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浪乞討人員有身份,天津的這份愛有溫度、有擔當

2020-12-24 騰訊網

讓流浪乞討人員有身份,天津的這份愛有溫度、有擔當

記者從天津市民政局獲悉,近日,該局事業處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總隊領取了193名流浪乞討人員的落戶通知書。這193名「無名氏」,自身表達能力存有障礙,經多方尋親無著,成為長期滯留在市、區救助管理站內的特殊困難群體。落戶後,他們將納入到天津市保障體系進行安置,從此有了身份、不再漂泊。

也許,在有的人看來,這些人有沒有身份無所謂,有身份如此,沒有身份也是如此,反正都是流浪乞討者。話是這麼說,有了身份之後,他們就可以按照普通市民的身份,享受社會保障,就可以在社會保障體系內得到相應的關心和愛護,一些給予天津市民的福利條件等,這些流浪乞討者,也就能夠享受了。

事實也是,這些人所以成為流浪乞討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表達能力存在某種障礙,從而讓親人拋棄了他們,或者與親人走失後無法找到。如果有一天,親人找到了他們,仍然可以通過一定手續把他們領走。而在無人相認的情況下,先通過一定的方式,讓他們成為「正常人」,讓他們具有普通市民的身份,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城市管理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找不到家和親人的流浪乞討人員,並不是天津的特有現象,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類似問題,有的人數還比較多。但是,天津能夠做出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城市大愛的表現,是城市文明程度高的體現。畢竟,對任何一個社會公民來說,都沒有被社會拋棄的理由,也沒有得不到社會關照的理由。就算他們的表達能力存在障礙,也不代表他們可以失去公民的權利。因此,給他們一個合法的身份,也是政府在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中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天津的做法,體現了愛的擔當,體現了政府對不同層次人員的共同關愛。

當然了,對流浪乞討人員身份的確定,也不是所有流浪乞討人員都能享受,那些有正常勞動能力,有親人,在原籍有身份的人員,是不能隨便確認身份的。否則,會帶來城市管理的混亂。對這些人員,最好的辦法就是遣送回原籍,減少他們在城市流浪乞討帶來的管理壓力。只有那些真正存在語言表達能力障礙、連續多年沒有能夠找到他們親人的流浪乞討人員,才能夠經過嚴格規範的程序,給他們確定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流浪乞討人員的身份確診後,如何管理,如何不讓他們繼續到街頭流浪乞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他們原本就只是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障礙,如果能夠給他們安排適合他們做的工作,如殘疾人工廠等,也是非常好的,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考慮的。不然,會成為政府的負擔。因為,他們儘管存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障礙,但並沒有完全失去勞動能力,只要培訓工作做好了,把他們放到合適的崗位,還是能夠發揮作用的。在此基礎上,也要繼續為他們尋找親人,一旦親人找到時了,還是要把他們送回到親人身邊。

總之,對流浪乞討人員,各個城市都要認真研究,找出解決的辦法與措施。隨著各地都在創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管理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也是城市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天津的做法,顯然值得其他城市學習,並在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的溫度,不只適用於以驅趕底層人員為提高溫度的手段,更應當通過提高底層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為落腳點,讓城市溫度能夠自然升高,讓更多底層人員享受城市溫度的幸福。

相關焦點

  • 193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天津的故事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6年3月,山東省威海市曾為35名流浪乞討人員辦理落戶手續,此後江蘇泰州、湖南桃源、安徽廣德等地亦有類似報導。他們的政策依據,均源自2015年8月20日由民政部、公安部印發的《關於加強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見》。
  • 確保流浪乞討人員溫暖過冬 就像那冬天裡的一把火
    針對接下來的低溫天氣,南寧市救助管理站也有相關的應急預案,例如加大人手進行巡邏,不留救助死角,確保流浪乞討人員有飯吃、有衣穿,能夠安然過冬。流浪乞討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在這個冬天感受到了來自救助管理站的溫暖。流浪乞討人員雖然處於城市的邊緣,甚至被所在的城市所排斥,但是,他們也是城市人群的一部分。
  •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
    索引號: 003031443 /202011-00017 信息分類: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
  • 街道為流浪乞討人員撐起防疫「保護傘」
    3月27日,錦江區牛市口街道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順江路河邊有一名沒有身份證的懷孕流浪乞討人員。由於交流困難,牛市口街道及社區工作人員向其提供了食物和水,希望消除其戒備心理,能為她提供救助服務。龍舟路派出所民警通過人臉識別等大數據比對,找到其身份號碼及戶籍地址,隨即當地政府及其家人取得了聯繫,確認其為宜賓市珙縣走失人員。在得知此情況之後,牛市口街道工作人員同應急救助隊伍一道,當天就驅車400餘公裡、歷經7個多小時的舟車勞頓,將這名孕婦送至宜賓市珙縣洛亥鎮政府,並交接給其家人。同時,還給予了1200元現金救助。
  • 深圳六項舉措強化流浪乞討人員救助
    通訊員 陳麗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廣東省深圳市民政局通過六項舉措,全力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努力實現應收盡收、應救盡救、應幫盡幫。  建立戰時指揮體系。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領域,同步成立由分管負責人任組長,相關處室和各區民政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工作組。在此基礎上,建立涵蓋市區民政部門領導、業務條線工作人員、救助服務機構、各街道辦事處負責人的工作微信群,形成上下貫通、直達末梢、扁平高效的戰時指揮體系,確保情況全面掌握、問題及時發現、工作快速響應、要求嚴格落實到位。  準確研判及早部署。
  • 七裡湖街道鶴問湖社區:開展流浪乞討人員全面巡查工作
    九江新聞網訊(葉巧玲)為進一步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維護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活權益,紮實做好轄區內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精準救助,切實保障好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4月28日,七裡湖街道鶴問湖社區組織志願者在轄區開展流浪乞討人員全面巡查工作。
  • 2020年10月蚌埠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統計表
    2020-11-06 廢止時間: 暫無 名  稱: 2020年10月蚌埠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統計表
  • 為給流浪乞討人員一個安全舒適的「臨時家」,石壁社工這樣做...
    石壁街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高度重視疫情期間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專門成立了由社會事務科、綜治辦、派出所、城管中隊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聯勤執法隊,高效有序地開展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在街道民政科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所有流浪乞討人員均安置在防寒保暖措施到位、有熱水供應、有獨立空間的酒店內;社工每天上門為他們派送早、中、晚三餐,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所需,讓他們在安全的前提下度過14天的隔離安置期。
  • 市七院參加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
    本報訊 (劉亮)12月16日至17日,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民政救助系統專家共同研討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建設。國家民政部、北京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及全國部分省份社會事務處負責人、各位民政部社會事務專家及江蘇省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我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方建華應邀參加。
  • 三官廟街道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下 轄區流浪乞討人員巡查救助...
    鄭州市中原區三官廟街道社事辦密切關注轄區流浪乞討人員動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下,聯合各社區民政專幹加大巡查救助力度,確保流浪乞討人員得到及時救助。三官廟街道社事辦聯合各社區加大轄區內流浪人員排查救助工作。
  • 霑益區龍華街道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推進會議
    按照霑益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調度會議要求 ,9月11日 ,龍華街道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推進會議,安排布署做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決戰決勝衝刺階段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應急工作。街道民政辦、13個社區的社會救助協理員及殯葬信息管理員參加會議 。
  • 流浪人員身份難斷定 救助5天順利試送回家
    濰坊送來自稱叫「孫繼業」的人7月4日下午5點半左右,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辦事處兩名工作人員驅車護送一名自稱叫「孫繼業」的流浪乞討人員來到了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求助。據護送人員講,當天下午公安、城管和民政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時發現了該男子,當時他衣著破爛、蓬頭垢面,正挨個翻垃圾箱找東西吃。
  • 34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為「新海門人」 為城市邊緣人幸福「安家」
    讓曾經的流浪乞討人員海福玉為之欣喜的,不僅僅是不用再流落街頭,更重要的是,在這座城市滯留6年多的她,正式成為了一名「新海門人」。「出生:1951年1月1日;住址:海門街道新海路538號……」這是海福玉剛到手的新身份證上的信息。海門區社會福利院院長蔡銀燕介紹,2014年,海福玉在路邊乞討,被救助站工作人員發現。
  • 外出流浪無處安身,這位海曙老人有「新家」了
    隨後,幾名工作人員一同將老人護送到位於古林鎮的海曙區中康醫院(卓遠愈養中心),進行了身體檢查,辦理了入院手續。 王金髮的弟弟非常激動,表示以前哥哥一直在外流浪,過年過節都會記掛,這次能幫助安頓並有治療的地方要感謝政府,以後自己也會經常過來看望,不會讓哥哥繼續外出。
  • 流浪露宿人員,你們還好嗎
    省民政廳下發通知,開展「傳遞溫暖 送去關愛」專項救助行動,讓露宿人員得到及時救助、安全過冬。工棚、橋梁、涵洞、車站、城鄉接合部等區域是民政、公安等多部門重點巡查地域,市民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請報警或撥打當地社會救助管理站電話。24小時專人接受求助「大爺,天太冷了,去救助站洗個熱水澡吧,有熱菜熱飯,還可以幫忙買票回家。」
  • 三亞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李靜:7年幫助數百名流浪人員圓了回家夢
    「那一刻,我認識到肩上的責任很重,我必須堅守一名救助人的使命,幫助更多受助人員與家人團圓,幫助更多的流浪乞討人員回歸家庭。」李靜意識到,自己是流浪人員「回家」的紐帶,是走失人員家庭團聚的希望。三亞市救助管理站的服務對象是流浪人員、包括流浪精神病人、走失老人和兒童、被遺棄的老人和兒童、困境留守兒童等人員,李靜需要幫助這些人找到家人,做好心理疏導或進行基本的生活安置工作。
  • 3年開了25萬公裡,幫400餘人找到家……即墨大哥的流浪人員救助路
    即墨的橋洞、廢棄工廠都爛熟於心2018年3月,即墨區民政局社會事務與區劃地名辦公室職員於大凱,接手了流浪乞討等人員的救助工作。當年10月,即墨區救助站投入使用,主要幫助對象有三大類,一是外來務工遇困人員,二是精神正常的流浪人員,三是精神失常的流浪人員,幫助這些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安置、管理等工作。
  • 地方新聞精選|山東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可落戶 河北一公司非法...
    【山東】11部門聯合發文: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可以落戶安置近日,山東省民政廳、政法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全省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要求,集中開展長期滯留人員落戶工作。
  • 民政部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在我市召開
    12月16日-17日,民政部在鎮江召開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市政府副市長曹麗虹,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呂朝霞出席會議。其中,尋親服務成果明顯,所有長期滯留人員戶口問題全部解決, 2016年來未出現一例滯留人員,尋親成功率達100%,救助管理四級救助網絡實現全覆蓋。2018年10月,鎮江市救助管理站被省民政廳確定為全省民政標準化試點單位,通過兩年標準化試點,構建了融國家、行業、地方、企業標準為一體的救助管理標準化體系。
  • 定安為流浪人員帶去溫暖
    18日晚,定安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前往定城鎮摸排的3處流浪人員暫居點,為他們送去棉衣棉被、牛奶餅乾等物資,並詳細詢問他們目前生活狀況、是否願意前往定安救助站居住等。「這些流浪乞討人員屬於健康、健全人群,按現行法律規定,救助工作實行『自願受助』原則,不能強制收留到救助站居住,所以我們只能進行勸導,為其提供必要飲食、禦寒物品和詳細求助方式,並做好後續跟蹤服務工作。」定安縣民政局副局長鄧智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