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堅持以科技創新服務普惠客群定位 訪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
本報記者 杜冰
作為國內成立的第一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於2014年12月肩負普惠金融使命而生。而因為與生俱來的網際網路基因,微眾銀行自成立之日就被貼上了「金融創新」的標籤,其創新發展路徑一直備受關注。
在過去6年的時間中,微眾銀行如何探索實踐民營銀行的使命?站在新起點上,未來將有何新的戰略布局?在微眾銀行成立6周年之際,《金融時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對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進行了專訪。
《金融時報》記者:在這6年發展中,您認為對於整個中國銀行業而言,微眾銀行的創新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在創新的過程中,微眾銀行如何做好風控?
顧敏:現在整個銀行業都意識到創新需要用科技,這是數位化浪潮下的必然趨勢。在這一浪潮下,我認為微眾銀行成立6年來的最大價值在於,我們做了很多嘗試,讓業內看到了有嘗試就有成功的機會,比如我們打造的「微粒貸」「微業貸」兩款產品,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鼓勵了一些中小銀行,在風險控制、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上敢於邁出第一步。
自微眾銀行成立以來,所有的創新業務都是在風險管理的前提下進行。事實上,微眾銀行的業務運作體系極具特色,我們在嘗試創新業務的時候,風險、科技跟業務三個部門會同時啟動研究。新的業務想法一出來,第一時間就與科技、風控部門一起討論這個業務到底能不能做。通常,一個新業務真正走到立項的時候,風控跟業務、科技部門便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也就意味著這個新業務可以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去探索。
《金融時報》記者:總結這6年探索發展,微眾銀行在經營戰略上經歷了哪些重要調整?您認為有哪些較為成功的實踐?
顧敏:從成立之初聚焦個人消費金融業務,到2017年開始部署嘗試小微企業(尤其是微型企業)業務,微眾銀行實際上經歷了一個戰略上的進化。到今天,微型企業客戶已經成為微眾銀行的重要客群。
在2019年、2020年這兩年時間內,微眾銀行的微型企業業務規模增長非常快,兩年實現了9倍增長。根據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企業法人在貸客戶數約370萬,微眾銀行在貸的企業法人客戶數25萬,佔比已達7%,這個佔比其實是很高的。
並且,微眾銀行所服務的這些企業客戶對象非常具有差異性。在微眾銀行進入之前,市場上的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主流有兩類:一類是電商生態中的個體戶,戶均貸款大概在2萬元至3萬元的水平;另一類是主要由銀行同業模式服務的企業客戶,平均貸款餘額大約在200萬元左右。而那些沒有覆蓋到的,融資規模在幾十萬元左右的中間夾層客戶,實際上就是微眾銀行「微業貸」產品所瞄準的客戶群。
「微業貸」筆均貸款在20萬元左右,其中超過70%的客戶來自製造業、高科技行業和批發零售行業,均為實體經濟範疇的小微企業。這些客戶平均僱員人數不到10名,2/3的企業年營業額500萬元以下,這就是微眾在服務的一群企業。而且,無論是獲客、風控,我們採用的都是全線上驅動的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行之有效,目前微眾銀行企業金融業務不良率仍低於1%。
《金融時報》記者:微眾銀行在發展中一直強調場景的重要性,而且基於場景開發了多種產品,但最近有一些質疑場景金融的聲音,您如何看?
顧敏:老百姓的大部分金融需求其實都跟某個場景相關,場景金融就有存在的意義。
但是,過往所謂的「場景為王」,即場景金融完全由場景去主導,甚至某種程度上要由場景來提供擔保、承擔風險,而金融在其中只是一個資金提供方,這其實是不對的。
當「場景」與「金融」互聯,通過合法的數據互通,有助於提升用戶體驗;從金融的角度來看,也有助於風險管理。今天雖然某些場景金融業務出了問題,但實際上就算不把場景連起來,相應的金融風險還是有可能從別的角度出現。所以,未來我們的場景金融模式應該更加強調場景與金融之間的平衡,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用金融服務去協助場景有序合規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微眾銀行未來的戰略和業務重點將是什麼?
顧敏:作為一家網際網路銀行,未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嘗試是,如何進一步深化跟客戶之間的關係,做好客戶服務的持續性。這就意味著微眾銀行的品牌要做強、產品要足夠豐富。
所以,延伸產品的覆蓋、延伸客群的覆蓋,將是未來幾年微眾銀行發展的一個方向。從業務上看,我們可能會嘗試覆蓋更多的客群,從原來只服務個人消費者,到如今延展到微型企業,然後未來可能慢慢延伸到小型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未來兩年內,我們會考慮為新型的個人經營者和自僱人士提供一些不一樣的金融服務,打造出「個人經營者版本的微粒貸」。與此同時,企業客群可能從現在完全偏微型的客戶,慢慢覆蓋到小型企業客戶,去嘗試做一些幾百萬元、一千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金融業務。
無論嘗試哪些新型業務,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服務好普惠客群,微眾銀行這個定位不會改變。我們始終強調,一方面,微眾銀行的服務對象絕對不會偏離普惠領域;另一方面,未來無論做任何的嘗試,我們一定會讓科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