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簫在《歌聲》裡寫道:「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長遠的。無論哪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最初在哪裡聽到,哪裡的情景就會深深地留在記憶裡。」
類似的,有些美食,特別是少年兒童時吃過的美食,無論隔了多少年,當我們再次看見時,那記憶中的味道,就會連同最初品嘗時的情景,一同在腦海中浮現,令口舌生津。
比如桃膠。
拍攝毛桃時(見組圖《跟蹤兩月,毛桃紅了》),發現有些紅了的毛桃掉落在草地上。目光從枝頭轉到草地,忽然就發現了結在樹幹上的一顆顆桃膠,黑的深邃,黃的晶瑩,白的透亮。
立即就想起了多年前故鄉山村裡的一株桃樹,從石坎間橫生出來,主幹有菜碗那麼大(直徑約20公分吧)。雖然整棵樹都懸空著,坎下是水田,但因樹根在石縫間鑽營多年,十分牢固,不但掛滿碩果毫不礙事,就是幾個孩子同時攀爬到樹上去,使勁搖晃,主幹也紋絲不動。
村裡就五六戶人家,而且都在同一位老祖宗的名下。無論這棵桃樹是先輩種植還是自然野生,它都屬於全村共有,所以我們把它叫作「眾家桃子」。毛桃熟了,誰都可以去摘了吃;桃油(即桃膠)結了,誰都可以去剝回家。
事實上,剝桃油總是孩子們才幹的事,大人們似乎不屑於如此微小的收穫。幾家的孩子也常常是一起去剝了桃油,然後分成幾份,用各家不同的大盆小碗裝滿清水泡著。一夜過後,原先小小一團的,泡成了滿滿一碗(盆);原先粘手拉絲的,泡成了光潔柔軟,滑不留手;原先黃中夾黑的,也變成了晶瑩剔透、流光溢彩。
炒桃油是大人們的事。一般就是把青紅辣椒剁碎,加入泡好的桃油,油鹽姜蒜一炒,就成了相當美味的下飯菜!
多年過後,我又剝了幾顆桃油帶回家,用清水泡著。接著上網,才知道這叫桃膠,而且具有「清血降脂、緩解壓力和抗皺嫩膚」的功效。關於桃膠的吃法,網上幾乎全是做成甜品——把桃膠與冰糖、桂圓、蓮子、皂角米、枸杞、百合、木瓜、雪梨、銀耳、紅棗、燕窩、牛奶什麼的合在一起,或煮或燉,在小盅裡擱一把小調羹,拍出來的照片滿滿的小資情調。
我不得不承認,桃膠的顏值就是比桃花高。
但若論味道,我還是喜歡碎椒炒桃膠,因為那是童年的味道!
這就是我遇見的桃膠,主幹和枝幹上都有。
剝下來就是這樣子,黑的其實是粘下來的樹皮,清水泡過後會自然脫離。
據說桃膠浸泡一夜,體積會漲大10倍。
真正的流光溢彩。
配料就這麼簡單,青椒、紅椒和蒜瓣。
吃桃膠最好用調羹,用筷子可能夾不住,夾住了也可能把桃膠夾碎。
分一點桃膠拿來做甜品,沒買到木瓜,就把雪梨去核掏空,好裝料。
燉好後的冰糖雪梨桃膠羹就這樣,直接就可以吃了。
也可以加點椰奶,那又是另一種樣子,另一種濃香。
最後提個問:兩樣小吃,你喜歡哪一樣?歡迎留言!
王光忠
生活的滋味,一鍋燴。
本期發送 226 位朋友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