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為何8月15日成為日本「終戰紀念日」

2021-01-18 人民日報海外網
摘要:但既然如此,為何唯獨日本將8月15日作為「終戰紀念日」,並深深刻入了日本國民的記憶裡呢?

日本迎來了自己的「終戰紀念日」。幾乎在所有日本人的記憶裡,8月15日這一天就是「終戰」的日子。但是,8月15日這一天在國際法上卻無任何終戰涵義。因為在國際上,設立二戰結束紀念日的國際法基礎是1945年9月2日籤署的《日本投降書》。在此投降書中,包括蘇聯在內的同盟國一併接受了日本的投降,所以,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書》的籤署才真正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如今,除了日本,大多數國家也因此將9月2日設定為二戰的結束紀念日。

但既然如此,為何唯獨日本將8月15日作為「終戰紀念日」,並深深刻入了日本國民的記憶裡呢?

在日本學者中,深入研究這一問題並堅持尋找其相應答案的是歷史學家、媒體研究者---佐藤卓巳教授。

在他2005年出版的《8月15日的神話---終戰紀念日的媒體學》一書中,佐藤教授將8月15日這一天視為戰後日本製造的一個「神話」。他認為,「8月15日的神話」很巧妙地將日本的戰前與戰後「割裂」開,很好地服務了日本式的「斷裂型歷史觀」,同時也強化了日本國民集體性的「(對內)記憶」與「(對外)忘卻」。

在又一個日本「終戰紀念日」---8月15日來臨之際,我想再讀佐藤教授的《8月15日的神話---終戰紀念日的媒體學》一書,思考8月15日這一「終戰紀念日」的形成與含義,對了解戰後日本的歷史與社會非常有幫助。

史上的8月15日

同上所述,8月15日在國際法上並不是二戰真正的結束日。據佐藤教授的考證,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協定》向英美兩國表示投降意向的是在8月14日。也是在這一天,日本天皇發布了由各國務大臣副署的《大東亞戰爭終結詔書》。日本政府向海陸軍發出停戰命令的是在8月16日。而在國際法上,將二戰的結束日設定為休戰協定的籤署日9月2日。與這些重要日子相比,8月15日卻僅僅是日本天皇裕仁將8月14日裡錄好音的《終戰詔書》,通過電臺向日本國民廣播的日子。

戰後的日本,在一段的時間內,報紙、雜誌、電臺廣播等媒體,都將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協定》的那一天也就是8月14日作為日本的「終戰紀念日」。但在美國佔領期結束後,1955年的終戰10周年紀念活動中,日本政府開始將8月15日的天皇「玉音放送」神話化。之後的1963年,池田勇人內閣在「全國戰沒者追掉儀式實施綱領」中將8月15日設立為法定的「終戰紀念日」。因此,佐藤教授認為,8月15日並沒有作為「終戰紀念日」的理由,且作為「終戰紀念日」僅僅是從1963年開始的,其歷史很短很淺。

那麼,8月15日為何、又如何、最終成為了日本的「終戰紀念日」呢?

8月15日成為終戰紀念日」的與原因

佐藤教授認為,戰後的「55年體制」使得日本政界裡的革新勢力與保守勢力的利害關係達到了一致,在此基礎上8月15日作為「終戰紀念日」才得以成立。正如,戰後日本的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將8月15日的歷史地位用「八 一五革命」一詞來概括的那樣,8月15日對於戰後日本的革新勢力來說,天皇的「玉音放送」意味著天皇走下了神壇,能很好地代表日本民主化的開端。而對於日本的保守勢力來說,天皇的「玉音放送」意味著來自天皇的力量在困境中最終保護維持了日本的國體,因此8月15日「玉音放送」的意義重大,作為「終戰紀念日」成為歷史銘記的時刻是最符合日本國情的。而於此同時,日本的革新勢力與保守勢力的共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忘卻」了9月2日這一世界性的二戰結束日。因此,不得不說8月15日被作為日本「終戰結束日」的本身,隱含著戰後日本強烈的內向型思考模式,也側面反映了日本對戰爭的記憶方式也是內向型的。

8月15日作為「終戰紀念日」成為日本國民集體「記憶」的過程,也是9月2日作為國際「二戰結束日」被日本「忘卻」的過程。就這樣,戰後的日本在對一部分歷史的強化「記憶」與對另一部分歷史的特意「忘卻」之中,製造了「8月15日的神話」,也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對內對外兩種歷史觀。

「斷裂」與「連續

在佐藤教授的研究中,戰前日本與戰後日本的「斷裂」與「連續」是論述與分析的基軸。佐藤教授認為,日本社會與媒體總是有意地將戰前與戰後的日本「割裂」開來,普及一種「斷裂」型的歷史觀。但是,這種「割裂」的行為在製造特意「忘卻」的同時,也隱蔽著強烈的戰前戰後歷史的「連續性」。因此,事實上,戰前戰後的「連續性」越是被隱蔽,越是象徵著二者間的「不可割裂性」。「8月15日的神話」正是這種「斷裂」與「連續」的一個好例證。

如上所述,作為戰後日本出發點的8月15日實際上是戰前的時間點。而,日本戰時的各種輿論動員也在戰後持續發生著。因此,這種日本戰前戰後的「斷裂」與「連續」,可稱為思考日本問題的一個有效框架。

結語

佐藤教授在其研究過程中,始終聚焦「8月15日的神話」,並由此對日本戰前戰後的「斷絕性」與「連續性」進行了多層次的分析。雖然我不能在此文中依次盡述佐藤教授的所有研究內容,但是希望大家能從上述文字中感受到佐藤教授的研究價值與意義。我認為,佐藤教授對於8月15日----日本「終戰紀念日」的考證與論述,能夠幫助我們審視戰後的日本,給予我們思考當代日本社會與媒體的視角。同時,我認為,佐藤教授在論述中所點明的那種「記憶」與「忘卻」的同時性,也寓意著一種深入思考與反思「現實」的方法。

雖然「8月15日不應是日本的終戰紀念日」,但日本國民仍然每年都毫無抵抗毫不懷疑地將「8月15日當作終戰紀念日」。這種對歷史認識理解的錯誤性、自明性與矛盾性,其實也是日本戰後社會中始終存在著的一種力學。在這種力學裡,各種複雜要素錯綜交集。而簡單地將「8月15日=終戰紀念日」,製造出這種「神話」的本身便是單線條地劃分戰前與戰後,無視諸多要素,忽略本該有的對戰爭進行深思反省的行為。

事實上,佐藤教授所寓意的這種深入思考與反思「現實」的方法,不僅對於日本社會,還對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適用。因而,當我們面對一個「現象」時,需要思考的是這個「現象」是如何形成的?這個「現象」經過了怎樣的過程才變成了自明性的「事實」?其中包括了哪些要素?有著哪些利害關係的相互作用?……等等問題。

(註:本文轉載自「周倩--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責編:宋勝男、牛寧)

相關焦點

  • 8月15日丨終戰日還是戰敗日,日本玩的一手文字遊戲啊!
    8月15號是日本戰敗紀念日。日本公文書館公布了當年昭和天皇籤署的停戰詔書。
  • 新聞背景:國際上關於二戰的重要紀念日
    這些紀念日主要包括:【歐美國家:歐洲勝利日】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在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斯特籤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因此將5月8日定為「歐洲勝利日」。此後,每年的5月8日,歐美各國紛紛舉行各類紀念活動。
  • 銘記歷史,警示未來——關於二戰的重要紀念日
    這些紀念日主要包括:  歐美國家:歐洲勝利日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在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斯特籤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因此將5月8日定為「歐洲勝利日」。此後,每年的5月8日,歐美各國紛紛舉行各類紀念活動。
  • 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永遠銘記
    今天,9月3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據1946年統計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平民約900萬人死亡7208人1945.8.15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9.2日本籤署無條件投降書1945.9.9日本向中國遞交投降書1945
  • 8月15日韓國的光復節,你了解這些嗎?
    對於韓國來說,每年的8月15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韓國的獨立紀念日。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從日本的殖民統治中解放(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成立)。為了紀念這一天,韓國政府於1949年10月1日,將每年8月15日定為韓國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取其「重獲希望,恢復行使國家主權」的含義,8月15日被稱為「光復節」。
  • 「雙馬尾節」了解一下 日本竟有這麼多搞怪的紀念日!
    了解日本文化的好雞友應該知道,日本有很多特別的紀念日,其中11月23日是日本的「勤勞感謝日「,也是」遊戲之日「。意義在於人們辛苦工作之餘,更需要緩衝和放鬆、釋放壓力,而以歡樂開懷為目的遊戲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調劑。除了遊戲之日,日本的紀念日協會還為很多遊戲設立了專門的紀念日。
  • NHK電視臺這段震驚日本的專題片,讓更多人知道了731部隊的滔天罪行
    他們將細菌投入水井或蓄水池,到處散播感染鼠疫的跳蚤。在一個關押了3000名中國人的收容所裡,日軍在饅頭裡注射細菌後給他們食用,然後放走所有人。全文1779字,閱讀約需3分鐘8月15日,日本迎來所謂的第72個「終戰紀念日」。
  • 從日本「終戰」說起 受降背後的八卦和謎團
    美國海軍當時死了2403人,傷了有說1500,有說2000多人的,常規來講戰爭中這個傷亡數字相對不大,但是,美國人應該有一個世紀多,沒有在自己的國土上落下敵人的一顆子彈了。也正是珍珠港的巨大損失使得美國軍民同仇敵愾一致同意對日宣戰。次日羅斯福發表「國恥」宣言,12月7日珍珠港遭到偷襲的這一天,就成了美國國恥日。
  • 8·15日本投降前夜的劇變,叛軍一度攻入皇宮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點,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的形式正式發布了《停戰詔書》,宣布日本投降,隨後亞洲太平洋地區百萬日軍紛紛卸甲,一切看起來那麼順利。所謂《停戰詔書》,日本絲毫不提投降的事,反而辯解是為人類文明之進步的停戰。但即便是這麼個死要面子的投降書,它的出臺也是難產的。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70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值得億萬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1945年8月15日被稱為「日本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從上午開始,日本的廣播電臺就反覆播送著將在中午12時有天皇的重要廣播。12點整,電臺以「玉音放送」的形式播出了裕仁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
  • 透過「終戰日」一說,看日本的狼子野心!
    15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終於被打敗,不過,日本裕仁天皇雖然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那則《終戰詔書》中,卻並未出現「投降」字眼。直到今天,日本對「8·15」的稱呼仍未統一。在民間,這一天常被稱作「戰敗日」,而政府和媒體則通稱這一天為「終戰日」。
  • 歷史上的今天|10月25日 抗美援朝紀念日!
    武漢會戰結束,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951年10月25日 抗美援朝紀念日 1971年10月25日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 日本有病,得治!
    二戰期間,日軍舉著「旭日旗」在亞太戰場燒殺擄掠;當日軍「神風」突擊隊衝向美軍軍艦時,也掛著「旭日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但上世紀50年代,日本自衛隊又開始沿用「旭日旗」。陸上自衛隊旗幟將16條紅道改成8條,並在旗幟四周加上黃邊。海上自衛隊旗幟則與二戰時基本無異。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對「旭日旗」似乎了解並不多。《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多名日本年輕民眾,他們都表示知道「旭日旗」,但對它的具體含義不太了解。然而,對日本右翼團體來說,情況又不同。
  • 村山富市:我為何要承認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是「侵略」?
    來源:微信公眾號「靜說日本」 作者: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8月15日,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抗日戰爭勝利日。對於日本人來說,是「終戰日」。75年前的這一天,日本昭和天皇通過電臺親口發布詔書,宣告日本「終止戰爭」。他沒有說出「投降」兩字,但這一「詔書」,無疑就是一份「投降書」。
  • BCN:2020年8月1日-11月3日日本臺式PC市場 蘋果份額高達15%
    對於蘋果來說,自家M1的處理器新品在日本上市後,竟然橫掃Intel、AMD,助力Mac mini成為該市場目前最暢銷的臺式機。來自日本BCN的數據顯示,其匯總了該國大型零售商和網上商店的銷售數據後發現,今年8月1日-11月3日期間,蘋果在日本臺式PC市場佔據15%的份額,並與聯想爭奪第三名,其中最大的功勞當屬新款Mac mini。
  • 專家:日本「終戰」面紗遮不住「戰敗」事實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多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日本國內一些右翼勢力否認侵略,閉口不談 「籤訂投降書」這一重大事實,甚至將其美化為「終戰日」,是試圖否定戰爭罪行與責任的行為。
  • 日本有人試圖洗白「旭日旗」,日媒煽動妄稱不能「屈服」
    隨著1870年6月13日,明治政府頒布《明治3年太政官布告第355號》文件,「旭日旗」正式成為日本陸軍軍旗。1889年,「旭日旗」又成為日本海軍軍旗。  二戰期間,日軍舉著「旭日旗」在亞太戰場燒殺擄掠;當日軍「神風」突擊隊衝向美軍軍艦時,也掛著「旭日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旭日旗」曾被禁用。但上世紀50年代,日本自衛隊又開始沿用「旭日旗」。
  • 《命運之夜天之杯3》劇情簡介 日本定檔8月15日上映
    《命運之夜天之杯3》劇情簡介 日本定檔8月15日上映  日前,劇場版動畫《命運之夜——天之杯3:春之歌》宣布在日本重新定檔,將於8月15日上映。該片原計劃於今年3月28日上映,後因疫情撤檔。  該片由須藤友德執導,杉山紀彰、下屋則子、植田佳奈、門脅舞以等聯合配音。
  • 日本歷任首相明知輿論滔天,為何拜鬼不停?
    首相首次拜鬼1985年8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率內閣在日本戰敗40周年之際參拜靖國神廁。這是「二戰」後日本首相首次以公職身份正式參拜靖國神廁,此次 「正式參拜」後,靖國神廁問題就成為東北亞地區的重要外交問題。歷任首相拜鬼。
  • 今天是9月30日,烈士紀念日,我們應該記住的日子!
    今天是9月30日,烈士紀念日,我們應該記住的日子!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949年9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