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的「最佳對象」
在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以前,還經歷過漫長的狩獵時代,在那個時候,我們熟悉的各類家畜還沒有被完全馴化,人們的肉食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當時的主要狩獵對象——鹿。
即使到了商周時期,人們依舊保留了狩獵鹿的習俗,在《殷墟書契後編》中對遺址中殘留的動物骨骼推斷,商周貴族外出捕獵時,一次就可以捕獲數百隻麋鹿。
不過在當時,狩獵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貴族專享特權,平民只有辛勤勞作的份。為了彰顯尊貴,周朝王室甚至將麋鹿看作是王室專享的美味,當時貴族流行的吃法是將鹿肉打碎,通過發酵製成別具風味的肉醬。
受惠於周朝對麋鹿的捕獵管控,麋鹿便在中原地區不斷繁衍,很快泛濫成災,《左傳·莊公十七年》中記載:
麋多則害五稼,故以災書。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當時麋鹿因為數量太多,已經開始啃食莊稼了。正因為周王朝對麋鹿的看重,所以我們在史書中常常會看到一句話: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這裡「鹿」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含義,被用來比喻天下或者帝王之位。
到了漢朝,麋鹿依舊被作為帝王狩獵的主要對象飼養在皇家園林中,不過此時麋鹿在民間的管控就沒有周朝那麼嚴格了,很多地方的百姓或者達官貴族開始用麋鹿來祭祀或烹飪美食。
祭祀對於古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左傳》就曾經這樣說過: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古人看來,國家大事就兩件,一件是打仗,一件是祭祀,既然祭祀如此重要,人們對祭品自然格外用心,鹿肉開始被做成各式美食,比如鹿肉粥,鹿肉燒烤、鹿肉膾(類似生魚片)和鹿肉乾,民間食用鹿肉的現象也變得普遍起來,曾經周天子專享的美食已走進了千家萬戶。
鹿為何逐漸消失了
或許是之前歷代王朝對麋鹿的優待,導致麋鹿的警覺性始終沒怎麼提高,面對獵人的圍捕,很多時候只有待宰的份。所以在唐朝以後,伴隨中原的連年戰亂,麋鹿數量急劇減少。
畢竟當天下饑荒不斷,百姓易子而食的時候,這群有些呆萌的麋鹿一定會吸引很多綠油油的目光。到了明清時期,麋鹿已經變得比較稀有了,連帶著鹿肉也成了不可多得之物。
幸運的是清朝的皇家林苑中依然圈養了一定數量的麋鹿,但就是這群麋鹿,在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南苑的時候,竟然被拐跑「出國」,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麋鹿便徹底從中國消失了。
鹿為何沒有被馴化成家畜?
關於鹿為何沒有被馴化成家畜,主要還是因為其自身的原因,因為古人馴化一種動物,最看重的其實還是實用價值。
以牛羊為例,它們不但可以提供肉食,還可以提供皮毛,產奶量也很可觀,此外牛還是古代十分重要的畜力資源。
至於馴化野馬則主要是作為交通工具,將狼馴化成狗,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打獵更方便,至於後來居上的豬,則是因為其高效的產肉量。
而鹿與上面幾種家畜比起來,顯然毫無優勢可言,單獨拿出哪一項,鹿都會被比下去,所以古人自然沒有閒工夫來馴化它了。
2020.07.15(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