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等10位專家「硬核」支援孤獨...

2020-12-23 環球網

【環球網教育報導】3月24日,聯合國將「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TheTransition to Adulthood)」定為2020年孤獨症日宣傳主題,呼籲關注孤獨症人士向成年期的過渡,幫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

2020年4月2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也是北大醫療腦健康陪孤獨症家庭走過的第五個孤獨症日。過去幾年間,北大醫療腦健康都在通過線下公益行動幫助孤獨症兒童獲得更專業的康復教育,呼籲公眾了解、走進孤獨症。在這個只能宅在家裡的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醫療腦健康的初心依舊。

據悉,4月2日,由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主辦,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北大醫療怡健殿健康管理中心、融合中國項目網絡協辦,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北京玖富基金會聯合承辦,百度好看視頻作為獨家短視頻合作平臺的「拒走彎路——家庭幹預,可以更簡單」12小時線上公益接力活動正式啟動。「拒走彎路——家庭幹預,可以更簡單」12小時線上公益接力活動正式啟動。

本次公益行動全部以線上形式展現,活動集結了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10位醫療專家,針對孤獨症前沿進展、鑑別診斷、康復幹預、兒童養育等話題,展開了長達12小時的接力講解,深度解析了全球孤獨症康復走向及幹預策略。

在活動開啟的半小時裡,醫生講堂的觀看量就已突破20.3萬次。截止發稿前,本次公益講堂已累計觀看量近150萬次,約15萬家庭參與到本次「家庭幹預,可以更簡單」的孤獨症日活動中。

調研顯示,在康復過程中,85%以上的孤獨症家庭均不同程度的走過「彎路」,50%的家庭遭受過「康復謠言」的欺騙,而每一次的病急亂投醫,都隱藏著一段艱辛的康復經歷。對此,10位全國一線兒童成長專家給出了權威回應。

孤獨症可以治療,那最有效的康復模式是什麼?

4月2日早9點,公益行動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賈美香醫生的分享中開啟,作為擁有40年兒童成長發育經驗的泰鬥級專家,賈美香醫生開場就為本次公益活動定了調——只傳遞有循證依據的、有效的幹預模式!

賈美香醫生首先帶來了2020年美國兒科協會(AAP)《孤獨症孤獨症指南》時隔12年後,首次更新的研究成果。「AAP的指南中明確提出,除早期、密集的幹預模式外,納入家庭參與的幹預才是有效的幹預模式;並且父母實施的幹預有助於提高孤獨症兒童能力水平。」賈美香醫生說。

「在孤獨症兒童的幹預中,父母應該是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家庭幹預的實施方。同時,家庭與專業機構共同對孩子開展幹預,才是最有效的幹預模式。」賈美香醫生多次強調,有效的兒童康復模式必須要有專業、早期、密集、家校共育四個關鍵詞。

影響醫生正確診斷的維生素D缺乏、鉛含量超標?患病和孩子營養代謝有關?

因孤獨症病因不明,一直以來都有孤獨症與營養代謝有關的探討。作為國內權威的遺傳代謝與營養代謝專家,楊豔玲教授表示,孤獨症樣症狀是遺傳代謝病的表現之一,與營養代謝等有一定關聯。如有營養代謝病症的孩子,常表現出類似孤獨症的症狀或其他的神經發育障礙表現;且研究發現若維生素D長期供給不足,鉛、汞含量過高干擾神經遞質的正常代謝,均有可能導致孤獨症樣的症狀。

如家長發現孩子表現出孤獨症症狀,應重視遺傳代謝病的診斷與營養代謝問題,及早就醫,緩解症狀。同時,楊教授也提及,遺傳代謝病和營養代謝的患病率較低,並非每個孤獨症孩子都存在這類問題,家長應理性面對。如確實存在這方面的疾病,診斷後可通過飲食或營養幹預有效治療,但對於孤獨症兒童的康復關鍵還是應該做到正確診斷,精準治療,辯證施治,及時幹預!

當癲癇和孤獨症共患時,什麼時候是治療關鍵時期?

家長常會弄不清孩子的情況到底是孤獨症的刻板行為、自我刺激的動作,還是癲癇的表現?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兒科主任秦炯教授在講座中表示,對於孩子究竟是孤獨症或癲癇,還是應及時就醫評定,家長不可擅自斷定。如僅為癲癇,其預後是向好的:80%的癲癇兒童可以得到控制,並正常上學。

秦教授也提及,癲癇和孤獨症共患是較常見的臨床現象,5%-37%的癲癇兒童共患孤獨症(或孤獨症篩查陽性),2%-46%的孤獨症或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共患癲癇。且兩種疾病共患時,癲癇起病更早,存在學齡前和青春期兩個起病高峰,而孤獨症運動發育問題和行為症狀更多見,適應不良更明顯。只有處理好共患問題,才能達到好的預後。但兩種病症均無有效藥物,因此,在孩子學齡前,進行及時識別、正確診斷和及時幹預治療兩種疾病非常關鍵。

禁食、避食是治療孤獨症的「神藥」?

禁食療法治療孤獨症已經說了多年,但這真的能治療孤獨症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童副主任醫師周薇解釋到,一些孩子因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會導致出現孤獨症樣的症狀,這造成了臨床診斷的困惑。但,其實絕大部分的孤獨症兒童的症狀是與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無關的。且現在也已有研究表明,禁食、避食策略不能解決或緩解孤獨症病症問題。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如皮疹、腹痛腹瀉)建議到專業機構做相應檢查,比如找過敏相關專業的兒科醫生,不要盲目進行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的檢查。在確定是食物過敏或不耐受後,可遵醫囑,通過禁食或避食特定的營養元素(如乳糖)來觀察,同時避免營養失衡,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

在賈美香醫生與周薇醫生的對話中,賈美香醫生也提及,現在有些醫院得知孩子是孤獨症,會對所有的孤獨症孩子開全套的過敏源或食物不耐受的檢查。對此,周薇醫生表示,其實食物過敏和不耐受有專門的檢查方式,需要區分問題類型來選擇針對性的檢查,不能夠不做區分的盲目全套檢查,並且現在市面上很多涉及IgG的檢查都不夠規範,家長需謹慎。

基因檢測,能提前診斷孤獨症嗎?

孤獨症與遺傳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在本次醫生講堂中,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研究員王力芳醫生說到,孤獨症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在孤獨症的病因裡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從染色體核心分析、拷貝數變異、單核苷酸多態性、全基因組分析、動物模型等研究方式都發現,很多基因位點均可能與孤獨症相關。因此,當前流行的基因檢測並不能提前預知是否患有孤獨症。有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患有孤獨症的孩子,那麼下一個孩子患孤獨症的可能性高達25%。

除闢謠外,專家們也帶來了孤獨症兒童的康復訓練及科學餵養知識。

關於孤獨症兒童的生活自理問題,一直是家長們的關注重點。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任醫師吳衛紅在分享中表示,雖然孤獨症目前無法治癒,但是經過訓練,這些孩子還可以融入社會,可以上學,從事簡單工作。因此,讓孩子儘快習得生活自理技能,家長應抓緊2歲至6歲是最佳治療時機,家校結合,越早治療越好。也只有基本了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才能更好的發展更多能力。

社交障礙是普通兒童和孤獨症兒童的區別之一。在《孤獨症與社交訓練》這個話題中北京大學醫院副主任醫師李荔表示,家長可通過錄像示範、社會故事、同伴幹預、居家環境等方式促進孤獨症兒童的社交技能習得。如從兒童的個人生活經驗出發,通過簡要的、個別化的故事來描述不同的社會情境或社會概念,促進其對社會事件和社會期待的理解,從而誘發其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或技能。總之,孩子的社交訓練無處不在,要抓住每一次機會,多和孩子在一起,做會和孩子「玩」的家長。

6歲前,不僅是孤獨症兒童的黃金幹預期,更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因此,首都兒科研究所兒保科主任王琳醫生特別提示,要格外關注孤獨症孩子的生長問題,定期體檢,科學養育。

首先,重視孩子的定期體檢。這對於發現孩子的成長遲緩問題至關重要。在體檢過程中,我們能看到孩子是否發育正常,如存在問題,不僅能第一時間發現,更能讓孩子不錯過改善發育遲緩的關鍵時期。其次,孤獨症孩子多會存在飲食方面的偏食、挑食問題,為避免因為偏食、挑食問題引起的營養不良,家長應依照兒童每個年齡階段的生長規律和餵養要求,堅持「及時、足量、安全」的科學餵養與養育。對於仍然成長遲緩的兒童,權威指南推薦可採用高營養密度食物,並結餵養方法和行為進行幹預。

孤獨症兒童的攝食行為存在自我用餐能力的缺乏,容易產生對食物的逃避和病理性恐懼。河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方拴鋒醫生建議,對於挑食的孤獨症兒童,應通過評價孩子的飲食和營養狀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高餵養技能並逐漸擴大食物選擇和耐受性。治療師也應教會孩子家長如何在家庭中進行行為幹預,並監測幹預進展情況及效果。因此,孤獨症兒童的餵養首要選擇還是行為幹預,其實是循證醫學證據補充維生素A、葉酸、維生素D等微量營養素,改善患兒整體營養狀況和促進大腦發育。

對於孤獨症兒童注意力的提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主任醫師曹愛華表示,應在孩子的發展框架下,實施溝通性幹預。如增加親子同步,通過增加眼對視、親子互動的愉快感等促進交流的主動性、言語(發音、類似言語)、非言語(手勢、指點、給予、展示)等,逐步使用應用行為的策略(自然強化、延遲反應、示範、輪流、模仿等)提高幼兒的社交技能。除此,培養孤獨症兒童的注意力,還要學會觀察其一些外部細節所反映的內心真實應情感,培養其興趣特長,重複訓練、耐心引導。

作為第十三個孤獨症日的收官,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將在今晚(4月2日)20點,用直播在線答疑方式為家長們答疑解惑。直播最後,賈美香醫生還一直在強調,家長們不要輕信謠言,只有專業才是捷徑!

在孤獨症康復教育領域,醫生、康復師一直都是公信力的象徵。因此,選擇在這一天,「拒走彎路——家庭幹預,可以更簡單」公益行動開啟了12小時的醫生接力科普,開啟了12小時不間斷的康復師諮詢通道,更邀請兒童康復領域的泰鬥級人物賈美香醫生在線直播答疑,是希望讓這些專業人士、讓這個通道成為孤獨症家庭的一個出口,讓他們透過這裡,得以看到孩子閃著光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自閉症兒童的家庭幹預五原則
    為幫助家長們少走一些彎路,讓孩子多獲得一些成長,2020年伊始,賈美香醫生聯合全國醫療康復專家聯合開設了國內首個公益屬性的孤獨症家庭幫扶社群「賈老師電臺」。從2020年3月開設至今,賈老師電臺圍繞生活幹預、規矩設定、社交建立、發育自查、語言訓練已開設公益課程五套,為42組家庭提供了賈美香醫生的義診機會,幫助了超9500組孤獨症家庭。關於孤獨症家庭的康復幹預,賈美香醫生也透過電臺給出了五點建議:1. 家庭幹預,不要乾等著。
  • 孤獨症兒童需要更多關愛和包容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會與外界溝通交流,聽不懂別人說的話,他們的語言也不被別人懂得。他們興趣狹窄,行為刻板,卻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星星的孩子」,而他們其實只是有神經發育障礙的孤獨症患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30多年來一直在竭盡全力幫助這些患有孤獨症的孩子。
  • 【風採錄】黃薇:孤獨症媽媽的大愛情懷
    黃薇與孤獨症患兒之緣,起於孩子。2003年,兒子被確診為孤獨症,猶如晴天霹靂,這一年對黃薇來說最艱難。必須承認自己的孩子真的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也許以後連基本生活自理都不行,她那時候才覺得和別人活得一樣是多麼奢侈!黃薇就此踏上求醫之路。辭去工作,獨自帶著孩子走遍了北上廣知名大醫院及孤獨症康復訓練中心。費用高昂、在外不便,黃薇無奈回到淮南。
  • 世界孤獨症日:關注、支持孤獨症兒童,讓每顆星星都發光!
    今天(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簡稱"世界孤獨症日"),我國的宣傳主題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推動建立孤獨症家庭救助機制。"  孤獨症又叫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起病於嬰幼兒時期,是一組以社會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狹隘興趣、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
  • 北大六院專家邱宇甲前往心理康復醫院開展教學工作
    近日,《走出隱秘的角落》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在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精彩開講,來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心理專家邱宇甲為我們揭開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神秘面紗」。  講座中,邱宇甲表示,成人心理問題大多源於青少年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診斷年齡不斷降低,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孩子們的心靈「淨土」已刻不容緩。
  • 2020年度第二屆A-PKU兒童康復教育發展論壇閉幕 專家學者共論兒童...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世界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黃悅勤;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段麗萍、北大醫療腦健康總經理王磊等近30位專家、領導出席論壇,與來自全國20餘個省份的20餘所高職院校、100餘家兒童康復機構、30餘家醫院科室負責人,共同探討兒童康復行業未來發展問題。
  • 北大六院心理科專家要來市立三院坐診 時間為11月30日,患者可提前...
    11月30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理科專家董問天教授將來威海市立第三醫院坐診。為確保能夠為更多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要求預約患者至少提前5天到威海市立第三醫院精神心理門診接受預診。經過預診後,符合專家診療範圍的患者,將另行通知來院的具體時間。
  • 北大六院專家參加中國-澳大利亞心理危機幹預專家會
    4月17日,應澳大利亞國家心理危機幹預中心邀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研究專家組專家、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北大六院副院長孫洪強教授,國家衛生健康委心理救援專家馬弘主任醫師、石川副教授,北大六院黨院辦副主任孫思偉等就新冠肺炎期間精神衛生相關問題通過視頻連線同對方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 沉寂的世界「來自星星的孩子」 走進遼源孤獨症兒童的內心世界
    ;他們不盲,卻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從不開口說話。 「我們老家是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沒發現不正常,就是1歲多了還不會說話,老家人都說「貴人語遲」也沒想到是種病啊。」奶奶嘆了口氣接著說,跑了幾家醫院,最後才確診為「重度自閉症」,醫生說康復希望渺茫。「我們不求像正常孩子一樣,只要將來能自理就知足了。」 「寶貝你幾歲了?」 「手指拼出的是小鴨子嗎?」
  • 星星的孩子 ——嘉興孤獨症兒童調查
    願每個「星星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三個孤獨症兒童的日常  匡  9歲 嘉興特殊教育學校三年級  5月25日14時30分,放學了,匡和媽媽回家。  過馬路走哪裡?匡沒吭聲。  過馬路走斑馬線,要看車,記得嗎?
  •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很多人認為孤獨症兒童是「星星的孩子」,因為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外表清秀、漂亮,但他們似乎對外面的一切漠不關心,終日沉浸在一個不為我們所知的封閉世界裡,不主動與人交往,游離於主流社會生活之外。
  • 別讓B612星球的小王子哭泣——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技術發展之路
    可以說,對於孤獨症的孩子,從診療到康復訓練,從上學到就業,都需要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特別是,社會和政府應當以人類尊嚴的高度去促進孤獨症困境的改進,讓孤獨症的孩子交朋友,讓他們成為社會人,他們才能真的不再孤獨。日前,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北京星希望孤獨症康復中心承辦的首屆孤獨症康復技術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辦。為期四天的研討會邀請了美國、英國、日本及兩岸四地多位頂級專家學者參加。
  • 北大六院專家參加中國-澳大利亞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危機幹預專家會
    4月17日,應澳大利亞國家心理危機幹預中心邀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研究專家組專家、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北大六院副院長孫洪強教授,國家衛生健康委心理救援專家馬弘主任醫師、石川副教授,北大六院黨院辦副主任孫思偉等就新冠肺炎期間精神衛生相關問題通過視頻連線同對方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 電影《光》舉辦首映禮,觀眾呼籲更多人關注孤獨症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11月4日,暖心電影《光》在京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首映禮。現場用心搭建起「光的郵局」主題展,以全新角度解讀了「孤獨症」的內心世界。該片將於‪11月6日上映。電影中,孤獨症哥哥文光遭受誤解和偏見,但始終堅持自己的熱愛,讓許多觀眾為之動容。對於弟弟這個角色,觀眾則表示「十分心疼」,弟弟要獨自承擔生活的壓力和照顧哥哥的責任,電影中獨自落淚的場景也讓許多觀眾跟著難過。在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中,最多的聲音是「這是一部溫暖的電影」。
  • 9個與孤獨症有關的術語
    原因是它們不僅較難定義,經常出現不同的醫生對同一人做出了不同的診斷結果,加上國內翻譯術語不一致等,容易令大眾混淆。在診斷過程中,為了讓家長與專業人員的溝通更清晰易懂,在2013年前,從業人員(醫生、治療師及特教)會使用「典型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等術語;然而,這些術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診斷,而只是一種描述,目的在於更準確描述孩子功能的情況。
  • 百名孤獨症兒童"約會"海豚進行康復訓練(組圖)
    圖為「我心似海洋 有愛不孤獨」關愛孤獨症兒童主題活動現場中國網4月1日訊(記者 劉昌)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日,全世界每100—150個小孩就有一個患孤獨症,由於目前沒有藥物可以徹底治癒這種病圖為孤獨症兒童為大家講解自己創作的畫的內容在第八個國際孤獨症關注日到來之際,一場名為「我心似海洋 有愛不孤獨」關愛孤獨症兒童主題活動與今日在曲江海洋極地公園啟動。
  • 大齡孤獨症患者:託養機構匱乏成家長們最深的憂慮
    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孤獨症日。聯合國公布今年主題為: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將宣傳主題定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推動建立孤獨症家庭救助機制」。對此,作為自閉症孩子媽媽的徐彤體會更為深刻。兒子叮噹出生第十幾天,徐彤隱約察覺到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他不會攥拳,眼珠也不隨著玩具移動而轉動,每晚都難以入眠。
  • 世界自閉症日,十部超越8分的硬核人性片,帶你走進最深的孤獨
    2019年4月2日,第十二個世界自閉症日,主題:「走近星兒,遠離孤獨。「互動百科: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個尚沒有被全社會知道,了解的病症。目前的醫學仍舊沒有搞清楚自閉症的成因,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