不慢的解釋道:「我的水餃在碼頭上賣,可以非常簡單地包裝甚至不包裝下鍋煮著賣,但要進日本百貨公司,一定要給顧客留下好印象,當然要改善工藝改變包裝設計,這就會提高成本,提價合情合理。」
就這樣,一個不懂經營之道的弱女子在談判中徵服了久經沙場的日本商人。
而這次合作也成為了臧建和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1985年,臧建和拿出攢下的200萬積蓄,在香港設立第一家灣仔碼頭水餃工廠。辦廠之初,她給自己定下3條規矩。
第一,產品質量必須有保證。1986年春天,一個廚師周五下班發現麵粉不夠,直接在裡頭摻水,被發現後還不認錯,「憑老闆的名氣,怎麼都有人買,隨便做做就行了。」臧建和氣炸了,立馬讓那廚師捲鋪蓋走人。
有高管提議做散裝冷凍餃子,理由是「利潤高」,但臧建和堅持不做,「因為有餃子廠在袋裝冷凍餃子過期後,撕掉包裝袋,當散裝餃子賣。」
第二,顧客是衣食父母。1995年6月,一位顧客來信,「買五盒水餃,煮了兩盒全部開口。」臧建和立刻開會找問題,後來發現是新來的一批工人培訓不徹底,導致包裝不好。
「如果沒有這位顧客投訴,繼續這樣下去,會流失多少客人?」後來,臧建和親自登門賠禮道歉,送上10盒餃子,並把那位顧客聘請為公司獨立第三方檢測師。
「灣仔碼頭能有今天,都是顧客給予的。」1996年,臧建和特意在灣仔碼頭開設專賣店,致敬早期那段難忘的歲月。
第三,對員工必須親善。臧建和自己吃了20多年的苦,對底層老百姓的日子感同身受。
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佳節,臧建和都會親自下廚煮上水餃,挨個一線員工送過去。她要求人力資源部門倡導一種平等的文化,「讓員工愉快的工作,體面的生活」。
1997年,灣仔碼頭進一步拓展市場,臧建和開始了與跨國大公司美國通用磨坊公司的合作,並在上海、廣州相繼建立生產基地,全面進軍大陸,還增加產品類型,推出了手工包製的餛飩和湯圓。
目前,「灣仔碼頭」水餃品牌有15家大型生產基地,分布在香港、上海、廣州、南京、北京等8個城市,每年銷售收入超過60億。臧建和也成為了「水餃皇后」。
「我能有今天這一步,固然與我當初的選擇和堅韌的性格有關,但確實是顧客給我的最多,顧客是衣食父母這句話對衣食無憂的人來講,只是一個要求,可我從當小販起就體會到:顧客願意吃你做的東西,你自己飯碗裡也就有了吃的。我現在的餃子能被港人接受,也是顧客的意見和建議促使我做了改良,否則我恐怕還是一個小販。」
40多年來,臧建和用不屈的人生經歷講述一個道理,「堂堂正正做人,才能順順利利做生意。
來源 :塔木德富豪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