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7 18:33
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張嘉麗
前言:手藝人,是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的人。曾幾何時,傳統手藝人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生活所需多出自他們之手;在科技與機械替代了大部分傳統手藝的今天,一些傳統手藝人漸行漸遠,又有誰會來繼承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
俗話說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意思是說打鐵,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活著如入地獄。撐船,船行風浪間,隨時都有翻船喪命的危險。賣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做驢子的工作,得僅能餬口的小錢。三者中打鐵居首不無道理,打鐵需成天陪伴高溫煉爐,忍受炎熱還要奮力掄錘,是常人難以堅持的沉重體力活。
位於文成縣嶨口鎮平和社區的下河村是文成有名的打鐵第一村。下河村村民祖輩靠打鐵為生,是文成傳統的手工打鐵村,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打鐵在下河更是一份炙手可熱的職業,曾經飛濺的火花,是他們生命的光芒,落下的錘聲,是他們人生的節拍。後來隨著機械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叮叮噹噹」的打鐵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但在下河,仍有這麼一群人,像他們的先輩一樣,守著炎熱的火爐,敲打著各式各樣的鐵器,繼承著祖輩們傳下來的家庭打鐵手藝。
一、打鐵傳承的手藝
在百餘年的歷史長河裡,下河的打鐵技術傳承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灌鋼法」。據《北史》和《北齊書》記載,「灌鋼法」是由南北朝時期的綦毋懷文發明的。綦毋懷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冶金家,襄國宿鐵刀的發明者。他總結了歷代煉鋼工匠的豐富經驗,對新的煉鋼方法作出了突破性發展和完善,同時在制刀和熱處理方面也有獨特創造,為我國冶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貢獻。
據載,南北朝時期,綦毋懷文曾使用「灌鋼法」冶煉鋼刀。其方法是:「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其煉鋼方法是選用品質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碳成鋼。由於是讓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稱為「宿鐵」。後來,灌鋼法又不斷發展。宋代把生鐵片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間,用泥巴把煉鋼爐密封起來,進行燒煉,效果更好。明代灌鋼法又有改進,把生鐵片蓋在捆緊的若干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可以更均勻地滲入熟鐵之中。不用泥封而用塗泥的草鞋遮蓋爐口,使生鐵可從空氣中得到氧氣而更易熔化,從而提高冶煉的效率。
下河村打鐵傳承的手藝就是這種煉鋼方法。即在打鐵的時候,將生鐵片蓋在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可以更均勻地滲入熟鐵之中,從而形成鋼。下河打鐵的獨特之處是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採用單面「加生」技藝,使其生產的農具刃口極為鋒利。由於其鍛制的農具質量好,便十份暢銷,使得全村絕大多數的人均以打鐵為業,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打鐵村。許多人更是四五代打鐵,產品銷往溫州、台州、金華、杭州甚至福建一帶。他們經營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在自己家裡開設打鐵店,成為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有的到外地定點設攤,邊加工邊出售;有的自帶工具走家串戶為農戶服務。
二、下河打鐵的歷史
至今下河村仍流傳著一首民謠:「打鐵鐵爐紅一紅,勝過做木二三工。祖祖輩輩靠打鐵,富了下河一個村。」可見打鐵對村民的影響。據村民介紹,解放前,下河村的打鐵就十分有名。當時大嶨僅有兩家打鐵鋪,而下河一個村就有十幾家。六十年代全村近百戶,僅有2戶人家沒有打鐵,八十年代,下河的打鐵到了鼎盛時期,全村有130餘戶人家,家家都開有打鐵鋪。因此,下河村也成為文成遠近馳名的打鐵第一村。儘管隨著時代發展,鐵匠鋪的熱鬧漸漸退去,但如今村中仍有打鐵鋪十幾家。
蔡永亮是村裡所剩不多的一位打鐵師傅。據其介紹,打鐵是下河村世代相傳的手藝,從清朝開始已經有了成熟的加工技術,後來發展到全村家家戶戶都會打鐵,並以打鐵為生。他家打鐵由爺爺輩開始,到他父親,再到他們兄弟,一家三代打鐵從清朝一直打到現在。他是從17歲那年開始真正接觸打鐵。當年,他還在讀書,他父親就叫他回來打鐵,剛開始先是學手藝,由於從小耳濡目染,學了兩年之後,他就能獨自打制工具。從學藝到打鐵,蔡永亮從事這項手工業工作也已有30多年。
「最早我們打鐵沒有固定場所,總是哪兒需要就到哪兒去打,主要打的也是一些鋤頭等農耕用具及刀具。那時候交通沒有現在這麼便利,出門全靠走,東西全靠挑,每到一處,我們就要挑著風箱、錘子、火鉗、打鐵爐、鐵墩、鐵剪等工具,這些工具都十分沉重,一挑就是幾百斤,十分辛苦。」蔡永亮說,「後來鄉村通了電,流動打鐵少了,村民開始在村裡建起了打鐵作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河村村裡到處布置了大大小小的作坊。因為下河打鐵具有規模,所打的工具好用,便聲名遠播,訂單源源不斷地湧來。為了趕工期,當時村民們從早打到晚,每天『叮噹叮噹』打鐵聲不絕於耳。幾代人就是這麼靠雙手與勤勞生存,創造財富。」
如蔡永亮所說,我們去下河村參觀打鐵作坊的時候,還未走近,遠遠就傳來「叮噹叮噹」的打鐵聲。聲音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在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的今天,那聲音仿佛一個領路人帶你穿越時空,回到手工業盛行的年代,讓人有著剎那的恍惚。
走近後,我們才看到,村中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密集著十來個大大小小的打鐵棚,棚外堆積著松碳、鋼材、半成品與成品的鐵器。走進棚中,師傅們正在棚中忙碌著,他們不時將燒紅的雛形鐵塊由爐中抽出放在鐵墩上敲打,火紅的鐵塊與四濺的火星將師傅們的臉映成火紅色。由於棚中溫度高,打鐵的過程中,汗水順著他們的臉頰不停地流下來。在他們不停地燒制、敲打、反覆鍛造中,鐵器漸漸成形。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鐵不僅是一門力氣活,也是一門技術活,從選材到燒制、鍛造、淬火、修理都要有技術,不然打造一把工具也沒那麼容易。
在參觀打鐵作坊時,蔡永亮就向我們一個作坊一個作坊介紹打鐵的流程。他說,一個成品鐵器打製成至少需要五道工序。首先是選材,要選擇適宜打制工具的低碳鋼,低碳鋼有韌性,易成形,經久耐磨。以前祖輩打鐵選用的材料主要是純鐵塊,現在他們在選材時,首選材料是廢棄的輪船與鍋爐,這些鋼材比純鐵塊容易打造,厚度也非常適合農具,打制的過程會減少一些工序。選好材料後,將鐵片按需切割下來,再將上等生鐵敲成碎塊,備好松碳就可以準備打鐵了。
其次是「加生」。蔡永亮說,如今他們採用的「加生」方法仍是傳統的「灌鋼法」。先是使用松碳燒爐,將選好的料鐵放入爐中燒紅,再將其打成「L」形,根據需要將一定量的生鐵均勻放在上面,然後回爐將生鐵燒至液態,使生鐵滲入料鐵中,逐漸滲碳成鋼,再取出鍛打。這樣,生鐵就能更好地滲入料鐵中,直至生鐵和料鐵完全結合為止。下河村的「加生」工藝獨到之處是只在料鐵的一面加生,使成品刃口的兩面耐磨程度不一致,從而達到刃口始終保持鋒利的效果。
接著要對灌好鋼的鐵塊進行鍛制。過程中,要將料鐵放入爐火燒紅,反覆鍛造,按需要鍛打成形。「鍛制的過程十分辛苦,過去全靠手工,要三四個一起打,打一天也打不了幾個工具,後來村裡有了電,村民開始使用空氣錘鍛制,這樣就節省了不少力氣,效率也快了很多。」蔡永亮說。
下一個工序是淬火。淬火是將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並保持一段時間,隨即浸入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淬火可以提高金屬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蔡永亮說,通過淬火與不同溫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屬的強度、韌性下降及疲勞強度,使工具經久耐用。隨後他又說: 「下河村打制鐵器用的都是水淬,淬的時候師傅們全靠經驗。過程是等鐵器燒到一定的程度就下水淬火,太早下水鐵器會不夠硬,太遲下水會影響質量,因此淬火也是一個技術活,沒有經驗很難操作。」
最後一個環節是對成品細部進行修理,讓鐵器表面美觀、整潔,富有光澤。由於使用的是傳統方法煅制的鋼材,下河村農具質地非常好,十分耐用。村民們講,他們一輩子也就用掉兩、三把鋤頭。由於其產品質地上乘,農具不僅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還銷往溫州、麗水、金華等地,深受好評。下河的打鐵因技術傳承久遠,有其獨特性與傳承規模和影響力, 2014年,下河的灌鋼法鐵具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七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手藝如何傳承
如今,下河村的爐火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村人的打鐵手藝也在千錘百鍊中變得爐火純青。但是打鐵的確是一種艱苦、枯燥的生活。過程中,近千度的煉爐就在旁邊,鐵塊出爐後必須趁熱打,幾輪下來,大汗淋漓。稍不留心,還會被火星燙傷。在鐵匠的四季裡,一年仿佛只有酷夏。由於長年手握鐵錘使力,鐵匠師傅們的手上都結滿了厚厚的老繭。而那些常年被握在手中的鐵錘手柄,也深深地印下鐵匠師傅們的十個手印,這些苦都不是常人能夠忍受的。因此自改革開放以來,下河打鐵傳承人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年輕人更願意外出打工,而不願意學這種又苦又累又髒的手藝。
近年來,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是讓下河村的傳統打鐵手藝受到了衝擊,以往紅火的小火爐失去了昔日風採。如何把祖輩流傳下來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成為下河村打鐵師傅們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
蔡永亮說:「目前下河村還在打鐵的以中老年人為主,幾乎沒有學徒,偶爾有年輕人嘗試一下,不到一天就走了。儘管是上百年傳承的手藝,但打鐵吃的是青春飯,年齡一大體力不好就打不動了,我父親已經不打鐵了,再過些年,我也打不動了。」
60多歲的餘賢取老人從16歲開始跟著父親一起打鐵,打鐵在他們家也傳承了三代。打鐵的時候他的火爐上掛著兩個水壺,他一邊打鐵一邊和我們說:「打鐵太苦了,不僅要起早摸黑,常年要在高溫下作業,的確不是一般人受的苦,而且每天的汗水也不知道流了多少,我們就是邊流邊補。」說著,他指著火爐上的壺,「溫度高,水一會兒就開了。」接著,他將鐵塊放到火爐裡又說,雖然打鐵很苦,由於他是從十幾歲開始打鐵,打了幾十年了,對打鐵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從心底裡不願放棄這個職業。他也想將手藝傳承下去,可是現在沒有人願意學了,年輕人都受不了這個苦。一想到手藝沒人繼承,他就覺得很可惜。
在下河村的鐵匠中,70年代出生的蔡金彬算是一位最年輕的鐵匠師傅了。他的打鐵手藝也是從上一代傳承下來。由於打鐵比較累,前幾年,他也出去打了幾年工,這兩年由於父親年齡大了,打鐵時身體有些吃不消,加上孩子要讀書,他又回來繼續掄鐵錘。他說,打鐵比給人打工還是自由的,加上打鐵是幾代人傳下來的手藝,丟了他也有些捨不得,如今他還能堅持打下去,但在他之後,就沒有年青人再願意學習打鐵了。
有人說,鐵匠是個快要消失的行業。打鐵的未來會如何,下河村的鐵匠師傅們說他們也不知道。儘管每個人對打鐵工藝後繼無人感到惋惜,但在這個枯燥的過程中,他們也許會成為打鐵這門傳統手藝最後的守望者。
據文成新聞網
144162198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