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七院參加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

2020-12-28 衡水新聞網

本報訊 (劉亮)12月16日至17日,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民政救助系統專家共同研討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建設。國家民政部、北京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及全國部分省份社會事務處負責人、各位民政部社會事務專家及江蘇省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我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方建華應邀參加。

本次研討會,旨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決策部署,學習、借鑑各省先進經驗,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不斷推動救助管理工作上水平、上臺階。

會議強調,要深刻認識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紮實推進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修訂實施,切實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標委會自身建設,以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高質量的工作成果,為維護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益、有力促進救助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會議期間,市七院院長方建華結合醫院標準化建設實際工作與各省社會事務處負責人、各民政事務專家對流浪乞討人員標準化體系建設進行了研討座談。

會後,與會人員實地參觀了鎮江市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保護中心。

(責任編輯:丹微)

相關焦點

  • 全國流浪乞討救助管理標準體系研討會在鎮召開
    12月16日,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在鎮江召開。近年來,鎮江不斷強化「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聚力改善民生,勇於改革創新,大力提升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社會救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民政部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在我市召開
    12月16日-17日,民政部在鎮江召開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標準體系研討會。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市政府副市長曹麗虹,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呂朝霞出席會議。近年來,鎮江市不斷強化「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聚力改善民生,勇於改革創新,大力提升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社會救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深圳六項舉措強化流浪乞討人員救助
    通訊員 陳麗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廣東省深圳市民政局通過六項舉措,全力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努力實現應收盡收、應救盡救、應幫盡幫。  建立戰時指揮體系。1月22日,深圳市民政局迅速成立由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其他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的市民政局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領域,同步成立由分管負責人任組長,相關處室和各區民政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工作組。
  • 霑益區龍華街道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推進會議
    按照霑益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調度會議要求 ,9月11日 ,龍華街道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推進會議,安排布署做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決戰決勝衝刺階段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應急工作。街道民政辦、13個社區的社會救助協理員及殯葬信息管理員參加會議 。
  •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
    索引號: 003031443 /202011-00017 信息分類: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
  • 193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天津的故事
    天津市不忘關照這些只有一串救助編號的「無名氏」,將他們從社會「最邊緣、最困難、最脆弱的特殊群體」——無家可歸的流浪乞討者,變為納入相應社會保障體系之中的新市民,擺脫生存困境。  2020年11月1日零時,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193位天津新市民,將在普查公報上,第一次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筆。
  • 標準化建設 促進鎮江流浪救助提質增效
    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困境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早在2017年,鎮江市民政部門委託市社工協會開展過一次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入戶調查,通過走訪200戶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發現,建立一套困境未成年人評估標準非常有必要。2018年10月,鎮江市救助管理站被省民政廳確定為全省流浪乞討救助管理標準化試點單位,2019年10月順利通過省民政廳中期評估。《困境未成年人評估規範》是該站制定的眾多標準中的一項。
  • 2020年10月蚌埠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統計表
    2020-11-06 廢止時間: 暫無 名  稱: 2020年10月蚌埠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統計表
  • 七裡湖街道鶴問湖社區:開展流浪乞討人員全面巡查工作
    九江新聞網訊(葉巧玲)為進一步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維護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活權益,紮實做好轄區內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精準救助,切實保障好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4月28日,七裡湖街道鶴問湖社區組織志願者在轄區開展流浪乞討人員全面巡查工作。
  • 三官廟街道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下 轄區流浪乞討人員巡查救助...
    鄭州市中原區三官廟街道社事辦密切關注轄區流浪乞討人員動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下,聯合各社區民政專幹加大巡查救助力度,確保流浪乞討人員得到及時救助。三官廟街道社事辦聯合各社區加大轄區內流浪人員排查救助工作。
  • 讓流浪乞討人員有身份,天津的這份愛有溫度、有擔當
    讓流浪乞討人員有身份,天津的這份愛有溫度、有擔當 記者從天津市民政局獲悉,近日,該局事業處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總隊領取了193名流浪乞討人員的落戶通知書。這193名「無名氏」,自身表達能力存有障礙,經多方尋親無著,成為長期滯留在市、區救助管理站內的特殊困難群體。
  • 田家庵區民政局紮實做好寒潮天氣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救助工作
    按照市民政局《關於切實做好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防範應對工作的緊急通知》和區安委會《關於紮實做好應對強雨雪寒潮天氣工作的緊急通知》精神,田家庵區民政局提前安排部署。一是物質保障。及時下發9個街道、4鄉鎮被子39床,大衣26件。二是全面巡查。
  • 街道為流浪乞討人員撐起防疫「保護傘」
    3月27日,錦江區牛市口街道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順江路河邊有一名沒有身份證的懷孕流浪乞討人員。由於交流困難,牛市口街道及社區工作人員向其提供了食物和水,希望消除其戒備心理,能為她提供救助服務。龍舟路派出所民警通過人臉識別等大數據比對,找到其身份號碼及戶籍地址,隨即當地政府及其家人取得了聯繫,確認其為宜賓市珙縣走失人員。在得知此情況之後,牛市口街道工作人員同應急救助隊伍一道,當天就驅車400餘公裡、歷經7個多小時的舟車勞頓,將這名孕婦送至宜賓市珙縣洛亥鎮政府,並交接給其家人。同時,還給予了1200元現金救助。
  • 院前醫療急救行政管理工作規範
    有讀者問衛生健康委作為行政主管部門,如何抓好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採取什麼樣的形式進行行政管理?如何對醫療機構加入院前醫療急救網絡,成為網絡醫院進行管理?等等問題,對此我將有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院前醫療急救行政管理工作規範」刊登出來以饗讀者。
  • 粵五個「走在前」 推進社會救助工作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 通訊員 莫冠婷 何燕)2020年,省民政廳全面落實省十件民生實事中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提標任務,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標準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全省164萬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救助的4.3萬人次流浪乞討人員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感染病例;幫助1501名長期滯留受助對象成功尋親,救助人員總量和尋親成功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 市民政部門冬至夜巡,為流浪露宿人員送溫暖
    近日,大連疫情突發,又值冬至數九節氣,為使街面無家可歸的流浪乞討人員科學防疫,安全過冬,市民政局、市民政事務服務中心、市內各區救助管理工作負責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以及大連藍天救援隊隊員,在冬至寒夜走上街頭,為街面無家可歸的流浪露宿人員送去口罩、手套等防疫物品及棉衣、棉鞋等禦寒物資
  • 確保流浪乞討人員溫暖過冬 就像那冬天裡的一把火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寒冬長夜裡及時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確保他們溫暖過冬,對於我們許多住在溫暖如春屋子裡的人,宛如平常一首歌,然而對於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則是雪中送炭,甚至可能讓一條生命起死回生。民生保,則民心順;民心順,則和諧生。目前南寧市救助管理站已經組建隊伍,24小時不間斷展開巡查救助,重點排查車站、地下通道、橋梁涵洞、在建工地、廢棄廠房等流浪乞討人員集中活動區域和可能露宿區域。
  • 流浪露宿人員,你們還好嗎
    發現危重病人、疑似精神障礙患者,及時送定點醫院救治;不願進站接受救助的,發放口罩、棉衣、棉被及食品,並留下聯絡卡。近幾年,我省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數量逐年遞減,過去3年分別救助了5.1萬人次、4.2萬人次和3.6萬人次。
  • 為給流浪乞討人員一個安全舒適的「臨時家」,石壁社工這樣做...
    石壁街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高度重視疫情期間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專門成立了由社會事務科、綜治辦、派出所、城管中隊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聯勤執法隊,高效有序地開展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在流浪乞討人員經過相應的身體檢視入住定點酒店後,社工引導他們進行個人衛生清潔,指引他們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使用酒店內的熱水器和沐浴露進行身體清潔,並更換街道為他們準備的換洗衣物。同時,社工每天通過測體溫、測血壓等動態關注流浪人員的身體健康狀況。
  • 合力救助為流浪者送溫暖
    入冬以來,蘇州全市救助管理機構積極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行動,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及時救助,送上寒冬裡的溫暖。「大爺,這裡太冷啦,你睡在這裡要凍傷的,要不要跟我們回救助站去住一晚,洗個澡暖暖身子?」晚上7點多,在那些流浪乞討人員可能集聚的露宿點周邊,總會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開展夜間巡查,宣講救助政策,主動勸說流浪人員進站接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