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光同行》孤獨症孩子需要的不是特殊對待,而是自然接納

2021-02-21 馨光

「有好多種孩子喔,活潑的,內向的,調皮的,有些彆扭的。每個人都不同,就算不同也沒關係,有各種小孩,也有各種大人。光,你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呢?」(日劇《與光同行》)

 

 《與光同行》海報

他們是怎麼看這個世界和人的呢?會覺得「正常人」很奇怪嗎?他們會不會因為自己給別人造成麻煩而不安、難過或愧疚?

高潮部分有句戳心的歌詞:

「如萬花筒般旋轉的世界,你見到的是怎樣的?」

在這部2004年拍攝上映的日劇《與光同行》中,患有嚴重自閉症的孩子——光,有這樣一段畫外音:「我知道媽媽有許多夢想,你希望能跟我一起散步,一起聊天,想要跟我一起做許多事情。你一直都很期待我的出生吧。但是對不起,媽媽,我並不是你夢想中的那種小孩,我跟大家不一樣,對不起。」

 

這是導演猜想的,光的內心活動。他正在獨自低頭玩耍,絲毫不搭理一旁的媽媽,心裡卻充滿了內疚和愛。

孩子出生前,媽媽幸子給他取了這個充滿希望的名字,「光」,意味著光芒、燦爛和溫暖。但隨著光漸漸長大,他與普通孩子的不同也越來越凸顯出來:語言發育遲緩,極端刻板、挑食,不理睬身邊的人,情緒問題尤為嚴重,還伴有自殘行為。

 

光被診斷為自閉症。面對愣住、迷惘的幸子,醫生特意跟她強調:「自閉症無法像感冒那樣痊癒,這個缺陷會跟隨他一輩子。」

 

丈夫雅人忙著工作,獨自在家照顧光的幸子常常被弄得精疲力竭,束手無策。有時光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恨不得把整個房間翻過來,幸子只能不停地跟在後面收拾。光哭鬧的時候,只能等他自己停下來,再怎麼勸都沒用,鄰居還誤會幸子虐待了孩子。

 

最讓幸子難過的,是丈夫和婆婆的不理解。光確診前,他們固執地認為光沒病,是幸子多慮了。光確診後,他們又把責任推到幸子身上,認為是幸子沒有好好帶孩子,才讓光變得這麼冷漠而奇怪。

這部劇改編自戶部敬子根據真人真事編繪的同名漫畫,講述了自閉兒"小光"成長曆程的故事,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有疼愛他的父母、教導他的老師以及周圍各種各樣充滿愛心的人關心著他鼓勵著他。當然,這是百科上的介紹,在小光被確診為自閉症時,就預示著這個家庭的不易。

而在小光出生之前,他的父母也曾如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祈盼:
我總認為自己遲早會當上母親
而那個「遲早」到來了
不知不覺中我的腦海中每天就只有你
你是個男孩還是個女孩?
只要你健康就好

你出生的那天,黎明好美
為了你的誕生而發出的小聲歡呼
我打心底感謝你能順利出生

可是,一切並不是像一開始期許的美好家庭生活去發展。小光一直不說話,不回應父母的交流,也經常做一些平常人看起來會很奇怪的行為,會各種搗亂只有在看動畫錄像帶的時候才會安靜下來。一開始媽媽就覺得孩子不對勁的時候,爸爸卻指責媽媽不配做一個母親,因為哪有媽媽覺得自己孩子有問題的。

甚至在專門檢查後醫生告訴媽媽小光被確診為自閉症,且這種缺陷會跟隨他一輩子,媽媽還在努力證明自己的孩子不是自閉症。只是,一切行為的證明,讓她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當她鼓足勇氣告訴小光奶奶時,對方還以為是抑鬱症。當奶奶了解這是種會伴隨一生的發展障礙後,她卻將所有的責任丟給小光媽媽,認為這一切都是她偷懶不好好帶孩子的緣故。「你怎麼帶孩子,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模樣,這都是你的錯!」撲面而來的指責,讓小光媽媽近乎崩潰。

每個孩子都擁有成長的力量
自閉症不是母親的錯。
裡緒老師


劇中有個畫面非常感人,就是當媽媽被指責的時候,媽媽看著正在自己世界玩耍的光,這時候切入了畫外音(以正常會表達自己的光的角度來說的)。聽到最後光和媽媽道歉說「我和大家不一樣,對不起,媽媽」時,一下子戳到淚點。

「原來你一直在找這個東西。。我覺得自己有一點了解你了,那是首次出現的小小的希望之光。。」
(幸子)
幸運的是,媽媽在尋求幫助時,遇見了能夠關注到很多細節、有耐心、懂得反思自己、還很會和家長還有其他不了解自閉症的人溝通的裡緒老師。接下來劇情的發展也非常真實地還原了在自閉症特殊教育裡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在校長、老師和很多慢慢了解自閉症的人的努力下,他們開始了「融合教育」的嘗試,當然,這也是需要突破很多困難的~

「沒有辦法自由選擇的並不只是學校,出了社會以後也一樣啊,必須在受限的選擇中求生存。這並不僅限於有缺陷的孩子,大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是啊,大人尤其是這樣——嘴裡說著『沒辦法啊』,對許多事情妥協、放棄,然後繼續活下去。。。」(校長)

在這部劇裡,關於很多生活學習當中的細節,裡緒老師和她的同事們都做了很好的示範,甚至在普通孩子怎麼和自閉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方面,都有很多可借鑑的方法。所以自己在看劇時一方面可能會對自閉症家庭的真實情況有更多了解,另一方面還對特殊教育和真正的融合教育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也非常適合想從事特殊教育或者自閉症領域老師的人觀看。

不過,現實過程中就算是普通學校的教師也會容易被消磨了耐心吧,所以更是對劇中的老師很是欽佩。當然,如果正在觀看的你正好是一位母親,那麼肯定會有更多的感觸吧。

「就算有媽媽在身邊,也並不代表他會靜下來乖乖聽講,因為光好像還沒將他的媽媽視作『媽媽』。」(裡緒)
「那他認為媽媽是什麼?」(女教員)
「。。。離自己最近,最好用的人。。」(裡緒)

「最好用的人?」
「應該還不到這個程度吧。。就拿這個東西來說吧(裡緒隨時拿起桌面一個小鬧鐘),對光來說,這樣東西跟媽媽並沒有多大差別。」

「我們並不是為了安慰她(幸子)而存在。」(裡緒)
「也不是為了傷害她而存在。。。」(男教員)
 
「他遲早會開口喊我『媽媽』嗎?」(幸子)
「會的。。因為光只有你這一個媽媽。」

結尾裡緒老師離開了,不過小光媽媽已經在經歷前面的磨難中變得開朗陽光。在替光表達夢想時,媽媽的笑容也讓人格外深刻。

就如所有的自閉症孩子很難和別人道別一樣,光也不知道如何跟裡緒老師道別,不過,裡緒老師和小光媽媽一直保持著通信。

裡緒老師最後信中說,「能認識光我真的感到很快樂,每一天都是既興奮又驚訝,光讓我的心變得好豐富,謝謝你,光,還有,光的媽媽。

我會努力當一個開朗有朝氣認真工作的大人。「

相關焦點

  • 「他並不可憐」,自閉症孩子需要的不是特殊對待,而是自然接納
    光與很多自閉症影視作品裡的主角不同,他沒什麼特殊天賦,或者在哪一方面才能過人,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自閉症孩子,症狀還較為嚴重。而幸子,也是一位普通的媽媽,「普通地教養」著自己的孩子。她雖然對光的要求很低,會包容光的一切,為了光一點點小小的進步而歡欣雀躍,但仍和大部分家長一樣,忍不住拿光跟別的孩子比較。
  • 電影《光》舉辦首映禮,觀眾呼籲更多人關注孤獨症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11月4日,暖心電影《光》在京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首映禮。現場用心搭建起「光的郵局」主題展,以全新角度解讀了「孤獨症」的內心世界。該片將於‪11月6日上映。《光》是馬來西亞導演郭修篆的處女作,曾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提名,豆瓣評分7.7分。電影中,孤獨症哥哥文光遭受誤解和偏見,但始終堅持自己的熱愛,讓許多觀眾為之動容。
  • 孩子不愛說話,弄不好是個天才吧 —— 學者症候群與孤獨症
    之前我找心理醫生聊天的時候,聊到了孤獨症,他突然跟我說,你不是寫博客嗎,你能不能去科普一下天才症(Savant Syndrome 學者症候群),好些家長看了一些胡說八道的電影和烏七八糟的媒體報導,看見自己家反應遲鈍的小孩就覺得是個天才,沒有及時給與特殊照顧,就這麼給耽誤了,最後還跑我這兒來問我為什麼我不能幫他們把小孩培養成天才,我無言以對,你救救我。
  • 把數學書當玩具的孤獨症孩子
    在前一篇裡,我講述了不少人對於孤獨症的一種理解傾向,「孩子是不是不說話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大多數孤獨症孩子,尤其是高功能患者,完全不是,很多反而是更加喧鬧、愛動、情緒激烈。這是阿斯伯格孩子的一種常態,把數學書可以換成anything。孤獨症家長有時也會想,人家的孩子都要這要那,咱們多省心,孩子的欲望何其少。所以,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難念的經,特殊兒童也有特殊兒童帶給家長的諸多簡單。那家長對此的困難究竟在哪裡?
  • 戰「疫」故事丨克服長期居家考驗 德州400多名孤獨症孩子在線上課
    對於孤獨症兒童的家長來說,在看著孩子一天天長高的同時,心情也隨之一天天變得沉重。」李國俊說,別人家的孩子按部就班地從學前班到一年級,從小學到中學,走上他們的就學之路,而對於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因為社會交往及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障礙,他們在學齡時往往不具備正常兒童的能力,學校也因為難以適應孤獨症兒童而無法接納他們,德州新語特教學校是為數不多的為他們敞開的大門。
  • 孤獨症孩子家長如何有效的處理負面情緒——走進南康天利康復中心...
    為關注特殊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構建和諧友好的校園心理環境,促進家校共育,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進校園講座活動。2020年12月18日下午南康區社會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走進天利康復中心開展父母講座。本次活動是由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孤獨症康復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熊瓊萍老師分享帶去。活動開始,講師首先帶領大家做了一個互動的暖身小遊戲,增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講座氣氛更佳,也為後面的講座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接下來講師採用了提問的方式帶大家進入到思考回憶,和大家產生共鳴。如:當您得知您的孩子是孤獨症孩子時,您是怎麼樣的心情?
  • 孤獨症不是原罪,缺愛才是
    ,此後缺愛的弟弟帶著這個孤獨症哥哥四處奔波,甚至一年換十幾份工作也沒有怨言,只因為自己就應該守護著孤獨症哥哥。,但哥哥的孤獨症真的是原罪嗎?,實際上是想讓兄弟二人回到最初,找回兄弟之間該有的情誼,我和你之間的愛不需要過於沉重,愛也不是藉口。
  • 孤獨症兒童需要更多關愛和包容
    他們興趣狹窄,行為刻板,卻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星星的孩子」,而他們其實只是有神經發育障礙的孤獨症患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30多年來一直在竭盡全力幫助這些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對中國孤獨症兒童的現狀、康復困境和出路,賈美香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見解。
  • 來自星星的孩子——記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兒童孤獨症培訓中心
    有部分患兒在音樂、計算、推算日期、機械記憶等方面呈現特殊才能。孤獨症嚴重影響兒童健康,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近十幾年孤獨症的患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2016年美國CDC報告孤獨症的患病率達到1/59,已成為需要緊急關注的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一、發病原因(1)遺傳因素:是孤獨症主要的發病因素。
  • 星星的孩子 ——嘉興孤獨症兒童調查
    一孤獨症孩子正蕩鞦韆 攝影 王振宇  誠正在拼拼圖  4月2日,匡和媽媽一起參加獅子會主辦的自閉症日主題活動  亦正在組裝玩具車  你是星星的孩子  閃爍在遙遠的夜空  看得到你的眼睛  卻觸摸不到你的心靈  你是孤獨的天使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孤獨症孩子未來生活堪憂!你的孩子該怎麼辦?
    孤獨症孩子未來生活堪憂!你的孩子該怎麼辦?現如今,第一代孤獨症兒童,如今已經長成35到40歲左右的中年人,90年代孤獨症人群也已到了而立之年,到了進入社會和職場的年齡,但他們的實際生存狀況依然堪憂。別讓你的誤解 對TA造成二次傷害但很多人對於孤獨症還存在認識盲區,覺得只要是「弱智」兒形象就是孤獨症,真相真是如此嗎?孤獨症孩子都是天才?
  • 幸福的真正含義不是逆來順受,而是懂得取捨
    不僅是成年的我們需要被理解,還有父母也需要理解和愛我們。我愛你的不是你長得漂亮,有豐盈的家底,可靠的薪水,而是我與你相處是快樂的,幸福的。而作為孩子的我們,逆襲父母的意願,很可能被認為不孝,但作為父母的他們,也需要理解和接納。我們在無助,迷茫的時候,愛的對象需要給予力量,也要感知我們內心深處的不易,這種不易需要被理解被接納。婚姻需不需要自已作主,我們需不需要接受父母的按排,這是兩碼事。
  • 大齡孤獨症患者:託養機構匱乏成家長們最深的憂慮
    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孤獨症日。聯合國公布今年主題為: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將宣傳主題定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推動建立孤獨症家庭救助機制」。對此,作為自閉症孩子媽媽的徐彤體會更為深刻。兒子叮噹出生第十幾天,徐彤隱約察覺到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他不會攥拳,眼珠也不隨著玩具移動而轉動,每晚都難以入眠。
  • 思圻國際創新融合教育模式,通過早期密集幹預讓孤獨症的孩子不再孤獨
    孤獨症兒童的認知能力通常呈現出一種「不平衡(unbalanced)」的狀態,某些能力比典型發育兒童強,如視覺信息處理能力,某些能力則較弱,如語音工作記憶。  這類兒童因缺乏與外界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孤獨地閃爍著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稱作是「星星的孩子」。  今年4月2日,是聯合國大會決議確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的第十二個年頭。
  • 別讓B612星球的小王子哭泣——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技術發展之路
    孤獨症孩子的學習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他需要教育方面的支持。在美國,有的學校比較專業,有的學校不那麼專業。所以,不是說在美國就非常好。作者:海倫·麥凱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特殊教育國際教育博士)
  • 觀影推薦 | 與光同行——自閉症家庭的真實世界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根據戶部敬子真人真事編繪的同名漫畫改編的電視劇——《與光同行》,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8的電視劇講述了自閉症兒童「小光」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既有疼愛著小光的父母,無法理解他們其他孩子家長,也有溫暖善良有耐心的特教老師,這是一部寫實的電視劇,普通人可以在此看見自閉症家庭的日常生活,而有星兒的家庭則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孩子成長的軌跡
  •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很多人認為孤獨症兒童是「星星的孩子」,因為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外表清秀、漂亮,但他們似乎對外面的一切漠不關心,終日沉浸在一個不為我們所知的封閉世界裡,不主動與人交往,游離於主流社會生活之外。
  • 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未來,無處託付,怎麼辦?
    只有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才能感同身受。一旦家裡有譜系娃,家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我們焦慮孩子的現狀是否能夠得到最佳改善,我們更焦慮孩子未來是否能夠獨立生活。 前幾天,有位譜系孩子的媽媽在深夜找到我,先聊了她的孤獨症孩子,4歲多,按照她的講述,孩子能力很弱,未來非常非常渺茫。
  • 愛不是安慰和幫助,而是無言的理解和接納!
    媽媽和孩子商量好等孩子平靜下來,一起去買草莓。雖然是很小的事,但孩子最後那個自信與幸福的樣子,是令我非常難忘的。整個過程中,這個媽媽都只是靜靜的陪伴,無聲的理解和接納。她沒有安撫性的話語,也沒有提供任何的「幫助」。
  • 沉寂的世界「來自星星的孩子」 走進遼源孤獨症兒童的內心世界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不聾,卻對周圍的聲音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從不開口說話。 與小文的沉默不同,洋洋會發出聲音,但僅限於哭鬧和尖叫,卻不會表達一句完整的話,家長能做的就是反覆猜測,只有猜中了滿足了他的要求,他才會停止哭鬧。 「自殘」是很多孤獨症孩子都有的傾向。為了時刻看護洋洋,媽媽辭去了工作,全家經濟來源只有靠爸爸打零工,幾年來,一家三口輾轉各大醫院就診,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就去了三次,二十餘萬積蓄花盡,洋洋的病沒有一點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