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老電影的人都記得,過去地主形象不是因為演員的演技如何而被記住的,往往被人記住的是地主的那頂帽子,我們叫黃世仁帽,俗稱氈帽疙瘩。
關於戴帽子大有講究。特別是在清朝,戴帽子是十分講究的,可以說帽子就是身份,帽子也是腦袋,官帽被摘了大多意味著要掉腦袋了!
跟一般老百姓防寒取暖戴的帽子不是一回事,帽子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有明顯的區別,不戴帽子的一般都是窮人,講究一點的再窮出門時也戴個帽子。
解放前,東北男人喜歡戴氈帽頭,亦稱「氈疙瘩」。其帽圓頂,左右各有一耳,前後遮簷,摺疊向內,外形如罐,成大半圓。兩耳綴以皮,折下可護頭耳面額和後頸。帽色多黑褐,通常為老夫所好。
願意帶氈帽頭的人都是上了點年紀的旗人。在古玩行有一種叫「帽桶」的瓷器很受歡迎,據說這東西是專門給官員託帽子用的,大多是朝中人用的東西,所以很值錢。
因為家庭困難,小時候從來沒戴過帽子,一次去姥姥家,舅舅心痛外甥就買了一頂送給我,剛帶上有點不習慣,但心裡知道是一份心意,沒想到因為玩瘋了,不小心把帽子弄丟了,還跟夥伴打了一架。
我有個同學,他總戴一頂「四喜」帽子,因為不懂,覺得怪怪的。後來才知道,這帽子還叫「四塊瓦」帽有四耳,無簷。帽面用緞,皮耳,上面有皮毛,毛斯灰色的,我不認識。據說這帽子是有錢人戴的,當時我們大家還笑話他,可他毫不在乎。
在我十四五歲的時候,特別喜歡軍帽,非常羨慕戴軍帽的大哥哥大姐姐,那時候有一頂軍帽是一種時尚。有一段時間,城裡突然颳起搶軍帽的風氣,經常有小混混到大街上搶軍帽,惹怒了公安局,把那些搶軍帽的混混兒判了刑。
不知道軍帽怎麼突然讓人變得癲狂!直到現在我都想不明白。父親戴了一輩子狗皮帽子,他參加過解放戰爭,後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脫下軍裝後回家當了農民,直到生命最後那頂從部隊帶回來的狗皮帽子也沒丟。
生活在東北,東北寒冷的天氣讓人離不開帽子。不知什麼時候很少再有人戴帽子了,帽子已經成為過去式,躲進了人們的記憶深處,年輕人更是沒人帶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