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不聾,卻對周圍的聲音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從不開口說話。他們就像中了魔咒一般,被封閉在一個我們無法知道的夢魘裡,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5月12日,記者來到遼源市特殊教育學校,走進了孤獨症孩子的世界。
孤獨症,又被稱為「自閉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疾病,以男性見多,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罩在「玻璃罩」裡的孩子
爸爸車禍去世,媽媽離家出走,遼源市6歲的小文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安靜地坐在那兒玩手指,睫毛長長的,文靜秀氣惹人憐愛。
「我們老家是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沒發現不正常,就是1歲多了還不會說話,老家人都說「貴人語遲」也沒想到是種病啊。」奶奶嘆了口氣接著說,跑了幾家醫院,最後才確診為「重度自閉症」,醫生說康復希望渺茫。「我們不求像正常孩子一樣,只要將來能自理就知足了。」
「寶貝你幾歲了?」
「手指拼出的是小鴨子嗎?」
「阿姨這有糖,真甜,要不要?」
無論記者怎樣搭話,小文都自顧自地玩著,就像被罩進了玻璃罩裡,悄無聲息,只有那一動一動的小鼻翼,顯示了一點點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有的頑皮。
(爺爺接小文放學)
會簡單數學的孩子
活動室裡,洋洋邊走邊飛快地轉動一個墊子,神情專注執著,懷孕5個月的媽媽氣喘籲籲,費力跟著他的腳步。記者拿起一個墊子試圖加入他的遊戲,洋洋卻繞過記者,好像對著空氣;旁邊玩球的小夥伴不小心撞了洋洋一下,墊子停止了轉動,洋洋立刻發出高分貝刺耳的尖叫,並一口咬向自己的手腕。媽媽快步衝上前抬起孩子的臉:「他不是故意的,寶貝兒,媽媽告訴老師批評他,沒事了沒事了…」在母親懷裡安靜下來的洋洋又開始轉動墊子,繼續自己的遊戲。
與小文的沉默不同,洋洋會發出聲音,但僅限於哭鬧和尖叫,卻不會表達一句完整的話,家長能做的就是反覆猜測,只有猜中了滿足了他的要求,他才會停止哭鬧。
「自殘」是很多孤獨症孩子都有的傾向。為了時刻看護洋洋,媽媽辭去了工作,全家經濟來源只有靠爸爸打零工,幾年來,一家三口輾轉各大醫院就診,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就去了三次,二十餘萬積蓄花盡,洋洋的病沒有一點起色。
「無論如何我們不會放棄希望,要二胎也是為了將來我和他爸爸不在了,還有個弟弟妹妹看護他;現在孩子有了低保,國家也給了政策,我們絕對不會放棄!」
洋洋媽向記者展示了孩子的作業本,一篇篇都是老師抄好的作業,孩子只需要連線。「他會算15以內加減法呢」洋洋媽臉上露出了笑意。
洋洋今年13歲。
「天才畫家音樂家」
有人說,自閉症孩子是密碼天才,他們往往擁有某方面的超人才能。這句話未必對每個自閉症孩子都適用,但心理學家已通過實驗證實,自閉症兒童在小範圍內的視覺搜索能力異乎尋常。假如你讓一群孩子同時看一張畫滿各式水果的油畫,並且要求他們找出畫中唯一的一個蘋果,那麼最先給出答案的往往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
笑天或許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的孩子,他對美術和音樂有著特殊的敏感,他能快速畫出中國任何一個省市的地圖,準確率不會低於99%。
這是笑天在記者面前速繪的一張遼源城區圖,雖然沒有標註小區、街道名稱,但是顏色分明的曲線,錯落有致的線段,在笑天心裡,或許就代表著高樓、公路、鐵軌!
「笑天,老師說你鋼琴彈得很棒呢,會彈《獻給愛麗絲》嗎?」
「考過了鋼琴五級,今年該考八級了吧?」
「下次見面,給阿姨彈一首《雨中漫步》,好不好?」
笑天的小臉開始變得通紅,在反覆詢問下,他低著頭說:「襖(好)」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孤獨症患者已超過1000萬,其中0-14歲患兒超過200萬,這意味著每100位兒童中就有1名孤獨症患者,並且男女比例約為5:1。
目前,孤獨症在世界範圍內還是一個無法攻克的難題,終生無法治癒,成因未最後確定,初步懷疑和遺傳及胚胎形成初期發生異變有關。孤獨症患者每個治療周期費用在2500元至4000元之間,花費昂貴,收效甚微,至今沒有完全康復的先例。但是對於輕度孤獨症兒童,有專家認為,只要社會給予支持和幫助,老師、家長、同學給予理解和關愛,是完全可以適應普通學校生活的。
愛和寬容,可以叩開孤獨症兒童的心扉,將他們和我們帶到同一片星空下。
(吉D微風記者 呂琳 文中孩子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