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並不可憐」,自閉症孩子需要的不是特殊對待,而是自然接納

2021-02-21 ALSO孤獨症

「有好多種孩子喔,活潑的,內向的,調皮的,有些彆扭的。每個人都不同,就算不同也沒關係,有各種小孩,也有各種大人。光,你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呢?」(日劇《與光同行》)

 

 《與光同行》海報

他們是怎麼看這個世界和人的呢?會覺得「正常人」很奇怪嗎?他們會不會因為自己給別人造成麻煩而不安、難過或愧疚?

高潮部分有句戳心的歌詞:

「如萬花筒般旋轉的世界,你見到的是怎樣的?」


在小編最近看的日劇《與光同行》中,患有嚴重自閉症的孩子——光,有這樣一段畫外音:「我知道媽媽有許多夢想,你希望能跟我一起散步,一起聊天,想要跟我一起做許多事情。你一直都很期待我的出生吧。但是對不起,媽媽,我並不是你夢想中的那種小孩,我跟大家不一樣,對不起。」

 

這是導演猜想的,光的內心活動。他正在獨自低頭玩耍,絲毫不搭理一旁的媽媽,心裡卻充滿了內疚和愛。

孩子出生前,媽媽幸子給他取了這個充滿希望的名字,「光」,意味著光芒、燦爛和溫暖。但隨著光漸漸長大,他與普通孩子的不同也越來越凸顯出來:語言發育遲緩,極端刻板、挑食,不理睬身邊的人,情緒問題尤為嚴重,還伴有自殘行為。

 

光被診斷為自閉症。面對愣住、迷惘的幸子,醫生特意跟她強調:「自閉症無法像感冒那樣痊癒,這個缺陷會跟隨他一輩子。」

 

丈夫雅人忙著工作,獨自在家照顧光的幸子常常被弄得精疲力竭,束手無策。有時光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恨不得把整個房間翻過來,幸子只能不停地跟在後面收拾。光哭鬧的時候,只能等他自己停下來,再怎麼勸都沒用,鄰居還誤會幸子虐待了孩子。

 

最讓幸子難過的,是丈夫和婆婆的不理解。光確診前,他們固執地認為光沒病,是幸子多慮了。光確診後,他們又把責任推到幸子身上,認為是幸子沒有好好帶孩子,才讓光變得這麼冷漠而奇怪。

《與光同行》首播的時間是在2004年,它真實地展現了當時人們對自閉症認識的普遍不足:不了解自閉症是怎樣一種病,不知道怎麼治療或以為靠吃藥就能夠治好,認為導致自閉症的原因是「冰箱媽媽」……

 

面對孩子和家庭的巨大壓力,幸子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絕望之中。

 

直到一位叫裡緒的老師出現。她救了幸子和光。

 

裡緒在附近的七月小學「牽牛班」當老師。七月小學是所融合學校,而「牽牛班」裡都是有些障礙、落後的孩子。裡緒告訴幸子,自閉症絕對不是由教育方式或親子關係造成的,而且,「每個孩子都擁有成長的力量」。這給了幸子莫大的安慰。

裡緒是第一個告訴幸子,孩子的病與她無關的人;也是第一個讓她知道,孩子的未來還有希望的人——牽牛花教室裡的孩子,「每天精神地背著書包來上學」。

幸子見完裡緒後回到家,看到用錫箔紙反射光線的光,第一次有了希望

被裡緒打動的幸子將光送到了「牽牛班」。光是幸運的,他不僅有了裡緒這位耐心、負責,願意從光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他的好老師,還有開明的校長和一群老師們,盡最大可能為光創造了良好的上學環境。慢慢地,一些起初對光有些排斥的家長和同學,也都開始接納和擁抱他。

 

而在家裡,幸子也不再是孤身奮戰,丈夫和婆婆逐漸轉變了態度,還有幸子的媽媽,都幫著一起照顧光。周圍鄰居,甚至偶然遇見的陌生人,都對光表現出了諒解和善意。

 

當然,這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同時,光也在一點一滴地進步,學會叫「媽媽」,在音樂課上能安坐的時間越來越長,和同學牽手去上學,在同學的幫助下給番茄幼苗澆水,學會做家務,在媽媽難過時摘下路邊的花兒擺在她面前……

 

光也依然會闖禍。雖然頻率減少了,但還是時不時情緒失控亂扔東西,會尖叫,會用頭撞牆,會把沙拉醬弄得滿屋都是。進步也是蝸牛式的,而且可能退步,今天會了,明天又不會了。

 

光與很多自閉症影視作品裡的主角不同,他沒什麼特殊天賦,或者在哪一方面才能過人,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自閉症孩子,症狀還較為嚴重。而幸子,也是一位普通的媽媽,「普通地教養」著自己的孩子。她雖然對光的要求很低,會包容光的一切,為了光一點點小小的進步而歡欣雀躍,但仍和大部分家長一樣,忍不住拿光跟別的孩子比較。為什麼琴美——同樣是身患自閉症的孩子,可以乖乖聽老師的話,而且畫畫特別好;但光好像什麼都不擅長。

學校運動會,孩子們要一起跳「老鼠進行曲」,但光始終學不會,也不願意學,甚至戴上帽子、聽見音樂都受不了。明明知道這對光而言本來就不容易,幸子卻想著一定要讓他做到,不能丟臉,因為怕光被別人嫌棄。

 

幸子說:「我答應了光的朋友,光會和大家一起跳的。」

 

裡緒老師追問幸子:「你是為了其他人而努力的嗎?」

 

幸子只是著急。雖然光還小,但她已經在為光的未來考慮。她不敢想,如果將來自己不在了,光該怎麼辦?按照光現在的情況,就算他以後能進入社會,也始終需要陪伴和支援,「他這一輩子都需要其他人的手,他沒辦法靠自己活下去」。

 

「就算只有一天也好,我一定要比光長壽才行。我不能死在他前面。」——這是不是許多自閉症孩子家長的想法?

 

裡緒老師卻對幸子說,光不只可以靠幸子的手。他可以靠別人的,靠許許多多人的手生活。

 

裡緒老師和幸子商量,讓學校裡的音樂老師帶光去商店買他喜歡的哈密瓜味零食——錢是光平時幫著做家務攢下的獎勵。這是光第一次離開媽媽的手出門,但像裡緒和幸子希望的那樣,他全程都很聽話。

 

雖然過程中出現了小狀況:零食在之前買的時候正打折,現在恢復了原價,他們帶的錢不夠了。

 

音樂老師跟店主說,怕光會鬧脾氣,可不可以先把東西給他,待會兒過來補錢。店主了解光的情況之後,表示剩下的錢不用付了。但音樂老師堅持要補,她說:「光他並不可憐。」

音樂老師的話讓商店老闆一臉錯愕

 

是啊,作為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幸子已經習慣了別人看見她和光時,總是投來憐憫的眼神。可是,光能感受到他是「可憐」的嗎?不能。所以我們也別把光看成可憐的人,他只是生活在一個「稍微與我們不同」的自閉症世界裡。他依然有他的人生。

 

除了被憐憫,幸子的日常就是道歉,道歉,道歉。跟老師道歉,對不起,光又給你們惹麻煩了;跟同學道歉,對不起,光他不是故意打你的;跟家人道歉,對不起,是我沒有看好孩子;跟陌生人道歉,對不起,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他不是故意闖進你家的。

 

光曾闖進一個老婦人的家裡兩次。第一次,老婦人批評幸子,我身邊也有朋友的孩子是自閉症,可是人家教得很好,孩子很守規矩。自閉症不是家長的藉口。

 

第二次,戰戰兢兢的幸子以為又會被責怪,一個勁兒地道歉,老婦人卻說:「希望有天你可以不用再像這樣老是得跟人道歉。希望有天整個社會都能自然接納像光這樣的孩子。」

 

從第一次到第二次,老婦人態度的轉變,或許也象徵了這個社會對自閉症認知的進步,對自閉症患者的理解和接納,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陪伴了光一年多的裡緒老師要離開了,她要去進修,系統學習自閉症知識,希望未來可以幫到更多孩子。她也覺得,光可以,而且需要適應不同的老師,她不可能一直在他身邊。

 

電視劇以裡緒老師的離開,和光要面對因為新校長而變得完全不一樣的校園環境結束。看到最後,雖然忍不住為光擔憂,卻又直覺地相信,光一定可以的。

 

光,我們知道你很努力。你可以變好,你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閃閃發光。最重要的是,你沒有錯,你不用道歉,不用因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說對不起。

 

裡緒老師寫了一封信,跟光,也是跟幸子道別。她寫道:

 

「我每個月的實際收入大約是28萬日元,一直單獨住在租金65000元的小公寓裡,一忙起來就會以買來的便當解決溫飽問題。沒有結婚的打算,更沒有對象,朋友也不算多。不過就像你照自己的意思活著,我也照自己的意思活到現在,以後我也打算照自己的意思繼續活下去。我覺得自己的人生真是美好……「

 

「騙你的,其實有時我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還真是乏味,所以,能認識光我真的很快樂。跟光和幸子的相識,會成為快樂的回憶。「

 

光,看,你不是只帶來麻煩,你也帶來了美好。因為你而美好,因為你的特別而創造的美好。

裡緒跟幸子道別,也感謝讓她遇見了光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像裡緒老師一樣,看到光的閃光點,理解光、欣賞光,也希望「有天整個社會都能自然接納像光這樣的孩子「的「有天」,能夠早點到來。

 

而我們每個人,也都不需要因為自己的「不同」而懷疑或難過。不管是被人指指點點,34歲了還沒結婚的裡緒老師,還是永遠都跟別的孩子不一樣的光,是你,是我,我們都獨一無二。

 

 - END -

 

相關焦點

  • 《與光同行》孤獨症孩子需要的不是特殊對待,而是自然接納
    但是對不起,媽媽,我並不是你夢想中的那種小孩,我跟大家不一樣,對不起。」 這是導演猜想的,光的內心活動。他正在獨自低頭玩耍,絲毫不搭理一旁的媽媽,心裡卻充滿了內疚和愛。孩子出生前,媽媽幸子給他取了這個充滿希望的名字,「光」,意味著光芒、燦爛和溫暖。
  • 《大海小雨》:包容與接納,才是自閉症兒童家庭與社會的解題鑰匙
    他是一位深愛孩子的父親,他的責任感和愧疚感促使他被動接受了孩子是自閉症兒童的事實。但是他內心深處,也會為兒子的怪異行為感到無法理解,會因為別人的異樣眼光和閒話而生氣,也會因為兒子的病情感到無助。他仍然是被迫接受這個現實,所以他在消極應對,因為他的願望是,比小雨多活一天。作為自閉症兒童的父親,他自己都把孩子當作了負擔,是基於責任與愛子之心,在被動接受。
  • 自閉症患者,真的不是來自星星的天才
    同時他也發現了,正因為「自閉症者冷酷、不能共情」的刻板印象,一些患者在社會上碰壁,被歧視對待。「有個可愛的小夥子,智商高得都測不到值——厲害到這種程度。他找不到長期工作,但報名去一家護理院做志願者,因為他想用自己的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
  • 一位用10年陪伴自閉症、腦癱等「特殊人群」的藝術家:未來10年,路還很長
    當我們真正見到他,與他對話,才會產生認知上的變化,這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比單純的推廣更為有效。由此我們才能切身感到,他們需要的並非「同情之理解」,而是「理解之同情」;只有當我們了解,才能真正展開懷抱,去擁抱這些與我們有些許不同的人。就像小龍在一次演講中說:「如果每個人都能把我們當普通人對待,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尊重。」
  • 你可能想不到,自閉症孩子有多愛你
    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而典型的自閉症家庭的故事。小男孩Kyle患有嚴重的自閉症,但在家人和一隻金毛犬的愛與陪伴中,他逐漸學會面對並擁抱外在世界。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每個自閉症孩子的家長,應該都或多或少有過相似的經歷和體會,那麼,也希望Kyle能帶給你們希望,要相信,所有的努力終會等來好的結局。
  • 如何面對自閉症兒童?演員陳錦鴻當紅退圈,僅為自己的自閉症兒子
    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症兒童,並不少見,目前中國自閉症患病率與世界其他國家相似,約為1%,患病率也是逐年提高。自閉症患者目前已超過1000萬,一般集中在0~14歲的孩子。」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們,景柯學長也給出一些建議:科學合理看待自閉症,堅決杜絕產生恐懼心理,認為自閉症時不治之症;耐心對待孩子,自閉症患者一般對於外界認知較差,家長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反覆予以孩子認知指導;
  • 我有自閉症,但你給的溫暖我能懂
    我們不知道發病的原因,不了解完整的病理機制,一次又一次修正診斷手冊上的條目並不意味著一層又一層更深的理解。但這都不是不尊重這個群體的理由,不能成為「不尊重他人」 的藉口。 →第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 異樣眼光來臨|自閉症兒子告訴媽媽,同學罵他是「傻子」「弱智」
    遭受異樣的眼光被歧視、排擠、欺凌類似的遭遇似乎大多數特殊需要孩子都無法倖免無論在哪個年齡段1@明明媽「我是孩子幼兒園快畢業時,才從其他小朋友口中得知,自閉症兒子長期被兩個小朋友欺負。上小學一年級才一個月,帶了好幾次傷回來,要不就是別人打的,要不就是他聽到同學話不爽主動打,進而互打的。
  • 呵護「來自星星的孩子」,世界自然醫學兒童自閉症研究院南京揭牌
    世界自然醫學會聯合總會秘書長常熹、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南京自然醫學會秘書長張明、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忠山等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並發出倡議,採用自然醫學綠色療法,不打針、少用藥,拒絕濫用抗生素,給孩子更安全的呵護。
  • 自閉症並不可怕,學習史泰龍周濤,用愛擁抱「星星的孩子」吧
    沉默的天才」身上;陳錦鴻為自閉症兒子退出了娛樂圈,把家搬到偏遠的郊外,在綠色自然的環境中,對兒子進行陪伴和幹預,如今,兒子陳駕樺的情況已經明顯好轉……總有人覺得,自閉症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可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無論你是普通人還是大人物,自閉症沒有界限,沒有徵兆,在你看來父母沒有教好的「熊孩子」,他們可能只是自閉。
  • 「我有一個自閉症哥哥,我曾想要是沒有他就好了……」
    哥哥明白了弟弟不是他的而是自己的,開始學著保護弟弟;弟弟也明白哥哥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生活,應該學會適當放手。哥哥是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他具有高超的背誦能力以及出色繪畫技能,最終也成為了一個出色的童話書插畫師。
  • 「自閉傾向」不是「自閉症」
    反觀家長問題裡提到的孩子們,雖然與自閉症患者在「話不多」「對他人不感興趣」等表面特徵上存在相似的地方,但是與臨床定義的自閉症還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自閉症」與「自閉」這種性格傾向,「孤獨症」與「孤獨」這種個體感覺並不能混為一談。要確診自閉症,不但要從學校、家庭各個方面搜集大量的信息,還需要專業機構的綜合評估,切忌給孩子隨便貼上標籤。
  • 孩子說話晚 或是自閉症
    近年來自閉症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孩子不說話或者說話晚,是得了自閉症嗎?如何儘早發現自閉症的信號?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康復科副主任技師吳滿紅來支招。孩子不理人到處跑竟是患上了自閉症3歲2個月的豆豆是一個「很酷」的小男孩,平時基本「不需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 被自閉症困住的孩子:我只是與眾不同,並不是低人一等
    電影中,霍夫曼飾演的雷蒙德是一個自閉症患者,一直生活在鄉村的療養院裡,直到有一天,由湯姆克魯斯飾演的查理找到了他。查理是雷蒙德的弟弟,但是查理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情,他來找雷蒙德是因為他們的父親把巨額的遺產都給了雷蒙德。查理用近乎「綁架」的方式把雷蒙德帶出了療養院,試圖奪取遺產。在之後的相處中,查理更多地了解了雷蒙德,也逐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親情。
  • 壹基金承接首個保險金信託+定向慈善捐贈,探索自閉症孩子終身照護
    盧瑩,是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也是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副理事長、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礙者家庭關愛協會副理事長。她的孩子森森已經成年了,在陪伴孩子一步步走過求學、適應社會的過程時,怎樣保障孩子在未來、尤其是家長離開後的生活,是她和很多心智障礙者家庭共同面臨的難題。怎樣才能放心地將孩子託付呢?
  • 《大海小雨》我想要穿越孤獨擁抱你、何晟銘用愛拯救自閉症孩子
    因為他不知道沒有他的照顧小雨能不能好好的生活,他害怕沒有他,小雨會不會被社會所拋棄。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極端事件提醒著我們,雖然我們對自閉症等心智障礙者的認識和接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比起龐大的相關人群和常年飽受困境的家庭,我們的關注還遠遠不夠。鄢成之死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 自閉症男孩被排斥,遭家長聯名「驅逐」,他有讓人難以啟齒的秘密
    那是一個讓郝女士既心痛又無奈的事實,原來鵬鵬很特殊,他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自閉症又稱為兒童孤獨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發育障礙疾病,一般患病的孩子在社會、功能、交流、行為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障礙,至今醫學上還沒有找到它真正的病因,最有效的治療辦法就是讓那些孩子接觸正常群體,與同齡人一起學習和生活,逐漸融入到主流社會當中來。
  • 專訪特殊教育學者蘇雪雲:認為自閉症兒童多天才是一種誤解
    因為這等於說是你有一個不會自然回應你的孩子,你跟他說話他不會回應,而且可能還會有很多的行為問題。因為這些孩子的語言能力比較弱,溝通有障礙,年齡大一些以後很多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發脾氣。與此同時,家長還要承擔很多來自外界的壓力。
  • 100個孩子中,就有一名「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離我們並不遙遠
    但這孩子走失的消息,我卻是從一個甜品店老闆的朋友圈看到的。那天特別安靜,原來是這孩子走丟不在家了。這孩子在家的時候,會敲敲打打,無故大喊大叫,或者大哭。他已經8歲,不是每天都會去上學,他上的是特殊學校。當時我開始備孕,開了幾副中藥,住回了娘家。我媽告訴我,隔壁這孩子是有自閉症。
  • 孩子的可憐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生活在悲催的婚姻裡
    我是全職媽媽,沒工作,沒收入,孩子三個月的時候,發現老公嫖娼,看在孩子小,就原諒了他。我經常懷疑他,剛開始他還解釋,慢慢的就煩躁,就罵人。他的大男子主義特別強,經常在他家人和朋友面前使喚我,讓我沒有面子,我對他是零信任,覺得生活沒有尊嚴,我是不是應該離婚?第一,你的婚姻過得雞飛狗跳,孩子才是真可憐,不是因為離婚了才可憐。