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停在樹梢,溫煦的暖意在廣袤的溼地上鋪開去,輕掠過如茵芳草,朦朧了搖曳蘆花,揉碎在渠塘漣漪中泛起層層金波。
一群麋鹿,悠然徜徉在水草林木間。
它們是造物的傑作,披拂周身的橙紅色夕照,隨著結實矯健的筋骨的動作,流動起來,勾勒出輕盈空靈的剪影。
目之所及,仿佛與吟唱「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歌者並肩,穿過千載,遇見當年。
這是長江之濱初冬靜靜上演的即景,這裡是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此趣古拙,似乎亙古恆常,從未改變。但在歷史的煙雲深處,其實藏著一個曲折的關於麋鹿的傳奇故事。
麋鹿,由於「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被俗稱為「四不像」,它是小說《封神演義》裡姜子牙的坐騎,在許多中國古代著作中都曾被提及、記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麋鹿一直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代表著福祿壽喜中的「祿」和生命的循環不息。它曾是中國特有的動物,數量極為龐大。
然而,由於大肆捕殺等原因,到1900年,中國的麋鹿僅存豢養在北京南苑皇家獵苑中的一小群。1900年秋,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將這最後一群麋鹿漂洋過海地擄到了歐洲,於是,麋鹿在中國絕跡。
由於水土不服和飼養方式等原因,被擄走的麋鹿紛紛死去,麋鹿在世界範圍內瀕臨滅絕。幸運的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的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收集了分散在歐洲各處僅存的18頭麋鹿,並放養在了他的烏邦寺莊園內。這座佔地12.1平方千米的莊園令麋鹿種群獲得了繁衍的機會。據有關統計,到1914年,烏邦寺莊園裡的麋鹿已有88頭,到20世紀40年代,達到了200多頭。
後來,經過多方共同努力,十二世貝福特公爵同意了讓麋鹿回到中國故鄉的計劃。1985年8月24日,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回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中國大地重現麋鹿的身影。
但這距恢復中國麋鹿野生種群的目標仍很遙遠。1986年8月14日,中國在江蘇大豐建立了麋鹿保護區。1998年秋,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8頭麋鹿放歸自然,1999年3月,母鹿在野外順利產仔,這是100年來,世界上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幼仔。此後的多次放歸,令中國野生麋鹿種群不斷加快恢復步伐。
圖為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門 攝影:劉莉
為實現中英兩國政府籤訂的「麋鹿重引進中國協議」第二階段目標——在麋鹿原生地恢復野生種群,並保護其賴以生存的溼地生態環境,1991年11月,佔地1567公頃的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
保護區所在的湖北省石首市長江北岸天鵝洲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草豐盛,非常適合麋鹿生活。1993年後,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相繼引入的3批94頭麋鹿,目前已發展到1600餘頭。由於保護區在麋鹿引種擴群、科研保護、科普宣教、恢復野生種群等方面成績突出,石首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
有趣的是,回到了故鄉的麋鹿,展現出了許多令人們始料未及的潛能。
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1998年長江流域遭遇嚴重洪水災害,洪水淹沒了保護區。正當大家擔心洪水中麋鹿的安危,克服各種困難天天駕船給90頭躲到高地上的麋鹿餵食時,其中34頭麋鹿中的「戰鬥鹿」的舉動震驚了所有人:11頭向東渡過洪水,到了石首小河口鎮楊坡坦村附近;18頭橫渡長江,到了石首東升鎮三合垸一帶;5頭遊到三合垸一帶又順著江水朝南遊,到了湖南岳陽境內的東洞庭湖附近。
更令人意外的是,能在特大洪水中橫渡長江逃跑的這34頭「戰鬥鹿」,也許是體質格外強壯,徹底野生之後表現出了非凡的繁殖能力:到2018年,它們已經發展成了600多頭的大群。最終,在湖北和湖南形成了保護區、江北楊波坦、兔兒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4個麋鹿野生種群的格局。
驚嚇變驚喜,但也有煩惱。腿腳利落的麋鹿們自在遊蕩,在湖北、湖南與當地農民打起了「遊擊」,今天啃麥苗,明天啃玉米,人來了就跑,人不過來它們吃完了還在地裡打滾,弄壞無數莊稼。人們對它們又愛又氣,追又追不上,打又打不得,毫無辦法。在人鹿鬥智鬥勇的過程中,為了保護好麋鹿,各地都形成了野生麋鹿造成農損的賠償規則。
圖為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麋鹿群 攝影:劉莉
在人們的「寵溺」下,好消息不斷傳來:今年11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在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湖北石首分別建立了3大麋鹿保護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以麋鹿為代表的我國特有物種種群擴大呈現良好態勢,充分說明我國瀕危物種拯救與保護工作成效顯著。(中國西藏網 記者/劉莉 文中未署名圖片由石首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