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朋友圈突然被廣大網友刷屏:「建議國家改變販賣兒童的法律條款拐賣兒童判死刑!買孩子的判無期!」相關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議。
一張刺目的照片和一片煽情的呼籲,迅速引爆民眾的正義感,大量的網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紛紛就「不求點讚,只求擴散」的言辭,表達深惡痛絕的憤恨,整個網絡幾乎被「喊殺」的狂潮所覆蓋。
但是,與網民激情澎拜的轉發不同,法學界、社會學界以及主流的媒體,都表現出了及其冷靜的態度。就在17日晚些時候,新華社的客戶端就以《網友熱議判人販死刑對買方處罰偏輕成共識》為題,集結了法學界人事對此事進行了評述,其觀點分別從目罪刑法定、罪刑相適當、買方處罰偏輕以及對此刑法懲罰力度上,評定「理性考慮,如果真的心疼這些可憐的,被拐賣的孩子,千萬別衝動的要求一律死刑。」
隨後央視評論、騰訊今日話題等也都以評論文章、話題研討的方式,認為打擊販賣兒童,一律判死刑並不可取。
不過,似乎法學界相關專業人士的輿論並沒有扭轉整個輿論風向,在鳳凰網做出的民調《你如何看待「販賣兒童判死刑」?》,其中的選項——你支持販賣兒童判死刑嗎,截至到18日15:30,有76.5%人持支持「判死刑」,僅有23.5%不支持「判死刑」。
其實,法學界相關專業人士觀點更理性,論據更充分,對於打擊販賣兒童的違法行為更有可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但為何網民觀點和態度與其相差甚大?
一來,「販賣兒童案」由於人販流動性大、解救困難、破案率偏低等原因,一度成了整個社會的痛點。對於人販子,人人得而誅之的心理成了普遍的社會心態。判人販死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眾的這種心理預期,固「支持」的觀點得到了更快、更廣的傳播。
二來,在當下的複雜的輿論生態中,佔領道德高地發表觀點成了一種慣性。依附道德優勢的言論,是輿論研討最直接、最方便也是最不容易出錯(即便錯了,也罪不罰眾)。所以當「孩子都沒有從頭到來的機會憑什麼給人販子改過的機會」的語言一出,眾網友便紛紛以懲惡揚善自居,而不去細想判人販死刑到底能不能產生實際效用。
三來,對於打擊販賣兒童相關部門還做得不夠,整個民眾對其失去了信心,所以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下,轉發並支持是一種民眾焦慮的表現。加上網民對於法律知識的了解普遍是碎片化的一知半解,所以很容易被情緒所驅動,掀起一場憤怒而缺乏理性的浪潮。
不過好在這一次的學界和媒體積極普法,多多少少讓狂躁的輿論得到了適度的降溫,由此相信隨後對判人販死刑的研討會進入一個相對理性的的空間,而這種研討才會對打擊販賣兒童犯罪行為起到實際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